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国标本⼩学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苏教版国标本⼩学语⽂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尧塘⼩学张国华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篇习作、⼀个练习组成。3篇课⽂分别是状物类散⽂《秦兵马佣》,说明⽂《埃及的⾦字塔》、散⽂《⾳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模仿例⽂《龟⼭汉墓参观记》写⼀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4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欣赏《⽼残游记》⽚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词、中⼼句来写,纲⽬分明,条理清晰。
(⼆)学情分析:
三篇课⽂写得⽣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豪感、赞美之情,学⽣对学习内容应该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活距离
较远,⼏乎没有学⽣能有幸亲眼⽬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的语⾔材料让学⽣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化和⼈民的⽆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段不可或缺,通过视频、图⽚等资料,让学⽣直观感受⼀番,把语⾔⽂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单元⽬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类⽣字,5个⼆类⽣字,认识多⾳字“乘”,理解由⽣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并在阅读中加以理解和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能把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别⼈听。
3、联系课⽂内容领会重点句⼦,了解其在⽂中的作⽤;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介绍及总起分述等写作⽅法,学习运⽤举例⼦、作⽐较、列数据等说明⽅法。如:
过渡句:
兵马佣不仅规模宏⼤,⽽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精巧的⾦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概括句:
举世⽆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字塔。
奥地利⾸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乐之都。
段⾸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
如此宏伟⽽⼜精巧的⾦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的⽯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座⽤⾳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乎⼀天也离不开⾳乐。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化,懂得尊重⼈类共同的⽂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每篇课⽂的训练点
⼆、篇⽬教学分析
14、秦兵马俑
【⽂本解读】
《秦兵马俑》是⼀篇状物类散⽂,⽣动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劳动⼈民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章结构明晰,语⾔精美,情感饱满,读来琅琅上⼝,是⼀篇⽂质兼美的好⽂章。
⾸先,本⽂饱含令⼈⼼动的⼈⽂情怀。细细品味,字⾥⾏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章开篇便直抒胸臆:秦兵马俑
是“举世⽆双”的,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物”;对于兵马俑的宏⼤规模和制作⼯艺则通过参观的游⼈表现出来:⼈们⽆不“折服”;第⼗⾃然段的表⽩更是直接:每⼀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篇末则是情不⾃禁地⼤声赞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仅有的……综观全⽂,作者不管是在直接的描写中,还是间接的叙述中,抑或充满诗意的联想中,⽂字背后涌动着的,始终是⼀股炽热的情感——对秦兵马俑的讴歌赞美之情。仔细品读,真的让⼈⼼动。所以,教学时要把握好⽂本,在切切实实的诵读品味中,对学⽣进⾏充满诗意的情感浸润、感染。
