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抛“345”新规购房者的好⽇⼦来了吗?
树欲静⽽风不⽌。
近⽇,住建部、央⾏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落实“345”新规,即3道红线、4类房企、5%的负债增幅间隔,控制过度利⽤杠杆、吸⾦能⼒强(往往能给出10%左右的利息)、⼟地市场摧城拔寨的房企。
近期,地王频现,房价也开始上涨了,但疫情后消费还未恢复,失业率仍在5.7%的⾼位,民间投资还在下⾏,“内循环”任重道远,必须对乱市施重典。按照这个标准,全国9.6万家房企,有2/3的融资要受限,四季度及明年,前期融资密集到期,如果增量融资收紧,赶快卖房就是唯⼀选择了。对于购房者来说,可以挑、可以选了。
1
按央⾏给出的“三道红线”标准,统计上市房企发现,224家房企中,有51家均超过三条红线,45家超过了其中的两条红线,60家超过了其中的⼀条红线。只有68家划⼊绿⾊安全档。⽬前,全国有9.6万家房企,绝⼤部分是中⼩房企,超⾼杠杆运营是常态,保守估计⾄少2/3的超过了⼀条或多条红线。
超过三条红线的房企,2019年债务平均增长7%,超过两条红线的房企,这⼀增速为12%;超过⼀条红线的房企,平均增速为14%;安全区的,这⼀增速为15%。因此,除了安全区的,绝⼤部分房企未来融
资将受限,想⾼举⾼打、摧城拔寨、⾼价拿地、“冲千亿”等等,都要歇⼀歇了。
2
其实,“防范资⾦违规流⼊地产”,⽼⽣常谈了。这次,以如此严厉的姿态,搭建起资⾦和楼市的“防⽕墙”,甚⾄搞起“定量分配”,有⼀个重⼤的背景,就是要形成国内市场“⼤循环”的格局这个背景。资⾦是经济循环的⾎液,“7.30”会议强调,资⾦要直达实体,决不许跑冒滴漏。
但现在,要做到“资⾦直达实体”,⽽不是拐弯⼉抹⾓进了楼市,可能⾮常不容易。⼀⽅⾯,疫情后各地纾困,本来已经花了很多钱,还要搞“减税降费”、新⽼基建加码。另⼀⽅⾯,现在可能是各地财政最紧张的时刻。即便像深圳这样的城市,税收或预算收⼊增幅也降到历史最低⽔平了。
7⽉份开发商资⾦来源增速⾸次实现“正增长”
因此,各地不得不把“压箱底”的好地块拿出来卖,⽐如2⽉份上海徐汇310.5亿的新地王,8⽉初北京⼤兴区拍出的总价79亿的新地王,⼴州2⽉初越秀南路拍出的64576元/平⽅⽶楼⾯价的新地王。近期⽕热的⼴州南沙,半个⽉拍出2个地王,最新楼⾯价⾼达19140元/平⽅⽶。
地王⼀旦频繁涌现,楼市调控就⽩⼲了。管理层在总结上⼀轮(2016-2018年)房价暴涨时,痛⼼地指出,地王接⼆连三,房价再怎么控,也控不住的,因为地价摆在那⾥。地⽅财政困难,花钱的地⽅⼜多,不可能实实在在“搞调控”的。近期,很多地⽅的限购开始破洞了。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地⽅的假证贩⼦⼜活跃了,搞个绿⽪证书,⼤家都是⼈才了,购房就没有门槛了。
购房就没有门槛了。
所以,房价也开始上涨了,70个城市中,7⽉有62个城市新房价格同⽐上涨。这个特殊的时候,“地价-房价”循环上涨,此起彼伏,绝不是好消息。⽬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在呈现近两位数的负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60%、就业80% (占新增就业90%)的民营企业投资,还在负增长,7⽉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仍持平在5.7%的⾼位。
3
所以,⼆季度GDP“V型”反弹,靠的并不是经济内⽣恢复,⽽是地产、基建和⼤型投资项⽬拉动的(主要还是地产),这绝不是国内市场“⼤循环”的正常格局。疫情“常态化”,管控也常态化了,类似社会消费品零售、民营投资等等,这些代表草根层⾯活跃度的指标,恢复到常态,可能并不那么容易。这时,地产太繁荣,地王频现,意味着资⾦在往地产涌⼊。
⼆季度三⼤增长动⼒对GDP的贡献率
楼市的吸⾦能⼒,⽆出右者、有⽬共睹。近期,国家在推进⽼旧⼩区改造,可以说,这是⼀项利国利民,打通国内市
场“⼤循环”肠梗阻,中低收⼊居民纳⼊“⼤循环”的民⽣⼯程。但根据笔者调研,近期推进的,都是财政出资的“基本类”,即供⽔、排⽔、道路等⼩区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商根本不参与,哪怕是建设停车场、收费电梯、社区商业和社康、社区教育等,都摇⼿拒绝。⼀致的态度是,算不过账来。背后⼀调查,都等着搞地产开发和销售。所以,⼀季度经济“失⾎”,地产将经济拉回到正常增长轨道后,必须要适时打住,以恢复经济增长的内⽣动⼒。所谓,“⼀业兴,百业衰”,当其他⾏业⼲不过地产,就要采取极端做法,定额配置。
