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装修效果图2021-家用新风系统哪个品牌好

从哥特建筑的角度看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飘窗台面用什么材料好)

从哥特建筑的角度看爱伦坡的《厄舍古屋

的倒塌》

作者:赵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要:《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从哥特文学和哥特建筑的可

比性为着眼点,把《厄舍古屋的倒塌》比作一座哥特建筑,以探寻两者的共同的渊源,从而展

开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对哥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哥特建筑;哥特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崇高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60-03

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并在19世纪初的英国文坛蔚然成风的哥特小说(Gothic Novel)

集和吸引了当时以及后来众多的关注。英国哥特小说始于霍勒斯·瓦尔浦尔的《奥特兰托城

堡》,这部小说的副标题即是“Gothic Story”。由于其伟大的原创性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这

部小说大受欢迎并被众多小说家推崇和模仿。到了18世纪,哥特在文学领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

的流派。就像许多建筑师把哥特元素应用到教堂建筑上一样,越来越多的作家也开始追随瓦尔

浦尔的脚步,把哥特元素投入到小说的创造中,这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小说家爱伦·坡。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很少有

人结合哥特小说的建筑背景来分析作品。然而,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到后来的拉斯金都提出过建

筑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弗兰克曾说过:“文学和建筑是相对应的或是相等的。”在艺术史上,

建筑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态也是相互影响的。建筑成为文学创造的主题,这其中就涌现了很多

经典的文学作品。纵观中外文坛,《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等,都是以建筑为

背景,展开不朽的文学画卷。而《厄舍古屋的倒塌》,也是以厄舍古屋为背景,通过对一些极

端的事件的渲染,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传统,营造了恐怖、怪诞的气氛。哥特建筑在这篇短篇

小说中好像有了生命的气息,在阅读的同时也仿佛游荡于这座古老阴沉的古屋,心情也随之变

得压抑。

一、西方的崇高理论

西方的崇高理论是欣赏哥特式教堂和解读哥特小说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崇高是西方美

学的基本形态之一。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举

的美。而英国伯克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严格区分了崇高与美的哲学家。在众多的崇高论中,

伯克的崇高论与英国哥特小说的联系最为直接,因为他的崇高论是围绕恐怖来构建的。在伯克

的眼中,所有“崇高”情感的根源都在于恐怖,它源于他在《论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

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痛苦产生美,崇高来源于痛苦,伯克说:“凡是能以某种方

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the idea of pain and danger)的事物,即凡是以某种方式令人

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美国

现代著名哥特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在阅读这篇文

章时,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又从心底觉察到危险并不会真正降临,这时阅读就能产生

强烈的愉悦之感。

二、哥特式建筑与哥特小说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

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哥特式建筑外形上突出的尖塔和塔楼所形成的不规则形状,正是建筑

者强烈情感的体现。哥特建筑是为了表现人的自我意识。哥特式建筑是极端的,难以掌控的,

其目的是要调动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无论是敬畏,怜悯,同情或是恐惧。而恐怖、热情、强

烈也是哥特文学的基本概念。哥特文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主观性。通过展现极端的事件和神

秘恐怖的场景,强烈抒发个人的情感,强调非理性的因素,注重对人类情感的探索。《厄舍古

屋的倒塌》中多处对厄舍古屋的描写,都凸显了厄舍古屋作为一个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充满了

神秘恐怖之感。在小说中,作者运用由远及近的叙述方式将人们带入哥特式的古屋中。近观中

的古厦给人一种压抑的基调,首先,叙述人“我走进大厅那哥特式的拱门,一名走路蹑手蹑脚

的仆人一言不发地领我走过许许多多黑暗、复杂的走廊”,接着故事的主人公罗德里克第一次

登场了,“仆人打开一扇门,引我见古厦的主人。我走进的这个房间又大又高。房间中的窗户

是细长的,我站在黑色的橡木地板上,觉得这些窗户是那么遥远,好像永远也够不着。”每块

石头似乎都要粉碎,整体和局部极不和谐,故事的情节顿时被这一笔调片断化、哥特化,古厦突

然变得离奇和怪异,让人们心中产生一种奇怪的想象。故事中的叙述者也时常为梦幻的想象所

困扰,古厦内部的诸如屋顶的雕刻、墙上的挂毯、乌黑的地板本为人所熟悉的东西,在小说中变

得陌生化起来。古厦的气氛一时变得令人恐惧:“一道难以辨识的裂缝,从房子正面的屋顶开始,

呈锯齿形沿墙而下,一直通入池塘的死水之中。”现实中的古厦召唤着一个新的代替物出现,

读者也随同主人公一道在阴郁的气氛中感到震颤,“我眼看着这条裂缝迅速地越裂越大,一阵

旋风呼啸着升起,我只觉得天旋地转,那巨大的宅墙崩裂开来,接下去是一阵长长的巨响,就像

是千条瀑布同时倾泻。我身边的水塘逐渐恢复了平静,深深的塘水无声地吞下了厄舍古厦的碎

石烂瓦”。它的倒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美的画卷,产生了强烈情感冲击。这种惊心动魄

