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s r -
» ^
贼*娜纖
a
教学情境素材的搜集途径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610072) 刘
在教学中将重要概念蕴含于情境,既可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获得概念,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还可通过新情 境的创设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因为其诸多好 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越来越看重教学情境的设 计。可为一个重要概念或一节课选择贴切的教学 情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会面临无素材可选的困 境。为解决这一困难,笔者以教材的章目录为线索 在电脑上建立了相应的文件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 素材形成了教学情境的素材库。
1在生活中搜集素材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生物学知识关系紧 密,在生活中搜集情景素材是简单易行的途径。例 如,一天早晨当笔者走进教室时,发现讲台上的一 盆观音莲因为缺水而萎蔫,于是用手机拍下照片;
浇水2 h 后,观音莲重新挺立起来,再次拍下照片。 在学习“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时,就可利用这两张 照片为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该现象人手,从 个体到细胞再到水分子,由宏观到微观层层剖析物 质跨膜运输的特点。这一情境就发生在真实生活 中,每个学生都曾观察到,所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笔者也常 拍摄照片分类保存,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 学习群落的结构时选用原始森林的照片,学习遗传 规律时选用豌豆花的照片,学习顶端优势时选用被 掐去顶芽的油菜照片等等。
2
在实验中搜集素材
生物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亦可搜
集到很多素材。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 失水”实验中,笔者发现学生利用洋葱细胞开展了 多项探究:利用洋葱外表皮细胞进行了质壁分离及 复原的观察实验;用加人红墨水的〇. 3 g /m L 蔗糖 溶液处理洋葱内表皮细胞,观察到红墨水进人了细 胞壁与原生质层的间隙;用加人了红墨水的高浓度 蔗糖溶液处理洋葱内表皮细胞,可观察到红墨水进 入了细胞的原生质层。笔者将不同小组的实验结
果拍摄下来作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既可引导学生 探寻其中的原理形成概念,也可请学生解释这些现 象以检测概念。此外,制作泡菜、酿果酒、培养微生 物等实验耗时较长,在实验过程中也可拍摄视频或 图片作为素材,方便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 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辅助教学。
3在科研论文中搜集素材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专业 网站查找科研论文也是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之一。 例如,笔者曾在新闻中看到:“2016年,世界自然保 护联盟公布最新版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大熊猫的受 威胁等级下降一级,从‘濒危’降至‘易危’”。联想 到学生对大熊猫的浓烈兴趣,笔者决定选择该资料 用于“种群的特征”一课中的情境设置。但仅此一 则新闻,信息量较少,难以与学习内容相联系提出 连贯的问题,于是笔者以“大熊猫”“种群”为关键 词搜索相关科研论文,并进行筛选,设计了连续的 情境,以体现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和递进关系,促 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情境1 :通过“大熊猫保护等级降级”这一情境 激发兴趣,并请学生分析:确定大熊猫濒危等级的 主要依据是什么?以该问题引出种群密度这一最 基本数量特征。
情境2:全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 平均种群密度〇• 072只/km 2,相比于“第3次熊口 普查”有明显增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查大熊 猫的种群密度?情境3 :第4次大熊猫普查利用了 D N A 检测 法,即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大熊猫肠道脱落
细胞的 D N A 进行分析。每一组D N A 分子探针,便是1只 大熊猫的“遗传身份证”。通过该资料,帮助学生 认识到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继续设问:要了解大熊猫的 生活状态,还需要调查其食物——
箭竹的种群密
度,该如何调查箭竹的种群密度呢?引导学生学习
http ://w w
w. zxswjx. com
^
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情境4:对于大熊猫保护等级的“降级”,我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着眼于实 际情况和保护形势,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 过早。”有关负责人表示,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 并不是
危言耸听。由此情境请学生分析:强调大熊 猫的濒危性有哪些方面的依据?除了种群密度外,还需要了解种群的哪些特征,以判断该种群发展趋 势?通过分析,建立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框架。
情境5:呈现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 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请据此预测该保护区大熊猫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通过该情境检 测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年龄组成等相关概念解决实 际问题。
情境6:我国林业部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都 认为大熊猫依然面临生存挑战。科学家提出,保护 大熊猫既需要加强对现有栖息地的保护,还需要恢 复各小种群间的走廊带,形成一个足够大的种群。请问该措施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一具有开放性
2020年第12期
的问题,既可综合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概念,又 能引导学生关注种群与种群间的关系,种群与环境 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种群这一生命系统的层次领 悟稳态与平衡观这一生命观念。
4在公众号文章中搜集素材
信息时代,资讯非常发达,公众号也成为教学 情境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因为更新快、免费、紧跟时代热点而备受欢迎。笔者常通过果壳、京师 生物圈、生命科学教育、生物学互动平台、微生物研
究所等公众号搜集素材。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 之后,这些公众号快速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就被笔 者多次用于教学中。
除了以上搜集途径之外,高考经典题、文学作 品等也都可以作为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无论哪 条途径,都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一点一滴的 积累中充实教学情境的素材库,以使备课时可以游 刃有余地选择贴合学生、贴合学习内容的素材,将 其精心设计为教学的情境,达到“以境激情、以情启 智、以智善行、以行养德”的教学效果。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情境创设教学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528幻7)杨祖芳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问题的 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建构概念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以“影响光合作 用的环境因素”为例,浅谈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
1.1以叶片上的“名画”导入
教师出示一幅学生在叶片上创作的名画“蒙娜 丽莎”,引导学生思考该画是如何创作的。结合部 分叶片遮光处理、淀粉且碘变色等原理,在叶片中 呈现名画作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继而引出 课题“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2 录制微课,展示学生探究过程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人 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中的内容,2017年版课标从 物质和能量观的角度描述了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 对光合作用应用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紧张、实验耗时长等原因,教师在课堂上难 以指导学生同时完成实验,故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家 庭条件完成相关实验探究,录制成微课在课堂上展 示主要实验过程及结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光 照强度为例,大部分同学仅需4 m i n即可观察到实 验结果。学生的实验过程如下:用圆珠笔筒打出若 干小叶圆片,置于塑料注射器筒内,注满水后排出 注射器筒内的空气。为了增加气密性,该生将整个 注射装置放人水中,一手堵住气嘴,另一只手抽拉 气筒约1min左右。当小叶圆片全部沉人水底后,置于黑暗处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取3个烧 杯编号1、2、3号,分别放人等量的4%Na H C03溶 液(另设探究C02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结果),每个烧杯各放人10片小叶圆片。将3个小烧杯分 别放在25 W、50 W、100 W白炽灯相同距离处进行
http://w w w. zxswjx. com

更多推荐

学生,情境,大熊猫,教学,种群,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