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雕装饰公司怎么样-衣柜十大品牌排名

05五套博物馆建筑资料-台州方案说明
2023年4月20日发(作者:书柜尺寸)

第一章 建筑设计

1. 总平面

1.1.工程设计依据

1) 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66-9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5 冬季 60 %

《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其它相关国家、地方法规规范

2) 台州市社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20081217日《台州市博物馆与规划展示馆建筑设计

有关要求》

3) 台州市社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200965日《台州市博物馆与规划展示馆项目建筑方

案调整意见》

4) 建设单位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

1.2.工程项目的概况

1.2.1城市概况

台州,北邻宁波、绍兴,南连温州,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南翼,是中国黄

金海岸线上一个新兴的组合式港口城市。台州市区设椒江(市政府所在地)、黄岩、路桥三个

区,下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

公里,海洋面积8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6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约144万。

1.2.2 建筑性质

本项目为台州市博物馆及规划展览馆,由台州市博物馆、台州市规划展览馆组成,是集

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学术交流一体的,且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并服务于公众的公益性文

化建筑。建设项目总规模为24,500平方米,建筑层数4层,建筑高度小于24米。

1.2.3 地质、气候条件

(1) 气象条件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 年平均气温 **~17.5

2 气温 33.8

~41.7

2.3

~-6.5

年日照时数 1800-2037 3 HR

年降雨量 1632 4 MM

年平均相对夏季 90 5 %

湿度

年平均风速 夏季 4.8 6 M/S

冬季 3.3 M/S

基本风压 0.6 7 KN/M

抗震设防烈度 8

2

(2) 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编写单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2.4项目特征

防火类别:一类高层

耐火等级:一级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

1.2.5规划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挑战之一:如何融入整体文化建筑群

文化建筑群及文化广场是台州新中心轴线的重要节点。作为文化建筑群体的一员,如何与已

建艺术中心、图书馆,以及设计中的科技馆对话呼应,融入其中,成为设计面临的首要挑战。

——挑战之二:博物馆和规划馆如何结合

本次修改后,博物馆与规划展馆合建,成为项目的特色亮点,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交相辉

映,成为一个既分又合的统一整体,成为另一个设计难点。

——挑战之三:如何体现台州文化特色

博物馆是文化建筑群中最应该体现台州特色、台州文脉和台州精神气质的建筑,因此文化特

色的展现成为我们设计的核心目标。

1.2.6规划设计总思路

1)尊重原有中心区规划,在建筑高度、体型、大轮廓等方面与既有周边建筑相匹配。

2)本建筑在四座文化建筑(图书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及规划展览馆)中, 学术报告厅的入口设在建筑西侧,靠近科技馆,后勤入口、货物入口分设于建筑的北侧。

承载文化、历史、功能内容较多。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尤其重视体现台州市的人文、历史、各个入口由机动车道相连。

地域特征,并尝试在方案中予以重点体现。 2.3.交通组织

3)方案中,我们强调了时代感和时代精神,力求反映进入21世纪,建筑设计的新思维,--人流包括:普通公众观众、领导贵宾、馆方内部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及其他来访人员

即:在形态、材料、表面肌理、内外空间等方面体现出极具时代精神的现代处理手法 等;

1.2.7设计原则 --车流、物流包括:普通社会车辆、领导贵宾车辆、馆方内部车辆、文物运输车辆、普

1) 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通货运车辆。

随着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为注重与社会的关系,观众、贵宾、内部工作人员、文物、车辆等各种交通流线均经合理组织,保证各种交通

强调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本馆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博物流线相互独立、互不交叉。

馆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弘扬台州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观赏性、**展馆各出入口设置及功能

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位精神文化的需求

2) 注重项目整体合理

合理布置展馆的各功能分区,满足功能要求。服务设施和机电设备按照分区配套分区管

理的原则设计。提高管理效率。

合理规划场地流线,做到安全、有序、分流,并便于管理。室内以核心大厅为中心,组

织空间立体放射式的公共参观流线。 用地北侧东西两侧设置了两个机动车出入口,同时用地北侧设停车场,为社会机动车使

3) 注重绿色环保和节能设计 用。内部机动车及部分参观车辆可从北侧机动车坡道进入建筑地下停车库。

建筑节能问题是涉及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项目由于建筑规模大、公共空间藏品及货物运输流线:

多、人员密集、对温湿度等室内环境要求高、建筑造型及空间特点具有创新特点,因而节能文物运输车辆主要由北侧机动车开口进入场地,到达建筑北侧的藏品及货物入口。

设计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对节能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对一些重要2.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选取了最为可靠和有效的措施。

2. 总平面

2.1.场地概述

场地位于台州市城市新区宏伟城市轴线的尽端,用地紧邻台州市科技馆,周边为市民广

场、台州市图书馆、文化表演艺术中心。用地地形方正,总用地面积为1.3公顷。用地内地

势平坦,无需要保留的建筑及树木。

2.2.总平面布置 7 绿地率 23 %

本项目是台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的一个子项,总平面布置将其置于整个文化中心的东北角。

博物馆、规划展馆部分主入口分别面向南侧市民广场和东侧规划路,用地北设有约80辆车的

社会停车场。

观众出入口:博物馆主要参观人流设在场地的南侧,次要人流从北侧进入。规划展览的人流入口设在建筑

东侧。

学术报告厅出入口:设在场地的西侧,相对独立,与主要人流分开。

内部行政办公入口设在北侧,藏品货运入口设在建筑的北侧。

**各类机动车流线组织设计:

机动车流线: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M **

2 总建筑面积 25383 M

3 地上总建筑面积 21929 其中台州博物馆: M

4 地下部分建筑面积 3454 M

5 建筑密度 47 %

6 建筑基底面积 6190 M

8 容积率 **

2

12325.37

台州规划馆:

9925.33

地下车位:45 9 车位数量 55

地上车位:10

2

2

2

2

2.5.管线平面综合

本工程共有八条室外管线: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天然气管、热力管、电信电缆、众提供一个休息的空间,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还能作为一个开敞式的临时展厅,打破固有的展

电力电缆和路灯电缆。各专业管线依据城市市政管线提供的预留口的位置与其相连。上述管示方式,提供亲切、自由、活跃的展览空间。

线在平面综合时,将尽可能满足技术要求和间距规定 除此之外,中央通廊为两馆目前独立使用,而在将来可能会合并使用的考虑提供了很好

的解决办法。过渡空间使两馆可合可分,分开时,它作为联系的空间,合在一起时又能作为

3. 建筑 每层的一个共享空间使用,非常灵活。

3.1.设计思维要点 3.2.3.展陈设计

——建筑外形简洁,有力度,现代感强,轮廓线及材料色彩等与周边原有建筑比较协调。 各层展厅平面布局规模划分为500-1000M左右,满足各类展厅对面积的不同要求。建筑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强调“渗透性思维”,即强调把台州市特有的历史、人文、地中部设有中央通廊,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休息的空间。

域特点渗透到博物馆建筑内部,强调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对台州市的历史有深刻的体会博物馆的展陈空间设计采取了主题展览的分区模式,各层展厅划分为不同的主题。

和感性认识。 3.3.剖面设计

——强调博物馆和城市规划馆的内在联系,加强两者在平面功能和交通上的联系,成为各类展厅集中布置在建筑的南侧,建筑为四层,首层至三层各层层高为6.00m四层层高

反应台州市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一个整体建筑。 5.00m

——在强调现代感和协调的基础上,本案突出具有新意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注重大入口序厅层高12.00m,三层规划主展厅净空为10.00m

体块的起承转合和对细节的进一步推敲。 3.4.立面设计

3.2.功能布局 作为城市文化建筑群体的一部分,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成为城市广场的重要周边建筑。

3.2.1.建筑内部功能布局 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它承载历史的方式,它描绘未来的手法,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接解决。

在建筑整体建构下,展馆的各功能区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这七大功能区包括:展陈开渗透性思维----强调台州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渗透到博物馆建筑内部,强调

放功能区、宣教功能区、藏品保管功能区、业务科研功能区、安全保卫与消防功能区、行政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对台州市的历史、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性认识。

