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1.09.10
∙【字 号】宜府办发〔2021〕46号
∙【施行日期】2021.09.1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宜府办发〔2021〕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10日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面对历史变迁、时代变局、社会变革,必须善于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精准研判当前形势和任务,做到审时度势、与变同行、以变应变,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疫后发展的重振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突破期、区域强大市场的培育期、城市群发展的加速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升华期、社会治理体系的革新期。“十四五”时期,是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开局五年,是育新机开新局、奋力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的关键五年,也是加快建设滨江宜业宜居
宜游之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遇五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疫后重振相关政策指引下,在中央、省委对宜昌发展的期望重托中,在宜昌市实现“六大定位”、发展“九大产业”、建设“五大中心”、优化“四个布局”目标导向下,系统开展“十四五”时期宜昌城市建设新思考及住建事业新谋划,对于宜昌提升城市能级助推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满足民生新期盼、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三五”时期,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以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城乡统筹为抓手,奋力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住建行业“放管服”改革、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等工作,实现了城市骨架全面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品质不断优化,主要城建指标居全省前列。
一、发展成就
(一)城乡统筹加速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1.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贯彻落实“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以“飞地经济”和沿江城镇带建设为抓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步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市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63.77%,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和全省,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探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市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效和特色建设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不断向沿江城镇带聚集,县域半小时经济圈雏形初现。
2.村镇建设成效显著。坚持试点带动、以点带面,推进全省“擦亮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枝江问安镇、远安洋坪镇、兴山榛子乡进入省级试点,枝江市、枝江市曹店村、宜都弥水桥村等入选全国、全省首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县、示范村,2个乡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3个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12个村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深入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危房改造,全市82个乡镇中有6个乡镇污水接入城市管网,76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或试运行。持续推进城乡垃圾治理和分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到“五有”标准,治理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四类对象”危房改造全覆盖,确保住房安全。
(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力大幅增强。
1.城市骨架搭建成型。实施“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建设,集中建设区内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83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末16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基本搭建起“300平方公里、200万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城市道路总里程937公里( “十二五”期末571公里),先后建设了峡州大道、江城大道、点军大道、西陵二路、至喜长江大桥、夷桥路、桔乡路等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路,道路骨架进一步延伸,城区快速路网内环和外环闭合,中环骨架形成,快速路通车总里程超过80公里,实现“5分钟上快速路、30分钟跨组团、45分钟进出城”;推动宜黄一级路、龙伍一级路、安猇一级路、夷桥路改造、宜长快速通道等出入城通道的建设,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区域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可持续交通,2016年宜昌获得“世界可持续交通奖”,成为湖北首个、中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坚定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护工程。中心城区共实施长江岸线整治修复13.8公里,完成山体修复面积1093公顷,完成11条黑臭水体治理,公众评议满意率95%以上。新建磨基山公园、城东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
、求雨台公园等,公园总面积达1240公顷,建成480公里绿道及自行车道。开展花园城市建设, 为城市植绿添彩。实施城区排水与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工程持续纵深推进,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花艳污水处理厂、沙河污水处理厂等扩容提标,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96%。入选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城市,完成城区污泥干化处理工程并投入试运行,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全面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要求,施工工地扬尘防治常态长效。
3.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实施畅通工程,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滚动完成四批次畅通工程项目60多个,打通胜利三路铁路道口、东体路、发展大道石板人行天桥等断头路30多条,完成一医院、二医院、中心医院、桃花岭小学等片区微循环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城区累计建成综合管廊17.16公里。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约37.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20.53%以上。宜昌一中新校区、夷陵中学新校区、规划展览馆、博物馆新馆、奥体中心等九大公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改造完成猇亭收费站、点军收费站、伍家岗收费站和火车东站,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4.城市运行保障加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打造全国丰水地区节水典范。改造四
大水厂,随道路新建供水管网500公里,推动供水管网改造100公里,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应急储气和设施建设,新增储气供应能力1800万方。随道路新建燃气管网240公里,完成点军片区市政中压管道建设的互联互通,实现管道气源供气。安全精准实施沿江大道城市主燃气管道迁改。入围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迅速提升,在全国地级市中顺利实现了从“跟随跑”到“并排跑”的跨越式发展。扩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年处理规模约30万吨的生产线。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8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率达37%。
更多推荐
城市,发展,建设,城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