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3期
摘要: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标志。对中国传统屋顶的形式与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充分挖掘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这些都值得现代建筑借鉴与发扬。
关键词:屋顶形式;等级制度;屋顶文化;差异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印度、古爱琴海、古代美洲建筑,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号称为世界六大古老建筑。但其中有的由于战争或其它原因,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影响力也就相对有限,在六大古老建筑中,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
中国建筑最大特点就是“人”字形的屋顶形式,在整个建筑中显得的突出显眼,体量也特别大,尤其是那起翘的“反宇飞檐”,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更是独树一帜,使屋顶成为建筑最富丽堂皇、最惹人注目的部分[1]。
1  屋顶的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以人字顶为基础,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了种种引伸和变化,创造了丰富多采的屋顶样式,为西方建筑所不及。
1.1  硬山式
宋《营造法式》中没有记载,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基本可以推想出现在宋代以后。明清时期硬山式广泛应用。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简单朴素,同时等级最低,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这种屋顶。
1.2  悬山式
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檩承托的。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最大的不同。
1.3  歇山式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不得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1.4  卷棚式
以上所有的屋顶去掉正脊,呈弧形的屋顶就是卷棚式了。若某个正脊卷棚式顶加上正脊就变成了歇山顶那么这个卷棚式就叫卷棚式歇山顶。同理可以得出卷棚式硬山顶、卷棚式悬山顶等等。
1.5  攒尖顶
没有正脊,所有的垂脊汇聚在顶部一点,这样的顶叫做攒尖顶。有几条垂脊就叫做几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形的攒尖顶,也就是没有垂脊。
1.6  庑殿式顶
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屋顶前后左右都是一个斜坡非常特别,是屋顶四面均向下斜,而四面屋檐也伸出墙外。除正脊以外,还有四条垂脊,故又称“五脊殿”。有一层的屋檐为单檐,有两层的屋檐为重檐。各种屋顶形式以庑殿顶最为尊贵。而“重檐庑殿顶”只有在皇家建筑及宗教建筑才可使用[2]。2  屋顶的文化内涵
2.1  屋顶体现的等级观念
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3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2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1个门洞.帝王的宫殿可用有鸱尾装饰的庑殿式屋顶,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顶,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屋顶。
同时,根据建筑物屋顶重檐高于单檐的原理,所以屋顶形式的等级大小依次是:重檐庑殿式;重檐歇山式;重檐攒尖式;单檐庑殿式;单檐歇山式;单檐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3]。
明朝在建国之初即对亲王以下的各级官民的宅第规模、形制、装饰都有明确的制度.《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间”指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庑殿”“歇山”“悬山”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根据它们不同的构造和形式,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分别代表房屋由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
为了加强屋顶的等级差异,还通过屋脊的处理、瓦件材质、色彩的区别,把屋顶分为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两个大类。宋《营造法式》就大、小式做法对屋顶的材料大小、等级规格做了明确的规定。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予以进一步的制度化,严格规定屋顶及装饰规格,大式屋顶与小式屋顶本着“上可兼下,下不得似上”的原则:大式屋顶可以采用任何屋顶形式,可以使用角翘,可以带有吻兽,可以使用有颜色的琉璃瓦;而小式屋顶只能采用悬山与硬山两种基本型,并且不许用带角翘吻兽的屋顶。在大式做法中,根据建筑的等级,对使用的琉璃瓦的尺寸、大小、颜色以及装饰脊兽的数量、规格也进行了严格规定。颜色上的等级划分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很在关联,《尚书·洪范》中提到了“五行”,即:“木、金、土、火、水”五种元素,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及
青、白、黄、紫、黑五种颜色是相匹配的。土正居中,土与方位中、黄颜色相对应,因此,把黄色当作中央,是最高贵、最正统的颜色,地位居诸色之首,只能用于皇室建筑。绿色次之,百官可以作用,普通老百姓就只能使用黑、灰颜色。
屋顶对吻兽的规定也非常严格,在吻兽调剂上,主要体现在垂脊前端的小动物的使用上,在最前端的小仙人之后,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以九个走兽为最高等级。北京故宫太和殿用了10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这样,我们通过走兽数目的多少就很容易地分别出大式屋顶的高低等次[4]。
2.2  屋顶装饰的美学及实用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装饰是建立在使用功能、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上,屋顶的装饰部位主要集中在屋顶的正脊、垂脊以及它们的交界处,脊上的小动物,不但具有美化作用,而且都是屋顶的结构上必不可少的建筑配件。
中国古建在建筑物的装饰部位方面,一般遵从这样的原则: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及其文化内涵
赵立三,张昌军
(南京天印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00)
·30·
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3期
除了对构件本身的修饰之外,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结构的框架部位与连结部位。
两个坡面相交,为了使坡面交接处不漏水,便采用砖、瓦封口,就形成屋脊,高出坡面的屋脊形成屋顶的轮廓线,屋脊稍加处理就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就产生一个节点,由于节点处特别容易渗水,因此,就必须对节点严密封固,然后把它进行美化处理,这样做,既起到了装饰美感,又收到了保护屋脊的功能作用。
