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预算表报价范本-装指纹锁后悔了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牛元防水排名第几)
房地产宏观调控专题
房地产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
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总供
给与总需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与整体优化,实现房地
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
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评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
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反而远远高于其
他各类物价指数的涨幅,房价调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
房价调控的目标出发,针对以上情况,对房地产调控中出现的一些问
题进行了分析。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央行公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务院下令将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为35%,国办发出半年内停止农
地转征的通知.但国家连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但没有根本遏制住房地
产价格的上涨,反而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助长了房地产价格未来升值的
预期。2005 年 1—4 月,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同比又分别增长 11。
9%和 12.9%.随即,国家七部委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
意见》,立刻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强烈反响,尤其是上海楼市状况,立即出
现下跌趋势,但是对房价上升速度过快的问题仍旧没得到根本遏制。
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引发了
政府对房价调控的思考。以往对于房价调控的措施问题研究比较多,
但是很少研究调控目标问题。本文从房价调控的目标出发,谈谈对房
价调控的认识.
房价成为调控的目标
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住房市场进
行调控是其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不可缺少的措施.住房价格是住房市场
的核心,是住房市场健康的“晴雨表”.怎样对其进行调控、其调控的目
标是什么,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在一系列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不能奏效
后,中央不得不动用行政调控的“法宝”.正如国务院的文件所表明的那
样,稳定房价是这次房地产新政的核心。其实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
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易宪容所说,房地产新政的步伐永远都紧跟房价
走。
一般来说,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并通过这种总
1
量控制来稳定整个社会经济周期中的经济上下波动。对国家来说,经
济总量就是GDP增长速度、失业率与就业率的高低、货币供应量的
大小、利率和汇率的调整等。但从当前政府出台的不少关于房地产市
场的调控政策来看,基本上没有走出那种以微观行政方式来代替宏观
调控的窠臼。无论是2004年政府控制土地与银行信贷,还是2005年
房地产新政中的“调控”手段,如禁止房地产市场炒作、整顿市场行为、
调整住宅结构等,这些手段是政府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基本职能,但实
际上这些方面不是宏观调控,而是行政性的微观手段,仅仅是遏制过
热行业的发展等.
稳定房价不等于降低房产的绝对价位
房产绝对价位高低不能说明其合理与否,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总水
平也只是说明了其价格现状,并非合理的价格。评判房价合理与否,
不能仅仅看其价位的高低,只有把房价与居民的收入比较,与其价值
核心比较,与其动态变化比较;只能与其房价的内涵,与住房的质量
以及环境比较,在比较中方能鉴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买房不仅仅考虑住房的价格,更加向
往人文环境良好的居住社区,住房建设也正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
如武汉市武昌区房价的一路上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大量高等学
府的存在、良好的人文环境,无不为住房价格的看好带来优势条件。
而且住房本身就是与区位相结合的,离开了区位谈房价是没有意义
的。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房价的可比性比较差,而且随着近年来,住
房成本的上涨,也促成了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因为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房价不可能低于住房的成本价。
房价调控不等于短期内降低房价上涨的速度
按照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及各地方政府的理解,国内房价的稳定就
是房价的上涨保持在一定的幅度上,而不是房价的下落。稳定房价就
是稳定房价上涨的幅度。但是房价调控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也
是近年来政策短暂性所导致的结果。2004年政府推出的调控,仅是控
制土地与银行信贷,仅是遏制过热行业的发展等。土地供应政策的偏
向与脱节,加剧了土地供求的矛盾,反而迅速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如
2003年12月18日,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
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其中要求停止别墅用地的供给,这种针对
产品类型的土地限制政策显然与市场规律相悖,否定了一部分高收入
人群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其结果导致全国别墅大干快上,销售形势一
2
片大好,销售价格一路飙升。而银行的加息政策,对开发商或者房产
投资者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此通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银行贷款的