办公功能区、机电设备功能区。 协调----尊重周边的原有建筑环境,通过对建筑的体量、轮廓线、比例和色彩的控制,

建筑平面舒展方正,总体分为三大部分。其中东侧部分为博物馆区,其中首层设置了学使其与整个广场的建筑比较协调统一。为了与周边建筑取得协调,建筑外立面选用了与这些

术报告厅。西侧部分为规划馆区,其中三层设置了规划总体模型展厅。北侧部分为后勤及库建筑颜色、质地相仿的花岗岩。但是为了突出新意,同时又选择了黑色(或深灰色)的石材。

房部分。建筑中部设置了公共性的休息空间。 本案在两种颜色石材的布置位置和大小比例关系上进行了严谨的推敲,以确保整体感和协调

地下室部分位于西侧博物馆下方,主要有机电设备功能区和地下停车库。 性的同时,展现另一种设计的新思维。

3.2.2.内部交通组织及人性化的核心公共空间 新意----在大的关系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力求设计手法的新意。通过大体块的切割和别

面对主入口是一个二层高的序厅及门庭空间,中部为联系博物馆及规划馆的主要公共空具匠心的细部设计,在不破坏整体感的基础上加强建筑的新意。

间,设置通往二层、三层的自动扶梯,做为参观参观人流的主要交通。此外平面的东南角和3.5.内部流线组织

西南角分别还布置一组电梯,经由这些垂直交通可便捷地到达各层展厅。 以中央通廊作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采用“立体放射式”交通组织,实现便捷、易识

中央通廊为展馆的核心公共空间,中庭内布置有水景及绿色植物,既成为整座建筑的景别的接通路线。

观中心,又为参观者提供了怡人的休憩空间,并将博物馆和规划馆连接起来。提供独立的贵宾接待和交通组织。提供独立的学术研究路线及空间。

这个中央通廊,在联系两馆的同时还能兼具功能的作用,既能作为交通空间,也可为观独立的文物运输通道,保证文物运输和布展的方便性、安全性。文物运输由东北侧入口

2

进入三层的文物管理区及文物库区。

3.6.工艺设计

本设计不包括展陈设计。设计中尽量根据各区域展陈设计的基本布局要求,组织平面布

局和交通流线,以提供尽量灵活的设计,适应不同展览的要求。

对涉及文物的功能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文物的室外运输、装卸、文物登记、消毒

编目、室内运输、文物出入库管理、文物修复工作、展厅环境设计、文物展陈安全设计及管

理等,做了方案优化。对不同房间水、电、风、消防、安防等特殊需求进行了调研,并据以

进行了布局整合工作。

2.6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 荷载取值:

3.1 基本风压: 0.70kN/m 地面粗糙度类别C

2

3.2 活荷载:

藏品库、展厅、消防疏散楼梯 3.50 kN/m

2

报告厅、大堂、走廊、规划展厅 2.50 kN/m

2

设备机房 7.00 kN/m

2

上人屋面 2.00 kN/m

2

3.3 基本雪压: 0.20 kN/m

2

三、设计说明

1. 设计标准

建筑物使用年限 建筑物安全等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50 二级 乙级

2. 根据地震区划图,本工程位于小于6度地震区,不作地震设防。

3. 结构重要性系数取为1.0

4. 结构选型

第二章 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面积25817.95m,局部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地面至檐口高度为2745米,东

2

西长98米,南北长75米。包含博物馆及规划展览馆两部分。

二、设计依据

1. 甲方提供的设计委托书;

2. 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

2.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2.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

2.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本工程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大跨框架梁采用预应力,局部采光天窗采用钢结构。

虽然本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由于建筑物重要性及结构大跨错层等不利因素,对于框架部分按

抗震等级四级的构造措施考虑。

5. 地基基础

基础拟采用预应力管桩,柱下设置桩承台,地下室部分承台间设置防水板相连。

6. 由于部分结构超长且体形复杂,混凝土收缩及温度的影响,采取如下措施:

结构自基础梁至屋面,设置后浇带以解决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7. 主要材料选用

混凝土:基础及基础梁、框架柱、梁、楼板。

钢筋:HPB235HRB335HRB400

钢材选用Q235BQ345B

8. 非承重墙强度等级MU5,砌筑砂浆M5

9. 混凝土耐久性分类:

处于二b类环境部分: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基础、基础梁、地下室外墙、底板。处于

a类环境部分:消防水池。其余部分处于一类环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1994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利安余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 16571-1996)

其他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

二、确保供配电的可靠性、连续性和安全性

1. 博物馆用电负荷等级

负荷等级 用电负荷名称

一级负荷中的

防盗信号电源、珍贵展品展室的照明。

第三章 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2.水、暖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3.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博物馆工程设计任务书。

4.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

特别重要负荷

一级负荷 消防控制室、消防泵、喷洒泵、消防电梯、防排烟设施、火灾

自动报警系统、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负荷、电话机房及主要通

道的照明等

二级负荷 客梯电力、展览照明、空调设备等。

2. 主供电源:由不同区域变电站分别引一路10kV电源,共两路独立电源。

3. 备用电源:设柴油发电机组一台(500KVA,当主供电电源失电时,发电机组在15

秒内自起动,保证一级负荷和一级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

4. 应急电源:选用在线式不间断电源装置,作为一级特别重要负荷的应急电源,其容量、

投切时间等符合各类用电系统对用电可靠性的特殊要求;

5. 本工程负荷估算为2500KVA,设21250KVA变压器。在地下一层设变电所。

6. 对一级负荷采用双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

7. 采取多种措施抑制谐波干扰,净化供配电系统

·低压静电电室器柜自带谐波滤波装置;

·不间断电源装置,具备消除谐波功能;

·对气体放电照明灯具采取异相配电。

8.在电源进户及各弱电机房配电箱内设置浪涌保护器。 3. 构架功能强大、灵活开放、可扩展、可兼容、可变更的通信网络系统

9.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采用TN-S系统。

三、照明

1. 照明标准应满足《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的要求。

2. 注重照明质量:

照度均匀度:对于平面展品,Emin/Eav0.8对于高度大于1.4m的平面展品,Emin/Eav

0.4;只有一般照明的陈列室,地面Emin/Eav0.7

眩光限制:限制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

光源的显色性:光源色温<3300K,显色指数Ra>90

立体感:对展品定向照明和漫射照明表现立体感。

3. 采用现代照明技术,减少光源红外、紫外辐射:如采用光纤、LED等光源及灯具。

4. 馆内设一般照明、警卫照明及应急照明,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设疏散指示标志灯,

走廊设蓄光型导流标识灯。

5. 建筑物夜景照明设计与景观照明设计一次到位,引入太阳能/LED照明灯,实施绿色照

明工程,纳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

6. 馆内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方便、经济、安全地进行手自动控制。

四、防雷、接地

1、防雷

本建筑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雷,利用建筑物金属体作防雷。对于通讯机房、计算

机房等信息系统较多的地方做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

2、接地

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气安全接地以及其它需要接地的设备,均共用接地

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若实测大于此值,应打人工接地极直至满足要求。

3、为用电安全,本建筑物作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等处作局部等电位联结。

五、弱电

1. 安全防范系统

本建筑为一级风险单位,由防盗报警、闭路电视监控、门禁、巡更、对讲、停车场管理等系

统组成。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对机电设备、照明等进行最优化管理。 20 2 144

1 2500 8 3

4. 综合布线系统

为满足大楼智能化的要求, 楼内布线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系统可提供话音、

据、视频图像服务, 满足各种不同的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要求, 为大楼智能化提供一个灵活

的、高度可扩展性的、满足未来通信新技术发展的配线平台。

5. 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

采用双向传输网络系统

6. 会议系统

设置智能会议、同声传译、远程会议系统

7. 紧急广播及广播音响系统

楼内设火警紧急广播及广播音响系统。

8.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在首层设置消防中心,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对本建筑进行全面保护。

第四章 给排水设计

一、给水设计

1、水源

各项生活用水均为城市自来水。

2、设计用水量

单位 h L/d M3/d M3/h L/d. M3/h Kw/h

观众

生活、消防用水量表

小时最大热水最大小时

用水 用水 日用

人数 场次 变化时给用水时热耗热

时间 标准 水量

系数 水量 标准 水量

2

L/s h M3/d

30 2 216

II 自喷 30 1 108

1 ** ** **

** **

总计( 10%

未预见水量)

