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城景点
类 型 | 名 称 | 所在地 | 定性描述 | |
地文景观类 | 名山 | 牛牯嶂 | 派潭镇 | 因山形象水牛伏在水中而得名。是南昆山山脉的组成部分,海拔 1084.3 米,为增城第一高峰。山势高耸,山脊狭窄,山坡陡峻,山间有多处瀑布、奇石、岩洞,著名的有“七仙姑”、“星岩”、“石室”,最大的岩洞,人称“石洞天”,洞内可容纳数百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许多特有树种和珍稀草药,如沙树、红稠、格木、巴戟、沙参、牛膝、土当归、鸡骨草、七叶一枝花等。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如百灵、画眉、鹧鸪、石燕、石蛤、山牛、山猪、野鹿、野兔等。目前在山上筑了大猪兜水库和灯芯塘水库,在山脚建了两座水电站,并修筑灵山公路,直通发电站。 |
南香山 | 新塘镇 | 位于宁西与永和交界处,山北为宁西,山南为永和。四面有小径登山顶。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虽不高,海拔仅 433.2 米,但它具有罗浮山巍峨雄伟与清幽秀丽的特色,又因它突兀于平川之上而特别引人注目,在东江口与珠江口航船上亦能瞧见它的雄姿,因而被誉为珠三角上的天然航标,历代均有文人墨客为之咏唱。清初屈大均有诗“东樵西望是南樵,四面芙蓉海上标。……南支十里云尝暖,瀑布秋雪消。” 山上原有“百花寺”,它比增城建县(公元 201 年)还早 100 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山上昔时建有莲花书院,明朝大儒湛若水曾在该书院讲学。山上除人文古迹外,还有许多自然胜景如石庵、石室、瀑布、无底潭等,漫山苍绿犄黛,游人漫步其间,可尽情享受近山滴翠与远山苍茫的神奇色彩,悠然自得其乐。 | ||
凤凰山 | 荔城街 | 原名春岗,位于荔城街旧城区内。相传北宋熙宁七年( 1074 ),一对凤凰在春岗上空盘旋,后又栖息于岗上的树林,半天才离去。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便把春岗改名为凤凰山,并建凤凰亭为记。南宋宝庆元年(公元 1225 年),理宗帝御笔亲书“菊坡”二字赐予名臣崔与之(增城人,家住凤凰山),崔逝世后改凤凰亭为菊坡亭。此后,凤凰山更是历代骚人墨客吟诗作赋的游览胜地。目前成为闹市区内的一座文化公园。 | ||
白水山 | 朱村街 | 山势陡峭,风景优美,古代已是增城八景之一。自唐代《元和郡县志》起,历代志书均突出记载此山,苏东坡被贬惠州时曾慕名登山游览。白水山主峰名胡芦顶,海拔 462.3 米。山间泉水曲折迂回,聚汇于主峰南麓形成一泓浅湖。每逢雨季,湖水外溢,从山腹的峭壁悬崖泻下,气势磅礴,远眺犹如绿色帷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 | ||
地文景观类 | 蚀余景观 | 古海遗踪 | 新塘镇 | 是增城新八景之一,名曰“古海遗踪”,是我国大陆沿岸最大的海蚀洞。该地区在古代是海滩和海岛地带,几经沧桑,在岩石上留下许多被海浪冲刷的痕迹,其中“石巷”洞长 20 米,阔与高约 2.5 米,可容纳百数十人,洞顶有狭长的列缝,能窥望天空,是重要的海陆变迁证据。石巷旁有倚岩寺,石山之上有翼亭,东江江岸有湛甘泉(尚书)钓鱼台遗址。 |
水域风光类 | 风景河段 | 湖心岛 | 正果镇 | 原是增江上游的一个江心岛屿,面积约 250 亩。岛上浓荫如盖,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幽深宁静。 1991 年在湖心岛下游建成水力发电站,筑长 146 米的拦河闸坝,使原来狭窄的河道变成宽阔的平湖。翡翠般的湖面,既可泛舟、游泳,又可垂钓。湖心岛北面五百米处的“二龙担珠”,是增城县城旧址的第一址。 |
鹅桂洲岛 | 新塘镇 | 广州最后一块原汁原味的岭南水乡——东江增城段的鹅桂洲岛。岛上深涌村只有 1000 多住户,靠船出入,岛上生态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保持了原始风味。旧村入口设有门楼,两层楼高,上面的青石横额注明是“光绪戊戌年”,已有上百年历史。据说修建这个门楼是用来防水盗的,一旦水盗入侵,首先将门楼的大门关上,村里壮年男子全部集中到门楼的二层御敌。旧村沿着河道一字排开,村内小巷全是青石铺就。 此外,小村还保存着清末建造的两个私塾,分别为汝长家塾和汝培家塾。 | ||
