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有房产证吗-和芯星通股票代码

2023年9月12日发(作者:洪金宝)
第
40
卷第
5
期
Vol.40
No.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Normal
University
2021
年
5
月
May
2021
清代吉林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时间及影响
胡译丹
,
杨洪友
(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吉林长春
130032
)
[设理事同知一员
摘要
],
嘉庆十五年
,,
吉林伯都讷厅建立
,
驻守伯都讷城
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
,
专管地方刑钱及旗民交涉事务
。
光绪年间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
()。部分史志记
今榆树市
载其移驻孤榆树屯时间为光绪八年1882
(
)
,
但根据档案文献分析该移驻时间应是光绪三年
,
()
1877
。
这一移驻措施开启了清代吉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河
,。
历史影响深远
[
关键词
]
同知移驻;光绪三年
;
官制改革
[ 05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2021-04
]]
K249
[[(
文献标志码
A
]-7602
2095)
-0064
吉林省于乾隆
、
嘉庆年间设立吉林
、,
长春和伯都讷三厅
管理各自区域内的民人以及蒙民交涉事务
。
嘉庆
十五年
(
1810
)
设立的伯都讷厅
,
其理事同知驻伯都讷城
,
后移驻孤榆树屯今吉林省榆树市
(
)
。
很多清代公
文
、
史志将伯都讷同知移驻时间记载为光绪八年
(
1882
)
。
但是这一移驻时间有待商榷
,
更重要的是这一错误
记载也掩盖了移驻本身的重大历史意义
。
一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起因
(
一
)
伯都讷厅的设立
康熙三十一年
(
1692
)
,
清朝设置伯都讷副都统
,
驻伯都讷城
,
掌管驻防旗营事务
、
司法
、
财税以及地方民
政等事宜雍正五年
。
(
1727
)
,
清朝设立长宁县县治也设在伯都讷城
,,
。
长宁县于乾隆年间裁撤
改设州同一
名
。,
伯都讷城地近蒙古
,,
蒙汉杂处
有大量涉蒙事务
而民人事务不多
,
因而州同被裁撤,改设办理蒙古事务委
署主事一员
。
嘉庆年间
,
大量关内汉族流民涌进吉林省开荒谋生
,
伯都讷副都统所辖区域成为这些流民的重
要目的地
。。
据统计
,
到嘉庆十四年
(
1809
)
,
涌入这一地区的流民达
7762
户
,
开垦土地近
30
万亩
为管理这些
流民
,
吉林将军奏请朝廷
,,
裁撤办理蒙古事务委署主事
仿照当时的吉林
、
长春二厅之例,设立理事同知一员
,
驻伯都讷城,与副都统同城
,[]
称为伯都讷厅,
“
专管地方刑钱和蒙民交涉
”1
5
。
伯都讷厅管辖区域非常辽阔孤榆树屯周边地区开发较早,
,,
孤榆树屯是伯都讷厅的一部分
。
村屯密集
阡
陌纵横
,
是伯都讷厅的人口主要聚集地
。
当地商业贸易比较兴旺
,
每年征收的牲畜税达白银一百三十二
两
[,
1,
]。
9
O,
所以
在设立伯都讷厅的同时
吉林将军还奏请在伯都讷城巡检之外另设巡检一员
驻守孤榆树屯
该巡检品级
、、
衙署之后
人员等同于伯都讷城巡检
。
道光五年
(
1825
)
,
清朝为安置京旗人口
,
在伯都讷实行旗
田民垦政策
。
大量关内流民又涌入孤榆树屯及其周边地区
,,
使当地的农业经济和社会得到迅速发展文化教
育也得以兴起
,