易获性,使得国内民众住房需求出现了虚假繁荣,大量没有支付能力
的民众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发展几年就远
远超过其他国家发展几百年的房地产市场。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
几百年,从个人住房持有率来看,法国与德国仅30%-40%,美国仅
68%,但北京则为 85%、上海为81%。从短期看,其对房价的调控影
响不大,从长期看,能否有效,要看其政策的长期性,以及利率的多少来
进行调控。2004年夏,在英格兰银行小幅上调利率1.5%后,英国房价
开始下滑。我们是否通过贷款利率逐步放开,以灵活、有效的金融手
段调控供求关系,都会影响到我国房价的走势。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解读
本次楼市调控目标直指高房价,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入手,对非
本地人和利用银行资金购买多套住房者提高门槛和成本,同时在高房
价城市增加房屋、土地有效供给,显示出中央平抑房价的决心
2010年1月,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的通知》(下称“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但第一季度全国大中城市
房屋价格增长速度过快,房地产市场投机因素日益增强。2010年4
月国务院直接针对房价、地价上涨过快的形势出台《国务院关于坚决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下称“国务院《通知》”),明确
提出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强政策力度主要针对房价和地价增长过猛过快的态势
和往年相比,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特点是“淡
季不淡",投资、投机增多,市场不确定预期愈发强烈。从多年的发展
趋势看,每年第一季度是房地产市场的相对淡季,但2010年第一季度
包括价格在内的房地产市场各方面均出现爆发性上扬趋势.价格上,
2010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11。7%,
相比2009年同比下降1.3%过于猛烈;销售上,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
销售面积累计增长35.8%,销售额激增到57.7%,分别远高于2009
年的8。2%、23.1%;土地上,尤其在“两会”以后部分重点城市涌现出
一批“地王”。房价上涨过快超出市场预期,部分购房者的恐慌心理加
重了市场不确定性。
4月《通知》直接指向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宽松货币政策、
3
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一是针对2010年初延续以往的房地产市场
宽松货币政策,利用缩紧银行贷款抑制不合理需求,以购买多套房贷
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的条件提高银行贷款的进入门槛,以更高
的贷款利率提高房贷成本;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增加住房用地有效
供给,以增加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国务院《通知》明确显示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转向的意图国务院办
公厅《通知》与国务院《通知》保持了体系上的一致性,在内容上同
样都涉及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
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保
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等,但国务院《通知》的政策
目标、重点、强度与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明显不同,政策转向的意
图十分显著:
国务院《通知》政策目标直指高房价。国务院办公厅《通知》
政策目标是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
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国务院《通知》政策目标是大中城市普遍出现的
高房价,明确提出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显示出中央平抑
房价的决心。
国务院《通知》政策核心是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国务院办
公厅《通知》针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目标,首先在供给上提出
在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同时增加住房建设用
地的有效供给,其次才是在需求上提出利用差别化利率和税收手段合
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显
示,2010年第一季度个人购房贷款新增522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
长53.4%。数据充分说明,第一季度房价高涨背后,信贷资金推动因素
明显.国务院《通知》针对利用银行贷款投资、投机推动的高房价,
从需求管理角度直接提出对利用银行贷款购房者实行更为严格的差
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尤
其针对房价上涨过快城市和非本地居民购房的情况。
国务院《通知》针对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政策力度更
强。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提出二套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而国务院《通知》将这一比例再提高10%,规定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
准利率的1。1倍,相对打7折的利率提高了4成,对利用银行资金
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和贷款比例更为严格,这样就大幅
提高了利用银行资金投资和投机的壁垒和成本。
4
国务院《通知》实行了更为刚性的供给管理手段以调整住房供应
结构。相比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缺乏硬约束指标
的情况,国务院《通知》明确提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
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通过依
法查处建设闲置用地挤存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
国务院《通知》强化了地方政府在稳定房价中的责任.国务院办
公厅《通知》第一次将稳定房价工作纳入省级政府问责制,对稳定房
价不利的还要追究责任,这是历次房地产调控中对地方政府要求最为
严厉的.
