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为抗疫的有力武器
本刊记者 潘树琼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其汹汹袭来之势,深刻改变了这一年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生命重于泰山”,从武汉暴发,到全国联动,再到迅速控制,回归常态化防疫,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不但遏制了疫情在中国的蔓延,更为全世界抗疫提供了一份行之有效的“中国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科技成为中国人民战胜病毒的利器。
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保障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个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用最科学的方法防疫,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危害,为科技抗疫引领方向、提供遵循、汇聚力量。
战疫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
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总要求。
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
科研攻关力度。战胜疫病离不开科
技支撑。”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
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
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
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
新。”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
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
强调:“防控新冠肺炎斗争有两条战
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
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两条战线要
相互配合、并肩作战。”5月29日,
在给科技界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
书记嘱托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
勇攀科技高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
武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中央网信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
要求,多措并举、迅速行动,狠抓各
项任务落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
战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
2020年2月4日,中央网信办
应对处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
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
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中宣部专
题会议精神,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
网络安全保障。
为了更好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
方面的作用,2020年2月9日,中央
网信办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
知》,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有关部门
的指导下,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预
测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
点人群的流动情况,为联防联控工
作提供大数据支持。
为切实发挥信息化助力社区防控工作的积极作用,坚决守住社区防控这道疫情防控的有效防线,2020年3月2日,民政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部门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引》(第一版),提出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依托各类现有信息平台特别是社区信息平台,开发适用于社区防控工作全流程和各环节的功能应用,有效支撑社区疫情监
测、信息报送、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防控任务,统筹发挥城乡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的动员优势和信息化、智
能化手段的技术优势,有效支撑省、
市、县、乡四级数据联通,构筑起人
防、物防、技防、智防相结合的社区
防线,形成立体式社区防控数据链
路和闭环,提升城乡社区疫情防控
工作成效。
科技助力防疫攻关
从新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的研
制,到激发和释放中医药的神奇疗
效,再到基因测序、人工智能、5G技
术等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中国智
慧”处处闪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
力科技支撑。
防疫“第一关”,便是体温检测
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攻克了
传统测温耗时耗力、准确度低、存在
交叉感染可能等多重难题。
2020年2月中旬,旷视企业的明
骥AI智能测温系统率先在北京市海
淀政府服务大厅与部分地铁站上线,
以AI的技术力量支持抗疫。其采用
“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
光双传感”的技术方案,支持大于3
米的非接触远距离测温,且温度检
测误差在±0.3℃以内,能辅助高密
度人员流动场景下的工作人员快速2020年6月1日,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进入校园时通过智能测温设备。当日,北京市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初
一、初二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返校复课。图/沈伯韩 摄
筛查疑似高温人员。
现在,基于5G 网络的智能终端出现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办公楼等人群密集区域,通过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为各大关键人流关口,实现多人体温检查、高清视频监控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检测检疫效率。