和恐怖神秘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崇高”之感。

这是作品中对厄舍古屋这座哥特式建筑的最直观的描写,然而除了了解哥特建筑在哥特小

说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把解读哥特小说整体放到欣赏哥特式建筑的层面。哥特小说以离奇、

恐怖的事件作为主题,结构手法与哥特建筑的结构手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的结构和超自

然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哥特式教堂结构一样。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

和飞扶壁组成,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

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整个建筑具有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高阔的空间,加上镶着彩色

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神秘气氛。而哥特小说一般以“恐怖、神秘、超自然”3个特

征为要素,以中世纪哥特式为典型场景,让人开卷就仿佛踏入神秘的哥特教堂一般,读哥特小

说将欣赏移情于视觉,灵魂在惊悚中慢慢升华到哥特教堂无限的高度。

三、《厄舍古屋的倒塌》与哥特建筑的类比

哥特式建筑庄严肃穆之余,自有一种冲破阻碍携灵魂向上升腾的美感。而哥特教堂中新的

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力量,交叉肋拱的使用使墩柱变得更加纤细,整个建筑也从而变得

更加高耸,内部也变得宽敞明亮,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教堂内部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

氛。为了更好的将《厄舍古屋的倒塌》与哥特建筑做类比,我们将小说中的人物比作哥特式教

堂的柱墩和飞扶壁,将情节比作了那极具特色的尖肋拱顶,最后更将故事的环境背景和嵌入的

诗歌比作了教堂里那五彩的长窗玻璃。

(一)柱墩、飞扶壁与人物的类比

厄舍古屋的主人瑞德里克·厄舍,敏感、胆怯、病态的他自始自终都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首先,叙述者“我”正是收到了瑞德里克的邀请来到厄舍古屋,后来,也正是瑞德里克错误地

把妹妹玛德琳活埋了,导致后者从坟墓里爬出来,瑞德里克也由于过度惊吓而死,随之象征着

这个神秘古怪家族的厄舍古屋也轰然倒塌。毫无疑问,故事的男主人公就像教堂里的柱墩一样,

支撑着整个故事。同时,厄舍古屋的影响力也沉重的压着他,给他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而

飞扶壁,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又一大创造,是一种用来分担柱墩墙的压力的辅助设施,就是中

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从而达到力的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哥特建

筑中,柱墩的墙承担了建筑物巨大的压力,而飞扶壁,帮助分担了这份压力,但同时,柱墩也

对飞扶壁施加了一定的力。如此关系,正对应着瑞德里克和他妹妹玛德琳的关系。故事的女主

人公玛德琳是瑞德里克多年来唯一的伴,是他世上唯一的亲人。在这阴沉压抑的厄舍家的古屋

里,兄妹二人相互依靠,相互扶持。但女主角第二次恐怖的登场也是直接由男主角施力造成的。

正是由于男主角的所作所为——把妹妹错误的活埋了,才造成玛德琳血腥的复活,把小说恐怖

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二)尖肋拱顶与情节的类比

由于采用了拱肋、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显得更加高旷、纯粹、

统一。而同时,哥特教堂的尖肋拱顶也多是交叉肋拱,拱顶上网格纵横交错。从教堂外部看,

拱顶成的曲线正好可以呈现小说故事发展的趋势。瑞德里克向叙述者“我”介绍其妹妹玛德琳

的疾病,并且叙述者看到玛德琳就像一个幽灵一样,飘然而去。此时故事沿着一个曲线,继续

往高潮发展。然而哥哥出于奇怪的变态的心理,在妹妹未死之前就埋葬了她,而终于,在一个

暴风骤雨的夜晚妹妹破棺而来,此时故事情节也发展到了所谓的尖拱顶,达到了高潮,读者此

时恐怖的感觉也到达了极致,心灵受到极大的震颤。最后妹妹和哥哥同归于尽,而破败阴森的

厄舍古屋也突然无声坍塌,被黑暗幽深的小湖吞没。故事曲线又呈下降趋势,最后归于终点。

读完这篇小说,经历了这个起伏的故事曲线,就像经历了一场噩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三)五彩的长窗玻璃与环境、叙事结构的类比

