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发(作者:矿棉吸音板)
唐卡:宗教、艺术与商业之间
作者:刘 江 胡 南
来源:《新华商》2009年第03期
唐卡画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每次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要达到目中无人,身心中充满
佛祖。
千年大昭寺依然庄严肃穆,藏地蓝天下的金顶熠熠生辉,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著名的八廓
街,人流如织,有右手转经、左手数珠、口中喃喃、神色虔诚的信徒,也有新奇地东张西望的
外来者,这里是朝佛的圣地,也是旅游的胜地。神圣与世俗的氛围在此交织一起。
在八廓北街的誉桑唐卡店,二十来平方米的房间宁静、幽暗,部分避开了外面市井的热闹
与喧哗。墙壁上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几十幅唐卡,两个年轻的男子正在全神贯注地挥笔作画。
店主格桑平措今年30岁,出生在距离拉萨65公里的林周县农民家庭。14岁的时候,格桑
喜欢上了美术,周围的人也都称赞他是有天赋的人。于是,格桑不再继续念书,向哥哥学起了
画唐卡。后来,兄弟二人于1997年来到八廓街,开办了誉桑唐卡店。十几年过去了,兄弟二
人的唐卡店已成为八廓街上生意红火的店铺,并增开了另外两个分店。
唐卡是西藏特有的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色彩艳丽丰富,红黄蓝白各有寓
意。其绘画颜料以天然矿物和金、银为主。唐卡与酥油花和堆绣并称为“藏族艺术三绝”。早期
藏族先民过着游牧生活,唐卡便于收藏携带,主要用来瞻仰佛陀。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唐卡是
礼佛和修行的辅助工具;对于画师来说,唐卡是艺术灵感的表达。唐卡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
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
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已成为最具特色的藏文化符号。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市面上通行的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
缂丝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
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
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
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
由此它原本是为宗教服务的,画师不多,规模也不大。后来题材内容逐渐放宽,涉及藏族
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现在,唐卡已从西藏的神坛飞入全世界的寻常百姓家。游客们爱上它,收藏者们看中它,
艺术爱好者们也倾心它。市场由此扩大,画师由此增加。传统的唐卡是只有男人才画的,而现
在,许多农村妇女或女学生都开始画。
传统的唐卡画师多为佛教徒,围绕唐卡所进行的特殊宗教仪式,也令这种艺术拥有迥异于
其他普通绘画的精神力量和神秘色彩。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有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
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
格桑平措认为,一个优秀的唐卡画师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正直的品格、优异的天赋以及
过人的耐心。据说,即便是最聪慧的画师,也要画七八年才能初步学成。学画16年来,格桑
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直到现在,他每天还最少要画4个小时。“画画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
特别快,日子很充实。”
格桑的哥哥龙桑曾师从免塘派著名画师贡桑朗杰,参加过大昭寺、布达拉宫、甘丹寺、色
拉寺、哲蚌寺等西藏各大寺院壁画、唐卡、佛像的维修工作,主持色拉寺与甘丹寺雪顿节大型
唐卡的绘制。“我哥哥还画唐卡底稿,那是最难的,也是最了不起的。他做的很多工作不是商
业的,而是基础性的研究。”
格桑说,现在人们对唐卡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回忆起来,最初到店里买唐卡的并不多,而
且大多数是拉萨周边的藏族居民。渐渐的,客户越来越多,构成也逐渐多元,来自国内外四面
八方。有北京、上海的佛教信徒和艺术爱好者,也有来自欧美的游客。现在,店里出售的唐卡
多是订做的,订单多得做不过来。
“不过,不能着急,还是要慢慢做。我们都是自己画,不会买别人的再来卖。钱没有挣够
的时候,还是要保证质量。”格桑和哥哥现在收了20多个徒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画唐
卡,他觉得是件好事。
也在八廓街开店的著名唐卡画师次旦朗杰也说:“我收徒弟不看年龄、国籍、民族、性
别,只要喜欢唐卡,就可以跟我学习。”“唐卡是藏民族文化最具代表的元素,我希望西藏的唐
卡文化得到继承、发扬和传播。”
尽管次旦朗杰的唐卡因质量好而卖得贵,但还是有很多客户和游客慕名前来订购唐卡。每
天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络绎不绝。他绘制的唐卡在东南亚、欧洲的一些国家以及港、澳、台等
地都有一定的影响。
次旦朗杰是在十几岁时在农场开拖拉机的时候爱上绘画的。“平日里一有功夫,我就折一
根树枝满地画画,画拖拉机、牛、羊、鸡、猪、蓝天、白云、山等等,不断地画,画得还挺
像。”1979年,他拜拉萨八廓街曼唐画派第八代著名的唐卡画师江白旺久为师,开始真正接触
和学习唐卡制作,此后便踏上了职业唐卡画师的道路。
次旦朗杰尝遍了唐卡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悟出了唐卡创作的真谛。他说,作为一个
唐卡画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每次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要达到目中无人,身心中充满佛
祖。
“心急不宜作画,烦恼也不宜作画。只有喜悦,喜悦加欢喜,细心加细密,这样画出的唐
卡就有生命。”次旦朗杰说,一幅唐卡画的创作时间,因唐卡内容而定,一般需要1个月,如
果内容复杂,就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过,商业浪潮特有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也冲击了唐卡行业的格局。比如为了省钱,现在
有的店铺卖的唐卡是用水彩画的,而不是矿物颜料。水彩过了一段时间就褪色,变淡了,而传
统原料则永远保持色彩鲜艳。
传统原料还曾一度失传。唐卡传统绘画颜料以产于青藏高原的天然矿物、植物为主要生产
原料,色泽纯正、耐光性强,色相艳丽而不俗气,历经千年而不明显褪色。藏族的唐卡、壁画
等都是用传统颜料绘制而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由于加工工艺复杂,能用传统工艺制作颜料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一些已相继去世,制
作工艺在1959年以后就基本失传,只能在史料中找到一些零星的记载,没有人能真正运用传
统工艺把颜料完整地制作出来。
几年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4位藏族专家的多年研究发掘,整理出颜料从采集、
粉碎、提纯、研磨到保存等完整的工序,失传多年的藏族传统绘画颜料制作工艺终于重见天
日。目前,西藏大学已建立了一个颜料加工厂,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出的绘画颜料供不应求。
现在,好一点的唐卡画家收入超过来此旅游的城市白领。“艺术家的钱袋鼓了,徒弟多
了,腰杆也挺了,这得益于政府的抢救性保护。”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才旦多吉说。
从2000年开始,西藏大学每年招收至少一名唐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招收了唐
卡专业第一批本科生。此前的子承父业或师徒相传,已变为专门的学院技术培训,几乎成了一
门公共技艺。
2006年,藏族唐卡和包括唐卡在内的热贡艺术被列入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画师们很有信心,从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这一古老工艺,将再度历经千年而不衰。
更多推荐
颜料,西藏,传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