榆树太平川于氏一族多人考中进士
。
同治十三年
(
1874
)
,
在太平川于氏的资助下
,
孤榆树屯
修建种榆书院
,、。
成为当地文教事业繁荣的标志
。
孤榆树屯实际上成为伯都讷厅的经济
文教中心
(
二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起因
同治末年龙兴之地
,
大量关内人口流入奉天
、
吉林等地
,
冲击清朝的
“
”
。
光绪元年
(
1875
)
,
盛京将军崇实
[
收稿日期
]
2021
-02
-
03
[
作者简介
]
胡译丹,
,;,
女,,,,
硕士研究生
从事近代东北史研究
上奏
《“
变通奉天吏治章程暨州县各官折
》
,
提出改革吏治的建议
。、
光绪帝将该奏折下发
,
先后谕令军机大臣
六部九卿会议具奏十二月二十二日
”
⑵
。
光绪元年
(
1875
)
,,
众多朝臣会奏
通政使于凌辰在奏折中称
,
奉天
“
将军衙门掌关防各员请禁干预地方公事
:
训练旗绿各营以裁客兵
,
,
八家镇裁经历缺
,
改设抚民通判
,
与昌图
厅划界;吉林厅等处请添设文武官员
,
伯都讷理事同知移设孤榆树屯
”
[3]
7
。
光绪帝下旨给奉天将军崇实
、
吉林
将军穆图善
,
命其对于凌辰的建议
“
体察情形拟定章程
,
,
奏明办理
”
⑵
。
光绪二年
(
1876
)
正月初一日
,,
吉林将军穆图善奉到圣谕
;
正月初二日
盛京将军崇实就吉林官制改革也
“
恭录寄谕函商于吉林将军穆图善
。“”
二月二十日穆图善上奏编练保甲
,,
不赞成吉林省
增设文武官
、
等
建议
,
只认为
“
伯都讷同知移驻孤榆树屯一节
,
诚为妥协
,,
且该屯已建有书院可以暂借作为衙署
,
较为方便
,
如蒙允准
,,,
即请饬部立案
,
由奴才咨商该副都统遵照
暨饬该同知即可移驻
以重职守而资治理
”,
[3]7
。穆
不久
图善奉到皇帝,
“。
著照所请
该部知道
”
⑶
8
的朱批
此为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到孤榆树屯的缘起
。
二
、
伯都讷厅同知迁驻孤榆树屯时间考证
(
一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年份的多种记载
厘清伯都讷厅同知移驻时间
,、,
对研究伯都讷厅
伯都讷城的历史和梳理榆树市的历史
乃至对研究清代光
绪朝吉林官制改革
,
都有重大的意义
。
关于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到孤榆树屯的时间
,
清代成书的方志和当时公
文中有三种说法
。
第一种是
“
光绪三年
(:
1877
)
”
之说
,,
见
《
吉林通志
•
城池
》
(
卷二十四
)
“
伯都讷厅城
旧名
孤榆树
,》
无城
,。
光绪三年厅治由伯都讷移驻
”“”
⑷
第二种是
光绪六年
之说
,
见吉林通志
《•
廨署
(
卷二十
五
)
:
““”
伯都讷厅抚民同知衙署
,
旧在新城
,
光绪六年移建孤榆树屯该
”
[4]
。
第三种是
光绪八年
(
1882
)
之说
,
说法比较多见
。《
一是成书于光绪十七年
(
1891
)
的
光绪伯都讷乡土志
》
,
该志记载光绪八年
:,
“
伯都讷事理同
知改为抚民同知
,
迁移孤榆树
,
建立厅署
”
[5]
;1892
二是成书于光绪十八年
(
)
的
《
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
册
》
,其
“
伯都讷厅沿革
”
条目记载伯都讷厅于
“
嘉庆十五年
(
1810
)
设理事同知
,
光绪八年改伯都讷厅抚民同
知三是修成于光绪二十二年
,,
移治孤榆树
”
[6]159》
;
(
1896
)
的
《
吉林通志
,
该志是吉林省第一部官修大型方志
被方志学界誉为体例严谨
、,
资料准确沿革
其卷十二
“”“
细目记载伯都讷厅
光绪八年改理事同知为抚民同知
,
移治孤榆树屯
”
⑷
。。
此外
,
“
光绪八年
”
