乡贤主题德育课程的开发
作者:王永吉
来源:《教育》2018年第05
        德育回归生活已是必然。德育回归生活,就是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当前,学校应着重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探索与形成重接受更重实践,重社会也重个人的德育观,建立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浙江省知名乡镇——店口镇,店口原名巅口,因越国兴兵在山巅之口而得名,店口是一片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乡贤文化深厚,名人辈出。20149月,店口镇党委书记方维炯更是在全国性会议上,将店口乡贤的事迹作了介绍。10多年前,店口教育人就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在探索德育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开发了《五金人生》《五金娃走好每一步》等一批乡土教材。在乡贤主题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校依托乡贤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家乡的情感为重点,以走进乡贤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开放的道德学习活动这一命题,这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校德育工作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
        目标定位与研究内容
        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生现状和社会资源情况,我们将乡贤主题德育课程的设计作以下定位:提炼乡贤文化内涵。透析纷繁的文化现象,我们尽量通过实践提炼乡贤文化的内涵。明确乡贤文化的教育价値。学生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受着乡贤文化的浸润;学校着意发挥乡贤文化蕴含的育人功能,旨在引导学生走近乡贤,了解家乡,认同家乡的文化,激发対家乡的热爱之情,建设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乡土的情结,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注意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突出活动的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的提高。以课程开发为载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操作机制。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注重在活动中实现道德发展;注重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在这样的机制运行中,注重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德育水平。

更多推荐

学生,文化,乡贤,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