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松筠)

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

武汉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

在湖北武汉黄陂东乡与红安县新洲县相邻的犄角地带,有一座虽不显眼却颇有来历的山峦——三台山。该山东麓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红色祠堂,她就是黄陂县境内仅存的曾氏宗祠——宗圣祠。该祠气势宏伟、布局合理、构型独特、用材讲究、色泽庄严,在众多的各姓宗祠中堪称“鹤立鸡群”。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我们名族的历史和陂邑曾氏的变迁与兴衰。

该族族谱记载:陂东曾氏一世祖,潮球公,从湖南宁乡,宦迁入陂(官名不详),定居洪家桥,后子孫转徙大堤口,购得闵天官之庄园“闵家大湾”,子孫繁衍,丁口日众,终改“闵家大湾”为“曾家大湾”。前清嘉庆年间,在湾北修祠以祀祖。这期间该族出现了一个文武双全的的官员——曾大观。

曾氏宗祠,名曰“宗聖祠”,其名源于该族先祖曾参,曾参志攻 儒学,著有《大学》、《孝经》两书传世,被历代帝王尊称为“宗圣”,与孔子“衍圣”等四圣并列于世,曾氏宗祠取名“宗圣祠”即源于此。 又,一般宗祠只准用白石砌造,唯宗圣祠可用红色,因为该族源出圣人之脉。前清时期规定:凡途径宗圣祠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崇敬。

该祠始建于前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二次重修,现存之祠,乃清末民国初年第三次修成的。

下面仅从该祠的布局结构,内外装潢,匾联及毁拆情况予以大概叙述:

1. 布局与结构:

宗圣祠选址在三台山东麓,曾家大湾村北,俗称青龙咀之傍,座

西朝东,寓取紫气东来之兆,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588平方米。该祠依山就势,分上、中、下三段,步步高升,门呈双八字形,当门石梁长一丈六尺,大门高九尺九寸,宽四尺五寸,门边立栓宽一尺五寸,厚一尺带零。

祠内露天处皆用板石铺就,不见泥土。

下殿两暗一明,南北两厢旧为谷仓,储放族佃之租谷,大门上方有一暗楼,存放曾大观盔甲大刀。(遗物毁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

中殿三间,中为议事厅,左右两厢办有族学,据记载,该学堂名曰“省身学堂”。

宿儒曾幼垣充任教员,生徒多时达百人左右,有的学生远达数十里之遥求学至此住读。塾师年薪稻米20-30石之间。

上殿乃该族祀祖之所,正中设神龛,高达屋顶,该族人在此祭祖、行礼。

上中殿间南北各有两个厢房,供外地塾师住宿,围拱出中间一个天井,呈四合之势。

中下殿之间,南北各有一个丹墀,丹墀中各种古桂一株,每当金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溢数里。

祠北近处有一民房乃护祠族人住所。

2. 内外装潢及匾联类:

宗聖祠为陂邑曾氏宗祠之首,故内外装潢十分讲究。

外形:下殿山墙顶端三圆相连,取三元聚合之意,中殿南北山墙

三叠飞跷,上殿山墙传统屋顶一披两分。

上殿屋沿分水用特制牡丹(图案)红方砖封沿严砌,屋脊用琉璃瓦装饰,中间竖立一斗大铜鼎,屋脊南北两端各有一蟠龙耸峙,尾上头下,张口昂首,屋脊下方南北各有一圆形浮雕,南为“鹿(六)鹤里(合)同春“,北为”驎吐玉书“。(残痕尤在)

中殿北侧开一侧门,门上方书“沂水春风“。

下殿前面屋沿有四个兽头,兽头下方及廊沿均用牡丹红方砖装砌。

祠堂大门上方有一花石雕刻“宗圣祠“三个字,四周饰以双龙戏珠图案浮雕。(残雕不全)

所有的屋沿瓦头,上下各用特制的瓦头装饰,上瓦头煅烧有宗圣祠三字,下瓦头饰以浮云图案。(残瓦尚有一些)