之说在光绪末年还出现在吉林将军的奏折中
光绪三十二年
(
1906
)
正
月二十二日
,
吏部在
《
议复吉林将军达桂等秦请于三及吉江两省增改郡县折
》
中提到光绪三十一年
(
1905
)
十
一月时
,
吉林将军达桂奏请将伯都讷厅升改为新城府
,,
并设立榆树县时
建议将
“
伯都讷同知一缺光绪八年移
驻孤榆树,今天请升为府
,
设知府一员
,
仍驻伯都讷城
,
名日新城府
”
⑺
25
。
这表明该时间节点早已被官方承
认
。《。
此后
,
民国时期的
《
吉林地志
》
榆树县乡土志资料
》
(
伪满
)
等史志都如此记载
成书于
2090
世纪
年代
的
《》“”
东北通史
也记载
,
“
光绪八年伯都讷理事同知升为抚民同知
,并移驻孤榆树屯
”
⑻。
160
可见,
光绪八年
之说已为史学界广泛认同
。
(
二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时间分析
清代官修方志和公文为探讨伯都讷厅同知的准确移驻时间提供了史料依据
,
现就三份史料进行分析
。
第
一份史料为光绪四年吉林将军铭安的奏折
。
铭安曾任盛京刑部侍郎
,,
光绪三年
(
1877
)
转署吉林将军
光绪九
年
(,
1883
)
离任
。
在吉林省六年的职官生涯中增置民官
,
铭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关于职官制度
,
他提出
“
画
疆分治
”“
[9]
。《
光绪四年
(
1878
)
九月初九日
,
铭安上奏
变通吉林地方官制增设府厅州县折
》
,
认为
吉林地旷
人多
,,,
非有地方亲民之官
,
不足以资治理
”
,
为整顿吏治起见
必须改弦更张
,
请于
“
中特地议及宾州厅设治地点:,
“
苇子沟系阿境适中之所
拟仿照伯都讷同知驻孤榆树屯例
,
即请在苇子沟仍照
原奏设立抚民同知一员
,
名日宾州厅
”
[7]65
。
铭安将宾州厅治设于苇子沟
,
而不是阿拉楚喀城
,
同知与副都统
二者分驻两地
,
这与伯都讷厅的情况是相同的
。
这充分说明
,
当时伯都讷厅同知已驻孤榆树屯
,
否则不可能成
为一个
“。
事例伯都讷厅理事同知移驻时间应在光绪二年到光绪四年之间
”
铭安的两份奏折充分证明
,
,
而非
“
光绪八年
”
。
根据上述二份史料
,还需要依据第三份史料
能够确定伯都讷厅同知移驻时间的大致范围,但具体是哪年
,
进行界定
。“”
首先是
《
吉林通志
》和光绪八年
的相关记载
。
该志虽有光绪六年
“”“”
之说
,
但其
城池
细目中还
记载:
“,
伯都讷厅城
,
旧名孤榆树
,,
无城
,,
光绪三年厅治由伯都讷移驻
商民捐修土围一道
高约八尺
周围门
四,池深丈
。》
”
⑷其次
,细目下也有类似的记载:
《
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
““
城池
”
伯都讷厅城
,
旧名孤榆
树
,,
无城
光绪三年厅治由都讷移驻于此,
,
经商民捐修土围一道
,
高约八尺
周围约四里
,
设立四门
,
池深一丈
余
。
”《》《
[6]
159,
对与
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
吉林通志
》
的这两段记载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其文字内容高度
相同
。
按成书时间先后判断
,
应该是
《《
吉林通志
》
的编修者直接使用了
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
》
的文字,
沿用了的提法
“
光绪三年
”
。
从清代政务处理角度分析
,
吉林将军穆图善奏请伯都讷厅迁到孤榆树屯时
,
已明
确表态
“
如蒙谕允
”
,
“
暨饬该同知即可移驻
”。。
⑶
该奏折于光绪二年二月奉到朱批允准
(
1876
)
按清朝政务
处理流程,此类事关行政中心迁移的事情一定会迅速办理
。
如道光五年,吉林将军富俊奏请将长春厅署衙从
