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加工、建造高度协同的一次实践——深圳中建钢构总部大厦
任炳文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8(000)001
【总页数】8页(P66-73)
【作 者】任炳文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
【正文语种】中 文
建设质量强国,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建筑是百年大计,更应注重高质量的设计、建造及运维管理。深圳中建钢构总部大厦(以下简称钢构大厦)是团队以全面提升设计、加工、建造质量为目标的一次有益实
践,项目以BIM技术为依托,实现全专业、全过程协同工作,并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一座实用高效、绿色生态、精致美观的建筑。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2年参加国际设计竞赛中标后便开展了正式设计,项目于2016年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后海中心区,该区域也是未来深圳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总部商务核心区,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规划上对建筑品质有更高的要求。总用地面积2 892.5m2,基地呈长方形,东西长65m,南北长44.5m,基地西侧为城市绿地及钢构博物馆用地。依据规划要点,基地内建筑全部紧临用地红线布置。塔楼位于用地西侧,呈“工”字形平面,底部设有3层裙房,于用地范围内满铺,并在东侧首层退让用地红线4m,形成骑楼空间,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无缝接驳。南、北两侧利用架空区域设置车行出入口,主入口设在西侧面向城市绿地,并设有地下通道与钢构博物馆连接。钢构大厦总建筑面积约5.7万m2,地上34层,地下4层,标准层层高4.5m,建筑总高度165m,屋顶设有直升机救助设施。
2 具有企业特点的总部大厦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是国内著名的集钢结构投资、研发、设计、加工、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作为其总部大厦项目,如何体现企业特点、彰显企业文化和内涵是项目组在设计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项目组认真研究了基地位置、片区城市设计要求、用地周围的建筑形式、项目的使用需求和建设单位的企业特点等,最终确定了项目的定位与目标——打造一个充分彰显企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总部大厦。项目采用全钢结构,在设计、加工、建造等环节都凸显企业的特质,力求将钢构大厦打造成为一张生动的企业名片。
1 建筑东侧实景
2西侧实景
3钢构博物馆入口
4 总平面图
业主: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
项目负责人:任炳文
设计团队:刘战、梁钧铭、张强、邵明东、付保林、王冠、王超、黄伟、岑楚深、罗志峰、王艳军、曾艺或、朱宝峰、张宏伟、
汪卫冉、董明东、高源、何延治、姜军、孟玮、王健男、王继林、王晓光、曲杰、杨离离、刘浩、吕佳丽、姚远
室内设计:于强室内设计师事务所
总建筑面积:5.7万m2
建筑高度:165m
设计时间:2013.01
建成时间:2016.07
摄影:方健
5 剖面图
6室内中庭平台
7顶层会所
建筑造型设计力求充分体现钢结构的材料性能、受力特点、加工技术和安装工艺,用金属材料和玻璃诠释经典建筑的美学,并以此创造新颖、独特的建筑形象。建筑立面设计突破写字楼玻璃幕墙“千楼一面”的现状,巧妙利用钢结构支撑的受力构件作为设计元素,暴露的钢结构杆件和连接节点自然形成建筑的装饰构件,并结合通透的玻璃幕墙体系,使建筑外观更加精致、典雅,凸显科技感。建筑的东、西立面两侧的凸出部分根据节能要求设计了垂直外遮阳帘,形成匀质的半透金属墙面,与中部通透的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对比,使得建筑更显挺拔和庄重。建筑顶部出挑的空中大堂采用全通透的玻璃体,晶莹剔透,夜晚犹如一颗宝石镶嵌在大楼顶部,让人们一览美景的同时也美化了城市夜空。
8标准层平面图
9标准层平面图
10顶部平面图
11 首层大堂
3 实用、经济、人性化的办公空间
建筑平面设计采用与用地形状相契合的方正的平面布局,即“工”字形塔楼布局,将主要的办公空间布置在建筑南、北两侧,通过空中连桥相连,每部分均具有相对独立的竖向交通核,布局紧凑,使用方便。室内办公空间力求方正、实用,避免出现异形及不利于分隔的室内空间,提高办公空间的使用率,并注重空间划分的灵活性,做到使用灵活、出租灵活、出售灵活和利于日后的运营管理。
建筑中部沿竖向设置了3组开放的共享空间,作为人们交流、展示、会客、休憩等活动的人性化公共空间。设计结合共享空间,隔层设置了会议室,不仅满足使用要求,同时也增加
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活跃了办公和研发的气氛。在建筑顶部的出挑部分,分别设置了接待室、总部大堂及企业展示馆,并设可直达的专属穿梭电梯,出挑部分大尺度的玻璃幕墙赋予空中大堂和企业展示馆270°的景观视线,将远处的大海和周围景观尽收眼底。
12首层大堂电梯厅
13办公层电梯厅
14结构模型
15结构平面图
4 高装配率的全钢结构建筑
在重视绿色环保和建造质量的今天,建筑业由传统的建造向制造转型的最好方法就是工业化,这其中钢结构是工业化最成熟的技术。项目除地下4层人防空间外,全部采用钢结构,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框架与支撑框架结合的全钢结构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结构美学的设计意图,同时具有最佳的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功能实用性和可实施性,其特点如下。
(1)优良的安全性。项目用地为填海区,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项目的全钢结构(除人防部分外)使得结构质量仅为相同混凝土结构的66%,对结构抗震和基础设计非常有利。由于采用的钢结构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具有两道抗震功能防线,可有效保障抗震及抗风结构安全,工程结构达到了轻质、高效、安全的目的。
(2)充分利用材料特性。结构设计充分发挥了材料的高强度和良好的弹性性能,放宽了结构变形的控制,结构构件布置灵活,截面尺寸较混凝土结构更小,提高了得房率和增加了使用空间。
(3)注重结构构件与节点的美观设计。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共同协作、推敲确定钢结构外露构件的规格尺寸、节点形式及连接方式,保证结构构件的功能与装饰效果,达到建筑与结构的高度统一。
(4)灵活的结构布置带来灵动的建筑空间。支撑结构布置灵活,可满足建筑使用和造型变化的要求。结合竖向交通设计,合理布置支撑框架,提供了灵活的使用空间。
(5)工业化的加工制造,打造高质、高效的建筑。项目运用BIM技术,直接生成加工图,
通过物联网实现设计、采购下料、加工及安装的无缝接驳,并可根据现场安装进度动态调整。由于所有钢结构构件均在工厂加工,大大提高了构件及节点的美观与精细度,提升了建筑品质。项目全钢结构的工程预制率超过86%,减少了大量现场传统施工作业,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钢结构部分施工进度约1.7d/层,明显提升了综合经济效益。
16主入口
5 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更多推荐
建筑,设计,结构,钢结构,空间,项目,企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