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敏(1966-)
,女,副主任医师。(接307页)
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从事本行业的职业危害,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职业中毒的发生。参考文献:
[1]工业毒理学编写组.工业毒理学.上册[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8-154.
[2]李弥图.急性汞蒸气中毒五例分析[J ].职业医学,
1988,15(6):22-23.
[3]梁友信,主编.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67.
(收稿日期:2002-05-10)
【综述】
我国胶粘剂职业危害及其控制对策
张敏,李涛,何凤生,郑玉新,周安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100050)
[中图分类号]R 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64(2002)05-0308-05
2002年3月,河北省某镇发生了一起箱包作
坊农民工胶粘作业引起的苯中毒事件,截止到4月,确诊苯中毒17人,死亡5人,为了遏止此类恶性事故的发生,国务院专门发文通报了本次苯中毒事件,并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胶粘剂等有毒有害化学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箱包加工、皮革制造、玩具制造、制鞋、家具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行业。为了落实国务院部署,由卫生部牵头,9个部委联合开展了此项专项整治工作,作为此项专项整治专家组负责单位,我们试图从胶粘剂的应用、所带来的卫生和环境问题、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我国因使用胶粘剂发生的典型中毒等方面进行阐述,进而提出胶粘剂职业危害的控制对策。1胶粘剂的分类与应用及其作业类别1.1
胶粘剂的分类与应用
胶粘剂是指按照规定程序,把纸、布、皮革、木、金属、玻璃、橡皮或塑料之类的材料粘合在一
起的物质[1]。由于胶粘剂具有应用广、使用简便、
经济效益高等许多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胶粘剂正在越来越多地代替机械联结,从而为各行业简化工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
供了有效途径[2]。目前,我国胶粘剂的应用领域
不断拓宽,已经从木材加工、建筑和包装等主要行业扩展到了服装、轻工、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电子电器、广告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邮电、仓储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重要化工产品[2]。
胶粘剂的种类很多,按不同分类方法划分见表1[3]
。通常用作胶粘剂的组分或者溶剂的化学品有[1]:丙酮;丙烯酰胺聚合物;丙烯腈;己二酸;
脂肪胺;苯;醋酸正丁二酯;丙烯酸正丁酯;丁基羟基甲苯;对叔丁酚;氯乙烯胺;氯苯;胶原;松
香;环己烷;环己酮;二氨基联苯甲烷;马来酸二丁酯;反二氯苯;1,1-二氯乙烷;二氯甲烷
(氯代亚甲苯);2,2-二甲基丁烷;环氧树脂;乙醇;醋酸乙醇;乙基丁基酮;氰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丙烯酸乙酯;甲醛;正庚烷;正己烷;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异丁醇;异佛尔酮二胺;异丙醇;醋酸异丙酯;煤油;马来酸酐;甲醇;甲基丁基酮;氯代亚甲基;甲基氯仿(1,1,1-三氯乙烷);氰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戊烷;石脑油溶剂:VM&P 石脑油;天然橡胶乳液;氯丁橡胶;硝基苯;2-硝基丙烷;五氯苯酚;正戊烷;全氯乙烯;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斯托达德溶剂(干洗溶剂);丙烯酸苯乙烯酯;四氢呋喃;甲苯;二异氰酸甲苯;1,1,1-三氯乙烯;醋酸乙烯酯;二甲苯。
胶粘剂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20余个行业,分别是胶带制造业、空调业(空调设备制造和安装)、飞行器制造和维修业、家用电器组装、装订业、建筑业(地板铺设和墙面涂料)、波纹纸板制造、花纹装饰物制造、发泡垫制造、鞋类制造、家具制造、珠宝业、其他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加商标和
