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案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传系的系级平台课,即是新闻专业、广告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相关新媒体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
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1.2 新媒体构成要素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和
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和48.2%。
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 
2.2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1.技术与市场
2.资本市场
3.政府支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3.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3.2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 。在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传输。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4.1 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理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各种新媒体的形式,并清楚上述几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概貌。
重点、难点:手机报的困境和解决方案、IPTV的盈利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1.1 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3.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
(1)1995年—1998年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
(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1.2 博客、播客、维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
2.播客
不同的定义
3.维客
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1.3 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
1.4 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1.5 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  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2.1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手机报
1.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2.手机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
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
2.2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3.1 数字电视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尽管数字电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巨大的商机,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目前,青岛、佛山、杭州、大连等试点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
3.2 IPTV
1.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2.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更多推荐

媒体,手机,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