消防用用水 用水 总用

标准 时间 水量

室外

室内

3、给水系统

由市政给水管网向每个建筑内接入2DN150mm的给水引入管,在室内连接形成环状

供水管网,由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至各用水点。

4、消防系统

**室外消火栓消防系统

在建筑的室外设置地下式消火栓,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低压室外消防给水系统与生活给水管道系统合

并,由室外给水管网供给,管网沿建筑四周敷设。

4《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92

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6、建筑给水排水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DBJ14-036-2006

8、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9、历次往来文函

二、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包括建筑内部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含消防通风系统)设计。

三、设计参数

1、室外气象参数

**、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冬季采暖3℃ 冬季空调1℃

冬季通风8 夏季空调34.1

**室内消防系统

室内消防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系统,在屋顶上设置18立方米的高位消防水箱,在地下层设置消防泵房和水池,

室内消火栓和喷洒头按规范进行合理布置。个别藏品房间设置FM200气体灭火系统。

5、热水系统

个别卫生间、浴室等生活用淋浴热水分别采用电换热器制备。

6、节水、环保措施

** 在用水集中的地方增设水表,做到用水有计量

** 卫生洁具及五金配件均采用节水型产品

** 控制冷、热水管流速,避免室内噪声

** 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二、排水设计

夏季通风31.4 夏季日平均29.8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7℃

**、风向风速:冬季 北西风向 2.2m/s

夏季 东南风向 1.9m/s

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1、生活排水

采用生活污水与废水合流系统。日排污量为7.42m3,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至市政污

水管道。

2、雨水

雨水设计重现期室外场地为5年,屋面为10年。采用压力流屋面雨水排水系统。

**、大气压力:冬季1023.5hPa;夏季1005.5hPa

2、室内设计参数

**、展

m/

m.P

展厅 24±2 55±5 20±2 50±5 20

夏季 冬季 新风量标

温度(℃) 相对湿度(% 温度(℃) 相对湿度(%

**

人员密

2

m/P

相对湿度 藏品种类 温度

低限 冬天 夏天

62 12 纤维质类 18 书法、绘画、碑帖、手稿、纸张织绣、服饰、皮革 57

50 16 金属类 20 金、银、铜、铁、锡、镍、铅 35

60 15 陶器类 20 陶、壁画、瓦当 55

65 12 18 竹、木、漆 60 竹木类

62 12 18 58 牙、骨、角 牙、骨、角

3

2

**文物库

质地

冬季 夏季

温度 相对湿度温度 相对湿度

(℃) % % (℃)

第五章 暖通设计

一、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注:表中各藏品库区温度精度为±2

**其它功能

用房

房间名称

新风量标准

32

m/ m.P

备注

入口大厅 26 65 18 30 10

公共休息空间 26 65 18 30 15

办公室

消毒熏蒸室 26 65 20 35 12h

接待室、会议室 26 65 20 35 30

学术报告厅

观众厅 25 65 18 30 17

舞台 26 65 20 30 25

化妆间 25 65 22 30 30

门厅、走道 26 65 20 30 30

安防中心、控制

数据网络中心

餐厅 26 65 20 35 30

职工食堂 26 65 20 30 20

厨房 29 50h

公共卫生间 28 16 12h

水泵房 30 5 4h

柴油发电机房 30

变配电室 30 6h

电梯机房 30 5 10h

制冷机房 30 5 5h

气体灭火钢瓶

26 65 20 35 30

26 60 20 30 30 24h空调

30 4h

1

1

设独立的通风系

组,冷媒为HFC-134a。冷冻水水温7/12℃,供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及风机盘管之用。同时于