吉洲岛 | 小楼镇 | |||
蒙花布 | 正果镇 | |||
西湖滩 | 正果镇 | |||
漂流河段 | 荔村沟 | 正果镇 | 位于正果兰溪,罗浮山山麓,联和河上游,环境古朴,自成体系,有市外桃源之称。区内河水清澈见底,河岸野生荔多,鹅卵石五彩斑斓,民风纯朴,是理想的水上漂流,度假之地。 | |
湖泊 | 联安水库 | 中新镇 | 位于西福河上游,集水面积 25.8 平方公里,总库容 2841 万立方米,坝高 50.2 米,有效库容 550 万立方米,区内山高水长,动植物资源丰富,空气清新。具有发展“健康旅游,生态旅游”潜力。 | |
东湖公园 | 增江街 | 位于增江街增城河之东,蕉石岭山下,占地面积 274 亩。园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视野宽旷,空气清新。建有宾馆、茶庄、箭馆、儿童乐场、水上游艇、盆景园、大佛像等设施。并在一座面积 20 亩的人工湖中环绕湖畔筑有 100 个符合标准的钓位。 | ||
增城水库 | 石滩镇 | |||
白水寨水库 | 派潭镇 | 位于派潭河上游,集水面积 1.6 平方公里,点库容 130 万立方米,坝高 26 米,有效库容 111 万立方米。库区群山环抱,持势险峻,山上古木参天,山间溪水长流,瀑布下泻深谷,可发展登山、垂钓、观光、会议、休闲度假等项目。 | ||
泉 | 高滩温泉 | 派潭镇 | 位于派潭镇北面石人岭下,距南昆山风景区 17 公里。属于含偏硅酸、氟型的单纯温泉,且富含 HS —,水温高达摄氏 63 ℃,单井日涌水量达 1000 吨。经中山医科大学及有关专家、教授鉴定,水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硫、氟等元素。 | |
生物景观类 | 森林 | 大封门森林公园 | 派潭镇 | 温泉四周群山环抱,溪水长流,有大封门水库、白水寨水库等,具有良好的自然风光,目前度假村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有天然温泉浴室、水上乐园、休闲健身厅、会议中心、别墅等。 |
金坑森林公园 | 中新镇 | 是继从化流溪河森林公园之后,广州七大森林公园之一。面积 504 万平方米,其中森林面积 366.7 万平方米,水库面积 137.3 万平方米。公园青山连绵,碧波荡漾,空气清新,园内各种植物 300 多种,其中铁木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一批澳洲珍稀树种吉祥树、火焰树、多花千层等在此落户;已发现的野生动物达 177 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 15 种,其中鸟类 50 多种,褐翅鸦鹃、猫头鹰、岩鹰、勺鸡、班头鸺等。兽类 20 多种,山猪、华南兔等。 | ||
蕉石岭森林公园 | 增江街 | 蕉石岭屹耸荔城东方,因石呈焦褐色,故名。山高 253 米,是增江街最高点。山上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山顶闻名的“细女坟”,何仙姑坐石。 80 年代后,建有 34 米高的电视塔。从山脚至山顶,建起环山公路,另铺砌 2168 石级,直达山顶,登高临望,荔城秀色尽收眼底。 | ||
梳脑白江湖森林公园 | 正果镇 | 位于增城市东北部正果镇,公园规划有: 1 、山寨游览区 2 、尖峰山登高区、水嗡游览区、犁园 游览区、梳脑石登高探险区。森林公园以阔叶林、温湿松林、马尾松林、杉林为主,海拔在 40 米到 68 米之间,是南岭山系九连山脉的分支。 | ||
古树名木 | 西园挂绿 | 荔城街 | 是一株迄今已有 300 多年树龄的荔枝果树,因其种植于古县城西门外,又因其果实外壳有绿色纹环绕,故称“西园挂绿”。“挂绿”果肉晶莹,风味独特,但产量不多,更显其珍贵,清代已是“增城八景”之一。 | |
