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屈守元)
林少华:日本美学与中国禅意
作者:
来源:《商周刊》2021年第24期
11月19日,著名翻譯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做主题为“日本美学与中国禅意”的专题讲座。
林少华从洁净之美、洗炼之美、素朴之美、时序之美、群体之美、阴柔之美、感伤之美、象征之美八个方面讲述了日本美学与中国禅宗的关联性,同时进行了中日美学观念的比较。
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曾说:“俳句是日本人心灵和语言所把握的最得心应手的诗歌形式,而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尽了自己卓越的天知。”
林少华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生命本身的哲学,认为永恒即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强调某个瞬间的顿时感悟。而俳句恰恰是掐头去尾,传达一种瞬间的心灵安宁与自由,传达万物皆空的纯净的愉悦感,可以说是禅宗拈花微笑的诗意表现。
他指出,日本美学也存在超乎常规的内容,甚至具有可怕的毁灭性。像三岛由纪夫及其本人自杀事件所表现的暴烈之美,就是一个显例。这些审美倾向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和警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点,只要一看电视、手机上的广告就明白。广告有两大主题,一个是药品,一个是化妆品,无非是说生命诚可贵,美容价更高。较之“痛并快乐着”,追求的是“活并美丽着”,要活得美,美美地活着。
日本人尤其爱美,据说江户时期,著名的俳句女诗人加贺千代女在夏天的一个早晨去井边打水,发现打水用的吊桶上面缠着牵牛花,开得很漂亮,她不忍心把它弄掉再打水,而去邻居家借了一桶水用,同时写了一首相当有名的俳句,“牵牛花,吊桶被你缠住了,只好借水吃。”
敌人也舍不得杀长得俊美的人。日本中世纪,源氏和平氏大战,源氏的一个军队头目活捉了平氏军队的一个武士,当掀开他的头盔要砍他的首级请功时,发现对方是一个长得十分俊美的少年,于是把他扶起来说,“你走吧,我的刀不会沾上你美貌的血。”
美,当然不仅仅限于长相和身段,而是一门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学问,也就是所谓美学。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什么样的美,或者说以什么为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不尽相同。西方有西方美,东方有东方美,东方具体到日本就有了日本人常说的并且引以为豪的所谓日本美。中国人不大用“中国美”这样的表述方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爱花,中国人更喜欢牡丹,日本人更迷恋樱花。即使同样喜欢樱花,有人喜欢樱花盛开时的云蒸霞蔚,有人宁愿把玩其凋零时期的凄婉,各种心理、情怀,琢磨起来很是耐人寻味。
如果说日本对世界文明有什么贡献的话,恐怕主要表现在美学方面。日本人对美的感悟、追求和表达,尤其是在民众日常生活层面所抵达的境界,可以用得上极致两个字。
我曾在日本待了几年,留学、当老师,至少有五年时间,再加上自己所学专业,研究也好、翻译也好,接触日本文学比较多。所以,平时免不了就日本美学多少有所观察、感触和思考。草草整理起来,零零碎碎得出八条,即洁净之美、洗炼之美、素朴之美、时序之美、群体之美、阴柔之美、感伤之美、象征之美。
有一点我必须强调,审美是极为个人化的东西,千差万别,各所不一,而且也不意味着我要讲的这些完全为日本人所特有,而仅仅说的是一种相对的倾向性。我先说日常性的,而后说一点多少带学术性的,或者二者结合起来说,学术性的主要涉及日本美学与中国禅宗的关联性,同时兼顾日本美与中国美的比较。
洁净之美
洁净之美,或者说以洁为美。洁净,干净,是日本美的前提条件。说起“美”,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很容易同“善”,同强大的、丰硕的形象联系起来。比如作为西方美学滥觞的古希腊雕
刻,男性大多表现孔武有力,体现正义、善,比如大卫。女性主要凸显起丰满匀称的肢体,体现孕育、爱,比如维纳斯。
中国汉字的“美”,是由“大”“羊”两个字组成;而繁体字的“麗”,由“丽”“鹿”两个字组成。“大”就不用说了,“羊”和“鹿”都长着一对强有力的长角。也就是说,美的东西,首先要大,要强有力,才得以成立。事实上好像也差不多,万里长城,世界第一长。天安门广场,全球第一广。
日本不同,日本人关于美,首先想到的是干净、洁净。日本学者大野晋考证,日语里表示美丽、好看的词语“美しい”最初的意思是爽净、干净,没有污垢。后来频繁使用的“綺麗”(きれい),一开始也是指干净、清洁,现在仍有这个意思。同西方、中国在美的方面尚善、尚大、尚力、尚丰不同,日本人更尚洁。没有“洁”就无所谓美,“洁就是美”的审美意识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