配置两台横流通风式玻璃钢方形冷却塔,冷却水水温32/37℃。冷冻水系统为一次泵变流量系

统,冷媒侧与负荷侧均为变流量,并共用一套变频泵组。

3、热源:在地下层设置锅炉房,锅炉设备为2台供热量1.4MW的燃气热水铸铁锅炉,冬季

提供60/50℃的空调用低温热水,供空调末端设备使用。

五、空调系统设计

1 空调水系统

**、空调冷冻水系统为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冷媒侧与负荷侧均为变流量,并共用一套变频泵

组。空调热水为二次泵系统,设备侧为定流量系统,末端侧为变流量系统,二次侧热水循环

泵为变频水泵。空调水系统采用闭式膨胀罐定压方式,系统工作压力为0.8MPa

**、空调冷、热水在分集水器处划分为几个支路,为满足系统水利平衡的要求,空调水各分支总管处设压

差旁通调节阀。管道的设置均为两管制、异程式系统形式。

**、在冷热源机房内,集中设置全自动软水器、电子水处理仪、加药装置及软水箱,对系统的水质进行软

化、消杀微生物等处理,供空调水系统补水。

2、空调风系统

**、入口大厅采用一次回风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低速空调系统,由风机盘管承担部分负荷。

**、办公室、管理用房等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藏品库区采用恒温恒湿空调,该系统为一次回风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低速空调系统,恒温恒湿空气处

理机组设有混合粗效过滤段、加热段、表冷段、电极加湿段、电再热段、静电除尘中效过滤段、送风机段。

**、展厅采用一次回风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低速空调系统。

**、报告厅的观众厅采用一次回风双风机定风量(可变新风比)全空气低速空调系统,过渡季采用全新风

运行;为方便运行管理,舞台设独立空调系统。

**、气流组织形式:吊顶高度低于4.5m的空间采用百叶上送或散流器上送、上回风方式;吊顶高度高于

1

1

1

1

1

1

4.5m,低于7m的空间采用旋流风口上送、上回风方式;

**、空调系统中利用热回收技术将部分排风进行能量回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六、通风设计

四、空调冷热源

1、建筑冷、热负荷估算值详下表

总冷负荷 冷指标 总热负荷 供热指标

** **/m2 **/m2

2749KW

1、全面通风系统

**、公共卫生间设机械通风系统;垂直排风管道与水平支管交接处,在水平支管上设防止回

流的风管止回阀及70℃防火阀。

**、地下车库设机械排风(兼排烟)系统。排风(烟)量按6/小时换气次数计算,补风量为排风(烟)

量的83%。

2、冷源:本建筑空调冷源为地下层冷热源机房内2台离心式冷水机组,总装机能力3868KW

550RTX2台)为整个建筑提供集中的空调冷冻水。冷水机组为三级压缩离心式变频冷水机

**、气体灭火钢瓶间设独立的通风系统;消毒熏蒸室独立的通风系统; 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燃气小室、地下厨房等房间设事故排风系统,排风量按不小于1 2次/小时**、排烟系统中.当任一排烟口或排烟防火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连锁启动。

换气次数计算,补风量为排烟量的83%。安装在以上房间的通风设备均为防爆型设备。 **、消防补风与空调送风共用的系统.火灾时排烟口或排烟防火阀动作的同时联动该系统的排烟风机及空

**、柴油发电机房的送、排风量与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关系:排风量≥13 m3 /KWh 进风量≥20 m3/调机组补风,并由消肪中心关断空调回风管上的70℃的防火阈,当排烟风机前的280℃排烟防火阀自熔断

KWh) 后。联动排烟风机关闭。同时关闭补风设备。

**、系统设置详下表

房间名称

排风量 送凤量 排风量 送凤量

(次/小时) (次/小时) (次/小时) (次/小时)

10 钢瓶间 4 熏蒸室

12 10 电梯机房 5 锅炉房

10 冷冻机房 6 5 洗印室

10 水泵房 4 3

8 6 变配电室

房间名称

**、排烟系统风管钢板厚度采用高压系统用钢板.厚度详GB502432002P10

2、正压送风系统

公共卫生间

**、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及其合用前室设正压送风系统。

**、加压空气的排出:通过机械排烟系统,或走廊、房间的外窗,竖井等自然排出。

八、监测与控制

1、本建筑采用集散型中央监控管理系统。为工作人员方便操作,在设备安装地点、服务现场

均设手动起停及调节装置。

2、空调自控

**、空调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监测与控制

**、冷水机组蒸发器、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及水流状态;

**、分集水器温度、压力及供回水总管压差,集水器各支路温度;

**、水泵进出口压力;水过滤器前后压差;软水箱的液位;闭式气压罐的压力;

**、冷水机组、水阀、水泵、冷却水供给设备等的工作状态及故障报警;

**、系统冷热水流量;

**、机组、水泵等设备的启停次数、累计运行时间,以及设定定时检修提示。

**、空调系统和空气处理装置的监测与控制

**、空调系统中,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室内外温度、湿度;表冷(加热)器进出口的水温;空气过滤器

进出口静压差的超限报警;新风处理机组的出风温度;风机、水泵、转轮热交换器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

