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尺寸标准尺寸-卧室衣帽间卫生间一体装修效果图

朱德故里的十大景观
2023年4月21日发(作者:空调为什么制热效果不好)

“琳琅春荫”“大仪叠翠”“金城展秀”“立山霁雪”“天桥圣水”

“古楼晓云”、“峰峦烟雨”、“茶房古洞”、“抱朴遗踪”、“离堆连云”。

十大壮景,远近驰名,秀丽风光,美不胜收。

琳琅春荫

马鞍镇西边2公里,突起一座山梁,一峰圪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

葱茏。这山叫琳琅山。琳琅山高出周围群山,从山顶分出五个整齐的小山梁,从

各方缓缓的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这使琳琅山成了一个自然生成的“五

角星”,红军之父---朱德总司令就诞生在琳琅山下。中国工农红军帽徽是“五

角红星”,(在山西武功县,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栽植的杨树中,就有朱总司令

栽植的一棵,也只有朱总司令栽植的那一棵杨柳的树干、树枝横切面是一个‘红

五星’。这是天意?还是巧合?)。一九八四年,琳琅山建琳琅公园,二零零六

年建成国家4A级红色旅游风景区。整个景区以琳琅山为轴心,由五山(马鞍山、

轿顶山、印台山、插旗山、关刀山)、五寨(琳琅寨、三星寨、杨木寨、太平寨、

龙呈寨)一镇(马鞍镇)一洞(红岩坠洞)一庄(川北第一庄---丁家大院)组成。

琳琅山脉绵亘百余里,宛如一道绿色屏障环抱着朱德故居纪念馆及其纪念地各景

点。这里山水相依,林木葱郁,园内苍松翠柏,柳媚花明。尤其是阳春三月时,

美丽的琳琅山,从山巅到山麓,碧绿尽染,一条条车道和石板道迂回连缀各个景

点。琳琅山风景区是参观朱德故居纪念馆的中外人士的必游之地。

大仪叠翠

“大仪叠翠”是仪陇古老名胜之一。大仪山为仪陇西边第一座高山,自陕

西的秦岭山脉逶迤婉蜒而来,绵延至仪陇西部,忽然拔地而起,海拔785米,雄

伟壮丽,巍峨险陡,峥嵘挺秀,高耸云天。

在秋高气爽,风和日暖的时节,人们漫步在中坝乡马家坝上,沿着河岸小路,

行至山麓,再登上一米多宽的石级便道,遂来到大仪山腰。将到山顶,突然有两

尊巨石夹道对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门。左边那尊巨石上端,有清代嘉庆壬午年四

月上浣书刻的“金堆洞”三个大字,大字下面有两个碗口大的石孔,左右平行排

列,当地人称“打子洞”。过了金堆洞便是东寨门,经过东寨门遗址,缓行一段

坡路,右边乃是永济寺故地。相传是后代人为纪念晋代羔羊县令张英而修建的庙

宇。

从永济寺左边上山,再右行三百多米,来到大仪山顶的高明观遗址,观基侧

生长着两根高大葱茏的黄连树,五十里外,远眺大仪山,荫翳的树冠好像一把绿

色的大伞,直插山头,成了辨识大仪山的显著标志。

高明观左边的悬岩边,有北寨门旧址,城垣依稀可辨,石门尚在。越过北门

不远处,在万仞陡崖中隐藏了一个乳泉洞,洞中石灰岩层涌出的清泉,色如乳汗,