盘龙古藤 | 小楼镇 | 距仙姑家庙以北 400 米,人称“仙藤”。因其形状似翻滚飞腾的巨龙,人们又美其名为“盘龙古藤”。据林业专家考察,该古藤属蝶花科,学名“白花鱼藤”,是我国稀有的植物。藤龄已有千年以上,古藤主干直径 80 厘米,延伸跨度 30 多米,覆盖面积 400 多平方米。它拔地而起,攀附着一棵老榕,互相拥抱、依偎,犹如巨龙戏凤。 | ||
飞榕 | 增江街 | |||
民俗区 | 正果畲族风情游览区 | 正果镇 | 兰溪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位于正果镇东部罗浮山西麓,全村 300 多人,有盘、雷、耒 3 姓,分居住在吓水、通坑、榕树窿三条自然村。畲族村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民歌、服饰和作为其民族标志来崇拜的图腾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但没有民族文字,只有用汉字来记畲音,因此也通用汉语。 | |
古迹与建筑类 | 宗教建筑与礼教建筑群 | 万寿寺 | 荔城街 | 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法空寺,位于凤凰山南麓,北宋嘉佑年间( 1056 — 1063 )改名为万寿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 1385 )重建。道光二年( 1822 )又在寺的山门上方镶嵌 3 块花岗石,镌刻“万寿寺” 3 个大字。现仅留存一座比较完整的大雄宝殿,整座大殿为正方形,面阔与进深均为 11.8 米。整座建筑无一钉一铁,采用抬梁式木结构和斗拱承托的营造工艺,其梁架拱托穿插,又相互牵引拉抱,形成特别稳固的防震框架网,给人以明快和美的感受。 1960 年,广东省文化局曾拨款对大殿进行全面修缮。 |
古迹与建筑类 | 宗教建筑与礼教建筑群 | 正果佛爷寺 | 正果镇 | 位于瑞山东麓。是为纪念宾公佛(真人园寂后塑制而成)而建。始建于南宋元三年( 1197 ),明、清两代曾重修。寺院是一座三间三进,抬梁式、硬山顶并兼的古雅建筑,尤以“三托”(莲花托、燕子托、龙凤托)和“三雕”(石雕、木雕、浮雕)闻名远近。门外石牌坊门额上书“敕封昭显” 4 字。为清光绪五年( 1879 )皇帝所赐封号,正果寺以东 1.5 公里处,有皇 礻右 元年的摩刻“成佛岩” 3 个大字。建国后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何仙姑家庙 | 小楼镇 | 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新八景之一,名为“小楼仙源”。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姓何名琼,是增城小楼人,家庙为祀奉何仙姑而建。庙宇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八年( 1858 )重修。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第一、三进 13 架出前廊为封火山墙,第二进四柱一间五架拜亭为硬山顶。正堂供奉樟木雕塑的何仙姑像,左边墙壁有一幅八仙浮雕,右侧有一口天花井,名“仙姑井”。庙正堂右侧的瓦脊上有棵桃树,人称“仙桃”。 | ||
报德祠 | 小楼镇 | 报德祠、仓沮圣庙、景星楼是一组历史悠久的文物,它座落在招贤山、卧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胜水之中。相传葛仙翁与麻姑仙曾在此守水口,是一处富有仙迹的地方。 北宋以前,当地有土著人士建过积因寺,元代改建仓沮圣庙;明洪武甲子增建了景星楼,洪武十八年奉旨建报德祠,祀奉功臣赖麒卿,因故延建,直到万历丙戌年竣工。 1998 年冬增城市政府支持修建此所具有 700 多年历史的古庙, 600 多年历史的古塔, 400 多年历史的古祠,文博部门协助指导修缮工作。古朴纯真的古文物与四周的古树、绿草、碧波荡漾的池塘、酿成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是一旅游胜地。 | ||
何仙姑祠 | 正果镇 | 据何氏谱记:清咸丰建,祭祀何仙姑。庙宇靠近增江,水景清幽,树木荫蔽,是一所风景秀丽的庙宇。庙宇中堂,大殿有何仙姑神像。 | ||
