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科香雪兰溪-三农技术

龙湾的水文资料
2023年9月18日发(作者:卜兆梦)

龙湾的水文资料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省南部沿海经济核心区,与

杭州、宁波共同构筑成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大三角。

根据有关水利计算,现状水利设施条件下,规划用地五十年一遇

情况下,龙湾区新行政中心双桥一带水位约3.94.1m,滨海园区一

带约3.84.0m 目前,城区建基面高程3.6m左右,城市规划中温强

公路地面高程3.9m左右,机场路4.8m左右,可见,规划用地建设后,

部分老城区将发生涝灾,地势较低路段也将受淹,因此,为达到规划

排涝标准,必须根据现有工程设施、城市规划布局采取一定的治理措

施。

防洪规划遵循“上蓄、中疏、下排、外挡”,规划主要包括两方

面内容:一、防洪规划;二、内部排涝规划。防洪规划主要内容为加

固城市外围沿江标准堤、围垦堤;内部排涝规划通过“改建水闸、新

挖大河、沟通水系、疏浚河道、打开卡口、开辟通道”等措施使城市

内部涝水能迅速外排。

永强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较大,除保留现有河道及滨海园区

南北侧部分低洼地及绿地外,基本为城市用地,由于建基面回填,原

5.48Km2,起调水位2.5m以上至50年一遇洪水位间最大可蓄水量约

600m3,河网调蓄能力也很低。为降低河网水位,降低建基面回填

高度,便于城市建设,永强片排涝规划以是否通过拓宽、新挖现状人

民河、新开河等河道建设滨海塘河(暂定名)及其它河道不同规模形

成两个大方案,方案一建设滨海塘河,以滨海塘河、永强塘河等为核

心,形成“八纵九横”的内河体系,河网面积7.5Km2;方案二仍以现

状瑶溪河、永强塘河、中横河等为主要排水河道,适当拓宽整治,也

形成“八纵九横”的内河体系,河网面积6.5Km2。同时,经过有关比

较,单纯扩大水闸规模对降低河网水位作用有限,必须大幅度提高河

网调蓄能力,在保留大面积蓄滞洪区不太现实的情况下,大规模拓河

挖湖显得十分重要;另外,由于永强片区山区面积较小,非汛期河道

水位低,因此为提高抗旱能力,有利于枯水期水量调配,改善水环境,

永强片区应尽量保留、扩大一定的河网面积。由于方案一排涝效果相

对较好,抗旱能力高,因此拟作为推荐方案。

1 提要

一、防洪规划范围

本次防洪规划范围为温州市城市东片永强片区,东至永兴围垦、

丁山围垦外围堤一带,南至海城街道,西起茅竹岭,北以瓯江为界,

包括龙湾区瑶溪镇、龙水镇、沙城镇、天河镇、海

城街道等,龙湾区新行政中心、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均

位于其中,2002年总人口30.6万人,防洪规划总面积220.0Km2

规划区主要特性

1-1 单位:面积:Km2

永强防洪排涝体系

项目

永强片

山区面积70.38

平原面积144.14

现状河道水面面积 5.48

总面积220.0

地面高程(m 2.63.8

注:永强片平原面积中包括围垦区、部分海面面积26.6Km2

二、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温州市是受台风影响频繁的区域,台风暴雨造成的涝涝灾害频发。

防洪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1)沿江、沿海高标准堤防尚未完全闭合;

(2)沿河卡口多,河道、水闸不配套;

(3)雨量大,潮位高,洪潮顶托,城市内部涝水难以外排;

(4)现状水闸规模小,布局不理想;水库无防洪库容,蓄洪削峰能

力低;

(5)城市发展中大量农田改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内部田面调蓄能

力逐年降低。

三、规划目标

1、规划水平年

规划水平年分三期:现状2004年,近期水平年2010年,远期水

平年2020年。

2、规划标准

根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温州市城市等级为I级,属特别重要城

市,根据有关规范并考虑实际情况,确定其防洪标准为:

