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世间》在每⼀个客厅播放
⽂ | 张嘉琦
从春节假期到现在,最有存在感的剧,应该是《⼈世间》。
根据中国视听⼤数据,上周《⼈世间》的收视率为2.611%,⽐第⼆名⾼出⼀倍还多。灯塔专业版今天的数据也显⽰,《⼈世间》的实时正⽚播放市占率达到20.44%,排第⼆的是《乡村爱情14》,为9.43%。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现象是,这部剧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度并不算⾼,这⾥的“不算⾼”,指的是和同期播出的其他剧,以及过去⼏年被公认为“⼝碑和热度兼具”的全民剧相⽐。
就在前⼏天的情⼈节,吴倩和张⾬剑官宣离婚的消息在微博刷屏,#被⼈世间吴倩⽓死#“应景地”冲到了热搜第⼀的位置。词条下⽅的讨论分成两派,⼀派认为该词条有“蹭热度”的嫌疑,⽽另⼀派则认为,《⼈世间》的质量和热度,⾜以撑得起热搜第⼀的位置。
⽏庸置疑的是,《⼈世间》从剧作层⾯来看,可以被划分到“好剧”甚⾄“经典作品”的范畴,⾖瓣8.1的开分也同样指向这个答案。
但播放量和讨论度之间的反差感,难免让⼀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再次被提出:年代剧真的⽆法让当代年轻⼈共情吗?在现在这个时代,客厅和互联⽹的差异还有办法弥合吗?或者说,真的需要弥合吗?
“两个”《⼈世间》
作为CCTV-1的开年⼤剧,《⼈世间》交出了与黄⾦时间相匹配的收视成绩单。
播出三周以来,《⼈世间》在中国视听⼤数据、灯塔专业版、云合数据、德塔⽂景⽓指数等各数据平台上都稳居第⼀位,在爱奇艺的站内实时热度为8663,也远⾼于同期其他在播的剧集。
不过,打开任何社交平台,都鲜少见到围绕该剧的热烈讨论。在微博的电视剧超话分类中,《⼈世间》排在100名开外,排名第⼀的是屈楚萧主演的悬疑甜宠剧《⼀闪⼀闪亮星星》。
两个⽤来对⽐的例⼦是去年同期播出的扶贫剧《⼭海情》和主旋律剧集《觉醒年代》。《⼭海情》在播出时,微博⽹友纷纷成为“⾦滩村精神葱民”,在“得宝”种出蘑菇后,他们激动地在微博上刷屏,跟主⾓们⼀起操⼼蘑菇的长势和销量。在⾖瓣,《⼭海情》的打分⼈数是《⼈世间》的⼗倍不⽌。
《觉醒年代》在⽹络上的热度,则和播出时间存在⼀定的错位。在3⽉中旬剧终后的两个⽉内,该剧的舆论热度才逐渐体现出来,⾖瓣评分从9.1上升到9.3,评分⼈数则增加了⼗⼏万,还激活了不少⽹友⾃发造梗的热情。
除了经常讨论剧集内容的微博之外,在抖⾳今⽇更新的娱乐榜单⾥,热度最⾼的剧是王⼦异和⾦晨主演的《不会恋爱的我们》,以及《盛装》⾥宋祖⼉“⼿撕渣男”的剧情。喜剧在抖⾳也有⼀席之地,德
云社的《⽡舍江湖》和《乡村爱情14》都有较⾼热度。在热度排⾏前五⼗的词条⾥,《⼈世间》只占⼀席。
⾖瓣8.1的开分昭⽰着它进⼊⾖瓣维度的“好剧”⾏列,但不⾜3万的打分⼈数,似乎也在强调⼀个事实:爱看这部剧的,和会在互联⽹上讨论剧集、在⾖瓣打分的,并不是同⼀拨⼈。
《⼈世间》的⾼收视,证明了它的质量。剧本⽅⾯,该剧改编⾃获得茅盾⽂学奖的梁晓声同名⼩说,⼜请来⼗分擅长写中国家庭故事和⽣活剧的王海鸰做编剧。导演则是曾执导《⼭楂树之恋》《⼈民的名义》的李路。
演员阵容表⾥,也⼏乎都是⽬前处在演员⼝碑顶端的“中⽣代⾼质量演员”,且具有较⾼的国民认知度。萨⽇娜、雷佳⾳、宋佳、殷桃等主演都⼿握许多电视剧权威奖项。
北京师范⼤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主任周星也给出了很⾼的评价,在他看来,《⼈世间》是“中国电视剧新阶段的代表”。
作为⼀部聚焦改⾰开放时代的年代史诗剧,《⼈世间》难免让⼈想到去年年初的《⼭海情》和《觉醒年代》。这两部剧之所以被反复提及,甚⾄成为⾏业内标杆式的作品,除了其本⾝的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穿透了年轻⼈的圈层,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现象级作品。
不过,今年的“开年现象之作”还是《开端》,时间循环的题材天然带有对年轻⼈的吸引⼒。与之相⽐,《⼈世间》似乎显得没那么“⽕”了。
反差缘何?