·
803·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年第28卷第5期I nd ~it h &O ccu p D is 2002,V o i.28,N o.5
表1胶粘剂的分类
分类依据分类
化学组成和性能高分子类热固性胶粘剂:环氧粘合剂,酚醛粘合剂,脲醛粘合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胶粘剂
热塑性胶粘剂:聚醋酸乙烯乳液,其他树脂粘合剂
橡胶类胶粘剂
纤维素类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
蛋白质类(天然类)动物胶
酪素胶
血胶
植物蛋白胶
构成形态溶液型胶粘剂:脲醛胶粘剂,皮胶液,酪素胶液,氯丁橡胶
乳液型胶粘剂:聚醋酸乙烯乳液
无溶剂型胶粘剂:环氧胶粘剂
热熔型胶粘剂
粘接强度和性能结构性胶粘剂(性能优良):如酚醛、脲醛胶粘剂
非结构性胶粘剂:如纤维素类、聚醋酸乙烯乳液胶粘剂
胶液单组分型、双组分型
固化方式溶剂蒸发型:如骨胶、酪素胶、聚醋酸乙烯乳液及橡胶类
化学反应型:如酚醛、脲醛、间苯二酚甲醛及环氧树脂胶粘剂
冷却固化型:即热熔型胶粘剂
固化速度瞬间固化、快速固化、一般固化
商品形态液体态、胶体态(粘稠液体)、乳状液、固体状
包装活动、叠层纸和纸板制造、皮革制品业、管道工程(聚乙烯管道和其他塑料管道)、制冷工业、
橡胶制品业、玩具制造业、室内装修业[1]。“九五”期间是我国胶粘剂工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平均年增长率在12%以上[2]。在2000年生产的各类胶粘剂中,仍然以三醛胶(脲醛、酚醛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胶)和聚合物乳液产量最大,分别占总产量的43.5%和31.2%,聚乙烯醇缩甲醛胶(107胶)比1999年减少了1.8t,下降率为10%。2000年我国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各类胶粘剂和密封剂及其原辅材料共17.14万t,主要有聚氨酯胶、聚氨酯密封胶以及密封结构胶、环氧树脂胶、高性能有机硅密封胶、高性能丙烯酸酯胶、汽车用PVC塑溶胶等。出口主要为聚醋酸乙烯乳液、丙烯酸酯胶、丙烯酸压敏胶以及热熔压敏胶、!-氰基丙烯酸酯胶和厌氧胶等。从消费的市场看,需求量最大的是木材加工业,占总胶量的60%,其次是建筑业,占22%,包装业和制鞋业分别占6.2%和4%[2]。
1.2胶粘剂作业类别
胶粘剂可以通过刷、喷、浸渍、滚动等方法涂在被粘物体表面或材料上,其粘接作业类别见表2[1]。
表2胶粘剂的主要作业类别
分类依据作业类别
粘接物件箭-尖头粘接作业(玩具-运动设备)
密封粘接作业(机器制造)
凹口涂胶作业(玩具-运动设备)
垫片粘接作业(任何作业)
模型安装作业(任何作业)
粘接方法箱涂胶作业(纸制品)
纸锥制造作业(电子计算机)
刮胶作业(家具)
橡胶粘接作业(玩具-运动设备)
2胶粘剂引起的环境和职业卫生问题
由于用作胶粘剂的组分或者溶剂的化学品多是有机物,对环境和劳动者的健康可产生一定的影响[4]。
2.1胶粘剂引起的环境问题
2.1.1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和地球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1985年维也纳条约、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制定了停止使用导致这类问题的物质的计划,就氯氟烃类(CFC)、四氯化碳、1,1,1-三氯乙烷、溴氟
·
903
·
张敏,等.我国胶粘剂职业危害及其控制对策
烃类(HBFC)以及氯甲烷等化学物质的逐步削减达成共识。氯化溶剂为不可燃溶剂,应用于使用脲醛树脂等可能发生静电爆炸的场合,现在只允许使用氯甲烷,但因其毒性大,也要求被削减。另外,关于环境荷尔蒙问题,日本环境省将65种物质列为“怀疑具有扰乱内分泌作用的化学物质”,并列出一览表,与胶粘剂有密切关系的是烷基酚类、邻苯二甲酸酯类以及双酚A。
2.1.2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室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甲醛、甲苯、二甲苯或者增塑剂等挥发性有机物(VOC)有关。对含有甲醛的缩合系胶粘剂,含有VOC的胶粘剂以及含有醋酸乙烯树脂乳胶型胶粘剂等采取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2.1.3对作业环境的影响胶粘剂中的成分大多是有机物,含有很多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引起许多严重职业病的发生。有些物质也可引起火灾及爆炸。