特殊时期,没有办法。如果房价继续上涨,想趁着货币宽松⼤搞⼀把,做⼤规模、“冲千亿”,肆意造地王的开发商,就会涌现出来。正所谓,⽔往⾼处流,这个时候,只有开发商能给出更⾼收益率,资⾦⾃然绕道进⼊楼市,这是堵不住
会涌现出来。正所谓,⽔往⾼处流,这个时候,只有开发商能给出更⾼收益率,资⾦⾃然绕道进⼊楼市,这是堵不住的。过去⼏年“去杠杆”、“去通道”,好不容易构筑起的防⽕墙会迅速坍塌。疫情后,好不容易降下来的资⾦成本,可能会异化为楼市盛宴。
愿意继续⾼举⾼打的,都是杠杆率⾼的房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继续融资、继续跑马圈地,这是活下去的唯⼀路径。所以,踩到3条红线的,都是近年来奉⾏快周转、销售突飞猛进的房企。⽐如,泰⽲、华夏幸福、融创、恒⼤、富⼒、绿地、⾦科、⾦融街、中南建设等等。
当然,也⾮⼀棍⼦打死。内外部形势严峻,地产对于⽀撑地⽅财政,⽀撑减税降费,⽀持新⽼基建布局,⽀持⽼旧⼩区改造,还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配合“⼀城⼀策”,地产⾦融投放也要“有保有压”。
杠杆率⾼的开发商,严控融资,再拿地时⾃⼰要真⾦⽩银地投⼊。
4
我们最关⼼的是,还是地产融资新政的影响。
⾸先,倒逼开发商转向销售回款。今年及明年,2015-2018年⾼举⾼打时期举的债,到了要还的时候了。年初福晟卖⾝、7⽉份泰⽲债券违约,⼤型房企违约事件,在今年⾸次集中地爆发了,这是所有⾼杠杆、快周转、上规模企业的缩影。即便不像泰⽲、福晟那样的煎熬,但“融资收紧、调控⾼压”的背景下,转向内源融资的销售回款,这是开发商未来唯⼀的选择。
⽬前,销售回款占开发商资⾦来源的⽐例超过50%,能把这部分资⾦盘活了,续命的形势就缓和多了。⽽且,银⾏、信托的放款节奏也基本上集中在每年的前三季度,所谓“早放款、早收益”。所以,四季度也是融资淡季,⽽这时候,往往也是开发商冲击全年业绩最关键的时期。
销售回款占开发商资⾦来源的⽐例超过50%
再加上,这⼏年强调“⼀城⼀策”,调控常态化了、频率也⾼了,所谓的楼市“⾦九银⼗”也暗淡了很多。今年更是如
此,“7.24”房地产⼯作座谈会,加上“7.30”强调“房住不炒”、资⾦直达实体,管理层密集发话,在过去很少见。因此,预计3-4季度的楼市形势会更加平淡。
同时,当下楼市供求关系缓和很多,⼤城市每⼀个⽚区都有数个开发商的项⽬,相互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如,尽管近期深圳、⼴州、东莞楼市升温明显,但平均去化率也只有40%左右,⼤家关注的只是那些“有卖点”的明星楼盘,其实⼤多数新盘项⽬,都要卖个⼀年半载。
因此,预计9⽉份开始,打折促销、折上加折、买房送装修或车位等,变相降价或直接降价的营销⼿法会愈演愈烈。当然,这种趋势也因城⽽异、因项⽬⽽异。⽐如,有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去化快、库存低,整体需求已被疫后纾困政策(包括货币宽松)带旺,项⽬降价优惠的幅度⼩。
有的城市前两年涨得快,⼆⼿房挂牌价格⾼,新房售价略优惠⼀点,就出现了“价格倒挂”,这是未来⼀段时间新房最⼤
有的城市前两年涨得快,⼆⼿房挂牌价格⾼,新房售价略优惠⼀点,就出现了“价格倒挂”,这是未来⼀段时间新房最⼤卖点。再加上,新房有税费优势、户型设计好、全渠道营销,折扣不可能很⼤。
当然,如果新房营销⼒度⼤,对前期涨得太快的⼆⼿房市场,不是好消息。未来是去泡沫的时期,⼤家要关注⼆⼿房的3个指标,⼀是挂牌量,⼆是销售周期,三是议价空间。如果挂牌量⼤,销售周期长(5个⽉以上),议价空间⼤,要注意了,前期涨的真得太快,现在要去泡沫了。
注意的是,当下国家重点打造都市圈增长极,规划利好多(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地⽅政府扶持⼤。因此,对于都市圈核⼼城市来说,各种需求⽐较旺盛,优惠⼒度也不⼤。⾮重点三四线城市,因疫情的冲击,错过了春节、五⼀、端午等返乡置业⼩⾼峰,⼀⼆线回暖还未传导⾄他们,却迎来了严厉调控,除了少数棚改⼒度⼤的城市外,估计四季度促销的⼒度会很⼤。
从项⽬来看,有的项⽬前期拿地价格低,此时定价相对合理,这些是应该关注的、值得买的。对于⼀些⾼地价项⽬,融资和调控双双趋紧的冲击下,开发商降价会亏损,不降价⼜卖不动。最后的结果是,可能会在装修上“减配”、社区公建上“减配”。这时,⼤家就要擦亮眼睛了。(和讯)
更多推荐
融资,开发商,投资,常态,新房,楼市,地产,销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