(1)防洪潮标准:近期50年一遇,堤线按现状标准堤走向不变,远

期以100年一遇海潮规划沿江()标准堤,沿外围围垦堤走向加固。

(2)排涝标准:规划建成区能抵御50年一遇内涝水位。

四、水文及现状水利分析

(1)流域水文概况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

量充沛,永强片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695mm,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不

均匀,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5%,降水按其特性可分为梅汛

(47)、台汛期(710)、非汛期(10~次年4)。台汛期台风

暴雨再加上天文大潮顶托,规划区易出现洪涝灾害。

根据分析,规划区发生2年一遇以上暴雨时,瓯江河口潮位一般

2年一遇以下,最高不超过20年一遇。

(2)现状防洪能力分析

①计算方法及模型

规划区属平原感潮河网体系,采用一维非恒定流特征微分方程解

法,水利计算概化图见附图一。通过实测资料验证分析,本次规划采

用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满足规划阶段设计要求。

②现状防洪潮能力

现状永强片标准堤总长31.2Km,其中龙湾东片标准堤9.71Km(

平水闸-蓝田水闸),堤顶高程6.5m,设计标准50年一遇,为土石结

构防洪堤。

永强标准堤17.1Km(蓝田水闸-老鼠山水闸),堤顶高程7.12m

设计标准50年一遇,为土石结构防洪堤。

丁山标准堤4.4Km(老鼠山水闸-场桥浦水闸),堤顶高程7.22m

设计标准50年一遇,为土石结构防洪堤。

③平原河网排涝能力

经计算分析,现状水利设施下,现状用地情况下起调水位2.5m

永强片可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最高水位3.13.6m,淹没历时

25h50年一遇时,最高水位3.23.8m,淹没历时45h;规划用地

情况下起调水位2.72m时,永强片10年一遇时城市最高水位3.5

3.9m50年一遇时城市最高水位3.84.2m。不同用地情况排涝计算

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内部调蓄能力的

降低,平原河网水位普遍上涨,必须采取有关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确

保城市防洪安全。

五、防洪规划工程

防洪规划遵循“上蓄、中疏、下排、外挡”,规划主要包括两方

面内容:一、防洪规划;二、内部排涝规划。防洪规划主要内容为加

固城市外围沿江()标准堤,防止外江洪潮水进入城市内部,这是规划

首要的、最基本的工程;内部排涝规划主要为解决城市内部涝水能迅

速外排,工程措施概括为“改建水闸、新挖大河、沟通水系、疏浚河

道、打开卡口、开辟通道”,主要为对内部主要行洪河道、蓄水河道

进行拓宽清淤整治,拆除沿河严重阻水建筑物,沟通水系;在适当位

置新建排涝闸并对现有沿江排涝闸改扩建。另外,由于城市建设规模

不断扩大,为确保防洪安全,规划还提出了保留农村农业用地低地面

积及相应蓄水量要求。

(1)可能采取的工程措施

①上蓄工程:由于城区上游各条河流控制面积均较小,且已基本

建有以供水为主的小型水库,可供新建水库位置不多,且规模小,只

能起到小范围的削峰作用,初步考虑结合城镇供水在双岙水库下游建

双岙二级水库,总库容200m3,以供水为主,远期在城市供水水

源充足后,考虑适当调整现状部分水库功能,由以供水、发电为主转

为以防洪为主,汛期予泄蓄洪。

②中疏工程:考虑通过拓宽现状人民河、新开河等建成一条南北

向的行洪干道滨海塘河,自海城街道人民河处始至蓝田水闸,全长约

23Km,河面控制宽度50100m;对内部其它主要河道进行拓宽清淤

整治。

③下排工程:改扩建现状蓝田水闸、三甲水闸、东门水闸等,新

建机场水闸等。

④外挡工程:城市外围沿江建设高标准防洪堤工程。

根据有关分析计算比较,规划区规划推荐工程措施为:

1、加高加固标准堤31.2Km

永强片现状标准堤31.2Km,现状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规划龙湾东片标准堤加高加固至100年一遇,堤线基本不变;现