2.2胶粘剂的主要职业危害
2.2.1皮肤损害接触环氧树脂、正己烷、甲苯、氯乙烯引起皮肤过敏、接触性皮炎;接触氯丁胶的工人发生接触性皮肤色素消失;接触含有氯醇的胶(如环氧胶)引起皮肤水疱。
2.2.2刺激作用含有表氯醇、氯化溶剂、甲苯或二甲苯的胶及蒸气刺激眼睛;甲苯、三氯乙烯或二甲苯刺激口腔、咽喉和鼻腔;正己烷等的蒸气刺激呼吸道。
2.2.3窒息在接触高浓度正己烷的工作场所,有发生窒息的可能性;过热的热熔粘结剂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2.2.4肺部疾患粘接某些无机绝缘材料的细尘或纤维有可能引起尘肺;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混合的芳香族溶剂和汽油蒸气,有可能发生肺水肿;吸入液态苯或者二甲苯,发生肺水肿、化学局部急性肺炎和出血的机会增加。
2.2.5胃肠功能失调刷胶等作业工人,可有胃肠功能失调。
2.2.6神经系统损害吸入丙烯腈、环己烷、甲苯、二甲苯、1,1,1-三氯乙烷和三氯乙烯,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可出现头痛,眩晕,动作失调,麻木和昏迷。正己烷能引起多神经病变。
2.2.7生殖毒性孕期接触有机卤溶剂,可发生自然流产或胎儿损害。
2.2.8肝脏损害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氯乙烯可引起肝脏损害。
2.2.9心血管疾病二甲基甲酰胺能引起血压
升高。
2.2.10造血系统损害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
2.2.11致癌性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 I H)已经证实苯致白血病(A1类);丙烯腈和丙烯酸乙酯被ACG I H列为可疑的人致癌物(A2类);丙烯酰胺、氯仿、二硝基甲苯、表氯醇、六氯乙烷、二氯甲烷、2-硝基丙烷已经被ACG I H 归为动物致癌物(A3类)[1]。
3我国胶粘剂引起的职业中毒典型案例
3.1制鞋业含苯系物汽油急性中毒
某独资制鞋有限公司,于1997年7月22日至8月7日发生3例含苯系物汽油中毒事件。3名患者均为女性,手工刷胶工,工龄1.5年。中毒当日,接触胶粘剂后2h,自觉胸闷,恶心,浑身无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以致于抽搐昏倒。现场检测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浓度分别为136.8,102.8,34.4,1046.0m g/m3。用气-质联用仪对配置的胶浆和亮光剂原料分析,汽油中含苯、甲苯、二甲苯分别为8.52%,7.65%,8.61%。亮光剂的溶剂也由甲苯、二甲苯组成[5]。
3.2制鞋和箱包加工业苯中毒
河北省某县一村办企业1989年6月投产,1991年3月,30名工人在一间45m2无任何防护设施的库房,用以纯苯做溶剂的氯丁胶粘合剂制鞋。30名苯作业工人中先后有12名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工龄最长者14个月,最短者4个月,作业场所苯浓度241m g/m3[5]。
浙江省某市有制鞋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且绝大多数企业无任何防护设施。经测定,作业场所苯浓度超标率为72%,仅1993年1 !4月就有14人因苯中毒住院,死亡7人,其中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仅18岁[5]。
2002年3月河北省某镇发生了一起箱包作坊农民工胶粘作业引起的苯中毒事件,截止到4月,确诊苯中毒17人,死亡5人。卫生部专家组现场卫生学调查发现,该箱包作坊使用的9种胶粘剂检出了苯、正己烷、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模拟刷胶现场检测结果表明,16个样品中,有10个样品苯浓度超过国
家标准,最高浓度达2040m g/m3;4个样品甲苯浓度超标,最高达949m g/m3;16个样品正己烷浓度全部超标,最高达85800m g/m3。
·
013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年第28卷第5期
由于制鞋及箱包加工业多为乡镇企业,作业方
式以家庭作坊为主,劳动防护条件简陋,甚至没
有,所以发病快是中毒的特点。如1994年3月福建某鞋业公司一刷胶工女工,从事作业仅3个月就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1995年9月晋江某鞋厂从事粘胶的18岁女工,作业2个月后即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于同年12月死亡;1996年3月石狮某鞋厂从事手工包制作的32岁工人,9个月后出现牙龈出血,头昏、耳鸣、眼花、乏力,继而出
