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框架结构PKPM设置参数说明(上传)混凝⼟框架结构PKPM设计参数说明V2.2 20150909版
⽬录
第⼀节结构模型输⼊及参数设置 (7)
⼀、总信息 (7)
1.结构体系 (7)
2.结构主材 (7)
3.结构重要性系数 (7)
4.底框层数,地下室层数 (7)
5.与基础相连构件的最⼤底标⾼(m) (7)
6.梁柱钢筋的混凝⼟保护层厚度 (7)
7.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7)
8.考虑结构使⽤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7)
⼆、材料信息 (8)
1.混凝⼟容重取26-27,全剪⼒墙取27,取25时需输⼊粉刷层荷载。 (8)
2.钢材容重取78。 (8)
3.梁柱箍筋 (8)
三、地震信息 (8)
1.设计地震分组为第x组,抗震设防烈度为x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xg
8
2.场地类别 (8)
3.框架抗震等级 (8)
4.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8)
5.计算阵型个数 (9)
6.周期折减系数:建议有填充墙框架结构取0.7。 (9)
四、风荷载信息 (10)
1.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10)
2.地⾯粗糙度类别 (10)
3.沿⾼度体型分段数及体型系数 (10)
五、钢筋信息 (11)
1.按照混凝⼟规范表4.
2.3-1、4.2.3-2取⽤。 (11)
六、选择后续操作 (11)
1.楼梯⾃动转化为梁 (11)
第⼆节楼板设计 (12)
⼀、配筋计算参数中 (12)
1.直径间距:最⼩直径8,钢筋最⼤间距200。 (12)
2.双向板计算⽅法:选⽤弹性算法。 (12)
3.边缘梁、剪⼒墙算法 (12)
4.有错层楼板算法:按简⽀计算 (12)
5.裂缝计算:根据裂缝挠度⾃动选筋 (12)
6.使⽤矩形连续板跨中弯矩算法:勾选。 (12)
7.钢筋级别:通常选取HRB400级。 (12)
⼆、钢筋级配表 (13)
三、连板及挠度参数 (13)
四、绘图参数 (14)
第三节分析和设计参数补充定义 (16)
⼀、总信息 (16)
1.⽔平⼒与整体坐标夹⾓(度):通常采⽤默认值。 (16)
2.混凝⼟容重取26~27,钢材容重取78。 (16)
3.裙房层数 (16)
4.转换层所在层号 (16)
5.嵌固端所在层号:通常取1。 (16)
6.地下室层数 (16)
7.墙元细分最⼤控制长度:默认为1m。 (17)
8.对所有楼板强制采⽤刚性楼板假定 (17)
9.弹性板与梁变形协调:通常勾选此项。 (17)
10.结构材料信息 (17)
11.结构体系 (17)
12.恒活荷载计算信息:通常选取模拟施⼯加载3。 (17)
13.风荷载计算信息 (18)
14.地震作⽤计算信息 (18)
15.结构所在地区(全国) (18)
16.规定⽔平⼒的确定⽅式 (18)
⼆、风荷载信息 (18)
1.地⾯粗糙度类别 (18)
2.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18)
3.X、Y向结构基本周期 (18)
4.风荷载作⽤下结构的阻尼⽐:5%。 (18)
5.承载⼒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系数 (18)
6.顺风向风振:⼀般不勾选。 (18)
7.横风向风振:⼀般不勾选。 (18)
8.扭转风振:⼀般不勾选。 (18)
9.⽤于舒适度验算的风压 (19)
10.⽤于舒适度验算的结构阻尼⽐:取⽤2%。 (19)
11.⽔平风体型分段数:1。 (19)
12.体型分段最⾼层号:结构最⾼层号 (19)
13.设缝多塔被风⾯体型系数:0.5。 (19)
14.其他默认 (19)
三、地震信息 (19)
1.结构规则性信息 (20)
2.设计地震分组、设防烈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A中查取。 (20)
3.场地类别:按地质勘查报告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4.1.6条确定。 (20)
4.抗震等级:按照第⼀节三.3条执⾏。 (20)
5.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按照第⼀节三.4条执⾏。 (20)
6.中震(⼤震)不屈服设计:不选。 (20)
7.考虑偶然偏⼼:勾选。 (21)
8.双向地震作⽤:勾选。 (21)
9.计算震型个数 (22)
10.活荷质量折减系数:民建、公建⼀般取0.5,⼯业建筑取1.0。 (22)
11.周期折减系数 (22)