在收视表现和舆论反响这⼆者的“反差”背后,⼀个⽆法忽视的客观现状是:在客厅看剧的⼈,和在互联⽹聊剧的⼈,早已经不是同⼀批了。
剧集观看渠道的改变,将观众⼀分为⼆。虽然分屏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环境⾥,⼤屏仍然是观剧的第⼀选择,也是中⽼年观众所熟悉的观看⽅式。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的场景也随之发⽣改变—— 在客厅看的剧,也在客厅完成讨论,这种讨论更多地发⽣在较为私⼈的场域。
另⼀个客观因素是档期。剧集春节档的优势就是“合家欢”,在这个能将全家⼈聚拢在同⼀场域的特殊节点,能够弥合代际差异、寻求观剧⼈群的最⼤公约数,像《⼈世间》这样的年代剧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当电影春节档撞上冬奥会,社交媒体的关注度难免出现倾斜。事实上,在整个2⽉播出的剧集中,除了《⼈世间》之外,《盛装》《江照黎明》等同期播出且质量尚可的剧集,⽹络讨论度同样平平,⼏乎没有引发全⽹讨论的爆款剧集出现。
客观因素之外,更值得被讨论的是《⼈世间》本⾝,以及它所代表的⼀类正剧。
多位从业者都曾告诉毒眸,《觉醒年代》所引发的⽹络效应,是“⼀个例外”。剧评⼈杨⽂⼭则直⾔:“归根到底,我觉得⼤家还是过度夸⼤了年轻观众对于正剧的喜爱,不是所有的严肃议题都能化⽤成‘YYDS’这样的流⾏表达⽅式。《⼈世间》毕竟是茅奖作品改编剧,它的核⼼受众要么年龄层偏⼤,要么是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变⾰的⼀些⼈,这些⼈在⽹络上的声量相对不⼤。”
《⼈世间》有“讨论门槛”。这个门槛⼀⽅⾯缘于剧集的时代背景离年轻⼈很远,诸如改⾰开放、上⼭下乡、⼤三线建设等重要事件,⼏乎都是00后和90后的⽗辈们所经历的事情,很难被从未经历过的⼈所感知,也缺乏代⼊视⾓。
“你得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史,对阶层分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议题感兴趣,不然就是看⼀家⼈家长⾥短的故事,那不是这个戏的重点,⾃然也很难沉浸其中,”杨⽂⼭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部戏表现的就是改⾰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要⽭盾的转变,并把它具象化在周家与他的街坊邻居⾝上。”
另⼀⽅⾯,则缘⾃剧情本⾝的“弱传播度”。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热度⽐较⾼的作品,⼀般都有极致的⼈物关系冲突、具备当下性的社会话题、涉及性别的议题,甚⾄“嗑CP”等容易引发讨论的元素。⽽《⼈世间》似乎不对此做任何尝试。
对此,编剧王海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在互联⽹时代,年轻⼈是主⼒,要写他们爱看的。但对我⽽⾔,我关⼼的是⾃⼰对什么有创作冲动。不要试图迎合,迎合没有出路,迎合永远滞后。”
年代剧,不必刻意年轻
如果将剧集产品按照其意义简单地划分为“满⾜即时需求”和“承载社会价值”两种⾛向的话,《⼈世间》⽆疑属于后者中的极致。
从⼀些单个内容维度来⽐较,虽然都是讲述⼀个家庭,但它不像《乔家的⼉⼥》或是《都挺好》那样,聚焦⼀家⼈的关系和各⾃的⽣活,⽽是将家庭放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下,并借此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如果把锚点定成“改⾰开放”的话,两
