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活跃、高效的新闻传播产业。事实上,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与交流平台,更是经济、科技、文化的加速器与推动力量。因此,进入2004年,当中国迈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时,媒介市场也就迎来了空前的牛市。无论是在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任何一个行业在进入高速繁荣成长时,都必然对相就原咨询顾问机构产生需求。三月中旬,中国报业非常有影响的席文举先生来到北京,邀请崔恩卿等报业名流聚会,要组建一个联合报业咨询策划顾问公司,不才有幸敬陪末座。席先生是《华西都市报》的创办人,也曾转战辽宁《经济日报》,如今从一线退了下来,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作为多年来处于中国报业焦点的业内人士,席文举退休之后的这一选择,充分反映出媒介市场是何等的充满商机。
对外开放与走向世界
  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产业,传媒业无疑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对外开放的日程表上,几乎已是排在了末尾。从2003年起,中国正式履行WTO协议,从而也就打开了新闻出版市场的大门,启动了与国际接轨的程序。
  近一段时间,不断有海外的媒介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其中电视企业与杂志公司、出版公司格外活跃。广告以及广告相关的行业,如媒介调查公司,也加快了合资合作的步伐。
  对外开放与走向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如果套用国际贸易的顺差逆差概念的话,那么,中国媒介业尽管对外开放的步子还不够大,其实,走向世界的步子更不够大,算起账来,还是逆差。尽管客观上西方的新闻出版业是相对早已开放的,但是中国的媒介企业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也就是没有按照现代化的市场模式进军海外,至少是没有在海外的主流媒介市场有所表现。
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走向世界,第一步首先是加强国际同行业间的交流,因此,近来中国新闻单位出国考察、进修日益频繁,不少单位甚至已经形成了制度,比如作为上海电视、广播、报刊的联合集团的上海文广正在办一个二三十人的中高层干部硕士班,由上海大学与法国一家大学合作,在上海培训一年,在法国进修考察一个月。
各地争办新的都市报
  报纸在新闻传播领域至今仍是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介,而综合性新闻纸,是报纸市场中的主力部队。眼下,在北京、上海、天津,几乎是同时上演着都市类报纸的新一轮竞争大战,北京的《新京报》、《华夏时报》,天津的《城市快报》,上海的《青年报》,都启动了新年攻势,希冀在已经竞争非常激烈的报纸市
场中瓜分一块份额。
  事实上,京、沪、津三年去年本来就已经有过一轮新报竞争热潮,北京的几家新办报纸以及上海的东方早报都尚未站稳脚跟,后面就又有新报掩杀过来。由于国内报纸刊号基本上是总量控制、治散治滥的政策,优化改造没有市场生命力的小报小刊,同时,因为报刊以往退出机制不配套,只生不死,因此,一些报刊虽然没有活力,但是屡败屡战,即使是几度休克或休眠,仍然可以借助一些有实力或投资热情的机构的资金注入而起死回生,天津的《城市快报》与北京的《新京报》就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使得报业成为国内媒介市场竞争最集中的行业。
电台空前繁荣
  广播电台近来成为媒介业内的黑马,不断报出利好消息。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电台收入大幅增长,全年收入过亿元的已有6家。如果考虑到电台的制作成本与经营管理费用向来很低,那么,显而可见,电台已经是利润率非常高的媒介行业。
各地电台不约而同报喜,北京的电台广告收入近3亿元,仅其交通广播就收入过亿。广播市场再度繁荣起来,是直接由汽车普及所推动的,电台广告收入与汽车拥有量成正比关系。电台过去主要面向的是老少边穷的受众,而今却因为有车族的崛起而迎来新的商机。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下半年要在大连创办一个面向大连的频道,这也是电台的新的发展方向。这显然是在重走前几年《辽宁日报》在大连创办半岛晨报的老路。省报省台,在体制内有着基本一样的资源与
站位,所以,可以预期,这种模式将是下一阶段的业内热门。前些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总部在成都的博瑞传播进行合作,这些都表明电台已开始跨区域发展。
  电台的节目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南方城市的电台,制作得更为有声有色,比如,浙江《经济之声》就非常活泼,不仅主持风格生动,还开发出半点报时等广告品种,既增加了经济增长点,又提高了服务水平。
杂志加速与国际接轨
  中国新闻传播媒介市场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杂志。由于产品的特点以及资金、规模、生产周期、消费群等因素,杂志是中国各种媒介中最容易与国际接轨的品种。与外国有版权合作的杂志飞速增加,从广告专业杂志到IT、医学以及消费、时尚,合资合营合办成为潮流。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杂志的质量提高与市场开发只能走对外合作一条路,事实上,中国本土独资原创的刊物,近来也格外活跃,尤其是在文化、艺术与纯学术领域,相继出现了一批新生刊物,其面貌与品位绝对不逊色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类刊物。比如
《中国书画》杂志,今年扩版为四开168页,带有五种增刊,在规模、版面、印刷、纸张以及内容上,都被普遍认可为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当然,与国际接轨在质量之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价格,
以《中国书画》为例,月刊每册98元,全年订费1176元,是中国最贵的刊物,在西方也已经价格不菲。
培训讲座频频
新闻单位的培训讲座今年格外来得密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去年非典等因素,造成了相应的培训讲座缺课,一些单位不得不临时取消了计划中的报告会,比如新华社就曾邀请我前去讲演,但最后不得不通知我计划取消了。今年从1月份起,来自各地、各家新闻单位的邀请就此起彼伏,作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新闻传播研究者几乎是应接不暇。以省为单位,集中省内新闻单位的一把手负责人进行培训讲座,仅我所曾主讲过的,就已经不止一家,3月份河北省记协与我联系,请我重访故地,为省内新闻单位负责人作报告。
  中国的新闻媒介以往都是作为政治宣传机构而存在的,在进入市场后,就出现了经营管理转轨变型,从高层到低层,都必须学习适应市场环境中的工作方法与规则,因此,就出现了培训学习热潮。与过去自上而下组织的政治学习与培训有所不同,如今的培训讲座大都是各家新闻单位自觉自愿,而且工作人员竞相争抢。因为培训与讲座是在职进修,哪怕是一天两天的报告,都能起到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的作用。如果是较长时间的培训,就更成为一种变相的福利与待遇。
专业图书出版热
新闻传播业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的支柱产业之一,相应的对新闻传播专业图书也就出现了市场需求。如今市场上有大批新闻传播专业图书,一年不下千种,每个月都有上百种新闻传播方面的新书,据我所知,以数量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新闻传播专业图书出版第一大国。遗憾的是,过多的书是速成的,也就是为了评职称或捞资本而攒的书,没有独创性,没有学术性,只是炒冷饭而已。在我所从事的媒介经济领域,就有多本新书直接剽窃拙作,整章地“引用”,然而一不给稿费,二不给样书,连个招呼也不打。至于盗用我的学术见解与观点、成果的,就更是防不胜防。这说明中国新闻传播专业图书的作者,学术规范意识不强,过于急功近利。
  不过,新闻传播专业图书出版热,不仅是原创著作多了,翻译与引进原文版的著作也形成热点。实事求是地讲,总体而言,翻译的与影印的外国新闻传播著作,质量与水平都颇高。因此,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与研究者来说,目前正是读书好时光。

更多推荐

新闻,中国,市场,媒介,传播,电台,杂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