状永强标准堤近期维持现状不变,远期作为交通道路,规划加高外围

滨海、永兴、天成围垦堤至100年一遇;丁山围垦堤加高加固至100

年一遇。

2、内河整治

对内部主要行洪河道适当拓宽清淤整治,局部截弯取直,使之水

系沟通、河闸配套,行洪通畅,形成以南北向的滨海塘河、永强塘河

等为主的内河体系,一、二级河道总长

240.85Km,水面面积7.5Km2

滨海塘河自城市南侧海城街道人民河与场桥浦交汇处始,沿人民

河、新开河拓宽至城东水闸处,折向西至蓝田水闸,全长约23.0Km

其中人民河段3.5Km,河面控制宽度50m,进入滨海园内后分为两支,

其中下横河段7Km,河面控制宽度30m,新开河段8.5Km,河面控制

宽度50m,滨海园区以北至机场水闸段8.8Km,河面控制宽度100m

机场水闸至蓝田新闸段2.3Km,河面控制宽度50m

永强片以滨海塘河、永强塘河等为核心,形成了“八纵九横”的

内河体系。

八纵:瑶溪河-横浃河——东平水闸,龙水河,双桥河,

金山河——沙河,永强塘河,中横河、滨海塘河(人民河—下横

河、新开河—城东水闸、蓝田水闸)、环城河。

九横:白楼下河、水心河、青山直河、黄石山后河—南垟浃河、

城北河、城中河、三甲河、东门浦、场桥浦。

另外,拆除沿河阻水建筑物,特别是蓝田水闸上游机场大道沿线

桥梁多,局部阻水严重,规划要求对沟通永强塘河与中横河的4条主

要交叉河道(东西向)拓宽疏浚,河面控制宽度1525m,对于阻水

建筑物应结合永强片河道整治规划尽量予以拆除,难以实施的应采取

有效措施减小阻水影响。

3、排涝闸

改扩建蓝田水闸,原蓝田水闸弃用,在下游侧新建蓝田新闸,净

3×6m;

新建机场水闸,净宽3×3m;

改扩建三甲新闸,净宽3×6m;

改扩建东门水闸3×5m。

龙湾水闸上游河道配套。

另外,结合防洪堤加固工程,加固东平水闸、城东水闸、场桥水

闸。

4、保留农村农业用地低地面积及蓄水量

由于河道调蓄能力低,而城市内部排水又受外江潮水影响,降水

不能短时大量外排,为降低河网水位,便于城市建设,必须保留一定

面积的低地作为洪水调蓄区。一方面除考虑河道自身外,河道两岸实

行低地绿化作为调蓄区,其中河道水面面积7.5Km2,自起调水位

2.72m以上至50年一遇洪水位间总蓄水量为700m3,河道两岸低

地绿化面积约2.5Km2,自地面控制高程2.82.9m以上可蓄水量约

225m3,合计为925m3;另一方面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在规

20.304Km2(实际计算中按折减系数0.9计为18.27Km2),保留区

域主要为规划围垦区及现状农业用地区域,具体为:1)现状永兴围垦

及其以北11.0Km2,现状为围垦区(规划围垦区),选择该片主要考

虑到该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即使远期作

为城市建设用地仍可外移出一定面积作为低地调蓄洪水;2)滨海园区

南北两侧绿化带沿线,面积3.968Km2,其中北片

2.7Km2,南片1.268 Km2,该区域规划为绿化用地,考虑实行低

地绿化,并人工挖湖

0.9Km23)滨海大道沿线直至江边,合计为4.636Km2,道路

沿线为景观绿化区,滨海园区内宽300m,园区外宽500m,采用低地

绿化。4)其他零星区域0.7Km2。具体位置见附图二。

以上区域总面积为20.304Km2(实际计算面积18.27Km2),自

地面控制高程2.82.9m 以上可蓄水量1600m3。为确保城市达到

50年一遇排涝标准,在无有效工程措施替代低地调蓄区外,上述保留

农村农业用地面积及蓄水量必须予以保证。

5、新建水库

结合城镇供水,在双岙水库下游建双岙二级水库,水库集雨面积

4.6Km2,总库容约200m3,以供水为主,年供水170m3,无

防洪库容。

另外,对于现状老城区来说,其建基面高程大多在3.6m左右,可

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但在规划用地实施后,仅可达到5年一遇左

右,因此在近期主要通过疏浚河道提高局域排涝能力,今后旧城改造

中按规划洪水位拟定建基面及道路高程等。

六、非工程措施

(1)完善防洪指挥系统;