溢流洞外,故称“乳泉”。过了“乳泉”,再前行数十步,有一条丈余长、两尺

多宽的大青石,横跨在两个向外悬伸的石嘴上,犹如凌空的独石桥,浮卧在云海

之中,人称“天生桥”。

经天生桥沿着险崖走去,前面有一块草木不生的岩壁,中间露出一个天生的

方形岩洞,名曰:“仙女洞”也有人称“仙姬洞”据说羔羊县令张英的爱妻,

曾是仙女,就住在此洞中。距“仙女洞”左边100米处是西寨门。寨旁悬崖上有

两个并列的大石洞,洞内面积约15平方米,人们把它叫往“双龙洞”。洞下边

是龙泉井,井水清冽,终年不涸。龙泉井下是古时的大仪场。建国前,英国传教

士,寄居阆仪边境,在大仪场头,修建了福音堂和育婴院,传播基督教。过了双

龙洞,山势逐渐向内折回,岩壁上镌有“仪陇”两个高1米左右好石刻大字。这

是此地初置仪陇县的历史见证。

向里走去,岩边有两处倚山而建的观音阁遗址,今天虽庙堂无存,但摩崖佛

龛犹在。两庙石匾均刻着“慈航普渡”四字。岩角青草丛中,水珠滴滴,常年不

竭,那是观音井陈迹。再翻越一处岩坡,里边是人工开凿的清平洞,洞的对面小

路边,有一口半月形的石井,名叫“松花井”。顺路漫步行上山,来到大仪山顶

的小垭口,有一平坦的石坝,人们称此处为“买卖衔”。追根求源,始知古时羔

羊县曾在此地段设置商品交换的集市。

当人们顺着大仪山顶的边沿绕行一周以后,才猛然感觉到,大仪山的地貌好

像一只俯卧的大鹏,头向仪陇金城山,尾朝阆中玉台场,昂首展翅,跃跃跃欲飞。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仪陇知县陆曾以《大仪叠翠》为题,撰诗长吟:

“形胜巍然万壑中,青萝残藓缀奇峰。山空松老随风韵,刹古云闲竞日封。碧垒

参天悬怪石,寒烟匝地覆苍龙。雨余惟解添新绿,岑翠参差色更浓”。

金城展秀

仪陇县金城山,原名隆城山。唐时因避唐玄宗讳,杜佑《通典》改称崇城山。

又因山顶有数石如贮米囊,故又称金粟山。上平下耸,众山环向如雉堞,再故名

金城山(即易守难攻之意)方正如玺,陡峭如屏,县人亦称“方城山”隆城山、

金粟山、崇城山、方城山,都是金城山别名。

金城山别名“金粟山”还有一说:原来金城山顶有一圆形高耸的石峰,光滑

似玉,每当朝辉晚霞,映照生辉。时有一文人指着此峰说:“这个山峰狠像一粒

金粟,它象征着人杰地灵,文风蔚盛,日后必出贵人。从前杜甫有‘天开金粟藏,

人立广寒宫’的诗句,就叫它金粟堆吧。因此,人们就把这山取名“金粟山”

山上的石峰叫金粟堆。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在金城山上设方州,州治与县治同置于金城山

顶。随着岁月的变迁,后人遂将古州治所在地的金城山称“古方州”。民国15

(公元1926)建金城公园,民国十七年,仪陇知县请巴中县书法家刘健公书

写“金城公园”,纸拓描镌于南崖石壁。山顶几度建城,亭、阁、楼、台、洞、

庙错落有致,把壮丽的方州城打扮得妖娆多姿。东崖“朝阳洞”西岩“佛龙洞”

山南绝壁“抱朴洞”。东南面倚壁“观音阁”,山腰更有“崇福禅院”、“双月

池”、“凌虚楼”、“浪仙路”、“同乐亭”“灵荫方州”牌坊。新建陪景有

800米书法长廊----金票书岩。面积达460余平方米的堪称中华第一德的巨型“德”