新立城移到宽城子
,,
在需要新建衙署的前提下
当年即完成此项工作
。
伯都讷城与孤榆树屯相距只有
180
公
里
,
而且不用修建衙署
,,
所以用一年的事件准备该同知的移驻工作是足够的
不可能延后六年之久
。
综合分析
吉林将军铭安的奏折以及
《》,
吉林通志
》《
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
等史料
将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
的时间确定为光绪三年
(
1877
)
当无异议
。
()“”
三
光绪八年
说形成原因
“
光绪八年
”
之说所以盛行,应是人们受光绪八年在孤榆树屯建造伯都讷同知衙署的误导
。
光绪二年
(
1876
)
二月
,
穆图善奏请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时
,
曾提议将种榆书院作为衙署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之
后
,
认为书院
“”
系士子肄业公所
,
碍难为作衙署
,
向系租住民房办事公事
[10]34
。
光绪七年
(
1881
)
十二月
,
吉林
将军铭安奏请添设双城厅
、
伊通州等
,,
并将吉林升为府治
将长春理事通判改为抚民通判
,
将伯都讷理事同知
改为抚民同知
,
加理事衔
。为解决伯都讷厅同知的衙署问题,铭安随折附奏
,
认为伯都讷厅同知租住的民房
“
墙卑室浅
,,,
湫隘不甚
,
且书吏人等散漫而居
诚恐承办要件
倘有泄漏
,,
弊寞丛生
”
,
“
至于监狱
仍在伯都讷城
内
,,
该处距孤榆树屯三百余里
该同知审办重案,往返派差解送
,
难免疏虞
,
尤不足以昭慎重
。
现在新设各厅州
均建盖衙署监狱
,,
奏有定章,伯都讷同知即移驻孤榆树屯
亦应另建衙署一所
…
…
监狱一所
”
[10]35
。
光绪十年
(
1884
)
,,
伯都讷厅同知衙署建筑工程结束
并呈报吉林将军请求验收
[11]
。
有清一代,某级行政中心的迁移以主官移驻和衙署的移建为标志
。
如道光五年
,
长春厅理事通判移驻到
宽城子
,
其前提是长春厅衙署需要重建
。
借此时机
,
长春厅治所从新立城迁移到宽城子
。
但伯都讷同知移驻
到孤榆树屯并不是因为衙署重建,而是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出发
,
将主官移驻到人口聚集的区域
。
光绪八年
(
1882
)
在孤榆树屯建造伯都讷厅同知衙署是为伯都讷同知建造正式办公处所所以
,,
不必再租住民房
。
,
吉
林将军铭安和工部称之为
““
建盖
”
,》”
而不是
《。
光绪伯都讷乡土志
等书中所说的
移建
后人机械地理解吉林
将军关于光绪八年建盖伯都讷厅衙署和移建监狱的奏请
,
将衙署的移建与同知的
“”
移驻
相混同
,
想当然地认
为既然光绪八年建造了伯都讷厅衙署和监狱
,
那么同知也必定在这一年才迁驻孤榆树屯
。
至于
《
吉林通志
•
廨署
》这一记述是如何产生的
(
一
)
强化了伯都讷同知的
“
抚民
”
职能
伯都讷厅衙署初设于伯都讷城
,
旗民官员同城而居
,
“
同知衙门专管地方刑钱及旗民交涉一切事务
,
该厅
具行详呈本城副都统核转
”
[1]6
。
该同知移驻孤榆树屯之后
,
不再与伯都讷副都统衙门同城
,
其公事直报吉林
将军
,
减少了伯都讷副都统这一旗官对民官的制约,增加了伯都讷厅同知作为民官的独立性
。
伯都讷厅理事
同知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办理
“
旗民交涉
”
。
道光年间,吉林将军富俊大力倡导伯都讷屯田
,
大量移民来到这里
开荒种田
。
咸
、
同年间
,
孤榆树屯周边成为伯都讷厅开发的重点区域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到此,增强了对民地
和民人的管理权限
,
为光绪八年
(
1882