(2)制定防洪防台抢险预案;

(3)制定超标准洪水抢险救灾对策,提出防洪资金筹措方式。

七、管理规划

(1)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划定水工程管理范

围;

(2)制定水工程调度规程,提出管理费用筹措方式。

八、工程分期实施

规划工程分三期有步骤有计划实施,近期规划水平年(2004

2010)内主要实施内河整治及新扩建排涝闸工程,远期规划水平年

主要实施沿海标准堤加高加固工程,加固水闸工程,环城河工程。

九、投资估算

防洪规划工程总投资20.05亿元,近期工程投资15亿元。

防洪规划主要工程特性

1-2

项目单位数量备注

一、规划工作范

总面积Km2 220.0 包括围垦区部分海面面积26.6Km

山区面积Km2 70.38

平原面积Km2 144.14 包括围垦区部分海面面积26.6Km

河道水面面积Km2 5.48 现状

二、规划标准

近期水平年年2010

远期水平年年2020

防洪()标准重现期100年一遇

排涝标准重现期50年一遇

三、水文

50年一遇降雨量

(一日)

mm 310.0

50年一遇降雨量

(三日)

mm 439.0

龙湾站100年一

遇潮位

m 5.35 排频分析结果龙湾站100年一m 5.51 浙江省海塘工程技

遇潮位术规定值

四、规划工程

()沿江标准堤

加高加固

永强片31.2Km

1、龙湾东片标准堤9.7Km 东平水闸-蓝田新

闸段

堤顶宽m 8.0 堤顶高程m 8.0

2、永强标准堤17.1Km 蓝田新闸-三甲新

闸段

堤顶宽m 8.0 堤顶高程m 8.38.9

3、丁山标准堤

4.4Km 三甲新闸-场桥浦

水闸段

堤顶宽m 8.0 堤顶高程m 8.8

()内河整治工程240.85Km 总水面面积7.5Km2

一级河道总长163.35Km 二级河道总长

77.5Km

纵向

1、滨海塘

Km 22.5

人民河段Km 3.5 规划河宽50m 下横河段Km 8.7 规划河宽30m

新开河段Km 8.5 规划河宽50m 滨海园区以

北段

Km 10.5

规划河宽50

100m

2、瑶溪河Km 4.7 规划河宽30m

3、横浃河Km 2.0 规划河宽30m

4、龙水河Km 3.8 规划河宽20m

5、双桥河Km 2.3 规划河宽30m

6、金山

河、沙河

Km 5.5 规划河宽30m

7、永强塘

Km 14.0 规划河宽4050m

8、环场河Km 5.0 规划河宽30m

9、中横河Km 14.0 规划河宽40m

10、环城河Km 18.4 规划河宽40m

横向

11、白楼下

Km 1.6 规划河宽20m

12、水心河Km 5.0 规划河宽20m

13、青山直Km 4.25 规划河宽20m

14、黄石山

Km 10.5 规划河宽50m 后河-南垟浃河

15、郑岙河Km 2.5 规划河宽30m

16、双岙河Km 5.0 规划河宽20m

新挖,规划河宽

17、城北河Km 5.1

50m

新挖,规划河宽

18、城中河Km 4.65

35m

19、三甲河Km 7.1 规划河宽4060m

20、东门浦Km 5.5 规划河宽40m

21、西门浦Km 10.5 规划河宽20m

22、场桥浦Km 2.25 规划河宽30m

()排涝闸

1、加固东平水

闸宽12m,闸底板高程-1.0m,设计流量204.0m3/s

2、加固城东水

闸宽9m,闸底板高程-0.5m,设计流量101m3/s

3、改扩建蓝田

闸宽18m,闸底板高程-1.0m,设计流量280m3/s

新闸

4、新建机场水

闸宽9m,闸底板高程-0.5m,设计流量118m3/s

518m-0.5m

233m3/s

新闸

6、改扩建东门

新闸

闸宽15m,闸底板高程-0.5m,设计流量184m3/s

7、加固场桥浦

