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抗美援朝牺牲军长的遗孀,后改嫁政委,儿子更名18年才知真相
她是曾任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蔡正国烈士的遗孀。
丈夫牺牲后,她为让儿子茁壮成长,选择改嫁政委。
而在她心里,始终有个秘密瞒着儿子。
这一瞒就是整整十八年。
等到儿子知道真相那一刻,在场所有人无一不为之落泪......
一面小镜子、一个铁皮箱在那时成为连接一家三口的纽带。
张博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秘密?
她又为何要一直瞒着儿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烈士遗孀——张博的一生。
富家小姐,一心报国
1923年,张博出生于安徽。
她本是安徽一地主家的二小姐。
因为家境殷实,家里的女孩们也都有机会上学读书。
也正因此,她才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思想和教育。
等到张博读中学的时候,受学校里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她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红色思想。
而后,其更是积极参加校刊发行、街头演讲等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
可终究纸包不住火。
没过多久,她的行为被家里人知晓。
父亲对此更是火冒三丈,直接举起竹藤就对张博一顿毒打,并呵斥她:
“竟然帮外人对付家里!要是在做这种事,家里就当没你这个女儿。”
张父生气并无道理,毕竟那个时候张家是地主阶级。
他的话也无疑直接点出要害。
那便是,张博要是想革命,就是与家族为敌。
可彼时,她一个人的力量还太渺小,无奈只能选择委曲求全。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眼见国家和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可家中大人却丝毫没有紧迫感。
他们只是自顾自的生意,甚至还开始为她张罗亲事。
图为张博(1955年复员照)
最终,为能够摆脱家里的安排与管控,张博决定假装安稳上学,实则偷偷准备,打算参与抗战。
那段时间,她每天出门前都把要带出的衣物套在外衣里面。
等其刚踏出家门,就立马来到值得信任的同学家里脱下衣物,再去上学。
日积月累,就这样,她硬生生攒够了出行用的行李。
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怀着北上抗日的信念,张博偷偷溜出大门,离开了这个充满束缚与封闭的家。
离家的张博一路循着八路军的踪迹,从安徽一直走到山东境内。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遇到了八路军,并顺利成为一一五师文工团的一员。
那年,她刚好15岁。
而对于着一段记忆,她始终记忆犹新,还曾回忆道:
“我从家里逃出来的前一天,新四军从我家附近向东挺进,如果早出来一天,可能当时就跟着新四军走了。”
不过正所谓,缘分天注定。
也是因为加入了八路军,她才认识到此生挚爱——蔡正国。
两人第一次认识,是在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三团演出的时候。
蔡正国
那时,张博是一一五师战士剧社的文工团员。
蔡正国恰好是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的参谋长。
回忆起那天,张博脸上依旧带着笑,她说:
“那天在台边上准备演出,看到一个面皮自净、精神干练的人三步两步就跳过凳子,坐在最前面的那排。我见这人身手敏捷,便产生了好奇......”
只是那个时候,她没想到,这一好奇就是一辈子。
后经组织介绍,1943年4月,蔡正国和张博结婚了。
然而还没等夫妻享受婚后生活,部队就立即出发奔赴胶东。
彼时,每天要行军数十里,最紧张的时候一夜跑了120多里路。
而在这期间,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事情要处理。
因此,张博从不跟团干部家属一起走;
蔡正国也不搞特殊照顾。
图为张博(右一)
大家的心里一心想着干革命、打鬼子。
对于他们来说,革命利益大过个人,没有国哪里来的家?
丈夫去世,重新振作
事实上,在结婚前张博就了解丈夫的为人。
他一路参军打仗,英勇杀敌。
还曾在土城战役中肩、颈多处受伤,其都强忍剧痛,跟随部队行进。
一直到顺利抵达陕北,蔡正国才愿意进医院继续治疗。
如此来看,他革命的信念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乃至超过其性命。
而张博能做的,便是大力支持和暗自骄傲。
后来,蔡正国因过人的作战能力,在平津战役、衡宝战役、解放海南岛等屡获战功。
自然,他职位越来越高,与家人也聚少离多。
等到战争彻底结束,蔡正国在疗养院休养没多久,又前往朝鲜战场。
彼时,他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副军长、五十军副军长。
不过即使到了战场,一家人的感情也丝毫没有被冲淡。
蔡正国
那时,蔡正国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与家里人通信。
有的是关注妻儿身体:
“你治病最好仍按计划完成,四东注意保重身体......”
也有的是报平安以宽家人:
“我们现在前面环境也很安定,部队仍然照常工作训练......”
还有的是对家里大小事宜的安排:
“......四东进托儿所事,我没有什么意见。”
从1952年到1953年的16封信中,足以看出蔡正国对妻儿体贴入微的爱意。
事实上,蔡正国和张博共有两子一女。
然而平安长大的,只有小儿子蔡小东。
图为蔡正国写给张博的家书
直到晚年,张博还记得大女儿的样子:
“她很漂亮,圆圆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就像个洋娃娃。”
只不过,在那烽火岁月,等她生女儿时,一行人正在被敌人追击。
那一次,他们跑了一天一夜,才终于脱险。
如此奔波,加之一路上孕妇始终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张博生完孩子并没有奶水。
无奈之下,她就到处找人帮忙喂女儿。
谁的孩子吃饱了,她就把女儿抱过去吃点人家吃剩的奶。
可即便这样,女儿生下来一个月还是被活生生地饿死了。
对此,张博十分痛苦,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偷偷哭泣。
好在1948年二儿子蔡四东出生,才给家里带来了一丝欢乐。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
当时,每年都会安排首长家属在战争间隙时间轮流去部队探望。
张博记得每次爬山时四东那稚嫩的欢笑声;
记得蔡正国在山上耐心地教他们辨认野菜的情景……
那几乎是他们记忆中,仅存的欢乐时光。
一直到最小的儿子蔡小东出生。
听闻这个事后,1953年3月27日,蔡正国还专门写信给孩子:
“小孩取名叫小东吧,(意思是)比四东还小。”
如此来看,一家人仿佛正在朝好的方向一步步靠近。
图为张博、蔡四东、蔡正国(从左至右)
然而不幸的是,1953年4月12日,蔡正国在50军军部所在地朝鲜平安北道青龙洞开会的时候,被炸弹碎片击中。
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时,距离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仅仅相差3个月。
并且那时候,蔡小东刚出生没多久,还未见过父亲一眼。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蔡正国牺牲不到一年,大儿子蔡四东就因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去世。
更多推荐
部队,没有,时候,儿子,四东,八路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