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市场面临下行压力
首先,国务院《通知》相对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对投资避险型
需求、保值增值型需求、恐慌型需求的打压更为直接、猛烈。受2009
年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影响,投资避险型需求最初占主导;随着以
房地产为核心的资产价格上升,保值型需求逐渐增多;房屋价格的进
一步上扬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恐慌型需求.国务院《通知》将二套以上
住房的首付比例与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而且明确给出非本地人投资
购房的限制条件,这三类主体持有住房的成本大大提升。受投资、投
机成本提高的影响,深圳、北京等重点城市已经出现投资者一次性大
量抛售现房的情况,部分重点城市的房屋价格和成交量也在下降。
如果抑制需求与加大土地、房屋供应政策同步出现将会在很大程度上
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国务院《通知》出台后,利用银行资金购房者的
投资成本大幅攀升,存量房已经逐渐流入市场,尤其二手房供给量得
到提升。与前一段时间市场膨胀出现的抢购风潮形成鲜明对比,目前
购房者普遍持观望态势,甚至出现了退房现象。当前,从部分城市新
房和二手房量价开始下跌以及出现退房的情况看,政策效应初露端
倪,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的迹象已经出现。同时,受政策影响,下半年
土地有效供给在理论上将会增加,确保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
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在内的土地供应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房屋
供应总量将会上升。随着土地供应增加带来的市场放量,需求和供给
管理政策综合效应全面释放可能出现在2010年的下半年,市场供求
关系也将出现大的调整。
其次,国务院《通知》在抑制投资、投机型需求的同时也会严重
削弱改善型需求的动力.不可否认,除相当一部分投资、投机型购房者
之外,还存在一部分真正存在改善型需求的购房者。随着我国城市居
5
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实际上,改善型住房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逐渐
加大。国务院《通知》对利用银行贷款限制需求的管理政策涉及范围
大,不但限制了投资、投机型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利用银行贷款进行
住房改善者的进入门槛和成本.对改善型购房者的压制会减弱房地产
市场的发展动力。
再次,国务院《通知》在重拳出击时房地产市场还可能遭遇加
息。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2)增速回落速度和幅度
超出预期,正由于信贷规模控制在预期之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
半年加息的必要性.但从长期看还存在通胀压力,2010年内很有可能
加息.如果房地产市场抑制需求、加大供给与加息的情况同时出现,市
场受到的压制将是严峻的。
支撑房地产的积极因素依然存在
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回暖是支撑房地产市场的一大利好。经济
的基本面不出现问题,房地产业也不会大起大落。以往事实证明,经
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阶段也是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繁荣的阶
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
元,同比增长11.9%,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国民经济继续回暖形势日益明朗,支
撑房地产市场的外部环境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居
民对住房的合理需求步伐不会停滞,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依然牢靠。
国务院《通知》并没有提高开发企业的自有资本金率,表明国家对加
大开发、确保房地产市场有效供给持肯定态度。房地产业是目前国民
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一直持支持的
姿态。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支持,从而加速市场有效供给是平
衡供求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
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3207亿元,季末余额同比增长31.1%。事实证明,
自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发布之后,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
支持的力度并没有减弱。国务院《通知》也并没有采用提高房地产开
发企业自有资本金率、进而抬高项目开发门槛的办法,在配合土地供
应结构调整、增加政策性和普通商品住房的基础上,传递出中央希望
继续通过金融手段加速房地产开发,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政策意图。
为了确保金融安全、资金合理使用,政策对金融贷款的使用环节管理
更为严格,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
后管理。
6
政策并非“一刀切”,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存在很大
政策余地。国务院《通知》的作用对象很明确,是针对房价和地价过
快上涨、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的部分城市,而非全国所有城市。在房
价和地价未过快上涨、投机性购房不活跃的城市,政策的限制、打压
作用空间不大,这类城市仍是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撑。
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不确定因素
首先,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不确定。执行力包括执行的贯彻力
度和执行实施能力。国务院《通知》的重要执行主体是地方政府和银
行。但无论地方政府还是银行,对文件中遏制房价、抑制投资和投机
性需求、调整供应结构的要求,其执行的贯彻力度和实施能力到底有
多大目前还难以确定,这直接关系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其次,开发土地有效供给能否实现不确定。本论调控成功与否的
关键除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外,增加土地有效供给以稳定市场也是
重要方面。开发土地有效供给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制定并切实
落实以住房为主的新增房地产建设用地计划,合理布局房屋结构,这
是土地总量供给的重要内容;二是盘活存量用地,即加快处置闲置房
地产用地,将收回的闲置土地优先用于普通住房建设;三是在这种政
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拿地并不确定。目前,对这三方面执
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最后,有关房产保有环节的税收不确定。目前对房地产市场的税
收调节都是在交易环节,而作为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保有环节
税收体系一直处于空白.国务院《通知》也只是提出让财政部、税务
总局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
收政策,但税收政策内容、出台时间、实施形式等都还未知。
7
家装报价-防水补漏打针注浆多少钱一斤

更多推荐
上海房价最近开始跌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