水闸

闸宽7.0m,闸底板高程-0.5m,设计流量87m3/s

()保留农村农业低地用地面积

保留农村农业用地面积20.304Km2(实际计算面积18.27Km2),

地面控制高程2.82.9m,其中永兴围垦及其以北11.0Km2,滨海园

区南北侧低地绿化3.968Km2,滨海大道沿线4.636Km2,其他零星区

0.7Km2

五、规划工程投

1、总投资亿元20.05

2、近期工程投

亿元15

2 温州市城市概况

2.1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温州市将发展成为

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贸城市,浙江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

形成“一带一核三中心”的空间经济格局。

)、规划范围、期限

规划范围: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县,加上98年版总规

中确定的瓯北片、七里片,总面积1300Km2

规划期限:近期2003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

20112020年。

)、规划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城市人口近期210万人,中期230万人左右,远期控制在

260万人以内,近期用地为171Km2(人均90m2),中期用地为

200Km2(人均93m2),远期用地为245Km2(人均94m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用地布局

①城市空间发展基本战略为“西拓、东移、南联、北接”。

西拓:中心城市西部主要为山体和主要农田保护区,金温铁路、

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后,加大了该地区内涝的危险性,同时该地区也

是主要的水源保护区、城市风景区。有关防洪规划认为城市建设不应

再向该地区扩展,只宜拓展少部分城市建设用地。

东移: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东部,穿过茅竹岭,联系总长度约

30Km的东西市区。

南联:通过大罗山与吹台山之间的狭长通道与瑞安相联,在大罗

山东侧沿海永强片与瑞安北部城镇联接。

北接:通过滨海高速公路、温甬高速公路、永强二道,跨瓯江向

北,使永强片与七里片、乐清乐城镇联系。

②规划布局

鹿城片:以生活、公共活动为主的主城区,为温州市区最主要的

片区,市区河流水系基本保留,两岸1030m绿化,其余用地主要为

居住用地。

瓯海片:以工业开发,对外交通、科研教育为主的综合城区,在

三垟水网以西布置居住用地,水网地区留作生态保护用地。

永强片:以生活、工业开发,对外交通为主的综合城区。

瓯北片:以工业、生活为主的综合城区。

七里片:以港口、工业为主的城区。

七都岛:居住组团

灵昆岛:居住组团

洞头岛:居住、休闲、旅游组团

二、永强片次区域规划简介

本次防洪规划范围为永强片次区域,包括龙湾区龙湾镇、瑶溪镇、

永中街道、沙城镇、天河镇、海滨街道、永兴街道、海城街道,总面

220.0Km2,现状总建设用地28.21Km2,人口30.6万人。

永强片为温州市新城区,是以疏导老城工业和居住、进行大规模

工业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居住区建设同步而行的片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9.14Km2(另有工业发展备用地12Km2,生态