内部:宗圣祠内木柱林立,上中殿计为顶梁木柱38根之多,傍墙立柱均用铁绊与外墙紧密相连,大柱对径盈尺,小柱也不少八寸。

屋梁全部使用迭梁,中梁、上梁南北两间一梁相通,梁柱之间有缕花之巨木支撑。

除下殿外,中上两殿全部鼓皮隔扇,不见墙石,殿内隔扇,雕龙缕花,木板皆上特制之油,色泽古朴一致,富丽之极。

该祠所用木料全系湘省水运而来,材质极佳,上殿屋架呈品字形(台拱结构),

两根大托梁对径2尺有余。

宗圣祠的设计师,是该族曾邓家田的鲁广毓。 施工人员为两处民间匠人,一为东乡杨家河,一为东乡黄土坡之匠人。

3. 匾联之类:

宗圣祠既为陂邑曾氏总祠,除在装修上讲究其格局造型外,也十

分注意匾联的层次。据父老记忆,该祠内共有各匾五块,每块匾长六尺有余,宽三尺以上。

一是:曾大观题:“旧德先畴”

二是:“省身念祖”

三是:“一贯流传”

四是:“武城世泽”

五是:皇赐御匾“七葉衍祥”

楹联计有三副:

一. 中殿两边之抱柱对联:

东鲁溯渊源蔚起人文五十七传分世系

西陵称圣地宏开堂搆千百万载荐馨香

落款: 裔孫 国藩

又相传此联乃曾国藩所书,现据谱载此非藩之于书,乃湘省宗人传道所书。

二. 上殿两边之抱柱对联:

圣贤门第传三楚

将相家声震两湖

三、 龛两边对联一副:

金阙赐龙章省身念祖

庙堂荐羊枣追远抒诚

4. 宗圣祠毁拆经过及现状:

解放前宗圣祠是一个常人不敢涉足的神圣地方,一般族人除每年两次大祭外,谁也不敢随意进出祠堂。土改后,该祠作为胜利果实曾分为三户无住房的贫农,但三户农民谁也不住进这座祠堂。随即粮店成立,借该祠为仓库,存放稻谷,在谷堆的重压下,祠南边山墙被重压挤裂。1952年粮店迁往桃园店,祠堂内开设

学校。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室不够,校方逐步拆除祠内构造物,辟为教室,又不断开窗开门,拆丹墀毁死古桂两株,拆去鼓皮木板搭楼,做桌、凳,楼上教师办公住宿,楼下上课。

1965年,学校开班12个,学生达500余人,在祠堂北侧,建土砖平方七个半教室,所用屋梁全系锯下的祠堂屋顶的叠梁剖开而成,所用屋瓦也全部是从祠堂屋面上抽揭下来的。

文革期间,红卫兵大举破四旧,宗圣祠内外一切装饰物都被视为四旧而一并打毁,屋脊上的铜鼎被学校老师用巨锤敲碎作废物处理。

以上种种毁拆行为,除文革破四旧外,全都是背着曾氏名族人悄悄地进行,这种破坏性建设与维修给村民以极大的反感,故此,该村与学校关系一直不好,多次发生“闹学”事件。

宗圣祠目前的状况令人极为不安,下殿两堵土墙歪斜达一尺左右,上殿屋顶下陷八寸之多,所有立柱顶端炸裂。若不是原始建筑牢固结实,这全县仅存的民俗建筑早已成为一堆瓦砾。

“宗圣祠”这座民俗建筑,距今虽不是百年,但它确实代表着晚清朝末年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和当时风情。在此,我呼吁文物管理部门抢救这濒将泯灭之民俗文化建筑,弘扬我中华民族崇文重德之伟大精神!

桃园:曾浩文

1994年11月14日

黄陂东乡曾氏宗圣祠

更多推荐

圣祠,祠堂,建筑,南北,东乡,上殿,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