系和各⾃的⽣活,⽽是将家庭放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下,并借此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如果把锚点定成“改⾰开放”的话,两个⽐较近期的对⽐样本是《启航:当风起时》和《⼤江⼤河2》,前者更“青春”,后者则是“⼩⼈物的奋⽃史”。
《⼈世间》的“史诗⽓质”很明显。这种基调与原著本⾝有关。在导演李路看来,《⼈世间》是⼀部厚重的百姓⽣活史,这样⽤⽂字展现中国近五⼗年社会和⼈性变迁的作品,在⽂学史上是极少的。虽然⽇常化的家庭叙述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宏⼤叙事,但整体基调还是相对沉重的。
这也正是年代剧的核⼼魅⼒所在。作为⼀种对时代背景依赖较强的剧集品类,年代剧最根本的架构,就是其所讲述的故事和塑造的⼈物,都处在社会变迁之中,⽆论是家庭还是个⼈,都是反映社会结构变动的⼀扇窗。
⽽年代剧的任务就像⿊格尔所讲的史诗⼀样,“是把这些事迹叙述完整。”在周星看来,《⼈世间》是横纵两个坐标系上都有着充分表达的作品,像⼀本“百科全书”。
李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最初看中《⼈世间》的原著,也是因为“更想拍⼀部相对宏观的、史诗⽓质的作品”。在《⼈世间》⾥,“周家三兄弟”的故事分别嵌合进整个社会背景当中,命运也随着社会的变化⽽浮沉。
不同于之前⼤部分讲述改⾰开放的年代剧,《⼈世间》聚焦的地区,是在改⾰开放的⽂娱内容中经常被忽视的“落后地区”。被⽹友戏称为“剧中最⼤反派”的“⽔⾃流”和“骆⼠宾”所代表的,是乘上了这阵东风的“成功者”。“他们带着改⾰开放的季风回到⿊⼟地,与发展停滞的重⼯业基地相撞。”李路提到。
纵向来看,在《⼈世间》所讲述的长达五⼗年的时间跨度⾥,包含了“上⼭下乡、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考、出国潮、下海、⾛⽳、国企改⾰、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动向,落点则是“历史留在每个普通⼈⾝上的痕迹”。
从这个⾓度看,它究竟是否能“⽕遍全⽹”,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毕竟⼤家讨论剧集的载体⼀直在变化,社交媒体的使⽤者也在不断换⾎,就连“年轻⼈”的定义也在跟随时代发⽣变化。
虽然不必将⽹络讨论度上升到衡量⼀部剧的重要维度,但像《⼈世间》这样的年代剧,究竟是否应该拥抱年轻观众,或者说应该怎样去贴近他们,这仍然是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周星将年代剧和年轻⼈的靠近分为“异常感”和“通常感”。所谓“异常感”,指的是与当代年轻⼈完全不同的⽣活背景,所带来的新鲜感,甚⾄“猎奇效应”;⽽“通常感”,则是挖掘不同的时代环境下,能够与年轻⼈共通的情感。
在剧作层⾯之外,⽐较容易的尝试是新⽣代明星的启⽤。这个趋势在今年即将播出的年代剧⾥也有所体现。
讲述祖孙三代⼥性的居委会⼯作的《胡同》,时代背景从解放初期到改⾰开放,⼀直到21世纪,就启⽤了赵露思、关晓彤、侯明昊等新⽣代演员。前⽇刚刚官宣的《梦中的那⽚海》,也因为肖战和李沁的再度合作引发⽹友讨论。
周星认为,演员的更新换代是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也被反映在年代剧当中,新⽣代演员也需要借助好的作品成长。不过正如毒眸之前在此前的⽂章中所⾔,他们的出现究竟能带来多少加成,会不会模糊剧集本⾝的讨论焦点,⽬前仍然是未知数。
⼀个绝对不会出错的⽅式,就是信任年轻观众的审美。正如李路所⾔:“不要低估任何⼀代年轻⼈,80后别低估90
后,90后别低估00后。先说好不好看,别说你多⾼级,好看就看,不好看再‘⾼级’的⼈家都不看。”

更多推荐

讨论,社会,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