其次,本⽂写作富于特⾊。⾸先是总分总的结构。⽂章纲举⽬张,结构分明。开篇先以“举世⽆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物”总领全⽂,接着从兵马俑的规模、类型、个性⼏个⽅⾯进⾏具体分述,最后再以“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仅的”总结全⽂。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更是绝妙之笔,巧妙地承接了上⽂,引出下⽂,使得⽂本更加条分缕析、脉络分明。
然后是巧妙的联想。⼀个个兵马俑,说⽩了只是泥塑陶制⽽已,怎样使这些硬硬邦邦、冷冰冰的兵马俑鲜活、⽴体地展现于读者⾯前?作者是联想的⾼⼿。写兵马俑排列整齐的⽅阵,联想到“真像是秦始
皇当年统率的⼀⽀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写将军俑,想到“像在指挥⾝后的军吏和⼠兵”;写武⼠俑,想到“好像⼀场⼤战就在眼前”;对于兵马俑迥然不同的神态,作者的联想更是丰富:“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好像在暗下决⼼,誓为秦国统⼀天下作殊死拼搏”、“好像随时出征”……⼀句句充满情趣的想象,读来令⼈遐思万千。
再次是语⾔的洗练。为了充分展现出兵马俑的雄壮美,⽂本的语⾔很有特⾊,⼤量采⽤四字短语,读起来铿锵有⼒,琅琅上⼝。如描写将军俑,“⾝材魁梧,头戴⾦冠,⾝披铠甲,⼿握宝剑,昂⾸挺胸”。此外,⽂中还⼤量采⽤结构相似的句⼦进⾏铺陈叙述,如“它们有的握着铜⼽,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这些句式的运⽤,既增加了⽂章的⽓势,⼜增强了⽂字的表现⼒、感染⼒。
当然,在介绍兵马俑宏⼤的规模时,⽂章采⽤的列数字、作⽐较等说明⽅法以及有详有略的写作⽅法,也值得很好的借鉴、学习。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8个⽣字,认识多⾳字“乘”。理解⽣词及课后成语的意思,并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
3、通过⽂字内容,借助图⽚资料,感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领会这句
话在⽂中的作⽤。
4、凭借课⽂的语⾔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化和古代⼈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豪感。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内容,体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及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从⽽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化和古代劳动⼈民⽆穷的智慧,激发学⽣的民族⾃豪感。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拉近学⽣与秦兵马俑的距离,激发学⽣兴趣,使其在品味语⾔⽂字的同时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
【课时分配及⽬标设置】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课时:
1、能学会本课⽣字词及⽂后8个成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了解课⽂的主要内容,并能理清⽂脉。
3、能围绕“秦兵马俑”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并激起对它的兴趣。
第⼆课时:
1、能借助⽂本语⾔材料,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类型众多及个性鲜明的特点。
2、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化和古代⼈民的智慧并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设想】
⼀,牵得⼀线,⾃主探究
课⽂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句,在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将全⽂贯穿成⼀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在初读课⽂之后,采⽤师⽣对话的形式,请学⽣找出能够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句话。然后,⼀起研读这句话,找出三个表现秦兵马俑特点的词,个个追问质疑。如秦兵马俑规模有多么宏⼤?有多少类型?每个类型有什么特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继⽽围绕这些问题,学⽣展开⾃学,共同完成学习记录表的设计与填写,如:
此记录表,主要是帮助学⽣理清课⽂介绍的条理,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及类型特点,整体把握⽂本内容。同时,教师应帮助学⽣提炼准确的数字和关键的词语进⾏填写。集体交流时重点解决⼀个范例,交流结束后,学⽣阅读课⽂,抓住关键词填写表格。
⼆,抓住数字,⽐较模仿