正果旧街 | 正果镇 | |||
学宫 | 荔城街 | 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 1205 ),原为孔庙,元至顺二年( 1331 )重建后改名学宫。原学宫是宫殿式建筑,巍峨壮观,有 26 座建筑物,占地面积 13940 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是一座 4 柱 5 间,抬梁式木结构,面阔 20 米,进深 10 米。在市政府大院内,列为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 ||
何氏宗祠举人碑群 ( 五一村 ) | 荔城街 | 碑群中尚可认的文字有“道光”、“咸丰”、“同治”等清代年号以及第几名举人,某某等字样,该石碑是为了纪念清代以前村中的举人而立,被纪念的举人共 5 人,共 20 块石碑,除文字碑外,其余的是陪衬无字碑。何氏宗祠也保护良好。 | ||
湛怀德祠 | 新塘镇 | 是奉祀新塘湛氏三世祖湛义士怀德的礼堂。始建于明代,光绪年间重修过一次。该祠建筑规模不大,但风格独特,是一座三间三进一拜亭的古建筑物,该祠硬山、歇山顶混合结构,与风火山墙溶为一体,很有古建筑特色。整座礼堂面阔 6 米,二、三进面阔 10 米,通进深 32 米。现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古迹与建筑类 | 宗教建筑与礼教建筑群 | 崔太师祠 | 中新镇 | 位于中新镇坑背屋村,是为纪念南宋名臣、著名学者崔与之而建的礼堂。建筑面积 366 平方米。中间为主体建筑,两旁为偏间。悬山顶,阴阳合瓦顶,龙船形正脊。门额刻:“崔太师祠”。前墙为青夸砌筑,山墙是青砖裙,上为泥砖。 |
朱氏宗祠 | 朱村街 | |||
熊氏宗祠 | 派潭镇 | 熊氏宗祠是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大, 43 米宽深七进,人文景观好。 | ||
石达开故居 | 派潭镇 | 石达开是清朝太平天国名将,他童年出生在派潭镇何大塘社,现留有石达开旧故居房屋墙基。 | ||
三忠庙 | 派潭镇 | 三忠庙位于七境村,建于明朝卯戌二年,原香火鼎盛,七十年代被拆,九五年重修,现有专人管理的祖庙。 | ||
古水车 | 派潭镇 | 车洞古水车是几百年一直统传下来的原始水车,很有观赏价值,可连片开发石头河段景点。 | ||
清朝古村落建筑群 | 派潭镇 | 新高布社清朝古要落格局整齐,民居面积大很有观赏价值,礼堂、炮楼等整条村有开发价值。 | ||
古炮楼 | 派潭镇 | 朱甘田社古鸳鸯六角炮楼是增城地区典型炮楼。 | ||
叶氏宗祠 | 派潭镇 | 叶氏宗祠位于邓路吓村迳背社,宗祠古建筑保护好,宗祠有古钟、书房、门前古榕有历史价值。 | ||
蓝氏宗祠 | 派潭镇 | 氵並 汾村蓝氏宗祠、牌楼曾生甲、宣明屋等,留下当年蓝氏祖宗的荣誉。 | ||
何仙姑、墟镇旧街 | 派潭镇 | 派潭何仙姑庙解放前香火鼎盛,现恢复有人管理。派潭镇人民街是民国时期建筑直到七十年代非常兴旺繁荣。本街道仍保持民国时代的风貌。很有观赏价值。 | ||
古炮楼 | 派潭镇 | 石屋炮楼是派潭镇最大炮楼,面积近 120 平方,高六层青砖结构规模宏伟壮观。 | ||
密石村 | 派潭镇 | 石洞巨大能容纳 400 人,风景优美,石燕洞位于狮头山下,深不可测有石燕。 | ||
塔 | 增江雁塔 | 增江街 | 是增城市现存的唯一古塔,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二年( 1574 ),位于豸山上,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 32 米,可从底层直上塔顶。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八个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彩凤和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 | |
凤塔 | 增江街 | |||
