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adcasting & Television
广电聚焦
传媒∷MEDIA 2020.12(下) 37
5G背景下广电媒体优势重塑的
逻辑与进路
——基于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分析
文/庄 莹
摘要:在5G主导的媒介化社会,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短板主
要是长视频思维与短视频表达间的不适应、节目有线传输与移动优先间的不协调、价值传
播“全国一网”与“分域而治”间的不匹配。“中国广电”的成立为广电媒体的优势重塑
提供了可行路径,依托互联网思维以“强链接”为特征,从物理链接及价值表达的双重维
度深度“嵌入”公众生活,重构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广电媒体强化主流价值传播的
核心路径。
关键词:广电媒体 融合转型 5G 中国广电
广电媒体虽具有视听表达的先天优势,但在碎片、交互且多元表达的互联网传播语境中,亟须跨界合作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在5G背景下,伴随网络技术“质”的飞跃,广播电视需要建设“全媒体”实现“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基于2020年10月12日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广电”)成立等新契机,依托互联网思维考量广电媒体视听表达及强链接等优势,构建全国性媒体平台,深度嵌入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寻求广电媒体主流话语表达、传递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一、链接弱化:融合语境以及广电媒体的转型困境目前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呈现的“困境”,本质是传统的媒介逻辑与深度转型的新社会运行结构之间的不匹配。这导致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弱化,并使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优势消失甚至变为劣势。具体到广电媒体,集中呈现为技术对广电媒体基于自身特征形成的与受众间的“强链接”被突破和解构。
1.广电媒体曾与受众间形成强链接优势。与平面媒体不同,广播电视媒体的视听表达更易于理念的传达与价值的传递。因而,实现广电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强链接,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早在1950年,我国就开始建设全国广播收音网。195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头
版刊发《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署名为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对无线电广播事业的作用界定为“群众性宣传教育的最有力的工具
之一,在我国目前交通不便、文盲众多、报纸不足的条件下,作用更为重大”。之后仅用两年时间,全国就建
成23721个收音站,吉林省九台县的“九台经验”得到
推广。
此后,无论是实施“四级办电视”还是“村村通”等措施,国家对广电领域的制度设计与资源投入多围绕强化“链接”进行。1992年,解决了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的
信号接收问题,实现了对这些地区的卫星信号覆盖。强化众的物理链接,使其仍然呈现出独特优势,广电系统因此
长,基于宣传、产业及技术等逻辑调适,深度嵌入公众生活与价值传递,并在此过程中重构社会多元关系。中国广
1.全国一张网:信息传递从“链接”到“嵌入”转与科层制管理模式相适应,“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
曾有效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价值的表达。但是,互联网使得基于科层制的立体化、多层级传播方式变得扁平化。广电媒体要适应当前的传播语境,实现对公众生活的深度嵌入,首先就需要在物理上实现从链接到嵌入的转变。中国广电成立的意义,不仅在于广电媒体进入电信运营商的行列,让中国电信业从“三足鼎立”发展为“四分天下”,更重要的是,依托新运营模式使广播电视全国一
“一张网”意味着地方广电全面融入全国大平台,实现从“地方分治”到“全国一网”的转变,并进一步调整的关联度,基于仪式感、现场感、参与感、代入感的不断增强,实现对个体生活的全面影响;在运营方式上,广电媒体应积极适应当前互联网传播的模式,以更为灵活的商业互联网基因与新兴媒体融合互鉴,主动实现主流媒体的政治身份与商业背景的技术逻辑的有效调适。
3.价值强“定义”:积极嵌入公共事件构建主流舆论。新的传播语境中,技术赋权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多元、多变。这使得同一事件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各异,也使得社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不稳定性。广电媒体在我国具有极强的主流价值引导功能,也承担着大量公共服务职能。针对公共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广电媒体基于信息传播速度、力度及信度的表达来获取定义权,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广电媒体以强大的链接能力和视频化的表达形式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依托与政府机构的深度嵌入增强政治敏感性,强化在舆论表达中的定义权与话语能
更多推荐
媒体,表达,链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