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
五味令⼈⼝爽;馳騁畋獵,令⼈⼼發狂;難得之貨,令⼈⾏妨。是以圣⼈為腹不為⽬,故去彼取此。
本章⼤概的意思是:缤纷的⾊彩使⼈眼花缭乱;嘈杂的⾳声使⼈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于不轨。因此,圣⼈致⼒于基本的维⽣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对于⼗⼆章的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特别是现代这智能⼿机的社会,你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美景,美图,美⼥,美⾷,电影,电视,娱乐节⽬。看到最后不仅是眼花缭乱,还伴随着眼睛⼲涉和疲劳,近视不断地加深,成年⼈⽼花年轻化发展。我家就是开眼镜店的,接触了⼤量这样的顾客,就算是我们家⾥的⼈不是⾼度近视眼,就是⽼花越来越严重,整个就是⼀个致盲的趋势啊。
那些流⾏的摇滚⾳乐,迪厅的DJ舞曲,步⾏街上,很多店放着为招揽顾客⽽放的流⾏歌曲,听多了,就是噪⾳了。流⾏歌曲越来越追求⾳效与节奏,以及⾮常多的打击乐。听多了,我们已不能静下⼼来品鉴真正的好⾳乐:诸如古典的和经典的⾳乐。
⾄于追求味道,为何⽕锅如此受欢喜,因为其浓⾹、辣、⿇等重⼝味不断地刺激着味蕾。像烤鱼,鱼鲜
的本味也不⾜以打动味蕾,总之不浓⾹,不⿇辢、不丰富不⾜吸引⾷客。还有海鲜,野味,令好⾷者趋之若鹜,最后导致各种病毒也蔓延,怪病滋⽣。
还有⼀有点饿就就吃,特别年轻⼈,动不动就⼀杯奶茶,⼀杯冰淇淋,好像很时尚。有很多⼈说:男⼈在外⾯打⼯吃10元钱的快餐,⽽⼥⼈喝16、17元的奶茶不带眨眼的, 同时⼤量的甜⾷为肥胖和糖尿病埋下伏笔。现在的零⾷花样百出,不断吸引着爱吃的你买买买。等到吃正餐时提不起⾷欲,味觉也不再灵敏,很多妈妈感叹变不出花样满⾜家⼈的胃⼝。
纵情的猎掠使⼈⼼思放荡发狂,从现在来讲,特别是从事卖鱼,杀猪,杀狗等⽣意的,是看着⼀条条⽣命在你⼿中挣扎和嚎叫中地死去,⾯对动物在失去⽣命时的挣扎和惊恐,有些⼈已完全⿇森,甚⾄会是⼀种快感。那你的珍贵的慈悲⼼也渐渐⿇⽊了,怎还会去体会别⼈的痛苦,⼜如何去谈爱他⼈,我们的世界⼈与⼈的关系也将变得越来越冷漠。如果是君王,则更难体会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了。
当你拥有奇珍物品时,内⼼是⽆法平静的,因为总担⼼着损坏,被⼈惦记,还要放置到保险箱、还要安装监控设备或者专门再打造⼀个安置它的家具等等。另外,还要担⼼贬值,喜新厌旧⽽花时间处理,总之增添了不少的⿇烦。甚⾄出现家庭成员为了争夺宝物⼜要演绎多少反⽬成仇的故事呢?⽽它对于我们的意义⼜有多少呢?⽽往往所有的好东西,当你⼀旦拥有就变得越来越不再珍贵!
