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AUG 2018
|读书 UPDA TE 《不只中国木建筑》
赵广超 著 中华书局 2018年4月
怎样讲述中国人与树木的故事?从古人植树造林,截木为材。盖房子,做家具,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开始,中国人便将一生托与乔木。五行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照耀的东方,是一切生命之源。中国现存最巨大的楠木柱有4根,各高14.3米,直径1.17米,连同其他56根10米高的楠木柱,一共60棵大树支撑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祾恩殿(建于公元1427年),走进去就仿佛走入一个楠木林里。事事忌讳的中国人,用楠木起陵殿、起宫殿,做成上佳棺椁,树木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
如今我们常常强调几天盖起一层楼的“中国速度”,但古建的营造速度也不赖,明代初期只用了四年完成改建北京城、太庙的工程与总数8350间房屋的十个王府官邸,这主要归功于轻便的木材以及标准建筑模数的效率,可以预先制作各种构建运送至工地,令每一代都可以迅速建成华丽的建筑群。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一切,这本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小书是最佳普及读物。作者的文字很自律,没有学院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具发散性,语言平实,饱含诗意。如“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在这些木建筑的背后,栖息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藏着中国人的生存秘密,等待着你去发掘。
《万物与花同:24堂人文自然课》
凌云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8年7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博物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开始留心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比如动物、植物、矿物、云彩、雪花、种子等,不是说它们真的微不足道,花鸟鱼虫、流水雪花空气对于人的健康、社会的持久生存,当然不可或缺,只是在现代社会往往容易被忽视,成不了主角,最多以背景形式出场。
被各种焦虑压得喘不过气的你,有多久没有亲近自然,观察一粒种子、一片雪花、仰望星空、欣赏路边野花?天地有大美,万物与花同,想要融入万物,像一个博物学家一样自在生活吗?不妨翻开这本书,从24堂人文自然课中找到你的兴趣,踏出那关键的一步。书中,作者花费颇多精力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小人物”,比如酷爱收集种子的天冬、收藏雪花影像和陨石的张超、观云者计云以及甲虫饲养者武其等,记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雪花和陨石为例,在我们的印象中,雪花都有六个瓣,但张超通过显微镜拍摄到的雪花,不都是六个瓣,三瓣、十二瓣的都有,还有的不分瓣,是个多角的几何形状,三角、六角、十二角都有。总之都以六为基础,要么是六的一半,要么是六的一倍。因为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以及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当液态的水分子被冷却至凝固点相互结合,相对来说最稳定的排列方式是以六角形状把六个水分子连接在一起。雪花在空气中飘浮的时间越长,图案就越复杂。为了拍摄雪花,一到冬天,张超就开始密集关注天气预报,从2008年至今,他每年要拍三四场雪,一共拍了20多场,别看照片里的雪花宁静而美好,张超每一次拍雪花都像打仗一样。与拍雪花相
比,收集陨石更接近张超的本职工作,陨石就是这位国家天文台科普工作者的教具。他从2013年开始收藏陨石,来自月球的、火星的,他都有。为了让人看清陨石内部的成分构造,他会让卖家帮他把陨石切片,透过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其细节构造,那些来自星星的礼物不止有美丽异常的截面,转动时还会发出奇异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本期版主:李崇寒
更多推荐
中国,雪花,陨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