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基本功——采访与写作
【张征】女,1952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采访写作专题》、《名记者研究》、《传播学》等课程。
第一讲:如何发现新闻
一、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
1、职业责任:
报道新闻,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1)信息时代的信息服务:社会的嘹望者
■为社会提供快速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信息会决定决策,不完全的信息或者错误信息会影响决策。
(2)满足新闻的知情权。
2、要求:
(1)追求新闻的真实性
①具体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六要素
时间、时空(地点)、事件(主体)、行为者、什么结果、什么原因
■新闻界有门槛;事件是报道的主体(消息导语要体现);本报讯表示本报记者在现场。
②整体新闻的真实性:选题的均衡性
■报喜不报忧或者老报道负面新闻失去均衡性;眼见之外还有看不见的东西。
(2)追求新闻的深刻性
①深度报道的趋势——深度报道
■海量信息、深度解读(专业性,很多记者从业10年左右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如财经记者)
②网络时代的深度报道
(3)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二、新闻事实的特征和分类
1、新闻事实的特征
(1)客观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
■学会运作人际关系找人、核实,一定要明白哪类新闻?哪里去核实?比如南方周末核实艾滋病患者针头扎人消息不实。
(2)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事实要素:重要性、新鲜性、显要性、接近性、生动性
■重要性有地域性,比如广州报纸和北京报纸可能对同一新闻事件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显要性即,显眼的不一定就重要。比如皇马来北京和朝鲜会谈。
接近性:农民工讨薪上新闻联播;生动性:新闻记者为职业调查研究工作者,和警察、法官等的区别有目的不同、材料不同、认识事物不同(三个要求)。
(3)具备可见、可闻、可感条件的事实
记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实——前提条件:信息网络、现场意识、先进设备,包括原始影像信息、语言信息和转变为“材料”的信息。
■要求:必须为现场新闻;推断发生比如心理活动等不能报道。
2、新闻事实的分类
(1)动态事实:消息(昨天、今天);时效性高
(2)深度事实:通讯;时效性相比消息低
(3)人物事实:专访(相对体裁而言)
三、新闻发现的意义
1、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至少有一个发现点和受众兴趣吻合。【例】最著名的汶川地震新闻《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新华社;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已去世)
2、新闻发现的实质
率先识别事实的传播价值
【例】《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评】防灾而不是救灾
3、新闻发现力是媒体传播的核心
【例】《艾滋病人和总书记握手后的生活》(中国青年报独家)、上海大火后香港1996年大火后采取措施的报道。
四、新闻发现的标准
新闻发现的标准在演变中
(国家)方针政策: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事物、新动向、新问题
(百姓)受众需求:重大事件、监督报道、服务报道■1994年成立的焦点访谈的独立报道
新闻界观察:普遍存在、冰点(■中国青年报,指被冷落的区域,和暗区不同)
五、新闻发现的任务
三个任务:发现真相、发现价值、发现素材
灵感突现?——完成作品?为什么灵感多作品少?■缺少素材
【例】新华社药价追踪报道,记者化为患者,眼睛疼,先到医院,后到药房。发现:成本3块3的药,药房卖6块6,医院卖15块1;新华社《修宪离百姓有多远》从一个父子分割财产的案例入手,原来父亲占15%,儿子占85%;中国青年报《安全帽上的遗言》。
六、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1、新闻灵感是天生的吗?■是培养的
【例】詹姆斯·莱斯顿在广州期间,正好尼克松访华。他说,他当时有预感~
2、新闻发现力是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素质
3、新闻发现力的培养
(1)合理的知识结构
(2)对社会的充分了解
(3)甚于积累和比较
(4)职业精神——范长江、斯诺■党史很多照片是斯诺提供的,因为当时他有相机。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斯诺《西行漫记》
第二讲:采访的任务和环节
一、采访的基本方式
1、访问■知情者
2、现场观察■用眼睛
3、体验式采访■记者在事件中
4、收集材料
二、采访的基本任务
■依据报道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经典的事实材料。
1、报道思想■事实是立体式的
2、事实的真实
3、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经典的、能说明问题的真实材料【例】北京青年报《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中的图片(获得2000年中国新闻奖),照片体现出司法人权的重大意义。
三、采访的环节■七个
1、报道策划■紧急除外
(1)为什么要报道策划?
①报道效果■要找有故事的人
②报道成本
③报道时效的压力
(2)报道策划的内容(方面)
①报道主题思想■角度
②采访对象+提问
③报道体裁
综②③【例】中国青年报摄影总监@贺延光 作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汶川地震《儿子,爸爸背你回家》(@程祥林 )最后通讯《回家》(@林天宏 )
2、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没有行政约束,要自己主动,要准备好
(1)为什么要准备?