到日本旅游,尤其是短期旅游,第一个印象是日本真干净。入其城,路面不见果皮纸屑;观其民,衣着不见油渍汤料;乘其车,玻璃窗不见污痕尘积;进其室,榻榻米一尘不染。去餐馆吃饭,哪怕门面再小,也不可能找到一摸腻乎乎的杯盘碟碗。
在日本我住的是铺着榻榻米的所谓和室,因为我是一个人生活,差不多半个月才用吸尘器在榻榻米上吸一次。而日本主妇每天都会认认真真吸一遍、擦一遍,任何边边角角都不放过。至于衬衫,看样子好像每天都换,日本主妇有个说法,翻译过来就是,“一旦胳膊伸进袖子里,这衣服就不能不洗就穿第二次。”
日本男人的衬衫,几乎都是白色。我想,每天都是白色的,是不是同一件衣服?熟了以后聊起来才知道,日本上班族男士有好几件白色衬衫,尽管每天都穿白色的,但不是同一件。在电视上也能看到,老公上班出门前,老婆要把衬衫熨好,不但洗,还要熨。村上春树说过,熨衬衫有12道工序。日本人讲究就在这个地方,连男人村上春树都说熨衬衫有12道工序,一道工序也马虎不得。老婆把白衬衫熨好,领带选好。什么样的衬衫,什么样的西装,搭配什么颜色款式的领带,据说也是有一套讲究的。手帕也叠好,日本人至今基本还习惯用手帕、手绢,而不用一次性纸巾。我觉得这个可取,至少环保。而且手帕也是日本人送礼最常见的礼物。我就接到日本人送的好几枚手帕,一枚也没有用过。日本人在这方面,的确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琢磨,甚至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人一个个非常修边幅,注重外表。毕业成了上班族,男人大气、衣冠楚楚,女士大多彩裙飘飘。不仅城里,即使相当偏僻的乡下甚至说是穷乡僻壤,人也大多穿得干干净净,房子、院子也都很整洁,院子里面花是花、草是草、树是树、石头是石头,沙子是沙子,小花猫懒洋洋眯着眼在门口晒太阳,绝对没有鸡跑狗咬凌乱不堪之感。
日本人爱干净,也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雨量充沛,大河、小河遍地都是,用水方便。同时,也和传统有关,或者说和古训有关,幕府时期一般认为,衣冠邋遢是内心崩溃的开始。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以洁为美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个甚至上升到了道德领域。日语中最伤人的话可能是“不清洁”,对政府官员和上级领导的最高评语,也用的是“清洁”,那个市长、区长不清洁,就是指贪污腐化,不是指日常性的不清洁,而是道德层面的不清洁。
可以说,洁净感是日本美的第一要素,进而言之,日本人轻易不喜欢被别人触碰身体,自己也不触碰别人的身体,恐怕也是这种洁癖延伸的表现。日本人喜爱或者曾经喜爱的体育运动,如乒乓球、棒球、高尔夫、赛马等等,都是身体互不接触的运动。当然,日本的相扑例外,相扑相扑,要互相扑上去才行。
洗炼之美
洗炼之美,是以简约为美。清洁是因为清洗,洁出于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古语说,“凡物之清洁出于洗,凡物之精熟出于炼”,所以有洗炼这个说法。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就是洗炼,但是把洗炼在实践层面推到极致的,同洗炼之说故里的中国相比,恐怕更是日本。
洗炼,意思是务去陈言,务去陈词滥调,务去赘物。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表现在建筑物上,是尚直弃曲。崇尚直线,丢弃曲线,这是因为曲比直要繁。从远古时期谷仓样式进化而来的最有日本建筑风格的伊势神宫,也就是皇室专属的神宫,最有日本建筑风格。伊势神宫的屋顶连顶坡都是笔直而下,没有飞檐翘角。即使现在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和式民居,进门最鲜明的印象也是直线——榻榻米不交叉的直线,拉门、隔窗交叉的直线,清清爽爽,历历在目。
在园林工艺上,最典型的是枯山水,偌大院子里,仅有一地白沙和几块天然石,连本来应该有的花花草草都省略。
日本的插花艺术,也就是所谓花道,一般只插寥寥数枝,不像西方一大盆满满的。在和室的壁龛,一般只挂一副挂轴,挂轴下面有一个花瓶,花瓶里往往只插一枝花,花枝上只开一朵,可以说一花仅存。
有一则趣闻,丰臣秀吉攻打朝鲜,要看茶道大师千利休院子里面的牵牛花,想不到一进院子的时候,看到千利休已经把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摘掉,一朵也不剩,这名武将心中大为不快。等到千利休把他引进茶室,看到壁龛那里瓶子里只插了一朵,并且那朵牵牛花开得正漂亮的时候,丰臣秀吉才露出笑容。