垂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所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位于最前端,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上的瓦片向下的推力,因此,瓦片很容易滑落,为了加强保护措施,就采用了铁钉将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固定在木梁上,为防止雨水对铁钉和木构件的浸蚀,需要在每个铁钉处用琉璃件将铁钉盖住,就这形成脊前端的一排琉璃帽,对琉璃帽的美化过程就形成了脊端的一排动物形象。
我国古代建筑最具风姿的大屋顶往往微微向上反翘,其柔美曲线的形成便是古人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结合建筑的某些使用要求,长期改进后创造出来的.屋顶反曲线最早形成于汉代,到了宋代,我国建筑屋顶曲线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1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1条直线,有着较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追求动感的建筑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动静交替、虚实相济等对比法占有较大比重,反曲向上的屋顶可以说是这一美学法则在建筑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建筑是巨大的、静止的、向下压着地面的庞然大物,而反曲向上的大屋顶,四角起翘的屋角就赋予它很强的向上动感,也使实的建筑变得更为轻巧,两者相配合,就创造出一种亦动亦静、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心理是完全吻合的[5]。
2.3  屋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建立在宗教法制的社会秩序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之上.封建的等级秩序和敬天法祖的道德规范贯穿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皇家建筑为载体的屋顶琉璃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屋顶檐角处的小动物,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功能特征,它们同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和情感性的象征,这些小动物,我们统称为“仙人走兽”,因为它们一律顺着垂脊面向前方,有一种向前的动势,加之又处在垂脊的最前端,因此古建行内部也称之为小跑或走投无路”。“骑凤仙人”在最前沿,
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较多的说法是: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为什么采用单数呢?因为古代单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九是数字中最大的,那么屋顶檐角采用九个小动物应是最高等级的屋顶。这些走兽装饰在垂脊上,无非是寓意镇凶避邪、吉祥安康,同时也是一定等级的象征[6]。
文化决定了建筑,建筑自然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不同之故。就美学思想剖析,正如前面所说过的:西方人着重“美”,中国人着重“品[7]”。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于中国建筑“品”的要求,或“文化特色”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失却了精神价值作用的建筑,也仅仅是居住的机器而已。
3  中西差异
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都将设计重点置于房屋外墙的立面构图之中,正是房屋墙身上那些优美的形状,和谐的节奏,杰出的雕塑,繁多的装饰,使建筑物成为一件崇高的艺术品。
然而,中国古建筑却是个例外,它的构图重点不在墙身.中国古建筑的墙身一直比较平淡,也无意营造宏大的室内空间,最为重视的却是屋顶的设计,且越到后期,屋顶越为陡峻.屋顶已经成为塑造建
筑形象的主要语言。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8]。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在国外,任何有唐人街的地方,都会有琉璃牌坊或其他的琉璃建筑作为华人区的象征.在外国花重金仿造的中国式的花园,莫不以金碧辉煌的琉璃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个性.世界各地的外国人都把琉璃建筑当作中国的标志.中国人自己更是如此,刚刚懂事的孩子都知道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屋顶文化是悠久的,屋顶文化是独特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征。
西方人由于仅仅重视房屋对人的服务功能,而忽略了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屋顶仅限于实用,丧失了美观.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翘起的飞檐脊兽和光滑亮泽的屋顶非常壮观和美丽.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西方)历来的建筑师对于屋顶,多是遮遮掩掩,仿佛取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所以欧洲的建筑物,除去少数有穹窿顶者外,所给人的印象,大多不感到屋顶的重要.中国人对于屋顶的态度却不然.我们不但不把它遮掩,而且特别的标榜,骄傲地、直率地将它全部托起,使之成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琉璃瓦之施用,遂成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9]。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境外事务所冲击着中国的建筑行业,国家大剧院、央视大楼在冲击了广大人民的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建筑学届的反思。对待外来建筑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显然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我们首先要总结传统建筑的精髓,用扬弃的态度看待事物,在传统中创新。因此在这个阶段,系统地总结前人对古建建筑的经验和创作手法,显得必要而迫切。
参考文献
[1] 唐文林.盛装的大屋顶——传统建筑的屋顶文化[J].邵阳学
院学报,2007,6(3):133-135.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3]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1.
[4] 夏毅.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文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15(3):27-29.
[5]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6] 符英,李静.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23(9).
[7] 谈秉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差异[J].当代世界,
2007,5.
[8] 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1·

更多推荐

屋顶,建筑,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