所以⽼⼦就提出,作为统治者应该致⼒于基本的维⽣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否则哪有时间去体会⽼百性的疾苦和需求,甚⾄还⾛上亡国的道路。⽐如,唐明皇就是耽于对杨贵妃的美⾊⽽招致藩镇割据越演越烈,之后就出现了五代⼗国的分裂史。
对普通⼈也⼀样,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中说:我们现今的⽣活纷乱如⿇,正处于前途未⼘的不安分的时代,⽽正是处于这样的乱之中,更要重新审视⼈⽣的活法。
⽽两年来的疫情如巨⽯⼀般砸进每个⼈的⽣活让我们对幸福的认知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不得不按下暂停键,重新审视⼈⽣,发现原来真正重要的东西屈指可数。
“断舍离”理念这些年⼀直都很流⾏,就是因为⽐起古代,我们普通⼈也处在物质过盛的时代,⽽推销过度⼜吸引着我们冲动性地买进我们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这些物品正是来满⾜我们的五味,满⾜我们⽿朵、眼睛及⾝体的各种享受。
当我们的家中,塞满了各种物品,也正说明了我们的思想上也被塞满了各种想法以及各种欲望。所以,在这个时代,也确实需要⼀些动作来去除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让我们的空间变⼤,让我们的思绪变得灵敏,感受断舍离后的好⼼情和轻盈感。
其实本⼈是特别喜欢简单⽣活,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家⾥不喜欢储存太多的⽆⽤之物,有些可以⽤的
就结缘出去,家⾥清清爽爽,眼睛所触及是整洁⼲净及必要之物。这样让⾃⼰的⼤脑轻松,思路清晰。
我也是⼀个素⾷者,刚好最近18天来,每天吃⼀餐,体会是:当⼀天吃⼀餐时,⾸先充满了感恩,其次,不论是⽩⽶饭,还就是南⽠叶做的菜,我都觉得充满了奶⾹和甜⾹。
⽽⾳乐,歌舞、过度的化妆美容以及追求服饰等,我是基本绝缘,否则你容易沉湎其中,浪费宝贵的时间。特别是现在浪费了太多青少年时间的⽹络游戏,它刺激容易上瘾,真的是害⼈不浅。
这些五官的刺激不能给我们带来长远的快乐,⽽且永⽆满⾜之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神不断地向外驰散、竞争。那么最后的结果,出现了各种疾病,尤其⼼理上的疾病越来越多,其实这些疾病跟我们的欲望炽盛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共同的欲望所感的⾃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很多⼈在感叹,这地球怎么了?
当然经典上,特别是佛经⾥就有指出:洪⽔就是因为⼈的贪欲引起的,⽕灾是因为嗔⼼引起的,泥⽯流就是因为疑⼼引起的等等。⼀些寺院的⼭门上就写着“莫向外求”,告诉我们改造内⼼才是改造命运、改造世界的根本所在,这个再⼀次提醒我们,是凶是吉,先问问我们的⼼怎么了?
孔⼦的弟⼦颜回:⼀箪⾷,⼀瓢饮,⾜矣。古来的修⾏⼈,为断除对住房的执念,是在树下住(⽽且
每个晚上不能在同⼀棵树下住)、林间住、坟头住,穿的⾐服则不超过三件,吃的当然是乞⾷⽽来,⽽且要挨家挨户不能挑。
⽐起他们,我们已经是很富有了,那我们是否有⼀颗知⾜的⼼,知⾜常乐,这四个字我们体会了吗?我们感恩当下所拥有的幸福吗?还是觉得理所当然。
如果有⼀天,我们们真在在这个平台获得很多财富时,恰恰是考验我们对财富的认知时刻!⾯对财富,我们要提前拷问我们的灵魂:怎样才算真正拥有财富,我能驾驭财富吗?能发挥财富的价值吗?古⼈说: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是单纯地⽤来消费满⾜⾃⼰,甚⾄炫耀于他⼈,从别⼈的艳羡获得最低等的快感?还是布施他⼈,做曾经想帮助⽐我们困难的、弱⼩的等等⼀些利他的事情。
我们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迷失⾃⼰的本性,不要让财富过多地于满⾜于⾃私的五欲上,否则就是:味觉失灵,听觉失灵,感觉失灵,最后,⽆所适从,失去前进的动⼒,失去了⾼尚的⽬标,不光体会不到⼈⽣和世界的更⾼层次的美好,还可能因为德不配位⽽获得殃灾。
学了这⼀章,我们要时时提醒⾃⼰,把我们的五官和⼼收摄起来,警惕我们⾃⼰是否经常在看电影,娱乐,游戏,美⾷等享受上花去了太多的精⼒和财富?
同时,我们要去反思,更⾼层次的快乐是什么,怎样从欲望的泥潭⾥拔出来,超越⾃⼰内⼼的欲望。
这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所在,⼀⽇不读圣贤书,则⾯⽬全⾮,我们去靠近圣⼈,循序渐进,去模仿他们的⾔⾏,体会道的智慧和慈悲的⼒量,最后的快乐就是:朝闻道,⼣可死矣!
通过共同学习,宝成团队引领着我们的内⼼要与圣⼈的道去相应,去学习他们尤其对财富的态度和做法,因为我们⾯临着要承接巨⼤的财富。
从关爱家⼈,关爱弱势群体开始,让财富去实现原来我们想帮助他⼈做点事的动机,从⽽激发我们⽣命的真正的智慧与慈悲的⼒量,去做对社会、他⼈最有价值的事情,让⽣命变得⽆限美好!

更多推荐

财富,失灵,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