字石刻。登高俯览,金城风貌尽收眼底:“一州平坦高无际,先得长空浩月圆。

树影玲珑斜入幕,山容浅淡半笼烟。风清鸟弄檐前竹,地白人归镜里天。逼近星

河惟此处,娟娟相对几经年”。

立山霁雪

立山寨位于仪陇县东立山场东北,孤峰独起,海拔793米,是全县116座山

峰之冠。东靠紫山粱,南接九阳山,西临千丘旁,北衔大石坎,群山簇拥,如巨

人屹立于群童之中。

立山寨雄峙高拔,东睹平昌望崇,南望营山太蓬,西眺仪陇金城,北窥巴中

龙风,四周险要,只有西南一小道直通寨顶。整个山寨,古柏、黄荆、马桑夹杂

生成,枝叶茂密,遮灭蔽日,远远望去,活像一棵特大的绿色绣球滚落人间,给

仪陇的山水嵌上了翡翠般的宝珠。

从九阳山向立山寨走去,不足一里,便到达寨下,沿石梯攀登上行至200

米处,有一高达6米多的大青石档住游人去路,石上有一洞,人称“穿岩洞”,

形似园镜,直径尺许。据说从洞口可通向山岩。绕过青石继续前行100多米到达

寨顶,首先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座滚龙抱柱的六角亭。憩息片刻,然后攀石阶

十步便来到立山圣母庙,庙宇坐东朝西,华丽壮观,山门外一对坐式石狮排列左

右,石狮背脊上各竖一根红圆柱,构成庙宇正门的主干,门媚上悬挂一道匾额,

刻着“通明殿”三个金色大字。庙内有一方石板铺就的天井,以前庙中方丈在天

井的窿眼里养了一只大铜龟。据说寿命活了近千年。天井两旁是厢房,木栏相连,

清幽古雅。正殿中央一尊用樟木雕的立山老母像,高达1米多,手脚能攀动,身

着布衣,坐在椅上,慈祥笑容,神采奕奕。庙外岩旁有一水井,常年不涸,人们

迷信是“仙泉”过去上山取“仙泉”者甚众。庙周古柏密布,状若莲花,“通

明殿”隐匿在花蕊似的绿荫丛中,风景十分宜人。

立山寨地势高峻,群山环抱,寨上古柏森森,遮天蔽日,隆冬季节,四周冰

雪消溶,惟此峰仍绿装素裹,在日光下亭亭玉立,同蓝天媲美,和群山争艳,立

山霁雪,实为壮观:“挺然玉柱凌霄植,云垒空濠望欲赊。削壁浮光堪入画,长

天积素乱归鸦。山村不夜常疑月,陇树非春却有花。夕照层峦消未尽,依稀曲涧

直还斜。

天桥圣水

金城镇南图山边,有一座“天仙桥”。相传,古时在山之东侧,有一天然长

石,横架在沟壑间,构成别致的小桥,奇巧幽美,独具风姿。桥旁石洞中有一石,

长丈余,宽三尺,厚尺余,壮若鲤鱼,头南尾北,长眠于洞口,人称“鲤鱼石”

鲤鱼石下的崖隙中涌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止,即使久旱亦不干涸,人们把这

股水称为“圣水”。

从前,仪陇城人曾在泉水涌流之处,凿石池一方,常年盛水,不竭不溢,泉

水清澈,水质甚佳,炊饭煮茗,别具美味,为邻近水井所不及。据传,昔日有个

汉子去圣水池汲水,看见一条大鲤鱼正在翻游,汉子持扁担猛力砍去,不料一下

砍掉鱼尾,鲤鱼忽然不见踪影,但见面前的鲤鱼石尾出现断裂的痕迹,至今宛然

如故。人们便呼此泉水为“天桥圣水”。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知县怀松题“天桥圣水”四字镌悬岩上,至今完

善。每字一尺见方,浑厚古朴,笔力遒劲。“天桥圣水”这一名胜古迹,早在距

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就已誉满仪陇全县,为县人所向往,彭鹤龄

有诗赞曰:“逝者如斯道脉传,水哉称圣岂徒然。从知井络占星象,宛尔天桥出

醴泉。石骨横空支略约,琼浆终古喷清涟。文谰悟得源头活,吐气如虹满纸烟”