12.结构的阻尼⽐(%) (22)
13.特征周期Tg (秒) (22)
14.地震影响系数最⼤值 (22)
15.斜交抗侧⼒构件⽅向附加地震数,相应⾓度。 (22)
四、活荷信息 (22)
1.柱、墙设计时活荷载 (22)
2.传到基础的活荷载 (22)
3.梁活荷不利布置最⾼层号。 (22)
4.考虑结构使⽤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22)
五、调整信息 (23)
1.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般取0.85。 (23)
2.梁活荷载内⼒放⼤系数:可取1。 (24)
3.梁扭矩折减系数:⼀般取0.4。 (24)
4.托墙梁刚度放⼤系数:1。 (24)
5.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般取0.6。 (24)
6.中梁刚度放⼤系数:⼀般取1.3~2.0。 (24)
7.梁刚度系数按2010规范取值:默认选择。 (24)
8.调整与框⽀柱相连的梁内⼒:⼀般不调整。 (24)
9.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通常要选择。 (24)
10.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25)
11.指定的薄弱层个数,层号: (25)
12.全楼地震作⽤放⼤系数:其经验取值范围为1.0-1.5。 (25)
13.0.2Q0调整起始层号,终⽌层号。 (25)
六、设计信息 (25)
1.考虑P-Δ效应 (25)
2.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选择该项参数。 (26)
3.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般不选。 (26)
6.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般不选。 (26)
7.按⾼规或⾼钢规进⾏结构设计 (27)
8.钢柱计算长度按有侧移计算 (27)
9.剪⼒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规7.2.16-4条 (27)
10.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27)
11.梁柱钢筋的混凝⼟保护层厚度 (27)
12.柱配筋计算原则 (27)
七、配筋信息 (27)
1.根据所选⽤钢筋的情况选择强度,间距。 (27)
2.墙⽔平分布筋间距:200;墙竖向、⽔平分布筋配筋率:0.25%。 (27)
⼋、荷载组合 (28)
1.按照荷载规范和抗震规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系数。 (28)
2.重⼒荷载代表值效应的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0,.3。 (28)
第四节特殊构件与特殊荷载设置等 (28)
⼀、特殊构件补充定义 (28)
1.特殊梁定义 (28)
2.特殊柱定义 (29)
3.特殊墙、特殊⽀撑 (29)
4.弹性楼板 (29)
⼆、温度荷载定义 (30)
三、特殊风荷载 (30)
四、多塔结构补充定义 (30)
1.多塔的计算⽅式 (30)
2.多塔结构离散⽅式 (30)
3.多塔结构定义 (30)
五、施⼯次序补充定义 (31)
六、活荷载折减系数补充定义 (31)
七、设计模型补充定义 (31)
⼋、修改构件计算长度系数 (31)
九、⽔平风荷载查询/修改 (31)
第五节 SATWE结构内⼒与配筋计算 (31)
⼀、吊车荷载计算 (31)
⼆、⽣成传给基础的刚度 (31)
三、层刚度⽐计算(旧版本有该项) (31)
四、地震作⽤分析⽅法:优选总刚分析⽅法 (32)
1.侧刚分析⽅法 (32)
2.总刚分析⽅法 (32)
五、线性⽅程组解法 (32)
六、位移输出⽅式 (33)
七、构件配筋及验算 (33)
第六节 10个重要的⽐值 (33)
⼀、轴压⽐ (33)
⼆、剪重⽐ (33)
三、侧向刚度⽐ (34)
四、周期⽐ (34)
五、刚重⽐ (34)
六、剪跨⽐ (34)
七、剪压⽐ (34)
⼋、跨⾼⽐ (34)
九、延性⽐ (34)
⼗、位移⽐ (34)
第七节若⼲讨论的问题 (35)
⼀、剪⼒墙配筋 (35)
⼆、带地下室结构嵌固层的选取 (35)
三、结构扭转周期计算 (36)
四、错层结构的输⼊ (36)
五、当某洞顶连梁(按洞⼝输⼊⽽不是按主梁输⼊)⾼度⼩于300m (36)时,SATWE在计算内⼒时将忽略该梁的存在,亦不计算其配筋。 (36)

更多推荐

系数,结构,计算,设计,荷载,地震,抗震,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