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苗海忠)

吉林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详细解析完整版

吉林省2020届中考语文试卷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2)雪下了一夜。早上出门,看到雪落枝头,到处玉树琼花,不禁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欧送武判官归京》)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出居室主人交往人物博学儒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殊在《浣溪沙》中,借助“花”和“燕”等意象感叹美鱟易逝,时光流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局部),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将“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3).若将此句含义用成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寝食不安 B.夜长梦多 C.食不果腹 D.废寝忘食

(4).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①____________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②____________。

(刘成章《安塞腰鼓》)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束缚( ) ②羁绊( )

(2).在语段横线处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逗号 ②句号 B.①破折号 ②问号

D.①顿号 ②叹号 C.①省略号 ②省略号

1

(3).下列句子与语段没有相同修辞的一项是( )

A.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泥士睡了而树根醒着,鸟睡了而翅膀酲着。(洛夫《雪落无声》)

B.懂得和树交谈,听树呢喃的人,就了解真理。(赫·黑塞《热爱自然的声音》)

C.如果我有一根钓竿,我就钓那些花,我就钓那些水中的云影,我就钓那些失去了的闲情。(张晓风《一钵金》)

D.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灣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诫的回报。(赵丽宏《诗意》)

4.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绚烂的无比璀璨的未来

①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2)佳木秀而繁阴( )

2

(3)负者歌于途( )

(4)树林阴翳( )

3.依据图示,完成以下任务。

(1)“环涂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写出滁州地域环境怎样的特点?

(2)远望琅琊山,特点鲜明,请概括成四字短语填写在方格中。

5.阅读本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概括,这是一座怎样的亭子?

例:从“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见,这是一座“友情(谊)之亭”。

5.文中写景、写滁人与写太守有什么关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作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1.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②①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3.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来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央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3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绵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籍内掀出一殷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予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来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晴,原来是块石算盒。它不光算珠是石的,逢排档、盘柩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吗?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挟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萍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般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工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焜定我们,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4

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扇膪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1)______算盘,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算盘,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选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②先说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宇。甲骨文的戈字(见图1),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柲(bì)即戈把,是木头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度来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松的铜戈。般墟墓葬出土的钢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铜戈头,没有木把了。

④简化、线条化豪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图2),是周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仲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级文物。

⑤这是“万”(萬)字(见图3)。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俟家庄M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笄),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

⑥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

⑦这是“为”(爲)字(见图4),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亚洲象的幼象。5

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铜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俟比现在暧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你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嚴和驾驭大象了。

⑧这是“夫”字(见图5)。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也就是笄。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来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崛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l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一书,有删改)

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依据全文,至少写出两种说明方法。

2.品析并写出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般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未至1米左右。

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

4.依据选文第⑦段回答,“为”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

1.下列语句属于肖像描写的一项是( )

A.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吴承恩《西游记》)

B.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施耐庵《水浒传》)

C.阔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真是狮子的相貌!嘴倒长得頗秀气,但下唇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罗曼·罗兰《名人传》)

D.卫葑说:“事情还是好办的。不当亡国奴是人同此心,要不当亡国奴就得把敌人打出去,这是心同此理。”(宗璞《南渡记》)

9.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6

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提;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选自《朝花夕拾》)

(1)甲乙两位同学针对上面的语段讨论时,各自发表了看法。若你参与其中,会发表怎样的见解?(至少答出一点)

甲同学: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医用药特别,有故弄玄虚之感。

乙同学:“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我觉得这话有趣,其中“的确”强调他用药形成舆论,很有影响力。

你的见解: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初中教材中,也学到了鲁迅与医学有关的课文。请写出篇名及与他留学生活有关的一件事。

10.阅读下面某同学的读书摘记,并完成任务。

【摘记一】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唯一一位传染病学科的女院士。

【摘记二】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县夏履桥村。父亲因眼疾无法劳作,全家靠母亲卖山货维持生活。初二那年,正逢国难时期,母亲决定让她辍学。正当李兰娟准备离开学校的时候,班主任突然叫住了她,问:“你自已要不要读书?”13岁的李兰娟哽咽了:“我很想读书。”班主任没让她把行李拿回家,只是给她拟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帮忙。母亲拿倔强的李兰娟没有办法。一个月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又回到学校,读完了初中。

【摘记三】2003年,“非典”(SARS)爆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2020年1月18日,她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武汉必须严格“封城”的重要建议;2020年的春节,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1月28日,李兰娟的实验室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

(1)假如你是校报记者,即将采访李兰娟院士。请你依据摘记,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并说明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学校团委欲向广大师生发出“向李兰院士学习”的倡议。请你结合摘记内容,选取任一角度,按示例形式,代表团委发起倡议。

示例:从“2020年春节,73岁的李兰娟再次临危受命,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纺控工作”角度,发起“爱国敬业,勇于担责”的倡议。

7

11.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教育里的爱

作文(2)品读《谨言箴》,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谨言箴

曾国藩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

闲言送日,迹搅女神。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

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女实欺。

笑者鄙女,虽矢犹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

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大意:

