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柱下条形基础的变形计算
摘要:某工程施工图设计的基础形式采用冲孔灌注桩,但在施工过程中碰到花岗岩孤石发育严重,而且由于特殊原因不能采用爆破方式进行施工,因此部分桩基础改用柱下条形基础,并使建筑物整体沉降满足规范要求。目前用于条形基础变形计算的公式较多,本文采用广东省标准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有关地基压缩层为残积土、全风化和强风化岩层且比较均匀时时采用的变形计算公式,通过实测(未经修正)标准贯入击数确定土的变形模量E0,从而计算条形基础的变形,控制相邻柱子的沉降差,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柱下条形基础,地基变形计算,土的变形模量,沉降差
拟建某220KV变电站位于广州市萝岗区,为半户内型,地下1层,地上4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建筑长约80m,宽约45m。地下室层底标高-2.0m,地上结构层高27m。
设计施工图的基础形式是采用冲孔灌注桩,但在施工过程中碰到花岗岩孤石发育严重,而且由于特殊原因不能采用爆破方式进行施工,因此设计院把遇到孤石的桩基改用柱下条形基础,
并使建筑物整体沉降满足规范要求。
一、方案修改背景
变电站施工图原基础形式是采用冲孔灌注桩,但在施工过程中碰到花岗岩孤石发育严重,而且由于种种特殊原因不能采用炸药爆破孤石方式进行施工,因此设计院把遇到孤石的基础形式改用柱下条形基础。但此时变电站纵向共5个柱列的桩已施工了3—4个柱列,剩下1个多柱列的桩,也就是孤石最发育的柱列,因此改用条基后除满足基础承载力要求外,还必须满足建筑物整体沉降要求。由于大部分柱子的桩基已施工,因此同一建筑物下相邻柱子不同基础形式下要控制其沉降差就成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二、工程地质概况
拟建场址地貌为丘陵,西北部地形较为陡峻。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站址由第四系土层和燕山期花岗岩基岩构成,依成因分类,主要为基岩风化坡残积土。基岩为花岗岩。从上而下其地层岩土分布特征描述如下:
1、坡、残积土(Qd+el):主要土性为砂质粘性土,局部为含砂粉质粘土。
更多推荐
基础,采用,变形,条形,施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