面对将近14亿人口大国进行防疫,如何溯源跟踪、排查、管理等数据处理是极难的课题。在这方面,大数据至关重要。疫情动态信息的公布、发展趋势的研判与预测、涉疫人员的精准定位、防控工作的指挥调度等都离不开大数据支撑。
一大批深耕大数据领域的企业纷纷与各地政府合作,战疫行动全面展开。在追踪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通过把卫健委、交通系统、工信部门等各方的数据组合起来,政府可以很快找出密切接触者,同行者也可以在同行查询平台查出自己所坐的交通工具,自己判断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全天智能-实时新型肺炎数据分析小程序,了解最新国内外疫情数据、疫情趋势走向,并在节假日期间发布全国地区风险等级查询实时数据查询,可以输入车次、航班等信息,及时了解同乘人员健康信息。
在抗疫一线,诊断辅助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超强“补位”。
在湖北,腾讯觅影落地方舱医
院,以AI 医学影像助力新冠肺炎的CT 筛查。一次胸部CT 平均产生300张影像。一位医生肉眼看片,需要5~15分钟,而利用这套设备,AI 算法最快只需要2秒就可以帮助医生识别新冠肺炎,大幅提升检查效率,减轻医生工作量,也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除此之外,具有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能力的AI 机器人,担负起一部分送药和医疗用品传输任务。
抗疫过程中,5G+远程医疗、5G 智能机器人、5G 高清直播等表现亮眼。
2020年2月17日晚 ,一场跨越
千里的“云端诊疗”连接了宁夏银川和湖北襄阳。通过连线,参与会诊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专家组认定,襄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的两名患者为临床诊断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并提出了具体的诊断意见;四川电信利用最新5G 技术实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在全国首次实现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G 远程会诊;5G+远程医疗系统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大城市、大医院专家资源瞬间通过系统铺向全国特别是疫情高发地区,让疫情期间密集的远程诊断分析、集中讨论能够顺利进行。
2020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在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医学中心为范县人民医院提供远程会诊。
图/李嘉南 摄
5G智能机器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2月,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天佑医院分别迎来了由和达闼科技联合捐赠的2台5G云端智能机器人。此次上岗的5G云端智能机器人包含了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在中国移动5G网络支持下,可帮助医护人员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助力病区医护人员减少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堪称中国奇迹,其建设过程受到全国甚至全球网民的关注,借助5G网络在大带宽、高速率方面相对成熟的技术,“云监工”高清直播系统项目迅速搭建完成,同时在线观看人数的最高峰超过1亿。
大批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肺炎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疫情防控机器人、智能测温系统、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防疫抗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护航生产生活
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人员开始流动。如何确保流动有序、安全、高效?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出行
、复工被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守护着。作为个人的健康凭证以及通行证明,在疫情特殊时期,它决定了复工人员是否需要隔离以及能否顺利复工。
2020年2月11日,“健康码”在
杭州率先推出,用“红黄绿”三色二
维码作为数字化健康证明,居民和
来杭人员只需上钉钉或支付宝领取,
绿码可凭码通行,红码和黄码需按
规定隔离并进行健康打卡。直到今
天,“健康码”这个创造性的举措仍
在为人们的安全流动提供证明、发
挥作用。
复学复课,形势紧迫。2月下旬,
“中国青年报”抖音发布的一条00
后女孩斯朗巴珍在雪山山顶找信号
上网课的短视频引发网友关注。为
了找到稳定信号,斯朗巴珍每天需
步行30分钟,在零下3°C的雪山山
顶,一坐就是4个小时。中国移动西
藏公司昌都分公司在了解情况后,连
夜召开“云视讯”专项部署会议,核
实情况并制定解决方案。最终,经
技术人员现场测试,斯朗巴珍可以
足不出户参加学校的线上教学,且
视频流畅、语音清晰。“一直信号满
格,谢谢你们,辛苦了!”斯朗巴珍
表达着自己的谢意。
疫情期间,类似的学生好学、老
师有爱、企业有担当的感人事例不
在少数。封控期间数百万人隔离在
家,上网课、远程办公都离不开互联
网。一系列在线平台启动了数万个在
线课程,每天免费提供从小学到大
学的教学内容。
复工复产,任务艰巨。远程办公
因为直播和视频会议得以顺畅进行,
甚至能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事互
相沟通。以互联网庭审为例,疫情期
间,全国多地的基层法院通过运用
数字化技术处理法庭事务,推动部
分庭审尽快进行。互联网审理、手机
App,甚至是AI助手等技术都得到
了应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
院对AI法官助理的应用在疫情期间
越发成熟,AI法官助理能够进行法
庭事务性工作,从事语音协助主持
庭审、风险点预测、欠款金额计算,
全程协助法官庭审,并同步生成裁
判文书。自2020年春节假期结束至
3月11日,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持,全
国累计30个省市13629间法庭选择
了以互联网直播的方式进行案例审
理,避免了人员聚集可能引发的安全
和健康隐患,也缩短了案件的流转
运行周期,提高了庭审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
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
大考。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并创新进行科技抗疫,充分发挥科学
技术的作用,最终取得抗疫成功。中
国的抗疫成果,鲜活地回答了“中国
为什么能”的问题,同时也给世界提
供了一份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更多推荐

疫情,防控,肺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