现昏迷,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
3.3玩具厂二氯乙烷中毒
1992年,广东省某市两家外资玩具厂,先后发生因使用含二氯乙烷的3435胶水及其他有机溶剂粘合生产玩具,发生4例1,2-二氯乙烷急性中毒,其中3人死亡,工龄仅为1!5个月[5]。
3.4皮衣粘接作业苯中毒
1997年9月23日,大连某服装有限公司43名纺织学校实习学生在无任何防护设施条件下,使
用氯丁胶粘接皮衣,4!8h后,10人发生苯中毒,经测定,车间苯浓度高达552m g/m3[5]。
3.5家具厂使用涂料发生苯中毒
广东省顺德市一家具厂,使用苯做涂料溶剂,
仅有23人的小厂,竟有18人苯中毒[5]。
3.6防水涂料引起苯中毒
1999!2000年,北京、天津、广东、上海、乌鲁木齐多次发生因使用防水涂料而引起的苯中毒事故[5]。
1999年,北京、天津、广东因在深槽涂刷防水涂料导致4起急性苯中毒(30人中毒,死亡8人)事件。
2000年,上海发生3人中毒、死亡1人的苯中毒事件,作业场所苯浓度高达24000m g/m3,现场勘察分析,所用的防水涂料为“氯丁胶”,苯含量高达97.6!144m g/g。
2000年,北京某公司进行消防蓄水池防水作业时,防水工调配防水涂料约10m i n后,自觉头晕、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昏迷。另3名救助工人也先后晕倒。现场检测,苯浓度为17945.9m g/m3,甲苯浓度为11967.6m g/m3,苯乙烯浓度为4482.2m g/m3。
2000年4月20日,新疆乌鲁木齐再次发生因使用防水涂料导致的8人急性苯中毒,其中死亡
1人。3.7轻质合成油中毒
2000年,哈尔滨某锻造公司使用轻质合成油(含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等),因输油管道泄漏
引起107人急性轻度苯中毒[5]。
3.8皮具厂涂胶作业正己烷中毒
1999年,广东省某皮具厂4名涂胶工被确诊为慢性重度正己烷中毒。模拟现场,正己烷浓度为
154!1314m g/m3,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接触工龄6个月,
无任何防护设施[5]。1999年河北省某县个体箱包厂3名女工,被确诊为慢性正己烷中毒。1999年福建某箱包厂发生一起4例慢性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死亡1人[5]。
3.9包装作业苯中毒
2002年3月,北京某包装有限公司发生81名包装工人中12人慢性苯中毒事件,其中重度中毒
6人,死亡1人,现场检测显示,苯浓度高达280m g/m3。
4胶粘剂职业危害控制对策
从我国近年发生的胶粘剂职业中毒的典型病例可以看出,胶粘剂引起的职业中毒有两个特点:广泛性、后果严重性。广泛性体现在职业中毒涉及使用胶粘剂的各个行业,如鞋业、家具、玩具制造、皮革、制衣、箱包、包装、涂料、防水工程、机械等。从发病的后果严重性看,急性中毒起病急,一起事故涉及多人;慢性中毒发病工龄短,一旦发病即为重度中毒,甚至死亡,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发生中毒的原因是,作业现场浓度严重超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胶粘作业缺乏必须的防护设施,工人无防护知识和意识外,使用的胶粘剂中,苯、甲苯或正己烷的含量非常高是根本原因。因此,制定胶粘剂职业危害控制对策,尤其是产业对策,从源头控制职业病,迫在眉睫。
4.1产业对策
苯已经被确认为人类致癌物,许多国家已禁止用苯做胶的溶剂及家用产品的组分,苯作为干洗液的组分在许多国家也已被禁止[1]。已经证明,几乎在所有苯作为溶剂的操作中,均可采用替代物,如甲苯、二甲苯、汽油等物质[1]。研究表明,汽油取代了苯之后,患白血病的危险性大为降低[1]。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政策,禁止和限用苯作为胶的溶剂和家用产品的组分。
·
113
·
张敏,等.我国胶粘剂职业危害及其控制对策
正己烷和甲乙酮(M EK)、甲基正丁酮(M BK)具有协同作用,应当避免一起使用。不论何种情况,应当用康烷替代正己烷[1]。
停止生产和使用聚乙烯醇缩甲醛胶(107胶),由于其甲醛释放量高,危害健康,危害环境,因此,建设部已经下文停止生产和使用107胶[2]。
氯丁胶俗称万能胶,广泛用于室内装修、木材加工、制鞋、箱包、皮革、玩具、防水涂料和防水工程。因其含有大量有毒溶剂,因此,建议国家应当制定削减计划,逐步限量生产。
鼓励采用、研制、开发胶粘剂新技术、新产品及替代产品,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以制鞋业为例,目前我国制鞋业所用的溶剂胶为氯丁胶(30%)、接枝氯丁胶(40%)和聚氨酯胶(30%)[]。而在发达国家,制鞋用胶已完全用聚氨酯和热熔胶代替[2]。
