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准备:
  歌曲《恭喜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恭喜恭喜》,听着这首歌,我们好似又回到了那些喜庆的日子。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步感受了春节的热闹,那么,我们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时间顺序,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中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之后忙着准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初六铺户开张;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熟读了解。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局部写得详细,哪些局部写得简略?在文中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
  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略写:准备年货,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三、深入品析,感受习俗
  现在我们来研究详写的局部〔讨论答复〕
  1、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农业展览会。〞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通俗幽默。〔熬粥的成分多〕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语言简练,写出了腊八蒜颜色好看,让人忍不住就流口水。
〔2〕除夕:
  除夕真热闹----对除夕的总体感受。
  ①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说明大家都在庆祝除夕,语言严谨。
  ②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味道美,家家饮食丰富;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颜色喜庆;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声音感受很喜庆、很热闹;
〔3〕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
  ①全城都在休息;
  ②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传统习俗,人们轻松;
  “小孩子们那么爱逛庙会……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玩的把戏很多,令人向往。
〔4〕元宵:春节的又一高潮
  ①“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灯很多;
  ②“各形各色〞“有的……有的……〞--------灯的种类很多;
  -----对灯的描写,感受到元宵很喜庆、很热闹,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确实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回忆全文,习作练习: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因为这四天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序曲和三个高潮,是春节中最重要的日子,因而做了具体的描述,而略写了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清楚使读者对北京独特的风俗习惯印象深刻。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注意教学的详略
  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总体表达了北京春节的几个时间段,文中有详有略,如果每个时间段都讲的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容易让学生觉得罗嗦。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就课文的略写局部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重点选取详写的局部进行讨论、体悟。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讨论中辨明问题,在体悟中感受北京风俗的人文底蕴及语言特色。
  二、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是让学生反复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让学生自己感受。本班学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
提高,已经能自觉自主的进行感受。不仅抓住习俗、庆祝场面从大的方面去感受,而且从细处着眼抓住重点词语去感悟。如:学生在感悟除夕时抓住“除非〞“万不得已〞这样的词语,体会到春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从中也能看出中国人的凝聚力。所以,对于重点句段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根据学情而定〕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北京的春节究竟是怎样过的?说出各个时间段都有些什么习俗。〔参见上节课的表格〕
二、了解其他习俗,体会北京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除夕那一天可是热闹得不得了,爆竹声声迎新春,对联条条庆春来,家家团圆共守岁,红红火火过大年。那么其他的日子呢?其他的日子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其他节日又能体会到怎样的年味儿,旁注在书中。
  交流反应,点明每个日子独有的滋味,穿插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全城休息表达出悠闲。
  庙会里应有尽有,大家爱逛庙会表达出富足祥和。
  比赛不为争第一表达出闲适随意。
  小结:初一与除夕相比,一样喜庆一样欢乐,但滋味却大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顿大餐,那么初一就是随意小点了。所有的人都给自己放了大假,随意地走亲访友逛庙会,在那一天,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了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那份无忧无虑的悠闲。
  元宵:各处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表达出喜庆。
  小孩放花炮表达出热闹。
  必须吃元宵表达出幸福温馨。
  小结:相比拟初一的闲适随意,元宵那么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个灯火通明充满着梦幻色彩的日子,这是小孩子欢天喜地又吃又玩的日子,这是一个全家团圆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腊八:家家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而且讲究,表达了一份隆重。
  小结:春节的帷幕就是在这一天正式拉开的,腊八粥和腊八蒜的讲究表达了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
  腊月初旬到除夕:孩子们准备过年,表达了隆重,热闹,欢喜。
  大人们忙乱表达了隆重,喜庆。
  腊月二十三:喜庆。
  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忙碌,隆重,充实。
  残灯末庙:冷清,回复往日的平淡。
三、理解详略
  1、小结:老舍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种种规矩,表达了老北京人打心眼里对春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课文篇幅不长,却把老北京过春节时一个月左右的习俗写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习俗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呢?
  2、交流。
  明确除去三个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初一、元宵,其他日子都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好处?〔这三个日子最重要,也最能表达北京春节热闹、喜庆、隆重、欢乐的年味儿,其他日子都是为这三个节日做铺垫的。这些安排详略,能突出重要节日,把北京春节独有的年味儿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比拟阅读,体会语言特色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过年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写过年的?
  从而体会课文语言多用短句,客观描摹为主,但蕴涵着老舍对北京民俗文化的热爱,对生
活的热爱。
五、理解习俗之本质。
  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习俗,老舍和斯妤却仍然那么喜爱?
  小结:看似繁琐的规矩背后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忙碌了一年,能在一个重要的节日里,全家团圆在一起,吃得好,玩得好,过得好。
  讨论:你该如何看到我们宁波过年的习俗?甚至其他节日的习俗?
  明确:无论什么习俗,背后都有人们美好的祝愿,要理解并尊重。
  六、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想要查找的民风民俗
  交流想要查找研究的内容,引导查找同一内容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
  内容:节日习俗;婚嫁习俗;民居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服饰习俗;育儿习俗;养老习俗……
  方法:询问长辈;上网搜索;阅读书籍……
  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2、从喜爱或抵触中选一个角度,写写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字数不超过250。

更多推荐

学生,习俗,北京,感受,表达,教学,语言,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