古楼晓云

古楼山是金城周围最高大山之一,海拔690余米,从西北向东南蜿蜒而去,

在其中部有一山峰,气势磅礴,矗立高耸,山上有一小山寨,名曰“古楼寨”。

寨以楼名,由来已久。早在清初,寨顶砌石垒基,建起一座文昌庙。正殿右

侧有一藏经楼,楼上悬一大鼓,僧侣击鼓诵经,以示森严肃穆。从此人们便叫藏

经楼为“鼓楼”。“鼓”、“古”同音,后谐“鼓楼”为“古楼”。古楼寨西南

悬崖,东北设门,东为大寨门,北边为小寨门。东寨门前一石,直径米许,状若

铜锣,人称“石锣”。寨西悬崖上有一黄褐色圆形巨石,直径约9米,厚6米,

形似战鼓,号称“石鼓”。“石锣”“石鼓”遥相对应。当地人把两石当成“风

水宝物”,并加以神奇化,说:“石锣对石鼓,金银二万五,谁能探得两石地下

接头处,就会获得金银财宝”。

站在古楼寨顶,面对仪陇金城,俯瞰古楼山麓,左有“小九弯”,右有“大

九弯”,从寨顶左右两翼山脊向下伸延,坡势折叠起伏,两边均衡地各构成了九

道山弯,只不过左翼九道弯较小,右翼九道弯较大罢了,故而大小九弯均以山形

地貌而得名。大小九弯交汇的山脊向南延伸至马鞍山。在大小九弯的上端山崖边,

有一块五丈长两丈高的白色石壁,向内凹陷,人们管它叫“白石岩”。岩中有佛

龛两洞,摩崖神像两尊。左龛为道家始祖李老君,右龛为佛教先行观世音。摩崖

神像造形优美,雕刻工艺细腻。佛龛两侧还有“松鹤遐龄”、“龙腾祥云”等壁

画。仙鹤、神龙,画得栩栩如生,情态自若。站在金城山顶,望着东边的古楼寨,

注视着日出之前的云彩变化。晨鸡报晓,彩云起舞,先是天边泛起一线鱼肚白的

光芒,霎时间便暗下去,一会儿,又逐渐闪亮开来,就在这山寨正对着的明亮天

幕上,出现了瞬息万变让人目不暇接的神奇云烟。一缕缕白色烟雾,一片片红色

晓云,一丝丝金色霞光,一线线橙色朝晕,映在蔚蓝色的晴空里,但见烟雾缭绕

着,晓云飘浮着,霞光刺射着,朝晕照映着,时浓时淡,忽隐忽现,让人深深感

到好像有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正用他那双智慧的巧手,舞云弄雾,驾驭着大自然

的晓云。清同治初年,彭鹤龄吟诗赞道:“萤岩僵立势凌空,招入轩窗树影红。

楼台出没疑天上,烟雾迷离遍岭东。出岫早时知酿雨,置风高处秒无风。心悬捧

日朝朝里,一望卿云烂漫中。”。

峰峦烟雨

翠峰高耸、碧峦拔秀的峰峦山,介于大金山和小金山之间,距金城15里,

扼金城东南之咽喉,控方州驿道之要冲。昔日山上筑有小寨,名峰峦寨。寨上有

一座背北向南的古庙,名峰峦寺,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嘉庆中期又经重修。寺庙

山门内分作弥勒、佛祖、观音三重殿宇和两方天井,天井两侧的厢房,均衡对称,

过去各厅为来此游历的人下榻休息之处。

寺庙左前方不远处,有一巨石,独蹲地面,人们称“飞来石”。“飞来石”

露出地面部分高约5米,周长20米,顶部有早年修建的观日亭的柱眼8孔。石

之四壁,东北两面各有四个石窟神龛,共刻摩崖神像11尊。西面有清末民初县

署官宦每岁踏青郊游,来此题名留言的墨迹。南面有一道石碑,碑身已残,高

1.2米,宽0.8米,碑座为一石刻圆雕乌龟,碑上书刻“飞来石”三个大字,字

径约0.5米,结构严整而遒劲,挺拔而俊媚。“飞来石”碑座下方有一口水井,

银泉清澈,味道甘冽,终年涌流不断,天旱时可供附近三里内五百多人饮用。峰

峦寨上,绿树挤满山寨,芳草覆盖峰峦,一到淫雨霏霏的深秋时节,从旱至晚,

云烟缭绕,雾雨笼罩,整个山峦沉浸在茫茫雾海之中,峰峦烟雨,仪陇胜景,

有诗赞曰:“城郭分明近,峰峦缥缈间。寺中沉暮雨,树霭锁秋山。涌出泉何处,

飞来石亦顽。高僧讲经处,莽莽翠微环。”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的一只小分队,驻峰峦金城寨,

扼守交通要道,以“峰峦烟雨”作屏障,击溃国民党政府李家钰和风仪场土匪杨

连成部多次围攻。

“峰峦寺中飞来石”还曾留下一则美妙的神奇故事。传说,古时在方州城上,

茶花小姐与铁头和尚为争夺金城山,战斗十分激烈,方州人民处于危难之时,

然从峨眉山飞来了三尊顽石,一尊落在金城寨下的东寺,石上建了一个邀月亭;