在传统诗歌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和歌,也就是短歌。日本和歌是由31个字或者说31个音构成,俳句是由17个字或者说17个音构成的。本来日本诗歌超过100个字甚至几百个字的所谓长歌也比比皆是,后来逐渐定型为31个字的短歌,相比于长歌叫短歌。而现在最受欢迎的是17个音的俳句,各类俳句团体比比皆是。
日本这种美学理想推进的过程,就是省略的过程,否定的过程。日本学者高阶秀尔称之为“舍离美学”,换个说法就是减法美学。
中国的美学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加法美学。以能够较为典型反应审美时尚的瓷器、陶瓷制品为例,宋朝追求的是空灵、空淡的意境,因为宋代尤其受禅宗审美的影响比较强烈。所以宋代就不看好唐代的唐三彩,專门推崇官、汝、定、钧、哥五大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无一不是单色,讲究单纯净润之美。尤以天青色的汝瓷为贵,宋真宗下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告诉四周的人,就是这个颜色,给我做出来。宋代的钵、盆、瓶、罐,一个一个不加装饰,不声张、不显摆、“不得瑟”、不表现、不动声色,孤寂自处,超之脱俗。遗憾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军的铁骑把宋朝的坛坛罐罐踩得稀里哗啦,中断了这种美学。再到了清代,斗彩、三彩、五彩、珐琅彩,把器皿涂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一点空白都不留。
家具风格也不同了,明代是简洁流畅,到清代变成了精雕细刻,镶金镀银,至今仍然有这个流风余韵,比如房屋装修,大多效仿繁复华丽的西洋西方风格,枝形吊灯、周边射灯、艺术玻璃、门窗饰框,大理石不锈钢立邦漆,距离宋人所倡导的洗炼,距离禅宗美学越去越远。
以我陋见,我觉得这方面不如借鉴一下仍然多少带有禅意的日本风格,借鉴一下日本美。
素朴之美
素朴之美,以素为美,以拙为美。洗炼之美再推进一步,势必归于素朴、质朴以至朴拙之境。一般说来,日本艺术自古就不尚标准,而追求自然、本分、素淡、和谐,颜色涉色讲究本色美。“自然而然”“沉稳含蓄”“色味寂寥”,是日本用于美术品的基本评语。
依照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的说法,本色最美,要求人工技术不要表现得过于显。面对大自然的本色,人要有谦恭的心态,不要刻意干涉、擅自干涉,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负于自己的才能。
在建筑上的表现,日本建筑很少涂以颜色,认为颜色最少最好,也很少装饰花纹,认为木纹最好。即使风吹雨打,出现了裂纹和疤结也听之任之,不涂颜色。绿色的竹子、青翠的竹子,随着岁月而褪去了青色,变成寂寥的青褐色。泥巴墙,经过风雨侵蚀,而在修复之后显示出斑驳陆离之美。沿用黑川雅之的原话,日本人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一同观屋的过程是美丽的,视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享受自然变化的过程。
在饮食方面,味道讲究原汁原味,弃用过多调味品。不少东西都生吃,比如鱼生,而且鱼生形状也尽力保持食材的原样。不光是鱼生,还有松菇、尖椒、菠菜,宴会上的刺参,一般将整条鱼放在小船模型端上桌,意思是说刚刚打捞上岸,即使四五寸的烤河鱼,也头尾翘起,栩栩如生,保持鱼跃的原态,忌讳给人以僵挺之感。
日本人一个个非常修边幅,注重外表。毕业成了上班族,男人大气、衣冠楚楚,女士大多彩裙飘飘。不仅城里,即使相当偏僻的乡下甚至说是穷乡僻壤,人也大多穿得干干净净,房子、院子也都很整洁,院子里面花是花、草是草、树是树、石头是石头,沙子是沙子,小花猫懒洋洋眯着眼在门口晒太阳,绝对没有鸡跑狗咬凌乱不堪之感。
日本人爱干净,也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雨量充沛,大河、小河遍地都是,用水方便。同时,也和传统有关,或者说和古训有关,幕府时期一般认为,衣冠邋遢是内心崩溃的开始。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以洁为美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个甚至上升到了道德领域。日语中最伤人的话可能是“不清洁”,对政府官员和上级领导的最高评语,也用的是“清洁”,那个市长、区长不清洁,就是指贪污腐化,不是指日常性的不清洁,而是道德层面的不清洁。
可以说,洁净感是日本美的第一要素,进而言之,日本人轻易不喜欢被别人触碰身体,自己也不触碰别人的身体,恐怕也是这种洁癖延伸的表现。日本人喜爱或者曾经喜爱的体育运动,如乒乓球、棒球、高尔夫、赛马等等,都是身体互不接触的运动。当然,日本的相扑例外,相扑相扑,要互相扑上去才行。
洗炼之美
洗炼之美,是以简约为美。清洁是因为清洗,洁出于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古语说,“凡物之清洁出于洗,凡物之精熟出于炼”,所以有洗炼这个说法。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就是洗炼,但是把洗炼在实践层面推到极致的,同洗炼之说故里的中国相比,恐怕更是日本。