古迹与建筑类 | 墓 | 湛若水墓 | 新塘镇 | 湛若水( 1466 — 1560 ),字元明,号甘泉,增城新塘人。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明弘治十八年( 1505 )举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南京国子监、吏部侍郎,吏、礼、兵三部尚书。他毕生勤于学问,淡泊名利,以著书立说和兴学养贤为已任。辞世后被封为太子少保,谥号文简。 湛若水卒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其墓位于新塘镇陂头村的天蚕山北麓,墓茔分三级,形如交椅,全由灰沙夯筑,十分坚实。墓后墙呈八字形,最高处宽 22 米。墓道长 150 米,道两旁竖有文武石像两个、石马两匹,还有石华表。为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
崔与之墓 | 朱村街 | 崔与之( 1157 — 1239 ),字正子,号菊坡,谥清献,增城人。于南穴绍熙四年( 1193 )举进士,是岭南士子由太学取科第的第一人。他居官 47 年,历任两广、江西、湖南、四川安抚使,端明学士(皇帝顾问)等职。在仕途中,他勤政为民,公而忘私。文天祥称他“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崔与之卒于嘉熙三年( 1239 ),终年 82 岁。 崔的坟墓位于朱村街凤岗村官庄华山“狮子滚球”(士名),墓地面积 500 平方米,用三合士夯筑而成。竖有墓志碑、墓界志碑和石狮、华表等附设物,颇为壮观。为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 ||
特色城镇与村落 | 坑背村古建筑群 | 中新镇 | 建于明末清初,通面宽 152.43 米,通深 53.96 米,面积 8225 。 12 平方米。整体建筑分类 10 列 5 排,面向东北方向。房屋为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排、列之间纵横青云巷。最右列为书房、花园前后各半的布局,中间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为整个建筑群核心大祠堂。左后角建有碉堡楼。碉堡楼长、宽均为 16 米,原五层 20 米高(现只剩 2 层),着层设有内隔墙、水井和粮仓,而二层多置较大枪眼,该碉堡楼防卫非常坚固,如遇敌情,全村人可同时登楼避险。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 |
莲塘村 | 中新镇 | |||
光布客家围龙屋 | 福和镇 | 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 ),通宽 38.8 米,通深 36.2 米,面积 1454.56 平方米。平面呈半月形,中间部分分为二进深的祠堂,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边有衬祠,依次分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硬山顶,瓦面,船形正脊,人字形封火山墙,檐下有两柱。天井两侧设庑,分别隔为四小室,二进形制与一进略同,祠堂的外边是 23 间之多扇形环屋带。 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前后 320 年有余,是增城独一无二的小围垄屋。 | ||
瓜岭村 | 新塘镇 | 是著名的侨乡,现是广州市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瓜岭村始建于明朝成化初年( 1465 ),距今有 500 多年历史。先民黄国民为使子孙繁衍,日益兴旺,取瓜瓞绵长之意,取名瓜洲,后改称瓜岭。村内四周青翠,波光粼粼,瓜果累累,一片“渔米之乡”的景象。村内古建筑保存完整, 20 多米高的炮楼高高耸立,点缀其中。而瓜洲小学增城市最早的私立小学,创建于 1912 的,为黄国民兄长黄锡树所创办。 | ||
更多推荐
增城,位于,山顶,文物保护,正果,单位,增城市,面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