一尊落在峰峦寨下的峰峦寺,石上建了一个观日亭;一尊落在大岩山的大道旁,

变成了三堆石。吓得两军不战自溃,各散五方,从而保全了仪城人民。

茶房古洞

仪陇东边重镇立山场15里地的凤凰山,海拔700米以上。山上有座茶房

寺,殿宇依偎在松杉绿林丛中。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别名“贡福院”。传

说古时当地有个名叫陈宗福的人,家有数百亩田产,因膝下无嗣,遂在凤凰山腰

的路边修建一座房舍,施舍茶水、棺椁,积德行善,从此“茶房”的名字乃流传

遐迩。以后,陈宗福卖掉田产,广集款资,修了一座寺庙,取名“茶房寺”,自

己削发为僧,皈依禅林。

茶房寺右侧300米处的木鱼山半岩上有一天生的岩洞,从上至下共分三层,

底层主体岩洞宽24米,高7米,深7米,正中洞穴深不可测,中上两层配洞,

低小浅窄,仅可避风雨而已,洞与寺共名,故曰“茶房洞”。

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来到茶房寺。时有陈、王、席三

姓,避难于洞中,坚守不出。献军怒,焚其寺,火延关帝殿,马忽跪,鞭之不起。

献忠曰:若此辈不应与劫,汝可即起,马果起。献忠命义军相戒勿犯,三姓遂获

全。后人刻碑记之。从此茶房寺山门外斜坡青石上,就有四个小陷坑,形如马嘴、

马胸、马卵和马膝,人们便称之为“马跪石”。离马跪石十多米的竹林中,又有

二石,一名“插旗石”,一名“锣鼓石”,据说是张忠插过战旗,放过战锣、战

鼓的地方。

在凤凰山东边的悬崖上,有一个僻静的小山洞,名曰“新茶房洞”。人们从

山崖边狭窄的草丛山路上,伏着腰,攀着崖,一步一步向前慢慢移动,进入洞的

右侧,弯腰匍地爬至洞内,但见洞外石壁陡峭,岩下深壑万仞,真是别有洞天。

“新茶房洞”顶端伸出崖外的小土台,名为“望乡台”。相传清朝初年,“湖广

填四川”的人,从湖北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处安家,人生地疏,常有“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郁郁怀乡之感,便来到这里,迎着太阳升起的东方,

凝神远望,思念那久别的湖广故乡,以消胸中苦闷。

凤凰山西崖有“白云洞”,洞外建“白云庵”(据说此庵为陈宗福的七个爱

妾出家修道之所)。四周无名小洞星罗棋布,高低各异;深浅不同,姿态万千,

各具特色,好象洞的世界隐藏在青山翠岭之中,令人难以寻觅。仪陇知县陆曾涛

云:“挂壁楼台百天悬,峰房穿凿倚云边。门无溪径攀萝入,石有源泉活水煎。

隔岸数峰齐槛列,到窗闲月伴憎眠。依山结构排空架,别是人间一洞天。”

