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产资源
M ineral resources
山东李屯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刘 雪
摘要:近年来,李屯地区发现了厚层矽卡岩型富铁矿。经过勘查结果显示,石炭二叠系是主要的成矿地层,区域岩浆岩分布广泛,同时区域断裂较发育,各组断裂互相切割,控制了区域地质体的展布。地层、构造与岩浆岩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矽卡岩型铁矿。根据“重磁同高”的异常特征,结合重磁数据预测了下一步找矿方向,岩体边界尚未圈定,该地区找矿潜力较大。
关键词:李屯地区;铁矿;地质特征;找矿
李屯地区隶属于山东省禹城市和齐河县管辖,处于华北坳陷区与鲁西隆起区的连接部位。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铁矿深部找矿工作,在李屯、潘店、大张地区相继发现了矽卡岩型铁矿,地质找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在此之前,黄河北地区曾开展过煤炭整装勘查工作,勘查结果表明,区域岩浆岩广泛分布,且奥陶纪马
家沟群碳酸盐地层发育,为接触交代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当时并未引起重视。自李屯地区发现了厚层富铁矿后,人们对该地区岩浆岩进行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近年来,该地区开展了较多的矿产调查、地球物理测量和地质科研工作,旨在研究该地区构造体系、岩浆岩及其与接触交代型铁矿的关系,铁矿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以及煤铁共生等系列问题。该文是对项目取得的勘查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分析李屯地区铁矿地质特征,以期为今后区内或类似地区的铁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域属华北板块(Ⅰ)鲁西隆起(Ⅱ)鲁中隆起(Ⅲ)泰山-济南断隆(Ⅳ)齐河潜凸起Ⅱa15(Ⅴ)与华北坳陷区的临邑潜凹陷Ⅰa41(Ⅴ)交界部位。本区覆盖层较厚,在新太古界泰山岩群结晶基底上,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纪马家沟群、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二叠纪石盒子群、新近系、第四系,其中奥陶系
和石炭二叠系为主要成矿地层。
图1 区域构造简图及岩浆岩分布图
区域以断块构造为主,主要发育NE~NNE向、NW~NNW向、近EW向三组断裂构造,且以前两者较发育。各组断裂互相切割,控制了区域地质体的展布(图1)。区域构造特征总体表现为南浅北深的单斜构造形态。李屯岩体主要受齐广断裂、莒镇断层、务头断层和李屯断层构造的控制。其中,齐广断裂、莒镇断层和务头断层属于区域性断裂,根据地震资料推测,本区西南部发育一条正断层—李屯断层,走向近NNE,倾向W,断距100m~300m,向北交于齐广断裂,向南交于莒镇断层,延展长约6km。
区域内岩浆岩分布较广泛,主要有新太古代侵入岩和中生代侵入岩。其中新太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章丘~长清的南部地区,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中生代侵入岩以燕山晚期为主,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区~历城~章丘一带的济南杂岩体,以中基性岩为主,相继发现的李屯岩体、潘店岩体和大张岩体均属这一时期的。
李屯岩体为隐伏产出,根据物探成果推断及钻探揭露,岩性以中基性岩为主,主要为闪长岩类和辉长岩类;东侧临近的袁营普查区的钻孔揭露侵入岩为酸性侵入岩,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2 成矿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在区域上奥陶纪灰岩分布广泛,发育较稳定,但区内施工钻孔未揭露奥陶纪碳酸盐原岩,揭露矿体主要位于石炭-二叠纪地层与岩浆岩接触带附近的地层内。岩体最上部侵位在二叠系石盒子群上部,普遍侵入于石炭-二叠系月门沟群太原组和山西组。
石盒子群主要由一套陆相沉积的以灰色、浅黄绿色为主的泥岩、砂岩,偶夹薄层铝土岩,偶见炭质泥岩;太原组和山西组主要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以及细砂岩组成,夹少量薄煤线及薄层炭质泥岩。地层受岩浆岩侵入影响,部分泥质岩角岩化明显,与顶底板围岩呈突变接触、侵入接触。分析认为岩体深部总体表现为岩床,并有呈脉状岩浆岩呈侵入于石炭-二叠纪地层中。
2.2 矿体特征
李屯岩体为隐伏产出,岩体范围主要分布于齐广断裂、务头断层及莒镇断层之间,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岩体东南侧向西北凹陷,平面形态整体呈不对称“马蹄”形,在东西向剖面上顶面整体呈两端凸起中间凹陷,在南北向剖面上总体南倾的“驼峰”状。
区内已施工4个钻孔,发现3层磁铁矿薄层,1个主矿体。矿体位于齐广断裂南侧,李屯断层西侧,岩
