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改革,其实质是课程结构化。课程整合是实现课程结构化的路径之一。课程整合指的是针对学校课程体系中教育项目繁杂、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课时紧张等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课程间整合,旨在优化学校课程整体布局,使课程体系“瘦身”;优化学科课程内在构造,使课程内涵“加厚”;优化课程实施过程,使课程行为“增值”。我们以山东省地方课程为切入点,在明晰“小心翼翼地融合”(将地方课程融入国家学科课程)、“大张旗鼓地转化”(将地方课程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别出心裁地重构”(统整课程资源重构主题综合课程)三大基本路向的前提下,按照“先逐点突破,再连点成线,滚雪球式推进”的思路,进行了将环境教育与国家课程整合、环境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行动研究。
一、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行动流程
行动研究的第一步是确立行动方案。笔者将研究过程确立为五个步骤,分别为:提炼教学目标,确定落点课程、建立整合台账,将以环境教育为线索的整合台账转换成便于落点课程实施的教研教学活动索引,立足落点课程、整合课程目标内容、开发整合课教学设计,落实课程目标、开展教学评估、改进教学活动。其中,核心技术点是建台账、厘索引、做设计。
(一)建台账
所谓“台账”,是指居于环境教育立场的课程调适明细表。建台账,就是以年级为单位,逐课梳理、明细出环境教育各课教学目标,落点课程信息(融入哪个年级、学科、学期、课题、课时),以及落点课程的责任教师,以确保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有着落、不偏废。这样,对于环境教育来说,其课程目标的“归宿”一目了然。
(二)厘索引
所谓“索引”,是指居于落点课程立场的教研教学索引表。厘索引,就是以年级为单位,将环境教育的课题及教学目标融入该年级各学科并将其明细出来,以便于学校组织常规检查、课程评估,便于各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便于任课教师制订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整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等,确保环境教育课程目标落地。
(三)做设计
所谓“设计”,是指落点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整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主要是指课时教学设计。整合课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研教学索引》,在课时简介中注明所融入的环境教育的年级、课题;在教学目标中将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糅进去,形成新的简约一体化目标;在教与学活动中突出整合环节,并辅以设计意图。
二、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基本模式
课程调适是课程整合流程的核心环节。所谓课程调适,就是依据教学经验,分析环境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目标、班级学情的契合之处,并对接最适合的课程,将环境教育目标融入的年级、学期、科目、单元、课时等信息明细出来。项目组归纳了“一对一”“N合一”“一对N”三种课程调适模式。
立德树人背景下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索
■ 杨振亭 于水霞
[摘要]课程整合是优化学校及学科课程结构、达成德育课程一体化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度改革之举,可具体化为融合、转化、重构三种基本的行动思维。以地方课程环境教育融入国家学科课程为代表的融合,以化为始、以合为终。其方略可概括为基于目标,确定落点,合理取材,情境贯通,着力融点,糅合无痕。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整合;环境教育;学科教学
[作者简介]杨振亭,女,山东省莱州市苗家学校高级教师,烟台名师,研究方向为德育课程开发、学科教学改革;于水霞,女,山东省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山东烟台 261400)[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立项的2019年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乡村小规模学校微创一体化德育课程开发”(编号3706021)的主体成果,也是齐鲁名校长人选研修课题“乡村小学地方课程的整合式实施研究”的核心成果。
2020年11月 教育与教学
2020年11月 教育与教学
23
(一)一对一所谓“一对一”,就是把环境教育的某一节课与其他科目的某一节课的教学相对接。比如,将以“建立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为核心目标的《纸张的自述》一课的教学融入四年级科学(上) 《纸》的教学中。(二)N 合一所谓“N 合一”,也称“多课一落点”。就是将环境教育若干课时的核心目标融入某科目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将环境教育中的《穿衣与环保》 《当青蛙成为人们的美餐》两课的教学融入语文《棉花姑娘》一课的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中的《大树的功劳》 《大树爷爷多少岁》两课的教学融入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的教学中,等等。(三)一对N 所谓“一对N ”,也称“一课多落点”。就是将环境教育某一节课的核心目标融入或分散到其他多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将环境教育中的《找寻珍稀动植物》一课的教学分别融入科学《珍稀动植物》 《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以及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几课的教学中;将《大树的功劳》一课的教学分别融入语文《树之歌》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去年的树》以及英语《Unit 4 Seasons Lesson 1 It ’s spring.》