洗炼,意思是务去陈言,务去陈词滥调,务去赘物。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表现在建筑物上,是尚直弃曲。崇尚直线,丢弃曲线,这是因为曲比直要繁。从远古时期谷仓样式进化而来的最有日本建筑风格的伊势神宫,也就是皇室专属的神宫,最有日本建筑风格。伊势神宫的屋顶连顶坡都是笔直而下,没有飞檐翘角。即使现在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和式民居,进门最鲜明的印象也是直线——榻榻米不交叉的直線,拉门、隔窗交叉的直线,清清爽爽,历历在目。
在园林工艺上,最典型的是枯山水,偌大院子里,仅有一地白沙和几块天然石,连本来应该有的花花草草都省略。
日本的插花艺术,也就是所谓花道,一般只插寥寥数枝,不像西方一大盆满满的。在和室的壁龛,一般只挂一副挂轴,挂轴下面有一个花瓶,花瓶里往往只插一枝花,花枝上只开一朵,可以说一花仅存。
有一则趣闻,丰臣秀吉攻打朝鲜,要看茶道大师千利休院子里面的牵牛花,想不到一进院子的时候,看到千利休已经把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摘掉,一朵也不剩,这名武将心中大为不快。等到千利休把他引进茶室,看到壁龛那里瓶子里只插了一朵,并且那朵牵牛花开得正漂亮的时候,丰臣秀吉才露出笑容。
在传统诗歌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和歌,也就是短歌。日本和歌是由31个字或者说31个音构成,俳句是由17个字或者说17个音构成的。本来日本诗歌超过100个字甚至几百个字的所谓长歌也比比皆是,后来逐渐定型为31个字的短歌,相比于长歌叫短歌。而现在最受欢迎的是17个音的俳句,各类俳句团体比比皆是。
日本这种美学理想推进的过程,就是省略的过程,否定的过程。日本学者高阶秀尔称之为“舍离美学”,换个说法就是减法美学。
中国的美学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加法美学。以能够较为典型反应审美时尚的瓷器、陶瓷制品为例,宋朝追求的是空灵、空淡的意境,因为宋代尤其受禅宗审美的影响比较强烈。所以宋代就不看好唐代的唐三彩,专门推崇官、汝、定、钧、哥五大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无一不是单色,讲究单纯净润之美。尤以天青色的汝瓷为贵,宋真宗下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告诉四周的人,就是这个颜色,给我做出来。宋代的钵、盆、瓶、罐,一个一个不加装饰,不声张、不显摆、“不得瑟”、不表现、不动声色,孤寂自处,超之脱俗。遗憾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军的铁骑把宋朝的坛坛罐罐踩得稀里哗啦,中断了这种美学。再到了清代,斗彩、三彩、五彩、珐琅彩,把器皿涂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一点空白都不留。
家具风格也不同了,明代是简洁流畅,到清代变成了精雕细刻,镶金镀银,至今仍然有这个流风余韵,比如房屋装修,大多效仿繁复华丽的西洋西方风格,枝形吊灯、周边射灯、艺术玻璃、门窗饰框,大理石不锈钢立邦漆,距离宋人所倡导的洗炼,距离禅宗美学越去越远。
以我陋见,我觉得这方面不如借鉴一下仍然多少带有禅意的日本风格,借鉴一下日本美。
素朴之美
素朴之美,以素为美,以拙为美。洗炼之美再推进一步,势必归于素朴、质朴以至朴拙之境。一般说来,日本艺术自古就不尚标准,而追求自然、本分、素淡、和谐,颜色涉色讲究本色美。“自然而然”“沉稳含蓄”“色味寂寥”,是日本用于美术品的基本评语。
依照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的说法,本色最美,要求人工技术不要表现得过于显。面对大自然的本色,人要有谦恭的心态,不要刻意干涉、擅自干涉,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负于自己的才能。
在建筑上的表现,日本建筑很少涂以颜色,认为颜色最少最好,也很少装饰花纹,认为木纹最好。即使风吹雨打,出现了裂纹和疤结也听之任之,不涂颜色。绿色的竹子、青翠的竹子,随着岁月而褪去了青色,变成寂寥的青褐色。泥巴墙,经过风雨侵蚀,而在修复之后显示出斑驳陆离之美。沿用黑川雅之的原话,日本人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一同观屋的过程是美丽的,视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享受自然变化的过程。
在饮食方面,味道讲究原汁原味,弃用过多调味品。不少东西都生吃,比如鱼生,而且鱼生形状也尽力保持食材的原样。不光是鱼生,还有松菇、尖椒、菠菜,宴会上的刺参,一般将整条鱼放在小船模型端上桌,意思是说刚刚打捞上岸,即使四五寸的烤河鱼,也头尾翘起,栩栩如生,保持鱼跃的原态,忌讳给人以僵挺之感。
