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消毒监测培训试题及答案
1、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2、疫源地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3、对下列哪种传染病不需开展终末消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消毒人员应做到防护等级A。
5、最适于密闭房间空气熏蒸消毒的消毒剂是过氧乙酸。
6、现有18%过氧乙酸5mL,欲配制成0.5%过氧乙酸溶液,需加约175mL蒸馏水。
7、层流洁净手术室属于Ⅰ类环境。
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2002规定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装配与包装车间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应≤2500cfu/m3.
10、《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2002规定消毒级口罩微生物指标细菌菌落总数
应≤1500cfu/m3.
1.对于溶出性抑菌产品,抑菌率应该达到(B)≥90%。
2.最适合用于衣物和书报消毒的消毒剂是(A)环氧乙烷。
3.技术误差引起的活菌计数中的菌落数误差率不应超过(D)10%(平板间、稀释度间)。
4.在消毒产品的理化检测中,误差有一定的规定。其中,描述与之不符的是(C)容量分析中,测定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时,2次平行滴定间的平均相对偏差(%)不得超过5%。
5.关于“四舍六入五留双”的数字修约规则,不正确的叙述是(E)可连续修约。
6.用指示菌株监测的方法属于(D)生物监测法。
7.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生物监测法的指示菌株是(A)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8.消毒的定义正确的说法是(B)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9.在消毒过程中,不正确的行为是(B)。
1.在消毒区域内,消毒人员需注意以下几点:不得吸烟、饮食;随时可以离开消毒区域;避免受到微生物污染;注意自我防护,防止消毒因子伤害。
2.进入疫点时,消毒人员应优先考虑消毒有关通道。
3.手术器械包灭菌后储存的要求包括:放在干燥的无菌区;存放时间为温度25℃以下10-14天;放在无菌区内离地高20厘米以上的载物架上;放在无菌区内距离天花板50厘米的载物架上;放在无菌区内离墙面不少于5厘米处的载物架上。
4.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的传染病包括: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乙醇不宜用于空气消毒和精密仪器的表面消毒,但可用于手和医疗器械的浸泡消毒以及体温表的消毒。
6.手术器械包灭菌后储存的要求包括:放在干燥的无菌区;存放时间为温度25℃以下10-14天;放在无菌区内离地高20厘米以上的载物架上;放在无菌区内距离天花板50厘米的载物架上;放在无菌区内离墙面不少于5厘米处的载物架上。
7.当室内表面被非芽孢病原体污染时,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喷洒和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
8.能用于准确计数的活菌计数方法包括:平板倾注法、平板涂布法、滤膜培养法和滴液计数法。
9.低效消毒剂可以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和真菌孢子。
10.手术器械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包括:耐热耐湿手术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可采用干热灭菌方法;不耐热耐湿手术器械,首选低温灭菌方法。灭菌剂浸泡法不是首选方法。
三、是非题
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2002)中规定卫生湿巾的真菌菌落总数≤100CFU/g或100CFU/mL。(×)
改为:《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2002)中规定卫生湿巾的真菌菌落总数应≤100CFU/g或100CFU/mL。
2、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因此可用于凡士林和油纱布的灭菌。(×)
改为: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但不适用于凡士林和油纱布的灭菌。
3、95%酒精比75%酒精杀菌效果好。(×)
改为:75%酒精比95%酒精杀菌效果好。
4、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应首选物理消毒法。(√)
5、菌落形成单位代表活菌数量,有多少个菌落表示有多少个活菌。(×)
删除该段。
6、碘酊不适用粘膜和敏感部位皮肤消毒。(√)

更多推荐

消毒,灭菌,消毒剂,方法,监测,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