目前,我国合成胶粘剂生产非常分散,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企业1800余家[2],企业规模小,品种少,产品老化,更新缓慢,科研开发不足,难以与世界知名大公司抗衡,如美国道化学公司,高桥
-巴斯夫公司,富勒公司等,因此,建议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扶持几家
有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多系列、具有研制开发能力
的综合性大企业,坚决关闭危害严重、工艺落后的
手工作坊。
4.2产品标准问题
环境、卫生和安全是驱动胶粘剂与密封剂行业
在材料和技术方面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胶粘剂的
行业趋势可以用释放量要低,性能要高来概括。通
过对溶剂释放量的限制,迫使供应商和用户使用水
基胶粘剂、低分子量树脂的液体胶粘剂和反应型热
熔胶粘剂。环保型胶粘剂的最低标准应当是无苯类
溶剂(因原料问题不得超过0.2%)、无甲醛(或不得超过0.5%)、无氯化溶剂、VOC!2.40%(g/L)[7]。对照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室内装饰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溶剂型橡胶胶粘剂中游离甲醛!0.5g/k g,聚氨酯类胶粘剂苯!5g/k g,甲苯+二甲苯!200g/k g,甲苯二异氢酸酯!10g/k g,总挥发性有机物! 750g/L;水基型缩甲醛类胶粘剂和聚乙酸乙烯酯胶粘剂游离甲醛!1g/k g,橡胶类胶粘剂游离甲醛!1g/k g,苯!0.2g/k g,甲苯+二甲苯! 10g/k g,总有机挥发物!50g/L。可以看出,我
国的标准并不严格,上述标准并不是在健康损害评价基础上建立的,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控制胶粘剂职业病和国际贸易的要求,如即使将胶粘剂中游离甲醛含量降至0.2%!0.5%,甚至降至0.1%,仍然无法满足出口家具甲醛含量的要求[8]。但是从我国国情看,达到这样的标准也非常不容易。因此,对于其他胶粘剂,当务之急是针对不同胶粘剂的特点,在对其健康影响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制
定有毒物质产品限值,或者制定通用限值,明确规定各类胶粘剂中甲苯、二甲苯、VOC、正己烷、有机氯等有毒物质的通用限值标准。
4.3加强监督
加强监督管理,特别是对中小乡镇企业生产使用胶粘剂的工作场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及建设部、质检局等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定期公布合格产品名单,淘汰不合格胶粘剂产品。清理整顿胶粘剂市场,规范有毒物品标签制度,坚决取缔胶粘剂三无产品。
参考文献:
[1]国际劳工局编.职业卫生与安全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龚辈凡.我国大陆胶粘剂工业的现状及发展[C].第四届胶粘剂技术交流及科技成果转让会论文汇编,北
京: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2001.
[3]季佳,主编.木材胶粘剂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0.
[4]米虫正和.有关胶粘剂的技术问题[J/OL].首届亚洲地区胶粘剂会议(ARAC)报告.中国胶粘剂工业协
会网,htt p:// g,2002-07-10.
[5]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职业危害典型案例选编[Z].北京,2001.
[]白木,周洁.鞋用胶粘剂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OL].
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网,htt p:// g,
2002-07-10.
[7]中国粘胶工业协会.环境法规的加强促使胶粘剂向无溶剂型转变[J/OL].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网,
htt p:// g,2002-07-10.
[8]杨平德,杨勇,王炳凯,等.聚合M D I粘合剂在人造板工业中的应用[J/OL].上海聚氨酯网,htt p://
www.,2002-07-10.
(收稿日期:2002-08-02)
·
213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年第28卷第5期

更多推荐

胶粘剂,作业,发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