整个哥特式教堂的构造成了框架式的,墙体因为卸去了荷载而变得十分纤薄,而形成了一种

透明的墙壁,为华丽璀璨的彩绘玻璃窗提供了完美的舞台。《厄舍古屋的倒塌》中那超自然的魔

力、阴森恐怖的环境像极了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长窗,将一股神秘之光引进这部哥特小说。

《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坡用了大量的篇幅和具有神秘气息的语句来增强哥特小说惯有的阴

森萧条的恐怖气氛,把读者带进来了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沉淡、阴暗、

寂静的白日,天上的云彩低垂。整整一天我独自一人骑着马走过乡下一大片极为凄凉的土地,

暮色降临时,我终于看见了那阴沉的厄舍古厦。不知怎么搞的,我一看到这幢房子,就不由产

生出一种难以忍受的忧郁感。”“我望着前面的景象——望着这幢房子和它周围的地貌,望着

光秃秃的墙壁,望着眼睛般的窗户,望着那一排排蓑草,望着那几株死树的白树干,心中极感

压抑。”坡就像一个画家,为整个小说定下了一个梦魇般的基调,就像为哥特教堂的长窗玻璃

绘上了五彩的颜色,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阳光透过这些五彩长窗,彩色玻璃中

透入的光线变作血红的颜色,成为一团神秘的火焰,这种奇异的色彩,顿时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

神秘感觉。

同时,提到长窗玻璃,我们又联想到了镶嵌这一颇具形式美感的叙事结构。镶嵌,顾名思

义,指在一篇叙事文学作品中插入一段独立成篇的文字,犹如彩色玻璃被镶嵌在教堂的长窗上

一样。《闹鬼的宫殿》一诗被爱伦·坡嵌入到了《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这是故事主人公罗德

里克即兴演唱出来的:曾经美丽庄严的思想国王的宫殿遭到身披魔袍的邪恶入侵,仙女的婆娑

曼舞变成魔影来回飘游,在此之前,罗德里克已经有精神错乱的迹象了,在这首由他亲口吟诵

出来的诗当中,提到邪恶侵入了思想国王的领地,因此,这片土地已变得荒凉而可怕,不复往

日的勃勃生机了。正如故事叙述者所说,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觉察到“厄舍心中的一个秘密:

他已经充分意识到他那高高在上的崇高理性正摇摇欲坠”,厄舍的精神已接近崩溃边缘。除诗

歌《闹鬼的宫殿》外,还有一个名为《疯狂的约会》的传奇小说。就在把玛德琳小姐安放进地

窖后的第七或第八天晚上,风雨大作。叙述者“我”和厄舍都难以入眠,于是拿这个故事来消

磨时间。每当“我”读完一段情节,厄舍府中就会传来与所读故事中相似的声音,而且一次比

一次更确切无疑、更令人害怕。最后,当故事中的盾牌落地时,也传来了玛德琳小姐撞开地窖

铁门的声音。这段嵌入的故事情节与主要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两相呼应。这就犹如

镶嵌物相对于被镶嵌物来说,是一个绝妙的点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爱伦·坡在开创小说建构方面很有建树,所以如果把叙事人物结构看作是支撑的主梁结构,

那么通过爱伦坡的精心建构,整部作品就可以看成是一座建筑。《厄舍古屋的倒塌》作为一部

哥特小说,因哥特建筑与哥特文学的共通性,也可以被比作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建筑。哥特建筑

中典型的飞扶壁和尖拱的使用使得教堂越来越宽敞,而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把小说比作是一座

哥特教堂式的纵向结构,也使得故事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大,可供读者思考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而通过这种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哥特文化,更加了解爱伦坡的这篇作品,体会这种

“心灵的恐惧”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一种崇高之感。

参考文献:

1〕埃蒙德·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大象出版社,2010.

2〕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明珠.哥特复兴建筑与哥特文学文艺观的比较研究.时代文学,2010,(6.

4〕张中载.西方古典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璟.浅论文学与建筑的互融性.中外建筑,2003,(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定做柜子-微波炉使用方法

从哥特建筑的角度看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倒塌》

更多推荐

橡木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