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要写⼀篇报告,或是回答他⼈的疑问,或要告诉他⼈你的⼀个新发现,甚或你要说服客户购买你的产品,这时你最好的选择是第⼀时间抛出你的观点或结论。因为如果你的结论是对⽅关⼼的,符合题意的,有思想价值的,⾔简意骇的,那么通过结论先⾏将迫使对⽅产⽣疑问,想要问问为什么是这样,你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和思想,如此他必然会从你后⾯的解说中寻求答案。OK,这就达到了我们的基本⽬的了,对⽅愿意听你讲话了,愿意认真看你的报告了。
如果你给的论据和理由⼜合情合理,那么你的报告就会通过,疑问得到解答,新观点被接受,产品有更⼤机会销售出去。我们的⽣活中不是天天都在忙这些事情吗?⽆论对⽅是否接受你的观点,但⾄少他是清楚你在阐述什么,要⼲什么;他会愿意与你相处,因为这种⽅式⼤⼤减轻了他的思考精⼒和宝贵的时间;同时他必然会认为你这⼈很讲道理,很有逻辑的样⼦。不是吗?我有⼀个认识,因为1、2、3个原因、理由、依据。是的,这个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第⼆种情况:婉转表达你的想法,也要脑中结论先⾏。
看了第⼀个情景的⼈⼀定会有疑问:这更适合⼯作中内部讨论,⽽与⼈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不能那么直接,或者说很多时候也许婉转表达⽐结论先⾏更容易让对⽅接受。是的,⼈是有情感有情绪的,中国⼈更要⾯⼦,尊严问题是需要关注的。但如果你先在脑中明确⾃⼰的结论,即想清楚你要表达什么,准备好充⾜的理由应对对⽅的疑问,然后再依据⼈性和对⽅的特点,选择时机导⼊你的结论引起对⽅追根问底的好奇⼼,这样是不是更能举重若轻的达到⽬的呢。
《触龙说赵太后》这篇⽂章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习过,很说明问题。赵太后因为⼤⾂们要将他的宝贝⼉送到秦国做⼈质⽽震怒,谁再劝说就要杀⼈了。⽽触龙早就做好了要如何说服的准备才最后皆⼤欢喜的。更多的时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寒暄过后让你遗忘了重要思想,还可以更加专注于当下对对⽅⼼理的把握,在可以提出你的看法的时候,你可以很有逻辑的有说服⼒的提出观点。
每个⼈内⼼都认可:尊严来⾃于我是讲道理的。你⽆法否定这点,那么就不要相信只要让⼈⼀时感觉好就能说服对⽅,你最终必须依靠你的认识你的论点是有逻辑的推演得出的。也就是说能让对⽅接受你的主张,绝不是仅仅是靠他⼈喜欢你,⽽是因为对⽅认为你说的对,这样才有长久交往。
如果说是“我就是喜欢,没有理由”,这实际上也是对⽅早就根据⾃⼰的信息和推理得出潜在的结论了,当下感知不到的⽆意识罢了。关于这种认知偏向和由来不在这展开,显然你是可以⽤逻辑推理出和追溯出原因的,认真看《触龙说赵太后》这篇⽂章同样可以看出。
第三种情况:⾯对嘈杂繁多的信息,结论先⾏让你迅速理出头绪⾛出困境。
我们常有焦头烂额的时候,找不出事情的源头与规律,做不出决策。这时候结论先⾏就更有作⽤了,你强迫⾃⼰做出⼀个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个假设,其实前⾯两个情况的结论表述⼜哪⾥不是假设的结论呢,你同样需要理由给与说明。现在的情况不过是你⾃⼰与⾃⼰说话,那么好处是你可以多实验⼏次。
⼀个结论出来了,你必须给与证明,那么这些繁杂的信息就必然按着你的思路进⾏理顺,这就是倒⽤逻辑的⽅法。在这个过程中你必然发现⼀些不合理的地⽅,那么重新梳理结论,重新整理论据,有条件就做实际验证,这样⼏次下去结论往往跃然纸上了。当然不是每次都成,有可能有⽤的信息不够,还可能结论最后是个概率问题,这时候的逻辑就是上帝掷骰⼦的逻辑了,⽤占⼘的现实逻辑,⽤勇⽓和⾏动做论据去验证。
注意,这⾥的占⼘不是迷信那么简单,同样是逻辑的选择,是在信息不⾜时间仓促必须做出的最优选择,你必须有责任承担结果的更⾼层次的⾏动验证逻辑,是预测的逻辑实施。古⼈的打猎的时候⽤龟壳占⼘打猎的⽅向就是这个逻辑这个原因,篇幅所限,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探讨这个问题。
更多推荐
结论,逻辑,疑问,时候,观点,说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