抱朴遗踪

在仪陇金城山南的陡崖下,有一个自然生成的古洞,洞口成长方形,高2.7

米,1.6米,深约4米。传说东晋著名道学家“抱朴子”葛洪晚年曾流寓蜀北,

步旅方城,隐居于此,炼丹洞中。洞以人名,因而洞门石楣上刻有“抱朴洞”三

个朱红色的楷体大字。洞前岩外百步处,修筑一茅庵为葛洪居寓之所,故有“竹

篱茅舍自甘心”的吁叹。

传说一天夜晚,葛洪梦见祖父葛玄(亦是葛洪的师祖)对他说:“葛洪,葛

洪,益州安汉有个金城山(今南充市高坪区胜观镇)山中有个古藏书洞,洞里藏

有《遁甲天书》,读后,你就能飞升天界,与日同寿了。”葛洪一惊而醒,次日

即带了徒弟黄野人动身前往。

年过半百的葛洪,带着他的徒弟黄野人,师徒二人从罗浮山出发,沿途饥餐

渴饮,晓行夜宿,经云南、贵州、成都花了数月时间才到了安汉的金城山。师徒

二人登上顶峰,犹置身云端,寒气逼人。一日早晨,葛洪寻书心切,来到延秀岭,

有个年轻和尚,正在练习拳术,也不便去打搅他。他俩走向晒经台,下石门寨到

白云洞,经瀑布岩向上,发现一水帘洞。这水帘洞在峭壁之处,不会轻功的人上

不去,好在葛洪师徒能飞檐走壁,二人纵身入内,来到洞中。洞内宽阔异常,

洞中长了一个石柱,隐现”太古藏书洞”五个大字,葛洪发现内中有块石头中含枯

松影,一鹤鼓翅欲飞,他漫不经心地向松鹤头上敲了一下,那石突然张开,现出《遁

甲天书》,他刚取出书,石又合拢了。葛洪高兴极了,就留居洞中,研读天书。

但这天书岂是一看便懂的!他只好静下心来,反复研读,仔细推敲。好在他有仙

丹在身,服一丸可数月不饥。他在洞中居住了半年,仍有多处参悟不透。一日深

夜,葛洪梦见他祖父葛玄又来给他指点迷津,说:“仪陇也有座金城山,洞穴最

有灵气,你到那里去炼丹修道,必了心愿。”葛洪又惊又喜,次日便率徒向仪陇

金城山走去。

安汉县离仪陇不远,二人脚程又快,仅一日便到了仪陇金城山。师徒二人山

上山下四处游寻,终于在金城山南崖一古洞落脚,并在洞外结茅舍栖身。在此一

住七年,受益匪浅。过后,师徒二人便回到罗浮山继续炼丹。葛洪81岁那年冬

天,写了封信叫徒弟黄野人送给他的好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上写到:“我要到远

方去拜师,立即出发,特来信告诉你。”邓岳接到信,赶忙跑来送别,而就在那

天中午,葛洪竟然端坐如睡,无疾而终。邓岳见他面色如生,肢体柔软,移尸入

棺时,居然只剩下一件空衣,知道他羽化成仙了。后来,仪陇县人把葛洪修道处

叫做抱朴洞。清同治四年仪陇进士胡辑瑞写诗赞曰:“古洞千年在,金丹不可寻。

天留还朴字,人悟学仙心。地僻烟霞老,山空岁月深。当年勾漏令,能否作甘霖。

离堆连云

新政嘉陵江离堆,位于嘉陵江西岸灵宝寨下,长1000米,宽250米,它与

都江堰岷江离堆、乐山市乌尤山岷江离堆、洪雅县岷江离堆,合称四川内河四大

离堆。

嘉陵江离堆,峰峦挺秀,峭壁嶙峋,青松滴翠,百花绿草争艳。假若有兴来

观赏新政离堆美景,站在这大自然娇子的山顶上,只见哗哗江水咆哮奔腾而过,

奔涌的浪涛有力的拍击着岩石那强劲的节奏和永不停息的律动,似一首劲歌振荡

着你的心胸,使人平添几分豪气与壮志。而浪涛拍击岩石喷溅成的蔟蔟水花,

象多情的离堆为迎接远道客人捧献的束束鲜花。如果是在秋冬时节涉足这里,

新政向南眺望,见离堆如一方硕大的镇石紧锁嘉陵江这条白龙,油然而生“山重

水复疑无路”之感叹。当行船向右急转驶去,则会发现江天依然浩渺,不由想起

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美妙的诗句,进入一种只有游客自身才能领悟的意境。

不论是阳春三月踏青之时,还是暮秋重九登高之日,从新政牛头山巅远眺离

堆半岛,云遮雾掩,水天相接,缥缥缈缈,朦朦胧胧,斯景斯情,恍若见“海市

蜃楼”仙景。在离堆山顶上,有一古庙遗址,唐代曾为京兆伊鲜于仲通,鲜于叔

明故居。宋元符三年,为怀念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来此撰书《鲜于氏离堆记》事,

曾建“颜鲁公祠堂”。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和清道光壬年(公元1822

年),曾两次重修。清代举人张廷贤曾写下《登离堆山谒颜鲁公祠》五言律诗一

首:“嘉陵江上望,砥柱在中流。天宝河山故,颜公庙貌留。忠魂啼夜鸟,义愤

泣孤舟。落日涛声壮,呼号为谁忧。”其诗如泣如诉地凭吊唐代忠臣大书法家颜

真卿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鲁公祠历经兴衰,主殿毁于兵火。《鲜于氏离堆记》

摩光石刻附近,曾建有望江亭、禹王庙、鱼王家和鲜于兄弟在世开凿营造的石堂,

九曲流杯池,“胜地灵泉”松花井,茅斋等,形成了一个以颜鲁公祠为中心的游

览胜地。山上石刻,石堂,流杯池,古碑,松花井至今犹存。离堆山顶,原有一

座明清时期多次毁而重修的盅贤祠,祠堂是专为颜真卿、鲜于兄弟建造。

新政离堆,背依灵宝寨,面对火焚山,上邻邱子溪,下接白路坝,是一椭圆

形半岛。嘉陵江水,汹涌澎湃,紧锁堆麓。三面临水的离堆其水势回漩,船行到

此,回头三望,始能绕过离堆,驶向下游„„山上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景色宜

人。历代文人雅士,路经新政,无不到此游览,或赋诗怀古,刻古壁之上;或把

酒高歌,畅饮于九曲流杯池旁。饱览风光,闲话沧桑,使离堆景色更有韵味。

江流千古,离堆千古。千百年来,沧桑更易,离堆萧疏.。今日仪陇人正在

重新设计离堆山公园的宏伟蓝图,随着新县城的崛起,离堆胜迹将是仪陇的一大

美景。

卧室衣柜100种图片-轻舟装饰官网

朱德故里的十大景观

更多推荐

蹲便器结构图横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