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时,先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积,俑的个数。然后以最⼤的⼀号坑为例,分别介绍了⼀号坑的长宽⾯积、⼤厅,以及坑⾥兵马俑的鸟瞰图。其间,以⼤量详实的数据来说明其规模之⼤。列举数据的时候,⼜结合作⽐较等说明⽅法。如“总⾯积达19120平⽅⽶,⾜有两个半⾜球场那么⼤,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学⽣能从数据中感受到其⼤,但不知道为何⽤数据,怎么⽤数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个填空: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积达平⽅⽶,⾜有两⾯三个半那么⼤,坑内有兵马俑个……学⽣在阅读⽂本完成练习过程中会⾃觉地进⾏⽐较,体会数字运⽤⼀定要详实,体会到在列数字时,还可以⽤⽐较熟悉的事物进⾏⽐较,让数字更加具体。如果学⽣对⾜球场⼤⼩不够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同样的⽅法与⾝边熟悉的事物进⾏⽐较,如: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积达19120平⽅⽶,⾜有。(如⾯对尧塘⼩学的学⽣,则可⽤“⾜有整个尧塘⼩学那么⼤”或“有两个⼤统华那么⼤”。)如此,在数字的捕捉
、⽐较之中,既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的宏⼤,⼜习得了列数字说明⽅法,体会到它的作⽤。
三,观察描摹,拓展想象
本⽂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时,⽤⼤量笔墨分类描摹了兵马俑的的个性特征,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描摹与想象之中,秦兵马俑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被带到了2000年前的古战场上,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吞并六国,威震四海。描摹与想象,是状物⽂章最⼤的特点。教学时,如何让学⽣既感受到秦兵马俑绝⽆仅有的⾼超的制作⼯艺为之惊叹,⼜习得这种观察描摹并加以想象的表达⽅法呢?仍然必须以⽂本为依托,以⾔语为聚集点展开教学。学⽣初步感受各类兵马俑的特征后,可以⼀种兵马俑为例,如“将军俑”,先请学⽣阅读⽂本,然后出⽰⼀系列兵马俑图⽚,从中选出将军俑,并对照图进⾏介绍,体会作者描摹⽤词的准确形象。然后追问学⽣:这样介绍,我们已经⾜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若的样⼦,⼀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级将领”呢?学⽣天⽣好奇。此⼀问,是学⽣不曾想到过的,必定会活跃学⽣的思维,在对⽐交流中体会到联想,能让将军俑显得更逼真,更能说明俑的惟妙惟肖。最后还可以随机让学⽣练⼀练,看着这样的俑,你能联想到什么吗。
除了以上对兵马俑的整体描摹外,作者在课⽂第10⼩节,重点描摹了俑的各种神态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此处,可以引导学⽣⽤同样的⽅法学习品读,并以视频或者图⽚的形式拓展其它俑的神态展开想象。
四、研究写法,促进借鉴
回顾全⽂,思考:作者运⽤了哪些写作⽅法来展现秦兵马佣的特点的?随后交流讨论:
(1)⽤⼀个中⼼句,将⽂章所具体介绍、描绘的两部分的内容⾃然连接起来,形成⼀个整体。
(2)全⽂采⽤“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及其影响,然后从两个⼤⽅⾯具体介绍、描绘,最后总结全⽂,点明中⼼。
(3)围绕中⼼句来描写。如第⼆⾃然段,第⼗⾃然段等。
总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欣赏秦兵马俑的规模宏⼤,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惟妙惟肖的同时,认识新的表达⽅式——列数字与描摹想象,努⼒达到⽂本内容与⽂本形式的相辅相成。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课⽂的表达⽅法。
【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补充习题”。
2、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15、埃及的⾦字塔
【⽂本解读】
这是⼀篇说明⽂。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介绍了埃及⾦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字塔所采⽤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民杰出的智慧。标题中的“⾦字塔”是中⼼词,“埃及的”则表明⾦字塔所属国家,因为⾦字塔并⾮埃及独有,所以这三个字不可缺少。
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1⾃然段为第⼀部分,主要告诉我们⾦字塔的地理⽅位和概貌。第2、3⾃然段是第⼆部分,介绍⾦字塔的来历及其代表作胡夫⾦字塔的构造及外观特点。第4、5⾃然段是第三部分,介绍这样宏伟⽽⼜精巧的⾦字塔是如何建造的。第6⾃然段是第四部分,写⾦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劳动⼈民智慧的结晶。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平实流畅,描写细致。
这篇⽂章,采⽤了多种说明⽅法:
举例⼦。将开罗附近的胡夫⾦字塔作为例⼦加以说明。
作⽐较。胡夫⾦字塔有多⾼?“146⽶”这⼀数字之外,⼜辅以相当于40层⾼的摩天⼤厦来⽐较,与⼈们⽐较熟悉的事物或⽣活经验联系起来,让⼈觉得具体可感。写⽯块与⽯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则以⼏千年过去,这些⽯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都插不进去来强调说明,使读者能形象、直观、真切地理