日本人一个个非常修边幅,注重外表。毕业成了上班族,男人大气、衣冠楚楚,女士大多彩裙飘飘。不仅城里,即使相当偏僻的乡下甚至说是穷乡僻壤,人也大多穿得干干净净,房子、院子也都很整洁,院子里面花是花、草是草、树是树、石头是石头,沙子是沙子,小花猫懒洋洋眯着眼在门口晒太阳,绝对没有鸡跑狗咬凌乱不堪之感。
日本人爱干净,也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雨量充沛,大河、小河遍地都是,用水方便。同时,也和传统有关,或者说和古训有关,幕府时期一般认为,衣冠邋遢是内心崩溃的开始。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以洁为美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个甚至上升到了道德领域。日语中最伤人的话可能是“不清洁”,对政府官员和上级领导的最高评语,也用的是“清洁”,那个市长、区长不清洁,就是指贪污腐化,不是指日常性的不清洁,而是道德层面的不清洁。
可以说,洁净感是日本美的第一要素,进而言之,日本人轻易不喜欢被别人触碰身体,自己也不触碰别人的身体,恐怕也是这种洁癖延伸的表现。日本人喜爱或者曾经喜爱的体育运动,如乒乓球、棒球、高尔夫、赛马等等,都是身体互不接触的运动。当然,日本的相扑例外,相扑相扑,要互相扑上去才行。
洗炼之美
洗炼之美,是以简约为美。清洁是因为清洗,洁出于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古语说,“凡物之清洁出于洗,凡物之精熟出于炼”,所以有洗炼这个说法。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就是洗炼,但是把洗炼在实践層面推到极致的,同洗炼之说故里的中国相比,恐怕更是日本。
洗炼,意思是务去陈言,务去陈词滥调,务去赘物。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表现在建筑物上,是尚直弃曲。崇尚直线,丢弃曲线,这是因为曲比直要繁。从远古时期谷仓样式进化而来的最有日本建筑风格的伊势神宫,也就是皇室专属的神宫,最有日本建筑风格。伊势神宫的屋顶连顶坡都是笔直而下,没有飞檐翘角。即使现在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和式民居,进门最鲜明的印象也是直线——榻榻米不交叉的直线,拉门、隔窗交叉的直线,清清爽爽,历历在目。
在园林工艺上,最典型的是枯山水,偌大院子里,仅有一地白沙和几块天然石,连本来应该有的花花草草都省略。
日本的插花艺术,也就是所谓花道,一般只插寥寥数枝,不像西方一大盆满满的。在和室的壁龛,一般只挂一副挂轴,挂轴下面有一个花瓶,花瓶里往往只插一枝花,花枝上只开一朵,可以说一花仅存。
有一则趣闻,丰臣秀吉攻打朝鲜,要看茶道大师千利休院子里面的牵牛花,想不到一进院子的时候,看到千利休已经把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摘掉,一朵也不剩,这名武将心中大为不快。等到千利休把他引进茶室,看到壁龛那里瓶子里只插了一朵,并且那朵牵牛花开得正漂亮的时候,丰臣秀吉才露出笑容。
在传统诗歌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和歌,也就是短歌。日本和歌是由31个字或者说31个音构成,俳句是由17个字或者说17个音构成的。本来日本诗歌超过100个字甚至几百个字的所谓长歌也比比皆是,后来逐渐定型为31个字的短歌,相比于长歌叫短歌。而现在最受欢迎的是17个音的俳句,各类俳句团体比比皆是。
日本这种美学理想推进的过程,就是省略的过程,否定的过程。日本学者高阶秀尔称之为“舍离美学”,换个说法就是减法美学。
中国的美学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加法美学。以能够较为典型反应审美时尚的瓷器、陶瓷制品为例,宋朝追求的是空灵、空淡的意境,因为宋代尤其受禅宗审美的影响比较强烈。所以宋代就不看好唐代的唐三彩,专门推崇官、汝、定、钧、哥五大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无一不是单色,讲究单纯净润之美。尤以天青色的汝瓷为贵,宋真宗下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告诉四周的人,就是这个颜色,给我做出来。宋代的钵、盆、瓶、罐,一个一个不加装饰,不声张、不显摆、“不得瑟”、不表现、不动声色,孤寂自处,超之脱俗。遗憾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军的铁骑把宋朝的坛坛罐罐踩得稀里哗啦,中断了这种美学。再到了清代,斗彩、三彩、五彩、珐琅彩,把器皿涂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一点空白都不留。