体西侧,根据钻孔见矿情况,矿体形态为似层状(图2),倾向240°,倾角约21°。倾向控制长度386m,走向控制长度510m,矿体钻遇厚度57.33m~99.56m,属厚度变化简单矿体。矿体平均品位TFe为56.24%,mFe为51.19%。顶板为矽卡岩,底板为矽卡岩或角岩,与顶、底板多为截然接触,个别钻孔中为过渡接触关系。
28
29
管理及其他
M
anagement and other
图2 矿体剖面示意图2.3 矿石特征2.3.1 岩性特征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铁矿,结构以半自形-它形粒状为主,部分呈半自形粒状,粒度0.05mm ~0.80mm 间,不等粒。晶粒间致密接触,杂乱排列,主要以集合体形态呈致密块状构造,少量呈稠密浸染状或碎块状。呈灰色略带淡棕色,具均质性。脉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透辉石等,结构主要为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多呈几何体状密集分布或零星分布,主要有交代结构、填隙结构及包含结构等。构造以条带状、角砾状构造为主。2.3.2 化学特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岩体内闪长岩的元素含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主量分析(表1),闪长岩岩性定名为角闪闪长岩,SiO 2含量为46.90%,显示岩石类型为基性岩;TFe 2O 3含量11.01%,高于中国闪长岩平均含量7.71%,岩体中铁含量较高;MgO 含量12.44%,远大于中国闪长岩MgO 平均含量3.77%,岩石具富镁性质;里特曼指数σ=2.3﹤3.3,属于钙碱性系列;总体表现为富镁、富铁的岩石。
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岩石Ba 含量主要介于662~667×10-6
之间,平均含量为664.5×10-6;Sr 含量在576~635×10-6之间,平均含量为605.5×10-6;Ba 平均含量远高于其大陆地壳平
均值(Ba=390×10-6
),Sr 远高于上地壳值350×10-6和下地壳值230×10-6;微量元素蜘网图(图3-a)显示,岩石富集Rb、Ba、Sr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Zr、Nb、Ta 等高场强元素(HFSEs)。
稀土元素总含量ΣREE 为102.79×10-6~109.43×10-6,其中轻稀土(LREE)含量为91.87×10-6~98.82×10-6,重稀土(HREE+Y)含量为27.01×10-6~28.58×10-6;(La/Yb)N 介于7.96~10.47之间,具明显的Eu 负异常(δEu=0.71~0.89,平均0.8,小于1),说明稀土元素的含量受早期的结晶分异作用的一定影响,并且岩浆所经受的结晶分离作用是以斜长石为主的。
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图(图3-b)中,曲线明显呈现
右倾的趋势,显示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重稀土(HREE+Y)相对亏损,且轻稀土分馏较强,重稀土分馏较弱。
岩石微量、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岩石岩浆来源可能为幔源,上侵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作用。2.4 蚀变特征区内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强烈,矿体两侧围岩及岩体内均发育不同程度的蚀变作用,主要有矽卡岩化、钾化、绢云母化、绿
帘石化及绿泥石化等(图4),近矿围岩大多可见矽卡岩化,但矽卡岩化强度相对较低,宽度相对较窄,同时围岩中碳酸岩不发育,因而大理岩化不发育,角岩化较强。矿床围岩蚀变具一定分带特征。岩体从深到浅发生钾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三者界线模糊,出现绢云母化、绿帘石化
叠加在早期钾化上;角岩是热液对围岩地层进行热烘烤变质而成,分布较广;矽卡岩化带是在角岩的基础上,叠加了矽卡岩
化,形成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但局部地段矽卡岩带较薄甚至直接缺失。各蚀变带之间界限不明显,存在相互叠加的现象,总体上从近岩体到矿体外围蚀变强度依次减弱,矽卡岩化是近矿蚀变的标志。
表1 岩石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
岩石名称分析项目及结果(%)角闪闪长
岩
SiO 2K 2O Na 2O CaO MgO Fe 2O 3Al 2O 3S P 2O 5
MnO TiO 2V 2O 5LOI 46.90
0.59
2.42
8.98
12.44
11.0112.090.20
0.17
0.18
0.72
0.03
4.35
图3 岩石微量元素蜘网图和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图4 围岩蚀变示意图
2.5 成矿期次
通过岩矿测试及矿石内矿物的共生组合及穿插关系,分析了李屯矿床成岩成矿过程,由早到晚分为五个阶段(图5)
:
图5 李屯铁矿床矿物生成顺序图