绿地22Km2),近期人口45万人,远期71万人。规划建设用地中居

住用地21.64Km2,绿地14.88Km2,公共设施用地8.94Km2,工业

用地14.12Km2,道路广场用地14.73Km2

永强片区包括三个工业园区四个居住园区,三个工业园区分别为

扶贫开发区、龙湾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其中扶贫开发

区为黄石山以北全部用地,工业用地310公顷;龙湾区高新技术开发

区布置在永强大道以西,工业用地204公顷;滨海工业园区是温州最

大的工业园区,在永强片区的东南部,包括起步区(7.5Km2)、高新技

术产业区和化工区,总规划面积40.28Km2

四个居住园区:龙水居住园区、永中居住园区、工业片居住园区、

梅头化工片居住园区。

2.2 自然概况

2.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一隅,瓯江下游入海口南岸,界于东

120°39′,北纬

28°01′,东临东海,北濒瓯江,西靠群山,南连瑞安市平原河网。

市区现辖鹿城、龙湾、瓯海

三区,北与永嘉县、乐清市隔江相邻,南为瑞安市,西南面有平

阳、苍南、文成、泰顺四县,东部海岛为洞头县。

2002年温州市区总面积1187Km2,总人口132.06万人,其中鹿

城区面积294Km2,人口63.9万人;龙湾区面积279Km2,人口

30.39万人;瓯海区面积614Km3,人口37.77万人。

2.2.2 地形地貌

本次规划范围为温州市城市东片永强片区,包括龙湾区的瑶溪镇、

沙城镇、天河镇、海城街道等。规划区内永强片西侧为大罗山,南侧

长蛇山、老鼠山至海城街道,东侧以永兴围垦堤、丁山围垦堤为界,

内侧为沿海冲积平原(温瑞平原),大部分为农田,地形平坦,地貌单一,

地面高程一般为2.63.8m。龙湾区新行政中心区位于黄石山南侧双

桥一带,用地面积4.09Km2,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位于温州

市中心城区东南约21Km处瓯江入海口南岸,北距温州机场南围墙

2330m,西以规划中的滨海大道为界与永强相邻,南至场桥水闸以东

的丁山围垦一带与瑞安接壤,总面积40.28Km2

2.2.3 水系

规划区现状河网密布,水系属温瑞塘河水系,主河道永强塘河流

域面积142.8Km2,干流长16Km,河网总长350.3Km,现正常水位

(高程2.5m)相应水面面积5.48Km2,蓄水量约1000m3

规划范围内永强片现状河道可概化为“六纵八横”的内河排洪体

系:

六纵河:(1)瑶溪河、横浃河——东平水闸;(2)龙水河;(3)双桥

河;(4)永强塘河——蓝田水闸;(5)中横河;(6)人民河——新开河—

—城东水闸;

八横河:(1)白楼下河;(2)黄石山后河——南垟浃河;(3)水心河;

(4)青山直河;(5)城中河;(6)三甲河;(7)东门浦——东门水闸;(8)

桥浦——场桥水闸。

2.2.4 自然条件

一、气候

温州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

明。

1、气温:根据温州气象站多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7.9℃,历

年极端最高气温

39.3℃(7月份),历年极端最低气温-4.5℃(1月份),年无霜期272

天,年均日照时数1850h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1695mm,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山区大于平原,最大值2030mm(1973),最小值930mm(1967)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59月份