家具风格也不同了,明代是简洁流畅,到清代变成了精雕细刻,镶金镀银,至今仍然有这个流风余韵,比如房屋装修,大多效仿繁复华丽的西洋西方风格,枝形吊灯、周边射灯、艺术玻璃、门窗饰框,大理石不锈钢立邦漆,距离宋人所倡导的洗炼,距离禅宗美学越去越远。
以我陋见,我觉得这方面不如借鉴一下仍然多少带有禅意的日本风格,借鉴一下日本美。
素朴之美
素朴之美,以素为美,以拙为美。洗炼之美再推进一步,势必归于素朴、质朴以至朴拙之境。一般说来,日本艺术自古就不尚标准,而追求自然、本分、素淡、和谐,颜色涉色讲究本色美。“自然而然”“沉稳含蓄”“色味寂寥”,是日本用于美术品的基本评语。
依照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的说法,本色最美,要求人工技术不要表现得过于显。面对大自然的本色,人要有谦恭的心态,不要刻意干涉、擅自干涉,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负于自己的才能。
在建筑上的表现,日本建筑很少涂以颜色,认为颜色最少最好,也很少装饰花纹,认为木纹最好。即使风吹雨打,出现了裂纹和疤结也听之任之,不涂颜色。绿色的竹子、青翠的竹子,随着岁月而褪去了青色,变成寂寥的青褐色。泥巴墙,经过风雨侵蚀,而在修复之后显示出斑驳陆离之美。沿用黑川雅之的原话,日本人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一同观屋的过程是美丽的,视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享受自然变化的过程。
在饮食方面,味道讲究原汁原味,弃用过多调味品。不少东西都生吃,比如鱼生,而且鱼生形状也尽力保持食材的原样。不光是鱼生,还有松菇、尖椒、菠菜,宴会上的刺参,一般将整条鱼放在小船模型端上桌,意思是说刚刚打捞上岸,即使四五寸的烤河鱼,也头尾翘起,栩栩如生,保持鱼跃的原态,忌讳给人以僵挺之感。
日本人一个个非常修边幅,注重外表。畢业成了上班族,男人大气、衣冠楚楚,女士大多彩裙飘飘。不仅城里,即使相当偏僻的乡下甚至说是穷乡僻壤,人也大多穿得干干净净,房子、院子也都很整洁,院子里面花是花、草是草、树是树、石头是石头,沙子是沙子,小花猫懒洋洋眯着眼在门口晒太阳,绝对没有鸡跑狗咬凌乱不堪之感。
日本人爱干净,也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雨量充沛,大河、小河遍地都是,用水方便。同时,也和传统有关,或者说和古训有关,幕府时期一般认为,衣冠邋遢是内心崩溃的开始。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以洁为美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个甚至上升到了道德领域。日语中最伤人的话可能是“不清洁”,对政府官员和上级领导的最高评语,也用的是“清洁”,那个市长、区长不清洁,就是指贪污腐化,不是指日常性的不清洁,而是道德层面的不清洁。
可以说,洁净感是日本美的第一要素,进而言之,日本人轻易不喜欢被别人触碰身体,自己也不触碰别人的身体,恐怕也是这种洁癖延伸的表现。日本人喜爱或者曾经喜爱的体育运动,如乒乓球、棒球、高尔夫、赛马等等,都是身体互不接触的运动。当然,日本的相扑例外,相扑相扑,要互相扑上去才行。
洗炼之美
洗炼之美,是以简约为美。清洁是因为清洗,洁出于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古语说,“凡物之清洁出于洗,凡物之精熟出于炼”,所以有洗炼这个说法。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就是洗炼,但是把洗炼在实践层面推到极致的,同洗炼之说故里的中国相比,恐怕更是日本。
洗炼,意思是务去陈言,务去陈词滥调,务去赘物。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表现在建筑物上,是尚直弃曲。崇尚直线,丢弃曲线,这是因为曲比直要繁。从远古时期谷仓样式进化而来的最有日本建筑风格的伊势神宫,也就是皇室专属的神宫,最有日本建筑风格。伊势神宫的屋顶连顶坡都是笔直而下,没有飞檐翘角。即使现在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和式民居,进门最鲜明的印象也是直线——榻榻米不交叉的直线,拉门、隔窗交叉的直线,清清爽爽,历历在目。
在园林工艺上,最典型的是枯山水,偌大院子里,仅有一地白沙和几块天然石,连本来应该有的花花草草都省略。
日本的插花艺术,也就是所谓花道,一般只插寥寥数枝,不像西方一大盆满满的。在和室的壁龛,一般只挂一副挂轴,挂轴下面有一个花瓶,花瓶里往往只插一枝花,花枝上只开一朵,可以说一花仅存。
有一则趣闻,丰臣秀吉攻打朝鲜,要看茶道大师千利休院子里面的牵牛花,想不到一进院子的时候,看到千利休已经把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摘掉,一朵也不剩,这名武将心中大为不快。等到千利休把他引进茶室,看到壁龛那里瓶子里只插了一朵,并且那朵牵牛花开得正漂亮的时候,丰臣秀吉才露出笑容。
