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就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就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得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历史学得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得基本过程与规律予以探讨与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得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得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得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得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得规律性等.
其成果就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就是为中国史学得发展提供了有力得条件。2。《春秋》
《春秋》就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与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得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得事迹。
孔子作春秋得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得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得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得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得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瞧出史书得特点与价值,对后世史书得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就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得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得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就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得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她得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得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得变化以及与前史得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得“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得考察与现实得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得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得《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与《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 ,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
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
史。
三)《汉纪》得贡献
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得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得“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得主要史实,按时间得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以“荀悦曰”得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得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得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得人物与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得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得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6《三国志》裴松之注
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裴注主要内容为:引诸家之论,以辨就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其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得“笺注名物,训释文义”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得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得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自就是著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她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措施,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得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得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
唐朝刘知几(661—-721)著;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
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得得失.其中涉及:A、史料得搜集;B、鉴别与取舍;C、史书编纂得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外篇则主要叙述了A、叙述历代史官得建置沿革;
B、正史源流;
C、评论史家与历史著作得得失。
刘知几得史学贡献在于: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得虚伪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了改造旧史得主张
对《史通》得评价
(1)《史通》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得基础。
(2)《史通》得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得史学园地。
(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得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得影响。
9、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幼喜《左传》,“自就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她在史学上得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得历史。它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0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夹漈遗稿》下)
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同上)
她对各种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得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献皇帝书》)
这些为她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得基础.
11.史学四长
这就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得史学思想之一,她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得基础上,应增补一个“史德".即就是一个优良得史家应该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二。答问题
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得标志
第一,对历史得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得历史到历史就是人得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得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得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得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得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得史官、国史得制度,“书法无隐"得良史观念得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得重视。
二.简要论述《春秋》得史学贡献.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得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得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得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得具体内容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瞧出史书得特点与价值,对后世史书得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就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得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三。简要论述《左传》得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她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得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左传》在编年记事得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得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得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得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得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得活动,而就是涉及到社会得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得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得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她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得关系进行了有益得探索. 四.简要评价“班马异同”
第一,《史记》就是纪传体通史,《汉书》就是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就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得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得断限,叙述历史得源流,将历史得断面与历史得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汉书》强调汉朝得正统。
《史记》就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得封建正统观,把《史记》得《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就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得正统地位。
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得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得基本模式。
《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与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得组织系统。
《汉书》将《史记》得“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顺序混杂.《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
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就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不同得历史观。
五.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得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刘知几对此前史学所作得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总结了史学得发展状况,提高了史家得自觉得历史认识,推动了史学得发展。
(2)揭露了古史记载得虚伪
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对《尚书》、《春秋》等儒经中记载得古史提出了大胆得怀疑.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刘知几指出:“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才”:就是指写史得表达能力;“学”:就是指具有渊博得历史知识,掌握丰富得历史资料;“识”:就是对历史就是非曲直得观察、鉴别与判断得能力。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要求史官写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为此她作《直书》、《曲笔》两篇。
(5)提出了改造旧史得主张
比如主张删去或改造《艺文志》,同时改造《天文志》、《五行志》。主张增设《都邑》、《氏族》、《方物》三志等等。
六.简要列举唐修八史
《梁书》:姚察、姚思廉
《陈书》:姚察、姚思廉
《齐书》:李德林、李百药
《周书》:令狐德棻等
《隋书》:魏征等
《晋书》:房玄龄等
《南史》:李延寿
《北史》:李延寿
七、简述《文史通义》得内容。
《文史通义》就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得代表作,共8卷,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该书就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得著作。其中于史学理论贡献尤多。该书著作得目得:一就是阐明史学得意义;二就是评论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得得失;三就是评论当时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集中体现其史学思想:
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
章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得观点,就就是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
既反对理学得“空言义理”,又反对乾嘉考据学者长于考据而不言经世得学风。
2。阐发“六经皆史”得观点
3。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文史通义》认为《史通》“才学识三长"还不够,应增补一个“史德"。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4。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类.
三。论述题:
(一)论述司马迁及其《史记》得历史贡献.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早年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孔安国研究《尚书》。20岁起开始游历各地.后回到长安后,担任郎中之职,出使巴蜀、云南等地。36岁得司马迁在洛阳受父亲司马谈遗命修史。后继父职为太史令。曾经主持《太初历》得修订。48岁时遭“李陵之祸”,以“诬上”罪被判死刑.后受宫刑。55岁左右,完成其代表作《太史公书》撰写。
《史记》得内容
《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130篇,52、65字,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得历史。
2、历史贡献:
1、创立了完备得纪传史体
《史记》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得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得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
《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得先河.郑樵评价说:“使百代而上,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2、确立了“详近略远”,重视当代史得撰史原则。
在《史记》130篇中,专记汉代有62篇,并记前代及汉代者11篇.自楚汉相争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100年得历史,《史记》用一半得篇幅来记载,反映了司马迁对当代史得重视。
3、在史料搜集与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撰写过程中广采当时流传得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注意利用朝廷收藏得文献档案。比如秦残留得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得策命盟誓等。再加上实地采访与实地调查得来得材料等; 而在在史料得收集与考辨中,奉行两个原则:
A、“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就是核实史料可靠性得重要依据。“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B、“择其言尤雅者”:“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对奇异不雅得传说,她一般摒弃不用.
4、《史记》就是历史与文学统一得典范.
《史记》首先就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就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它就是一部
更多推荐
历史,史学,史书,发展,史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