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建材城-牧业股票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23年9月16日发(作者:吕灿仁)

12 1

高中历史 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 新人教

版必修1(含解析)

(时间:25分钟 分值:30)

A(基础题)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

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辽东战役

解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战、以身殉国。

答案:C

2.黄遵宪是一位对我国近代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爱国诗人。他的《怨平壤》《东沟

行》《哀旅顺》《哭威海》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从四首诗歌的题目可判断出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答案:C

3.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

出现在 ( )

A1840 B1860

C1895 D1901

解析:重庆被迫开放和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

签订之后。

答案:C

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C.中国出兵朝鲜

D.中日军队在朝鲜的武装冲突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挑起的。A项属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A

5.下图为德国颁发的“为了胜利的战斗——中国战事纪奖章”,奖章图案为“鹰抓

龙”形象,侮辱中华民族之意昭然若揭。此处的“中国战事”指的是

1 / 4

12 1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在选项所列的四次战争中,有德国参加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

答案:D

6.“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革

命方法,所以失败。”“它”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义和团运动虽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其又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的色彩。

答案:C

B(能力题)

7.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

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

A.使清政府由闭关到对外完全开放

B.由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为以商品输出为主

C.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D.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侵略特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已

被迫打开大门,到瓜分中国狂潮时,国门才完全洞开,故A项错误,列强对中国侵略是军

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故C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内地设厂,标

志着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大大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8.义和团运动期间流行一首民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

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这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 ( )

A.以农民作为运动主力 B.成员的饮食习惯怪异

C.只以天津为斗争基地 D.以反帝作为主要目标

解析:义和团的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其运动主力是农

2 / 4

12 1

民。歌谣无法真正反映义和团成员的饮食习惯的。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英国府在

北京,因此其斗争基础不仅仅在天津。本题通过民谣中的炮击地点来反映义和团的抗击目

标是帝国主义列强。

答案:D

9.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 义和团战士

军民誓师抗日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前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军民抗日,第三幅图片反映了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

侵略,故选A项。

答案:A

10.下列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斗争目标始终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1900年在南京附近形成高潮

C.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D.发端于清政府的地方团练组织义和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义和团运动基本史实的把握和对义和团的正确认识。义和团原

是民间组织,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打击的主要对象是

外国侵略者。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是在京津地 区。故正

确答案是C项。

答案:C

11(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

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8)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

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4)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

3 / 4

12 1

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

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

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4)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

以说明。(3)

(3)这三则材料各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3)

解析:(1)问从经济侵略及其方式的差异归纳异同点;第(2)问,材料三主要反映了

西方列强通过控制清政府的方式来实现对中国的控制;第(3)问主要应结合国际形势分析

各阶段列强的侵华特点。

答案:(1)同:都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的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华治华

内容总结

1)此处的中国战事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在选项所列的四次战争中,有德国参加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故选D

2)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

科学的革命方法,所以失败

4 / 4

浠水房地产网-锂电光伏股票代码

高中历史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更多推荐

西什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