在传统诗歌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和歌,也就是短歌。日本和歌是由31个字或者说31个音构成,俳句是由17个字或者说17个音构成的。本来日本诗歌超过100个字甚至几百个字的所谓长歌也比比皆是,后来逐渐定型为31个字的短歌,相比于长歌叫短歌。而现在最受欢迎的是17个音的俳句,各类俳句团体比比皆是。
日本这种美学理想推进的过程,就是省略的过程,否定的过程。日本学者高阶秀尔称之为“舍离美学”,换个说法就是减法美学。
中国的美学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加法美学。以能够较为典型反应审美时尚的瓷器、陶瓷制品为例,宋朝追求的是空灵、空淡的意境,因为宋代尤其受禅宗审美的影响比较强烈。所以宋代就不看好唐代的唐三彩,专门推崇官、汝、定、钧、哥五大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无一不是单色,讲究单纯净润之美。尤以天青色的汝瓷为贵,宋真宗下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告诉四周的人,就是这个颜色,给我做出来。宋代的钵、盆、瓶、罐,一个一个不加装饰,不声张、不显摆、“不得瑟”、不表现、不动声色,孤寂自处,超之脱俗。遗憾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军的铁骑把宋朝的坛坛罐罐踩得稀里哗啦,中断了这种美学。再到了清代,斗彩、三彩、五彩、珐琅彩,把器皿涂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一点空白都不留。
家具风格也不同了,明代是简洁流畅,到清代变成了精雕细刻,镶金镀银,至今仍然有这个流风余韵,比如房屋装修,大多效仿繁复华丽的西洋西方风格,枝形吊灯、周边射灯、艺术玻璃、门窗饰框,大理石不锈钢立邦漆,距离宋人所倡导的洗炼,距离禅宗美学越去越远。
以我陋见,我觉得这方面不如借鉴一下仍然多少带有禅意的日本风格,借鉴一下日本美。
素朴之美
素朴之美,以素为美,以拙为美。洗炼之美再推进一步,势必归于素朴、质朴以至朴拙之境。一般说来,日本艺术自古就不尚标准,而追求自然、本分、素淡、和谐,颜色涉色讲究本色美。“自然而然”“沉稳含蓄”“色味寂寥”,是日本用于美术品的基本评语。
依照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的说法,本色最美,要求人工技术不要表现得过于显。面对大自然的本色,人要有谦恭的心态,不要刻意干涉、擅自干涉,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负于自己的才能。
在建筑上的表现,日本建筑很少涂以颜色,认为颜色最少最好,也很少装饰花纹,认为木纹最好。即使风吹雨打,出现了裂纹和疤结也听之任之,不涂颜色。绿色的竹子、青翠的竹子,随着岁月而褪去了青色,变成寂寥的青褐色。泥巴墙,经过风雨侵蚀,而在修复之后显示出斑驳陆离之美。沿用黑川雅之的原话,日本人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一同观屋的过程是美丽的,视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享受自然变化的过程。
在饮食方面,味道讲究原汁原味,弃用过多调味品。不少东西都生吃,比如鱼生,而且鱼生形状也尽力保持食材的原样。不光是鱼生,还有松菇、尖椒、菠菜,宴会上的刺参,一般将整条鱼放在小船模型端上桌,意思是说刚刚打捞上岸,即使四五寸的烤河鱼,也头尾翘起,栩栩如生,保持鱼跃的原态,忌讳给人以僵挺之感。
日本人一个个非常修边幅,注重外表。毕业成了上班族,男人大气、衣冠楚楚,女士大多彩裙飘飘。不仅城里,即使相当偏僻的乡下甚至说是穷乡僻壤,人也大多穿得干干净净,房
子、院子也都很整洁,院子里面花是花、草是草、树是树、石头是石头,沙子是沙子,小花猫懒洋洋眯着眼在门口晒太阳,绝对没有鸡跑狗咬凌乱不堪之感。
日本人爱干净,也和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日本雨量充沛,大河、小河遍地都是,用水方便。同时,也和传统有关,或者说和古训有关,幕府时期一般认为,衣冠邋遢是内心崩溃的开始。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以洁为美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个甚至上升到了道德领域。日语中最伤人的话可能是“不清洁”,对政府官员和上级领导的最高评语,也用的是“清洁”,那个市长、区长不清洁,就是指贪污腐化,不是指日常性的不清洁,而是道德层面的不清洁。
可以说,洁净感是日本美的第一要素,进而言之,日本人轻易不喜欢被别人触碰身体,自己也不触碰别人的身体,恐怕也是这种洁癖延伸的表现。日本人喜爱或者曾经喜爱的体育运动,如乒乓球、棒球、高尔夫、赛马等等,都是身体互不接触的运动。当然,日本的相扑例外,相扑相扑,要互相扑上去才行。
洗炼之美
洗炼之美,是以简约为美。清洁是因为清洗,洁出于洗,不洗不净,不炼不纯。古语说,“凡物之清洁出于洗,凡物之精熟出于炼”,所以有洗炼这个说法。
