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大学城总体规划核心理念及发展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04T07:47:30.340Z  来源:《建筑细部》2020年第19期作者:吕晓田[导读] “大学城”这个概念出现、演变和发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长清大学城坐落于泉城济南长清区,也是山东省重点关注的大学城。21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城市化催生了许许多多的大学城。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迎来新的高潮,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创新创业到生态保护,人们对产业与城市
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城的规划理念及发展策略亦有了新的要求。关键词:大学城、总体规划、核心理念、发展策略
一、项目综述
“大学城”这个概念出现、演变和发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大学在创立伊始是逆城市而行的——西方世界的大学拥有教会修道院的基因,旨在创造一片净土供学者们学习思考,而远离城市的喧嚣。然而到了今天,大学和城市越来越多的联系到了一起,大学成为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因子,而大学城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著名的教育大省,也有众多优秀院校和大学城。2002年,为加快山东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全省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山东省、济南市政府决定在长清区规划建设大学城。长清大学城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30平方公里,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已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入驻,初步形成集聚规模。大学也为长清的城市建设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大学城规划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针对现状进行整体定位并策划产业。结合宏观城市发展趋势——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数字经济作为新的产业主体,以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北京,结合长清本身在区位、高校和生态方面的资源禀赋,设计单位为长清大学城提出了“创新创业谷,山水知识城”这一总体定位。“创新创业谷”是大学城的内能,这个定位的提出,也将长清提升为整个省会的创新创意之源;“山水知识城”是大学城的城市品牌,每当人们谈起长清大学城,眼前浮现的都会是一座融合生态、科技和文化的山水之城、知识之城。
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设计单位以生态经济、数字经济和人才经济三个主题作为支柱,为长清大学城进行了产业策划,并期待2035年实现总产值1000亿这一目标。在这其中,特别强调了包括文化旅游、数字媒体、体验商业、全龄教育、商务会展等元素在内的泛文化创意产业。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山水知识城的定位,发展长清特有的竞争优势有重要的意义。
规划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如何对现有的城市空间进行重塑。多元、集约、渗透的理念是设计单位对促进校校、校产、校城融合做出的回答。在充分研究世界高水平大学城的基础上,设计单位也提出了1.0-0.1政策,让大学校园更加多元、集约、渗透地与城市空间相融合,以数字管理为技术手段,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的社区空间。
在结构层面,设计单位在两轴-两翼-两带-多组团的城市结构基础上,针对三大产业组团,进一步提出了一芯一环的深化空间结构,与基本空间结构相辅相成,引导城市的产业布局。一芯,即园博园数字创意区,依托园博园现有的设施,对其进行升级,结合电影小镇,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院校,打造百亿能级的数字媒体产业组团,成为济南乃至整个省会城市群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一环,即大学城人才经济环,以人才经济为产业主题,发展教育培训,创新创业和体验商业,联动创新谷、梦翔小镇、美客小镇、大学路眼小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
第三个问题,在于如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定义未来长清大学城的城市特质。在设计单位的设计理念中,城市设计最重要的元素,在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这种场所的营造,要比单纯的沿街立面和建筑色彩风格更为重要。设计单位以“山水融合,庭院错落”为总体设计理念,将山水引入城市空间,并尽可能的创造属于城市社区的知识庭院空间。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也针对大学路、园博园和创新谷等一系列重要的空间进行了重点城市设计。为了真正实现打造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力这一目标,大学城的发展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设计单位以统筹指挥、数字管理和开放共享的原则作
为长清大学城的政策引导,希望通过成立大学城共享委员会,在调和高校和城市不同诉求的基础上,使公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三、核心理念—多元、集约、渗透
(一)多元。多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第一个层面,是二维用地的多元。即在一个地块上增强用地性质的混合,避免单一的用地功能;二维的多元也必然的导致三维空间的多元,即第二个层面,即使在一幢建筑中,也应该混合包括办公、商业、研发甚至居住的功能;第三个层面,即是更广义的多元化,一个优秀的街区应该包容不同年龄、文化、收入阶层的市民,使之更有生命力。
(二)集约。集约顾名思义,就是更高效率地、更集约地使用土地,内涵式而非扩张式地发展城市。之所以提出集约发展的理念,除了节约城市的空间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创造社交机会对于激发人们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三)渗透。渗透的理念主要强调不同功能、不同属性空间的相互融合。渗透与多元相互呼应,因为有渗透性的空间必然是多元的。然而渗透的理念更强调对于边界这一元素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空间之间,比如建筑与街道之间、校园与城市之间——往往有清晰的边界,在渗透的理念下,希望空间之间的边界除了分隔之外,更可以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
四、发展策略
大学城发展的目标要符合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市政建设注重结合科技、人文、关注居民生活等等基础上,还要考虑园区的长期发展和与其他城区的互动,要逐渐从满足产业需求向完善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转变。
设计单位提出建设“大学城共享委员会”,对大学城的土地资源,市政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由省委领导亲自挂帅,协调大学与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共同管理、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细化职能分配,践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做法,可采用各职能部门负责跟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同时政府统一把关的方式。
在大学城的规划上,应积极实现数字化重塑城市的价值主张。充分考虑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破原传统资源极化的局面,实现城市间人口流动、配套互通的资源再分配和城市运营精益化的格局。
在大学城的运营上,应构建以创新科技的运用为构成支撑系统的数字城市底层架构,同时引入智慧楼宇、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社会服务等多种应用场景的组合,用数字技术构建办公、生活、商业多维智慧空间。
在大学城数字管理的具体实施操作中,设计单位强调的是两方面内容的数字化管理:其一,物理空间、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比如各个高校校园的通行管理,公共设施,如体育馆、图书馆的管理。其二,
知识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包括电子图书,以及教育课程的数字管理。只有在建立良好的数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入“开源共享”的实践中。
从管理运营的角度,还需要顺应“开源”、“透明”的国际先进理念,搭建灵活互动的“对话平台”,即时反馈各基层部门、企业、居民的需求及意见使居民、企业更加清楚政府的行为。
从推动园区产业发展的角度,应发展大学城从软件和硬件层面上的开源共享,充分利用自下而上、去中心化的技术革新能力,联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以多元、集约、渗透的理念有效促进校城、校企之间的融合。构建人文、经济与科学结合的新型数字城市。
【结束语】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设计单位国际征选,邀请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和规划名家,引入先进理念,编制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大学城规划方案,有机融合多元文化,提升区域整体环境,发展规划对于大学城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文化融合的引领作用。

更多推荐

大学城,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