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发(作者:)

耿家巷

耿家巷在离合江亭不远的地方,面砖、花岗石、铸铁栏杆,透着民国时期的

建筑基调。是成都市城区里一条古老的街区,有不少近代修建的老房子。它和龙

王庙正街在拐弯处交汇,是这个街区人流汇集的地方。

据历史资料记载,邱家祠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王家坝社区耿家巷片区的19号

大院,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由“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

都的邱氏家族所建,建筑群共占地11.5亩,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和通道、围墙环

绕成一个个庭院,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

有序,内外有别”思想意识的产物,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邱家祠座北朝南,气势雄伟,青瓦飞檐,朱门厚重,斗拱雕梁,雕花窗棂,

立柱粗大,青石铺路,祠堂主体三进,纵深五十余米。祠内有4个正方形的大天

井,5个小天井,厢房与厅堂间隔分布,由通道相连,布局严谨,是精美绝伦的

典型川西祠堂式建筑。祠堂以前主要用于祭祀,叩拜祖先、光宗耀祖、福荫子孙。

该建筑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大院,也是四川

传统建筑的代表、样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前,成都市房管局已对其完成

了初步的修缮改造,随后还将进行更全面的修缮保护。

而耿家巷的西侧一面还是老房子,有名的29号“润居”就和邱家祠堂相连

成片。这是个著名的老院坝,有个雅致的名字,润居。小院内两株高大的树木是

小院历史的代表,伞状的树冠带给小院坝闹中取静的清凉。耿家巷“润居”是

“民国”时期成都棉布巨商杨润生的旧宅。二进院庭三开朱门承袭北京四合院之

魂,一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另一侧是梁柱相连的小青瓦房,耿家巷的街景,

反差之大,难得一见。在瓦房一侧,面馆食店排成一线。只有29号旁的旧院,

朱门半掩。虽然红漆掉落,尘染窗几,枯枝败叶,覆盖房顶,但门楣上方,所刻

“润居”二字,显出院子的来历不同寻常。

附近的居民说,这座院子已有百年历史了。老住户杨秀仑,已过古稀之年,

与这座老院有着不解之缘。“民国”年间,他随父亲杨润生搬迁到此,至今度过

了70多年的时光。当年的院子精致典雅。二进院庭、小石庭径、沿街倒座,两

扇朱红如意门,显出主人的身份,院内遍植花草,桂花、紫丁、石榴、核桃,从

前庭延伸至后院,一年四季,花香扑鼻。前庭堂屋,三开朱门,镂空铜钱雕花,

下着祥云图案,侧带耳房,典型的纱帽翅布局。细微之处,更显魅力,与西南普

通的四合院不同,“润居”承袭了北京老四合院的特点,堂屋厢房各自独立,一

扇月亮门直通后院。

商民绅耆文人墨客巨商杨润生都爱结交,杨秀仑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商海

搏战,迁居“润居”的经历。杨润生少年时期随师傅曾鸿泰闯荡成都,白手起家。

上世纪30年代,他在春熙路附近的“新蜀呢绒绸布店”、“人和棉布店”、“民

新绸布店”颇有名气,任成都“匹头业公会”理事、成都第一区居民代表会主席

和“射洪同乡会会长”,街坊人称“杨主席”。此时,杨润生生意蒸蒸日上,遂

买下此处宅院,因名字中带一“润”,院落又清新雅致,业界同仁送刻匾“润居”,

挂于门上,以表同行敬意。如今,“润居”二字仍在,“丙戌花朝××(模糊)

题赠”的字样。依稀可见,但已掩在隔板后面,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搬进

院后,“润居”内商民绅耆、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杨润生尤好墨宝,书画藏品曾

堆了半间屋。文人做客,常题字相送。昔日,院内牌匾相连,今多已不见。仅存

的3块,也被当作楼板,封在了屋顶上。


更多推荐

建筑,成都,历史,代表,成都市,祠堂,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