唐代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就是洗炼,但是把洗炼在实践层面推到极致的,同洗炼之说故里的中国相比,恐怕更是日本。
洗炼,意思是务去陈言,务去陈词滥调,务去赘物。宁简勿繁,宁少勿多,宁缺勿滥。表现在建筑物上,是尚直弃曲。崇尚直线,丢弃曲线,这是因为曲比直要繁。从远古时期谷仓样式进化而来的最有日本建筑风格的伊势神宫,也就是皇室专属的神宫,最有日本建筑风格。伊势神宫的屋顶连顶坡都是笔直而下,没有飞檐翘角。即使现在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和式民居,进门最鲜明的印象也是直线——榻榻米不交叉的直线,拉门、隔窗交叉的直线,清清爽爽,历历在目。
在园林工艺上,最典型的是枯山水,偌大院子里,仅有一地白沙和几块天然石,连本来应该有的花花草草都省略。
日本的插花艺术,也就是所谓花道,一般只插寥寥数枝,不像西方一大盆满满的。在和室的壁龛,一般只挂一副挂轴,挂轴下面有一个花瓶,花瓶里往往只插一枝花,花枝上只开一朵,可以说一花仅存。
有一则趣闻,丰臣秀吉攻打朝鲜,要看茶道大师千利休院子里面的牵牛花,想不到一进院子的时候,看到千利休已经把院子里所有的牵牛花摘掉,一朵也不剩,这名武将心中大为不
快。等到千利休把他引进茶室,看到壁龛那里瓶子里只插了一朵,并且那朵牵牛花开得正漂亮的时候,丰臣秀吉才露出笑容。
在传统诗歌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和歌,也就是短歌。日本和歌是由31个字或者说31个音构成,俳句是由17个字或者说17个音构成的。本来日本诗歌超过100个字甚至几百个字的所谓长歌也比比皆是,后来逐渐定型为31个字的短歌,相比于长歌叫短歌。而现在最受欢迎的是17个音的俳句,各类俳句团体比比皆是。
日本这种美学理想推进的过程,就是省略的过程,否定的过程。日本学者高阶秀尔称之为“舍离美学”,换个说法就是减法美学。
中国的美学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加法美学。以能够较为典型反应审美时尚的瓷器、陶瓷制品为例,宋朝追求的是空灵、空淡的意境,因为宋代尤其受禅宗审美的影响比较强烈。所以宋代就不看好唐代的唐三彩,专门推崇官、汝、定、钧、哥五大官窑所生产的瓷器,无一不是单色,讲究单纯净润之美。尤以天青色的汝瓷为贵,宋真宗下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告诉四周的人,就是这个颜色,给我做出来。宋代的钵、盆、瓶、罐,一个一个不加装饰,不声张、不显摆、“不得瑟”、不表现、不动声色,孤寂自处,超之脱俗。遗憾的是,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军的铁骑把宋朝的坛坛罐罐踩得稀里哗啦,中断了这种美学。再到了清代,斗彩、三彩、五彩、珐琅彩,把器皿涂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一点空白都不留。
家具风格也不同了,明代是简洁流畅,到清代变成了精雕细刻,镶金镀银,至今仍然有这个流风余韵,比如房屋装修,大多效仿繁复华丽的西洋西方风格,枝形吊灯、周边射灯、艺术玻璃、门窗饰框,大理石不锈钢立邦漆,距离宋人所倡导的洗炼,距离禅宗美学越去越远。
以我陋見,我觉得这方面不如借鉴一下仍然多少带有禅意的日本风格,借鉴一下日本美。
素朴之美
素朴之美,以素为美,以拙为美。洗炼之美再推进一步,势必归于素朴、质朴以至朴拙之境。一般说来,日本艺术自古就不尚标准,而追求自然、本分、素淡、和谐,颜色涉色讲究本色美。“自然而然”“沉稳含蓄”“色味寂寥”,是日本用于美术品的基本评语。
依照日本当代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的说法,本色最美,要求人工技术不要表现得过于显。面对大自然的本色,人要有谦恭的心态,不要刻意干涉、擅自干涉,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自负于自己的才能。
在建筑上的表现,日本建筑很少涂以颜色,认为颜色最少最好,也很少装饰花纹,认为木纹最好。即使风吹雨打,出现了裂纹和疤结也听之任之,不涂颜色。绿色的竹子、青翠的竹
子,随着岁月而褪去了青色,变成寂寥的青褐色。泥巴墙,经过风雨侵蚀,而在修复之后显示出斑驳陆离之美。沿用黑川雅之的原话,日本人认为房屋与自然一同风化、一同观屋的过程是美丽的,视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享受自然变化的过程。
在饮食方面,味道讲究原汁原味,弃用过多调味品。不少东西都生吃,比如鱼生,而且鱼生形状也尽力保持食材的原样。不光是鱼生,还有松菇、尖椒、菠菜,宴会上的刺参,一般将整条鱼放在小船模型端上桌,意思是说刚刚打捞上岸,即使四五寸的烤河鱼,也头尾翘起,栩栩如生,保持鱼跃的原态,忌讳给人以僵挺之感。

更多推荐
日本,美学,过程,表现,颜色,认为,洗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