(1)早矽卡岩化阶段:矽卡岩的主要形成阶段,在该阶段高温成矿热液流体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反应,把溶解的碳酸盐中Ca、Mg向侵入体方向运移,二者相互反应形成石榴石、透辉石等矿物,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在岩矿心标本中局部可见晶形较好的石榴子石。
(2)磁铁矿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可见磁铁矿包裹早期矽卡岩角砾,磁铁矿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或致密粒状集合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透辉石间隙,磁铁矿边部等常见被后期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充填交代。
(3)晚矽卡岩阶段:随着无水矽卡岩矿物、磁铁矿的晶出,热液温度逐渐下降,富水硅酸盐开始析出,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矿物形成,包裹早期的磁铁矿、石榴子石、透辉石等,或沿早期矿物裂隙分布。
(4)硫化物阶段: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及氧逸度的降低,形成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物,硫化物常呈浸染状分布于矽卡岩或磁铁矿石内,亦可见呈脉状或网脉状充填于磁铁矿集合体裂隙中或矽卡岩裂隙中,石英产出较少,偶见少量硫化物与石英呈细脉切穿早期磁铁矿。
(5)碳酸盐阶段:为成矿作用的晚期,形成大量方解石矿物,并伴随少量黄铁矿,常见包含黄铁矿
的碳酸岩脉切穿早期形成的磁铁矿、黄铁矿及矽卡岩等矿物,亦可见碳酸岩脉切穿早期黄铁矿脉,对早期矿物交代不明显。
3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矽卡岩型磁铁矿床主要产出于中基性-中酸性岩浆岩与奥陶系灰岩的接触带上,现揭露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石炭-二叠纪地层接触带附近的地层内。因此,区内石炭-二叠系是重要的赋矿围岩。
(2)构造标志。区内现揭露矿体主要产出于岩体与地层接触带上和石炭-二叠系中,接触带构造和层间构造为热液的流通和交代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3)岩浆岩标志。区内揭露岩体以闪长岩类为主,部分辉长岩、辉绿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多为绿泥石化、石榴石化蚀变闪长岩。因此燕山晚期闪长岩分布区是寻找此类矿床的重要标志。
(4)围岩蚀变标志。矿体的顶底板围岩多为矽卡岩或矽卡岩化角岩,矽卡岩矿物组成主要有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等,矽卡岩化是本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现象。另外,接触带附近受热变质作用影响而形成的角岩化、闪长岩体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等,各种蚀变的组合或蚀变强度的变化,对矿体的存在具有显著的指向意义。
4找矿潜力
根据1:1万地磁测量成果显示,李屯地区所处的磁异常为等轴异常,以100nT等值线圈定,△T值由外向内逐渐升高,异常中心峰值高达400nT,局部异常主体走向均为NNW,异常平面形态呈长椭圆状,其规模较大,长约4~6km,宽约2km~3km。在△T等值线化极后,地磁场斜磁化影响被削弱,△T等值线形态基本相同,异常主体向北发生偏移。
在布格重力场中,地磁异常位于重力的梯级带上,重力值相对较高,但两者中心不完全重合,重力异常中心位于磁异常中心的北西方向,根据“重磁同高”的异常特征,已施工钻孔的西北方向找矿潜力较大。
根据钻孔见矿情况,推断矿体形态为似层状,走向150°,倾向240°,倾角约21°,矿体在走向和倾向延伸方向均未封闭。根据重磁剖面反演结果显示李屯地区磁异常明显,且异常等值线凸起方向与推断矿体走向一致,矿体延伸较好,结合地震资料分析推断岩体与地层接触带部位成矿条件较为有利,资源潜力较大。
5结论
燕山晚期中基性闪长岩、辉长岩、闪长玢岩等岩浆岩侵入奥陶纪马家沟群碳酸盐岩或石炭-二叠系含薄
层灰岩层段,与灰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尤其在矽卡岩形成阶段,造成了铁的富集沉淀从而形成磁铁矿,研究区内铁矿的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型磁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与石炭-二叠系接触带附近的地层内,赋存方式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断裂填充、层间填充,所以,石炭-二叠系仍是该区重要的找矿标志地层。同时根据重磁同高的异常特征,预测该区西北方向找矿潜力较好,可以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查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30
更多推荐
岩体,接触,矿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