)
改为
“
抚民同知
”
奠定了基础
。
(
二
)
使伯都讷同知的事权统一
伯都讷厅旗民官员同城,在刑名
、
钱粮等事权上互相争夺,存在事权不一现象道光元年,吉林将军富俊
。
疏陈
《
吉林屯田移驻京旗闲散章程
》
,
并将
11
万余垧的
“
伯都讷号荒备拨京旗
”
,
并先行广招民人进行开垦
,
而
这些号荒多在孤榆树屯附近
。,
号荒升科后
,
每垧征收大租制钱三百文
,
征收小租制钱三十文
由驻伯都讷城的
协领与同知会同征收
。
到光绪初年
,
这些田地只能
“。
奏准改归民产,收捐发照
”
按规定
,
这些改归民产的土
地地租应该由同知征收
,
但仍由伯都讷副都统征收
。
光绪七年
(
1881
)
,
吉林将军铭安认为
,
“
照上由伯都讷副
都统派委佐领等官征崔
,,,
势必仍令屯长经理
难免弊窦复生
,
于国课实有关碍
”
遂以伯都讷厅同知已移驻孤
榆树屯为由
,
强调
“
该荒距同知衙门近在四五十里
,
远在一百余里,其乡约
、
地方佃民
,
均系同知所管,且此次
收捐发照
,
查出各项余地
,
应于光绪五年
(,
1879
)
就地开科者
,
亦系责成该管同知经征
于官府催科
、
民间完纳
,
均属方便
”
,“
税款
就近解交省库
,
以备拨充全奉饷
”“
,
民租归民署征收
,
以昭划一
。
而副都统衙门官兵少此一
项差占
,,
亦可免废武备
。
”
[12]268
铭安的这项决定虽有防止国课流失之意
但在客观上理顺了吉林省行政管理体
制
,
加强了民官权力
,。
使伯都讷同知事权一致
这次地税征收权的转变
,
以伯都讷厅同知早已移驻孤榆树屯为
前提
,,
否则不具备推行这一改革措施的条件
。
所以
,
伯都讷厅同知移驻孤榆树屯
客观上为铭安推行改革创造
了条件
,
更为其探索构建旗民分治体系提供了经验
。
(
三
)
为吉林省行政体制创建了范例
光绪七年
(
1881
)
,
吉林将军铭安奏请在阿拉楚喀城副都统管辖区域内设宾州厅。
按东三省的惯例
,
宾州
厅的同知应与该副都统同城
。
但铭安提出
“
拟仿照伯都讷同知驻孤榆树屯例
”
[7]65
,将宾州厅治所设在苇子
沟
,
而非阿拉楚喀城
,。
使宾州厅脱离该副都统的约束,成为事权相对独立的民官
从宾州厅的设立过程看
,
伯
都讷同知驻孤榆树屯是管理体制的创新
,”
故而成为一种
“
事例
。
伯都讷同知的迁出在吉林省形成了旗民官
员分治的范例
,,,
并为后来决策者所仿效
。
此外
伯都讷同知移驻孤榆树屯
从客观上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
,
为日后榆树县的设立作了物质上的准备
。
总之
,
伯都讷厅理事同知移驻到孤榆树屯,并不是简单的官员移动和行政中心的变化
,
而是光绪朝吉林省
系列行政制度改革之始
,
为日后铭安推行的系列改革提供了思路
、,。
经验和示例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
参考文献]
[1]
李澍田
.
吉林志书
[M].
长春吉林文史岀版社
:
,198
8.
[2])
清实录光绪元年十二月
(
••
己卯朔8.
乙西日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
[
3:
光绪朝朱批奏折,1995.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
.
(
1
辑北京
)
[M].
中华书局
[
4
]
长顺修
,
李桂林纂1896
.
吉林通志
[M].
光绪二十二年
(
)
.
[5]
)
伯英1891
.M].
光绪伯都讷乡土志
[
光绪十七年
(
.
[6]
曹殿举
,
标点长春
.
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
[M].
.
吉林文史岀版社
老板厨具-美盈森股票

更多推荐
榆树二手房出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