等几课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项目组采取了“多点散落,主打优选”的技术,即在多个落点课中,将环境教育的核心目标的落点课作为“主打课”,以此为重点进行整合式教学,将其他落点课作为“辅助课”。比如《向海洋索取淡水》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地球淡水短缺”和“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知道地球淡水短缺”可融入地理《中国的水资源》,“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可融入化学《海洋化学资源》。因为“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是《向海洋索取淡水》一课的核心目标,
所以将化学《海洋化学资源》确定为“主打课”。三、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遵循“不伤害落点课程为要”的整合理念,以及“不硬化学科育人价值,不扰乱学科教学思路,不冲击学科课堂侧重”的整合要求,项目组提炼出如下六个策略。(一)抽取核心目标,守一望多如何提炼环境教育教学目标并与落点课目标融为一体?首先,依据落点课程的教研教学索引,分析环境教育的课时教材内容,对接“最近”的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提炼出其课时目标。其次,在落点课的原目标中融入环境教育某课时目标,成为落点课新目标。这里需要掌握三个技术点:一是教学目标与教材、教学内容是两个不同概念。因此在确定环境教育的课时目标时,一定不要将教材、教学内容作为目标;二是环境教育的课时目标往往不止一个,我们需要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对接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抽取出核心目标;三是目标统整不是一个物理拼合的过程。要融合,不能简单堆砌。要精练,不能面面俱到。关键技术是抓住环境教育的核心目标,以落点课目标为主,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乃至实现对二者的超越。此即守一望多(守住并超越两个目标)。以盛水霞老师执教的语文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为例。在这节课上,盛老师将三年级环境教育第一课《大树的功劳》和第七课《大树爷爷多少岁》融入其中。《大树的功劳》一课的核心目标是“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和“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大树爷爷多少岁》一课的核心目标是“知道年轮的知识”和“会通过年轮辨方向”。《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有( ) ( ) ( )和( )”的句式进行说话、能找出辨别方向的句子、借助方向导图,在相关句式的辅助下,创造性复述课文内容、能观察研究大自然,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热爱大自然。她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有机地融入《要是你
在野外迷了路》的目标:在借助方向导图复述课文、创造性说话过程中,分享大树的贡献、年轮的知识以及更多辨别方向的方法,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三节课的教学目标高度融汇在一起。
(二)基于教学目标,合理取材基于目标还是教材,是环境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项目组倡导指向核心素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真正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出来,走向基于知识的素养关切。即从教材内容回到教学目标、站到课程目标的高度上,不纠结教材内容有没有完全融入落点课程,不担心是否落掉了知识点甚至脱离了教材内容等问题。目标的落地必须有所依托,必须有“材”有“内容”。这里的“材”和“内容”指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教学内容。环境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时,不一定非
采用教材内容,即不一定非要将环境教育教材内容融入落点课程,可由落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替代环境教育的教材内容,依托、借由落点课程的教学内容落实环境教育的核心目标。比如,为达到补充维生素C 以实现减压、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可以食补,也可药补。对于食补,可以食用西红柿、南瓜、胡萝卜以及橘子、苹果、猕猴桃等水果、蔬菜,也可以食用蒲公英、马齿苋等野菜。再比如,环境教育中的《聆听春的脚步》重在培育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念,并非教给学生环保知识。这节课如果用一年级音乐下册“春天来了”主题单元的《小雨沙沙沙》 《柳树姑娘》等歌曲或《春之歌》 《春天音乐会》等欣赏曲教学,用二年级音乐下册歌曲《郊游》以及二年级语文下册《找春天》等的教学来代换,完全可以圆满达成“结合生活感受春天感受自然美”这一教学
2020年11月 教育与教学
24
目标。(三)以“大情境”贯通,明暗交融这是相对于碎片化情境设计而言的。“大情境”贯通,旨在让学生置身于完整具体的生活场、社会域。这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个课程理念,对于课程整合极具指导价值。以于伟红老师执教的融入环境教育三年级《大树的功劳》的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Seasons Lesson 1 It ’s spring.》为例。《大树的功劳》重在让学生了解树木的相关知识,认识树木的价值,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道理。It ’s spring.的教学目标则是以一棵大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为情境,让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四季。这两节课的谈论对象都是“树”,其中内蕴的对树木的赞美与喜爱的情感也是相通的。《大树的功劳》的融入,为英语学习创设了主题情境、构置了主题线索。以“赏四季