事实的真实性、报道的时效性、内容的深刻性、材料的生动性■最难
(2)采访准备的七个方面
政策■比如采访幼儿园,相关管理条例
背景
知识
采访对象■5个方面,生平、成就、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当时情绪
方案■要多个方案
提问
设备■小本【例】西方记者采访爱因斯坦,没笔?泡汤。
3、采访气氛■气氛好,坏问题也可以变成好问题
【例】@白岩松 接受采访说,最重要的是气氛
4、采访提问■不是朗诵,是谈话、询问
5、现场观察
(1)现场观察的作用
保证真实性、发现经典素材(细节)、有助于记者理解素材(灵感)
(2)现场观察的方法、注意的地方
现场意识与采访作风、选好位置、随时询问
【例】《老周家的“夜生活”》(小区扰民,重庆媒体)
6、采访记录■录音要征求人家同意,因为会影响原生态
(1)记录的真实:完整+生动■最不好的生动场景如讲话
(2)记录的方法■本子不能太大;本上要有备用栏;不要冷场(采访人物)
(3)记录的整理■及时(不然就忘记了);三色笔
7、采访核实■最重要。质疑精神、不能轻信【例】西方理念课程,不核实得零分。
(1)事实要素的真实性■随时核实,是这样吗?是不是这样呢?
(2)观点的真实性、均衡性■是不是生气说的?是不是对立面说的?
(3)引用材料的真实性■语录,数字等
第三讲:采访的原则和技巧
一、采访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采访活动的特点
(1)没有法律的约束力■没有法律上的隶属关系,如法官传票必须前来。
(2)没有行政的约束力
(3)记者要具备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
■记者的魅力、媒体的信誉度(可信度)【例】范长江坐国民党党部飞机,认识周恩来并建立了私人关系、然后结识毛泽东,采访胡宗南。
(4)访问是记者创作奇迹的舞台■怎么采访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1、庞杂性、互动性、对等性■采访对象。
(1)庞杂性■各类人、各阶层打交道【例】学生采访校门口卖饼子的大娘并获得对方信任。开始大娘说:我的卫生费交了!
(2)互动性■双向的,对着镜子认清自己的形象
(3)对等性■话题一定要想好,还要多,利于交流
2、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知情、愿意讲、善于表达■愿意讲,交流没有门槛
3、人们喜欢什么样的记者?
有缘分、有身份、知音■有身份,即大报、大记者
三、采访气氛的建立■融洽
1、采访气氛的重要性
2、建立融洽气氛的要领
自己人、尊重、善解人意、回避第三者
■自己人,包括衣着、形象等影响因素;回避第三者,即最好一对一采访,一个记者两个对象或者两个记者一个对象都不可取,会影响交流
3、相关技巧
学会“拆墙”、学会参与、学会转移话题、学会倾听、学会说话、借用中介物
■“拆墙”指拆除人和人交流的隔墙;学会参与即要加入到活动中;转移话题即,话堵了怎么办【例】采访时,对方说了三小时,带子也用完了。【注】采访时眼睛不看人;表现繁琐。技巧①插话②重复、赞扬③插话、重复转折。
■借用中介物,即对方喜欢或者熟悉的东西。【例】斯诺采访毛泽东,先双手递上当时给毛拍的照片,毛很喜欢
四、提问的规律和方法
1、提问的分类:开放?闭合?
■开放,指给对方非常大的空间;闭合,指对方回答“是”或者“不是”,常见对数字问题,外国记者用得最多。
2、提问的规律:
(1)提具体问题■大问题化成小问题【例】北京怎么样,怎么回答啊?
(2)提问的逻辑性■自己乱,把对方也搞乱。
(3)对确切答案的追求■核对,比如姓名。
3、把握各类提问方式
■正、反、侧/错误地问,对方就像反驳,引发
4、提问和记录的关系
■不冷场;不要让对方等待【例】央视《新闻调查》,王志《与神话较量的人》。
第四讲 消息写作的理论和方法(上)
一、新闻报道文体的分类
新闻报道文体与新闻评论文体
■新闻报道文体主要用来刊载事实信息,要求快速报道新闻;新闻评论文体主要刊载观点,即社论、小言论、编者按。
■有时候两者也合在一起,如《焦点访谈》边述边评。
1、新闻报道文体的分类
(1)消息:简讯;一般消息;新闻分析■一般消息,200字左右;新闻分析即述评类。
(2)通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新闻特写;人物专访■新闻特写来源于摄影术,表现力也最有意义。
(3)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
■深度报道格式上和通讯没有什么区别。调查性报道指媒体独立的一些报道,比如煤矿揭黑;解释性报道如富士康跳楼事件、钓鱼岛问题、地沟油。
二、新闻报道文体的要求
(1)要求
真实性、指导性、时效性、通俗易懂性
■真实要注意核对,要获取第一手材料(当事人、对立面),记忆曲线
■指导性,信息服务的目的。①突出一个要点,向社会发言。②选择表示倾向。用事实来突出,不是用概率来突出。③事实清晰。
■时效性,抢新闻的能力。【注】摄影梯子。
■写短。【例】法新社以快称著,《邓小平复出》的报道只有5个字:邓小平复出。当时引起各国当夜召集会议研究。【注】深入深出,论文;浅入浅出,儿童文学;深入浅出,初二水平;浅入深出,最差,逻辑混乱甚至会误导。
(2)熟悉新闻传播规律
①向大众讲话——吸引力■兴趣和接受能力
②独家性——事实、视角(观点)
③学会深入浅出——故事性、人物命运■感动,现场,深入浅出
三、信息采集要领
1、消息采集七要素:何事、何时、何地、何人、如何(结果)、为何(深度报道)、何处出(网络时代,如本报讯)

更多推荐

新闻,报道,采访,记者,事实,发现,信息,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