解。列数据。⾦字塔周长多少、⽤了多少⽯块、⽯块有多重、经常动⽤多少⼈施⼯、总共建造了多少年等等,都⽤了具体的数据,让读者更加感到⼯程的浩繁伟⼤了。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7个⽣字,理解“巍然屹⽴、傲对碧空、曝晒、摩天⼤厦、矗⽴”等词的意思。
3、了解⽂中举例⼦、列数据、做⽐较等说明⽅法,并体会这些⽅法的作⽤。
4、⾛进⽂本,了解⾦字塔⼯程宏伟、精巧的特点。感受古埃及⼈民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类共同的⽂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解⾦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体会举例⼦、列数字、作⽐较等说明⽅法的作⽤。
【教学资源运⽤】
多媒体课件出⽰有关⾦字塔的图⽚、影像以及相关的课外资料。
【课时安排】
第⼀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并学会本课⽣字新词。
2、理清课⽂脉络,初步了解课⽂内容,初步体会⾦字塔的宏伟与神秘。
第⼆课时:
1、体会⾦字塔⼯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了解它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民的勤劳与智慧。
2、了解⽂中举例⼦、列数据,做⽐较等说明⽅法,并体会这些⽅法的作⽤。
【教学建议】
1、抓住基本要点,⽤解谜的⽅式展开教学。⾦字塔充满了神秘的⾊彩,学⽣很好奇,课⽂刚好将⼀些问题⼀⼀解释。⾸先让学⽣质疑,然后让学⽣带着问题,采⽤⾃主探究的⽅式,解开疑惑。这⼀探究过程会使学⽣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感悟,学习得到深化。
2、引导学⽣,在思考中感受,在朗读中想象,再现埃及⾦字塔外形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巧。为了介绍
⾦字塔的特点,课⽂不仅例举了较为精确的数字,还把这些数字与⼈们熟悉的事物或⽣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
读⼀读,联系⽣活⽐较⽐较,想⼀想,在脑海中再现,感受古埃及⼈的智慧和勤劳。
3、凭借语⾔⽂字,感悟说明⽂的表达⽅法。引导学⽣结合课⽂中的具体语句,介绍、⼩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的⽅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定的仿写练习,在运⽤说明⽅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如,可以让学⽣运⽤“列数据、打⽐⽅、举例⼦、作⽐较”等⽅法,介绍⾃⼰的教室、家⾥的客厅或某⼀景点,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了围绕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
4、通过课⽂的学习,贯穿⼀种探索意念,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精神。
关于⾦字塔的建造,学术界存在种种设想,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且,教材上也⽤到了⼀个词语“据说”。关于⾦字塔究竟是怎么建造的,到今天仍是⼀个谜。它的谜底究竟是什么呢?还需要⼈们不断地探索。
【教案推荐】
第⼆课时
教学⽬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体会⾦字塔⼯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了解它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民的勤劳与智慧。
3、了解⽂中举例⼦、列数据,做⽐较等说明⽅法,并体会这些⽅法的作⽤。教学过程:
⼀、选准切⼊点——提领⽽顿,百⽑皆顺
1、指名读第⼀⾃然段。
2、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字塔。
3、引导:
“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还能说出⼏个表⽰这⼀意思的词语吗?
埃及⾦字塔为什么会举世闻名?
(根据学⽣回答板书:宏伟精巧科学建造)
⼆、夯实训练点——深⼊⽂本,层层递进
感受宏伟——
1、默读课⽂第3⾃然段,划下能让你眼前浮现出⾦字塔宏伟⽓势的语句,再细细读⼀读。
2、尤其读到哪些词语更让你⼼头为之⼀惊?为什么?
3、互动交流:
A、这座⾦字塔⾼146⽶多,相当于40层⾼的摩天⼤厦。
(1)能⽤⾃⼰的语⾔将40层的摩天⼤厦的样⼦描述⼀下吗?
(2)我们的教学楼有⼏层?40层的摩天⼤厦相当于⼏个教学楼⾼?
(3)这就是146⽶多⾼!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那是什么样⼦?
(4)能把刚才闭上眼睛看到的样⼦读出来吗?
(5)总结渗透:
这样⼀写,就能把146⽶多⾼变成⼀幅我们所熟悉的画⾯。这样的写法在说明⽂⾥,就叫做——列数字、作⽐较。
(板书:列数字、作⽐较)
B、绕⾦字塔⼀周,差不多要⾛⼀公⾥的路程。
(1)指名读。
更多推荐
字塔,特点,介绍,规模,作者,感受,想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