景,听四季音,说四季活动”为主体板块的课堂活动,赋予了文本以灵魂、语言以价值。课堂上,通过大树变化依次呈现单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及句型,然后是巩固活动和语言输出,这是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的明线。与之并行的,是从“认识树爷爷——了解树爷爷的四季变化——亲近树爷爷”到“感受树木的价值——唤醒爱护树木的自觉行动”这条暗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这条线上跳跃、共振。(四)选取最佳切点,有力有节“素养关切”不是一言带过、说说了事,必须依托知识内容、蕴于学习活动。因此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时机,二是程度。做到合时宜、讲分寸,尤其不可过度阐释、拖泥带水,不可喧宾夺主、漫无节制。仍以盛水霞老师执教的融入了环境教育中《大树的功劳》和《大树爷爷多少岁》两课的语文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这节整合课,盛老师基于目标,做到了“因境就势”。比如,在第三环节,当学生画出文中辨别方向的句子,复述“大树也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时,教师提问:“大树与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发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大树可为人类提供氧气”,有的学生说“大树为我们遮阴,还能结出甜甜的果子”,有的学生说“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教师追问:“大树对我们的贡献这么大,与人类的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怎样跟它相处?为大树做什么呢?”《大树的功劳》的核心目标在语言实践和课堂活动推进的过程中自然落地。在第四环节,盛老师引导学生以分享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内容创造性“仿说”,适时出示树木年轮图片,恰到好处地导出年轮知识,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大树爷爷多少岁》的核心目标自然融进课堂学习。(五)遵循学科逻辑,浑然一体以“化”为始,以“合”为终,是融合型课程整合的逻辑及要领。“化”,即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必须恰切适当,自然
流畅;“合”,即以学科为主体的整合课教学,应如行云流水,不着边痕。不可强行改变学科本有的教学逻辑,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比如王永强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我家买新房子了”窗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综合练习课》,是以参观小明家刚装修好的新房为主线设计的一节综合练习课,包括如何通过一些装饰,让自己的家更温馨美丽的数学问题。这节课将环境教育的《美化我们的家》融入其中。例如,为客厅背景墙设计装饰画,计算出长方形背景墙和正方形装饰画的周长和面积,接着研究两幅较大的长方形装饰画是否合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同时知道合理布置环境,提升了审美能力。(六)内植走向外化,知行相合道德认知固然是道德行为的前提,但是提高道德行为能力才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道德行为,内植为良好的德性是最关键的。因此,将以环境伦理观为核心的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或内容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并不是环境教育这门课整合式实施的终结。项目组鼓励和指导学生顺承所融学科课程的相关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必要的与课堂认知相配套的课外实践活动,使所学环保知识和技能实现情境化运用,将环境伦理观外化为环保行动。比如《争做文明小游客》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知道旅游景点的规则”,二是“做文明小游客”。前者偏重于认知,可通过融入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们不乱扔》,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在哪里》,三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保护文物》、语文阅读课《日月潭》 《迷人的张家界》 《颐和园》 《九寨沟》 《秦兵马俑》等,教学时以“育情、明理、导行”为主。第二个目标是体验性的,需付诸生活、落之行动。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旅游生活中真实、自觉践行,做到德知与德行相结合。参考文献: [1]彭慧,于建云主编.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理论研
究与实践探索丛书·理论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20:125-130.[2]赵建军,彭慧.“整合式”地方课程建设——以莱州市为例[J].现代教育,2020,(01).[3]杨振亭.融合与重构:乡村小学地方课程的整合式实施[J].中小学管理,2020,(11).(责任编辑:吉 标 校对:高 原)
更多推荐
课程,教育,环境,目标,教学,融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