加热盘管的低温防冻报警;

**、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的空气加热器设置防冻自动保护措施;

**、风机盘管设双位式就地控制温控器;

**、空调机组的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联锁,并设无风断电保护;

**、在冬季夜间为维护一定的室内温度将风机盘管的温控器调至5,作为值班采暖。

3、通风和防排烟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柴油发电机房 排凤量≥13 m /KWh 进风量≥20 m/KWh)

33

**、通风空调系统的下列部位设防火阀

·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

·穿越通风空调机房的风管上.并设防火阀与通风机的联锁控制;

·垂直风管(通风竖井)与每层水平风管的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当排风机的入口、送风机的出口直通大气时,均设置防护网。

七、防排烟设计

1、排烟系统

**、序厅、大堂为高12米的中庭,消防排烟量按6h-1的换气次数计算。

**、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房间,设排烟设施。当采用自然排烟时,开窗面积大于等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

2%;采用机械排烟时,排烟量每平米60m3/h计算。排烟补风由空调系统的送风来承担。火灾时,空调回

风机关闭,排烟风机开启,排烟风机设于建筑屋顶。

**、各层超过20米长的内走道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机设在屋顶。

**、每个单库的送、回风支管,在库房内侧设有电机复位的自动防火阀。当某一库房发生火灾时,该库的

送、回风支管上的防火阀可自动关闭,保证失火库房能在全封闭条件下采用卤化物气体灭火,并防治火灾

自风管蔓延到其它库房。火扑灭后,可远距离操作独立的排风系统将库内气体排至室外。

调系统的送风来承担,此时空调回风机关闭。

**、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的场所,火灾时自然排烟窗应有可靠的开启手段。

**、排烟风机采用消防高温排烟混流风机(或消防型节能低噪声风机箱),并在风机入口设有当烟气温度超

**、通风空调风道上设置带电信号的防火阀,并能显示其开闭状态;

**、火灾时通过消防控制室切断相关部位空调通风设备的电源;

**、与防排烟系统合用的通风空调系统应同时满足:● 按消防设供电;● 在火灾时转入火灾控制状态;

风机、风阀等平时/火灾时转换部件由电气消防系统控制;

**、事故通风机的开关设置在便于操作的地点;事故通风装置与事故探测器联锁开启;

**、排烟风机由消防控制中心手动或自动启停(手动开启装置的位置应便于操作),并与排烟口(阀)联锁

启动;排烟风机应在设于风机前的280℃防火阀动作后联锁停机;

**、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风机由消防控制室手动或自动启停;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的常闭型多叶送风口采

用现场手动和在消防控制中心遥控的自动开启装置,并与正压送风机的启动装置联锁;

**、设有气体灭火,细水雾灭火系统防护区的通风和排烟系统上设有电动阀,并应在灭火系统启动前关闭。

电动阀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同时应在防护区外便于操作的位置设置就地启动开关。

九、节能设计

1、建筑各项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为节能建筑。

2、除文物库房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外,所有的组合式空调机组和卧式新风机组均设置了热交

换器,对系统排风中的能量进行回收。

3、报告厅、多媒体展厅等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空调系统运行时,根据室内

CO浓度检测值,实现调节新风量控制。

2

4、过渡季节室外空气参数适宜时,全空气空调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5、附属的办公用房等采用新风加风机盘管的空调方式,风机盘管的控制采用带温度控制器的

三速开关,回水管道上安装电动两通阀。各个房间的风机盘管均为独立控制,不使用的房间风

机盘管关闭。

6、整个建筑物设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根据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空调主机的运行状态和运

行模式。

7、所有空调系统的送回风管道和冷热水管道均要求保温,以减少系统能量损失

办公室装修设计风格-砌加气块多少钱一立方

05五套博物馆建筑资料-台州方案说明

更多推荐

展览馆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