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二手房网-a股在香港上市的股票

陈氏源流溯源
2023年9月18日发(作者:戴延寿)

安溪陈氏源流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

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阪,即今陕西省宝

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

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

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

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

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

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

川流派。

入闽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

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

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

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

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

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

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

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

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三年由光州

固始迁居新罗(龙岩)。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

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

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

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

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

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

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24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

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

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

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

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三百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

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

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

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

一世祖。

唐开元29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

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

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

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

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

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48世孙)

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

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

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

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

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

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

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

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24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

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肇安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

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

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

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九五三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

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

“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

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

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

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

玄于明洪武24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

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

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山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

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

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

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

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

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阪(今蓝田乡湖阪村),其孙陈

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

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陈

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

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

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

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

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

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

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

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

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

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

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

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

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

四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

阪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

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

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八~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

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埯(今内灶村)居住,初

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

县长泰里墩阪(今城厢镇墩阪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

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

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

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26世,号芳山)于明洪武27年(1394四年)入安溪县依

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

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1439年),仲昌七世孙

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

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

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

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埯(今虎邱

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

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

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

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

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

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

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

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

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

明隆庆年间(1567175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

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

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

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

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

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乾隆三十八

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

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

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

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

15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

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

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

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

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站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

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

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

衙口陈氏祖宇。

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

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

山村泉山。

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

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繁衍及外迁:陈氏先祖肇安后,人口发展迅速,他们或定居繁衍,或另行择

地发展,或外徙他乡,在安溪各乡镇都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主要的族系

有:

启端支系:

湖头后溪陈氏,肇安始祖陈光绪(号五郎)入居后溪,其后裔繁衍、徙居湖

头、祥华、尚卿等地。

光绪长子陈云采携弟陈云先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徙至还集里坪岭乡(今

长坑乡珊屏村)居住,以冶铁为生,传至十二世陈仙祖再徙龙兴里尤俊(今尚卿

乡尤俊村)卜居,后裔陈氏一支迁居浙江平阳、苍山一带,现人丁兴旺。

光绪次子陈云程世居后溪,其后裔徙居各地。其中,陈云程的三子陈升迁居

漳平;十三世孙陈福宝于元元统年间(13331335年)迁居崇信里珍山(今祥

华乡珍山村)其后裔又徙居祥华乡崎坑村,陈福宝的十二世孙陈昆全开基丰田,

建“福寿堂”,分为“下楼派”;明嘉靖间(15221566六年),陈续迁居白

濑乡下镇村待御潭自然村;23世孙陈冬生迁入湖上乡格头村,后裔陈世榜、陈

世载兄弟迁居台湾赤山五甲;26世孙陈肇瑛迁居湖头镇高山村福德墘自然村,

陈肇瑛的四子迁居台北市,现繁衍三千余人。此外,福田乡的丰田村、双埯村、

尾洋村、丰都村,湖头镇的登贤村中湖陈厝、前溪村、前山村、山都村、高山村、

埔美村及剑斗镇东阳村山尾崎、白濑乡下镇村上寨的陈氏同属陈云程派下。湖头

镇登贤村陈仲志迁居南平,陈中爱等迁居新加坡,陈宣葛、陈武略等迁居台湾三

峡。丰田陈氏后裔先后迁居兴化府、浦城、漳平、泉州、建宁及台湾、东南亚等

地。

光绪的三子陈云先与兄移居坪岭乡后,因与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一同造访安

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喜佛耳山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遂于宋建隆二年(961年)

徙居崇信里(今祥华乡)多卿乡陈厝坪。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年)陈云

先的十三世孙陈景聪、陈景慧兄弟自多卿移居今旧寨村后井角落,厝号:陈舍坪;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陈文凤自旧寨陈厝坪移居祥华乡后洋村。现祥

华乡的旧寨村、后洋村的陈氏均为陈云先的裔孙。此外,旧寨村陈氏还有五十多

户迁居台湾,另有一百余户迁居江西、浙江。

祥华福洋陈氏:陈荣绪的次子陈云从之裔陈守九自左槐迁居福洋,为一世祖,

肇基陈氏家庙。祠堂名曰:达道堂。

君泽支系:后裔分布于长坑、龙涓、蓬莱、桃舟、城厢、虎邱、西坪、感德、

芦田等地。统称南陈。

长坑南斗东山祖陈氏,一世祖陈公荫(号43),肇基东山。陈公荫生陈四四,

陈四四有五子,仁、义、礼、智、信,后裔分布长坑、龙涓、白濑、桃舟等地。

主要有:

三世陈礼居南斗,五世陈敬忠(又名均锡)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后裔

传入长坑乡玉南村和云集村的西坑、熨斗自然村。六世陈名举迁居福鼎白琳,陈

名顺迁居县城后门街,九世陈希凯迁居江西沿山紫溪乡。十三世迁入长坑乡云一

村半山、新溪,半山陈氏后裔陈壕家迁入白濑乡下镇四埕,民国三十四年(194

5年)一支迁入感德镇大格村。

三世陈智于元延佑元年(1314年)迁入长坑乡山格村。五世陈元美移居龙涓

乡举溪村(称安美派,后裔分居安美村,厝号后裕堂);九世陈长茂的次子陈佛

发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移居白濑乡下镇村岭兜自然村;19世陈叔晴

迁居桃舟乡桃舟村(厝号:金钩堂)。此外,山格陈氏一支迁居长坑乡月眉村月

眉桥自然村。

蓬莱岭东周堂陈氏,陈发祥肇安,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陈发祥的长子陈

光麟居周堂,后裔分居联盟村;次子陈光苗迁居阪顶(属蓬莱镇新阪村),后裔

分居蓬莱镇新林村田尾洋、磜内村墓庵;三子光茁居上智,至九世陈国登率子、

弟移居浙江省平阳县北港公窑(今水头镇和腾蛟镇)。后裔分居尚卿乡福林四丘

和湖头镇、金谷镇宫边等地。

官桥碧二城林陈氏,陈氏先祖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尚卿乡福林村迁居

善坛马宫兜,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再徙官桥镇碧二村城林。

城厢同美陈氏,一世祖陈昆禄(又名祖)。后裔分布城厢镇勤内村、炭坑内、

中寮、光德村内园、仙苑村、砖文村格口、官桥镇仁峰村白石等地。此外,同美

陈氏还迁居新加坡,现繁衍八千多人;又有陈发移居马来西亚吉隆坡,现繁衍四

百多人。

虎邱文美仓美陈氏,一世祖陈乌林。后裔迁居西坪镇百福村、芦田镇福岭村

福潭自然村等地。另有陈本助徙居浙江现平阳、苍南一带,繁衍裔孙二万多人;

陈英望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居台北市,繁衍一万七千多人。西坪乡

百福村陈昆实之裔迁居浙江温州、台湾等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宗玄支系:

现安溪县城厢镇团结村九埯、凤城镇吾都村、龙涓乡福都村上埔山、祥华乡

旧寨村招埯坑等地陈姓同属陈宗玄之裔。

凤城吾都陈氏,陈宗玄的四世孙陈秉昊自眉田移居光德乡后格(今城厢镇团

结村九埯自然村)。陈秉昊的三子陈世荣、四子陈世平于明中叶由后格迁居虞都

(今凤城镇吾都村),一支后裔分居魁斗镇翁后村蔗内自然村。

龙涓福都陈氏,福都村上埔村陈氏一世祖陈元护,为陈宗玄的六世孙。后裔

陈孙佑于明末迁居江西。

仲昌支系:

城厢经岭陈氏,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自然村的陈氏入居始祖为陈恺旋、陈恺

勋兄弟,乃陈仲昌的九世孙,后裔迁居城厢镇玉田村后辽自然村等地。此外,经

岭陈氏还有一支后裔于明中叶迁居南安南湖;清末、民国期间多人徙居台湾及东

南亚,一支迁居南安园头。

虎邱竹园陈氏,虎邱镇竹园陈厝自然村的陈氏始祖陈均祥,为陈仲昌的七世

孙。

大坪前洋香村陈氏,一世祖陈记。

虎邱芳亭陈氏,陈均泰后裔分布芳亭各村落,陈均顺后裔居芳亭美厝,陈均

成后裔居芳亭山敢下;陈武通后裔居芳亭半岭。

碧溪支系:

魁斗镇魁斗村陈氏,称涵陈。一世祖陈辉(隐溪长房之孙),后裔迁入魁斗

镇黎山场。陈珍(隐溪二房之孙)亦移居魁斗村菜塘自然村。一支迁入蓬莱镇鹤

前村小路自然村。一支迁入湖头镇湖三村站前路。此外,后裔陈炳于明末清初徙

居浙江温州,繁衍裔孙数千人;一支迁江西高州,还有迁居光泽县柴牌、大田县

下桥、永春县石鼓、南安县麻坑、尤溪县碧溪的。清末、民国期间,有二百余人

迁居台湾及东南亚。

魁斗奇观陈氏,后洋陈氏为陈炯(隐溪长房之孙)之裔,明中叶迁入。一支

由魁斗村东洋自然村迁入。

城厢码头陈氏,一世祖陈凤(隐溪二房之孙),肇基科阪。

金谷村陈氏,陈愧吾之裔,分居金谷村的店仔尾、崎沟、龙坑尾、溪墘自然

村和金东村的溪东、墓庵、莲花山、高雁自然村等地。其中,崎沟陈氏一世祖陈

有玉(讳道美),为陈愧吾的五世孙。

陈雍支系:

龙涓内灶陈氏,一世祖陈章经。后裔分居龙涓乡内灶村、灶坪村。此外,有

后裔陈师英迁居台北,陈列元迁居沙县白溪口,陈列固迁居永安。

龙涓庄灶陈氏,陈崇德之裔。后裔分布于龙涓乡的庄灶村、连祠村、新岭村、

崎畲村、新民村新林自然村、玳堤村山坪自然村等地。

虎邱双都陈氏,一世祖陈元旺。厝号:福田。后裔陈魁显、陈魁华于明万历

年间(15731619年)迁居福州侯官(今闽侯);清光绪26年(1900年)陈兰

迁居台湾,陈厘迁居同安角尾。

湖上飞新陈氏,一世祖陈祥政。厝号:田中。后裔陈祥坚于明永乐九年(一

四一一年)徙居南安深巷,陈住于民国期间迁居新加坡,陈忠等迁居马来西亚。

陈润支系:

蓬莱彭格陈氏,一世祖陈玄真,其子陈洪宝迁居龙门镇和平村菅林头,传十

世由陈天宝迁居蓬莱镇中芹村中宝。此外,彭格村陈玄瑛于明末迁居南安沙溪,

现繁衍一千余人;清末、民国期间还有多人迁居东南亚。

蓬莱竹林陈氏,居住于该村院宅林,一世祖陈玄进。后裔陈礼黎等迁居印度

尼西亚。

湖上雪山陈氏,大约于明末清初,陈鞠我由蓬莱彭格迁入湖上乡雪山村中箍。

积德支系:

凤城下西陈氏,一世祖陈积德,称衙口陈氏。后裔迁居凤城镇上山村山畲及

官桥镇白沙亭、碧二村衙口。

官桥碧一陈氏,该村白沙亭陈氏一世祖陈希禄。传四世由陈懿俊迁居官桥镇

碧二村衙口。

均禄支系:尚卿中山陈氏,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陈均禄的八世孙陈朝

和、陈朝惠兄弟两人由金谷元口迁入该村陈厝前自然村。陈朝和建龙山祖祠,陈

朝惠建真山祠。至今传20余世。陈朝和的七世孙陈一智兄弟三人迁居江西玉山

县,至今繁衍近万人。陈朝惠的九世孙陈继昌迁居台湾,现繁衍数千人;另有迁

居海外者多人,现繁衍五千余人,其中马来西亚吉隆坡达三千多人。

魁斗大岭陈氏,该村山头自然村陈氏一世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的十八世孙,

厝号:云山堂。后裔迁居魁斗镇溪东村庵前。此外,还有后裔陈帮储移居浙江平

阳四十五都,一支移居永春竹林兜、小芹,陈玉德移居永安,陈金石等移居新加

坡。

仲俨支系:白濑下镇庵边陈氏,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佛长的九世

孙陈荣典、陈荣和兄弟迁入。再传十世,于民国19年(1930年)由陈心揖率其

子汝金、连春、汝琴迁居剑斗镇潮碧村石碧。

剑斗小磜陈氏,一世祖陈显荣,由白濑乡长基村迁入本村。陈显基移居湖上

乡飞亚。后裔陈显德迁居永春,陈显宁开基德化南埕。

剑斗举口陈氏,该村河溪自然村陈氏为陈佛素之裔,后裔陈国应、陈国来等

迁居政和县。

季良支系:蓬莱联中陈氏,该村寮内自然村陈氏一世祖陈资直,为陈季良长

子。

蓬莱美滨水边陈氏,陈季良次子陈资成肇基于水边,被尊为二世祖。

其它支系:龙门山头陈氏,始祖陈逸溪,厝号:笋山堂。陈逸溪的七世孙陈满

生迁入官桥镇吾宗村,十世孙迁入龙门镇和平村五板桥。此外,现龙门镇洋坑村

跌死虎、大埔美、花林坪自然村,金狮村石盘头及官桥镇官桥居委会、官郁村曾

郁、官桥村土楼、仁宅村畲内的陈氏均为陈逸溪之裔。值得记载的还有,龙门镇

山头村有多支外迁,其中,陈逸溪长子陈思久分居南安后厅;次子陈思益子孙分

居南安砂田及同安县,又有分居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者;三子陈思远后裔分居永春

县小岵;四子陈思勉移居永春县小岵。龙门镇洋坑村陈玄郎于清乾隆十一年(1

746年)迁居台湾林口。官桥镇虞宗陈氏迁居浙江温州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

地,在外繁衍裔孙十万多人。

龙涓举溪陈氏,始祖陈承斌,厝号:新聚堂。后裔分布于龙涓乡举溪村中心

自然村,长新村的后格仔、长岸、下林、水路后及举源村二房等地。每年农历正

月十三日和七月十三日举行拜祖活动。龙涓乡长新村陈氏于清末、民国期间迁居

东南亚及台湾,在台建有“芹菜坑堂”。现在台有裔孙一千多人,在东南亚有七

百多人。

凤城美法陈氏,肇基始祖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厝号:教美堂。后裔

迁居城厢镇仙苑村仙苑街。

湖上沙堤陈氏,始祖陈景六。

龙门洋坑陈氏,该村油坑自然村陈氏一世祖陈佛荫。

魁斗凤山陈氏,该村顶洋陈氏为陈回文之裔,一世祖陈尔祖。

蓬莱中芹芹山陈氏,陈福全的九世孙由城关水门迁入。

祥华村西公陈氏,始祖陈站台。

湖头前山泉山陈氏,一世祖陈德森,字开严。后裔陈文成移居同安县赤兰脚,

陈文润、陈文旺迁居连江县,陈文攀徙居泉州城外,陈章仰等迁居福清县,陈国

达等迁居台湾。

感德槐川陈氏,始祖名讳不详。后裔分布于感德镇槐川村、槐东村。一支外

迁至福洋。槐川村的陈宝卿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移居德化,陈国平、

陈国孝约于清康熙491710年)迁居大田县,后裔还有迁居台湾、东南亚者。

城厢土楼东墘陈氏,一世祖陈潼。唐天佑二年(905年)迁入。

蓬莱联中田后陈氏,一世祖陈崇兴。清初自永春小岵迁入。

金谷东溪陈氏,一世祖陈振溪,后裔分居于金谷镇东溪的美洋村、东洋村、

深洋村、洋中村、溪榜村及河美村尖山等地。

城厢墩阪陈氏,一世祖陈震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漳州迁入。

后裔在第九世、第十世分迁台湾、马来西亚,繁衍裔孙上千人。

三峡移民陈氏,2004813日,原居住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陈文初、

文学二家六人,举家由重庆市万州区河口乡围灯村迁入安溪县城厢镇中标村定

居。

又记载,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

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九五三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

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

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龙门山头陈氏,始祖陈逸溪,厝号:笋山堂。陈逸溪的七世孙陈满生迁入官

桥镇吾宗村,十世孙迁入龙门镇和平村五板桥。此外,现龙门镇洋坑村跌死虎、

大埔美、花林坪自然村,金狮村石盘头及官桥镇官桥居委会、官郁村曾郁、官桥

村土楼、仁宅村畬内的陈氏均为陈逸溪之裔。值得记载的还有,龙门镇山头村有

多支外迁,其中,陈逸溪长子陈思久分居南安后厅;次子陈思益子孙分居南安砂

田及同安县,又有分居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者;三子陈思远后裔分居永春县小岵;

四子陈思勉移居永春县小岵。龙门镇洋坑村陈玄郎于清乾隆11年(1746年)迁

居台湾林口。官桥镇虞宗陈氏迁居浙江温州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在外繁

衍裔孙十万多人。

龙门山头陈氏,笋山宗祠,位于龙门镇山头村山头林。始建于宋开宝四年(9

71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1994年再修。楹联:「天威严咫

尺;臣节使琉球」、「颍川衍派源流远;南院分支世泽长」、「葛竹当前玉笋班

联光世胄;铜锣拥后金钟大响振家声」。

二二世祖:文贞公;祖考讳体元,字西昆,官授殿中丞金紫光禄大夫。

妣仁慈江恭人。

长子:名卿公,字国肋,号多勤(又有一说号国典)。

次子:贵卿公,字国典,号多廉(又有一说号国助)。(23世祖)

开基霞美畬世系:元朝后叶由漳州南院分支南安溪美霞美畬,又名下尾畬。

一世祖:贵卿公,字国助,号多廉,分支南安县卅二都霞美畬。因汉民族「陈」

姓满天下,派别林立,故其后代子孙为纪念开基世祖,及辨别门户,其派下称为

多廉派;漳州南院为多勤派。

妣:静嘉李恭人┬长子:讳萃,号霞溪,守祖居霞美畬。

妣:慈懿张恭人├次子:讳藕,号塘溪,分支卅一都赵堂乡。

三子:讳秀,号逸溪,移居安西县山头五庄乡。

潘石屹公司遭堵门-股票区间统计

陈氏源流溯源

更多推荐

陈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