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

闲言碎语也会扰乱你的心神。

理解的人不夸耀,夸耀的人不理解。

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让智者见笑,让愚者惊骇。

那惊骇的人弄清原委以后,会说你欺骗。

笑话你的人会鄙视你, 即使你很直率,也会怀疑你。

最终忧患悔恨丛集,便铭记下来一定要改正。

铭记以后仍然重蹈其覆辙,可叹你已经老了。

读过这则材料,你会发现,这里有许多观点值得深思,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丰富的启示。比如,在生活中,应该有思想,不骄做自大;有判断力,不道听途说;有作为,不虚度时光;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8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参考答案

1.答案:(1)不舍昼夜;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2.答案:1.C; 2.略; 3.A; 4.B

解析:3.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4.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

3.答案:ù;jī; 2.D; 3.B

解析:束缚,读音是shù fù,汉语词语,意思是缠绕捆绑。解释缠绕捆绑。比喻拘束或限制。

羁绊,汉语词汇拼音是jī bàn。意思为被身边的物事缠住手脚。解释词语单独解释羁和绊字的原意都是将牛马拴住的东西(绳、纽、网等)。羁:约束。

4.答案:不足:①画线词语意思相近;②词语堆砌、累赘;③意思重复;④不够简明。

改正:①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限绚烂的未来②克服重重困难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无比璀璨的未来。③画线部分保留其中一个。④将“无限绚烂的”删除。⑤将“无比璀璨的”删除。

解析:

5.答案:1.宋或北宋;文学家或政治家或史学家;2.(1)意趣,情趣;(2)茂盛;(3)道路或路途;(4)遮盖或遮蔽;

3.(1)滁州周围群山环抱;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围多山;亦可答“滁州处于盆地中”或“滁州处于山地中央”。(2)蔚然深秀;

4.示例:①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②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可见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③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可见,这是一座“太守之亭”;④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见,这是一座“醉翁之亭9

⑤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环境优美之亭";⑥从“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见,这是一座“宴饮之亭”(或“欢乐之亭”)⑦从“醉能同其乐”可见,这是一座“与民同乐之亭”。

5.写滁州风景优美,是为写太守与百姓出游作铺垫,写滁州百姓出游是为写太守作铺垫,说明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这是太守励糟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解析: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6.答案:1.C; 2.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3.①通过对大铁椎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大铁椎的勇敢;②通过贼的数量之多,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③通过10

描写贼的凶狠,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④通过宋将军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大铁椎的勇敢。

解析:参考译文:

魏禧为清初著名文人团体 “易堂九子 ”之首,以气节文章显声天下,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 。 纵观魏禧之古文创作,传体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考察其传志之文,可以见出清初士人复杂的心灵轨迹,也可解读清初文章的文化蕴涵及美学追求。此类传记中,传颂最广的无疑是 《大铁椎传》,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行为诡异 、 颇具传奇色彩的”江湖异人”的形象。

7.答案:1.①以竹竿做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的“瘦”“高”“直”“挺拔”的特点。②示例:他穿着一件白色羽绒服,两肩宽阔,整个人像球一样圆。

2.(1)石或石制(石质);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2)黄杨木;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

3.①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陈老师打算盘的熟练自然,出神入化,表现出技艺的高超;②通过对同学的神态描写,写出他们的惊讶,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里通过侧面描写,衬托陈老师打算盘的技艺的高超。

4.原因:看到我们打算盘很勤奋,夜以继日,不断进步,对育人成果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好处:表现出陈老师的认真负责,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解析:

8.答案:1.①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作诠释,慕状貌等。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因为实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有残损,在文物考古时,难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所以用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这样用语,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

3.①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②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③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④殷人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

4.①自然状况:中原地区气候比现在暖和。②史实:有象活动,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或《吕氏春秋》记载的“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解析:

11

9.答案:(1)示例:名医与大众医生对比(作比较,写出名医“用药与众不同”;“用药与众不同”,体现在药方不寻常,不用平常的药,只用难得的药;“药引”难得,常让人忙碌不已;药引难寻,大约后来还能购求到,这让作者感到很意外。

(2)篇名:《藤野先生》事件如:目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仙台颇受优待;结识藤野先生;学习期间,藤野先生帮我订正讲义;藤野先生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询问中国女人裹脚;藤野先生关心解剖实习;我被学生干事刁难;“匿名信”。

事件;“看电影”事件等。

解析:

10.答案:(1)①(提出问题)示例:您认为今天的成就和年少时期的求学波折有怎样的关系?②设计(此问题)目的:通过李兰娟讲述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我们可以得到指引,自我激励。

(2)示例:①从“李兰娟少年求学经历”角度,发起“面对困难,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的倡议;②从“李兰娟少年时‘很想读书’,后来事业有成”角度,发起立志苦读,早日成才”的倡议;③从“性格坚毅的李兰娟又回到了学校,读完了初中”角度,发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倡议④从“面对‘非典’(SARS)爆发,李兰娟迅速行动,有效控制浙江的疫情角度,发起“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倡议;⑤从“李兰娟的实验室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等科学贡献,发起“努力学习,用知识报国”的倡议。

解析:

11.答案:略

解析:

12

吉林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详细解析完整版

更多推荐

太守,老师,描写,算盘,角度,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