占全年的65%。降水按其特性可分为梅雨期、台汛期、枯水期,洪灾

主要由台风暴雨造成。

3、风向:常年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偏东风,冬季为西北区;年

平均风速1.9m/s。夏秋之交易受台风侵袭,登陆时瞬间风力8-12级。

4、潮汐:瓯江河口潮汐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一昼夜两潮,一般

春分至秋分夜潮大于日潮,秋分至翌年春分反之。

二、工程地质

规范范围内陆域土地工程地质可分为平原区、滩涂区,其中平原

区又分为硬土层和砂砾石层分布亚区、浅部砂层和砂砾石层分布亚层,

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地区、东北部瓯江口岸附近;滩涂区分布在东

部沿海地区。

三、水文地质

陆域地下水属松散岩类卵石孔隙承压水,其中孔隙承压淡水区分

布在中南部平原地带,孔隙承压微咸水分布在东北部瓯江口岸。

四、地震

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历史上未发生过大的地震。

五、土壤、植被

土壤分布从东到西分布程序为盐土——盐渍潮土——脱盐土——

水稻土——低山红壤土,从平原到山地垂直分布程序是涂泥土——水

稻土——红壤土,其中平原土壤以水稻土类为主,近海平原为草甸土,

海滨土壤主要为盐渍土、脱盐土。

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山地植被呈现垂直分布,山麓是常绿阔叶

林,山顶山坡分布灌木林群落。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社会经济现状

规划范围内包括龙湾区瑶溪镇、永中镇、天河街道、沙城镇、海

城街道,根据《温州统计年鉴》(2003),温州市区及有关各镇基本情

况见表2-42-5

温州市区2002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4

行政区域

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

(Km2)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总人口非农业人口

132.06 57.35 1187 4596047 30.39 4.83 279

1185070 瓯海区37.77 4.62 614 793574 鹿城区63.90 47.89 294

1398708

规划区各镇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2-5

()名称人口() 耕地面积() 乡镇工业总产值(万元) 瑶溪镇

42240 9553 171947

永中街道89803 14191 438835

天河镇30216 9277 133048

沙城镇43888 5541 98139

海滨街道24690 8980 205120

永兴街道45063 11110 181000

海城街道30098 6909 210943

合计305998 65561 1439032

3 防洪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洪灾

3.1.1 历史洪涝灾害

自古至今,温州洪涝灾害频发,根据史籍不完全记载,从公元

684(唐文明元年)1999年,其间共发生水灾97次,其中包括:

唐代1次,宋代7次,元代2次,明代16次,清代33次,民国14

次,建国以来24次。历来洪涝灾害损失严重,其中1912年的大水灾

是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水灾,据载,“是年,六月上旬浙南大地大雨七

昼夜不止;继之,七、八月二次台风大雨。瓯江、飞云江、鳌江山洪

暴发,洪水泛滥,漂没人口十数万,浮尸蔽江,淹没田亩十数万,冲

毁民房三十数万,到处地荒丁绝。”

建国以来主要大灾:

19877号台风在永强登陆,台风中心经过温州市区向永嘉县西

北山区出境,台风中心经过地区风力达10-12级,温州极大风速

35.2m/s。降雨集中,温州市区一次降雨188mm,永强塘河永强站最

高水位3.69m。本次台风灾害死亡47人,伤219人,早稻成灾面积

60万亩,其它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亿元。

199417号台风在瑞安登陆,台风中心横扫市区,天文大潮和

风暴迭加,造成温州江心寺高潮位5.47m,龙湾高潮位5.56m,溃堤

决口无数,海水倒灌,城乡一片汪洋,市区沿江段水深一般1.0

1.5m,房屋大部分进水,其倒塌房屋1.49万间,死亡359人,直接

经济损失达26.5亿元。

总之,温州市区洪涝灾害频发,城市防洪规划及工程实施迫在眉

睫。尤其是城市东片地势较低,东临大海,更易受台风影响造成洪涝

灾害,更应切实做好防洪规划工作,否则将会对规划区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1.2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1、水文气象因素

规划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当瓯江发生洪水又逢天文大潮时,瓯江

下游干流行洪受高潮位顶托影响受阻造成水位抬高;又温州市区是浙

南地区的暴雨中心之一,降水量大且集中,尤其是台风暴雨历时短,

强度大,一次暴雨大多在150mm以上,加上外江洪潮水位较高,内

涝水难以排出,形成涝灾。总之,上游瓯江集雨面积大、洪量大,下

游河口高潮位的顶托及城市内部降雨量大是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水文

气象因素。

2、地理位置因素

瓯江入海口处河道宽阔,坡降平缓,潮水迅速顶托,而上游瓯江

(楠溪江)属山区性河道,汇流迅速,造成瓯江温州市段水位抬高较快,

而规划区永强片山区面积约70.38Km2,占总面积的32%,且源短坡

急,洪峰大,外潮内涝。所以规划区位于瓯江河口,山区流域源短坡

急、洪峰大是造成洪涝灾害的地理位置因素。

3、防洪除涝工程措施不足

防洪除涝工程措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内河淤积严重,

河道卡口多,阻水严重,水闸规模小,结构老化,河闸严重不配套;

二是沿海标准堤防防洪标准不高,现有龙湾标准堤、永强标准堤、丁

山标准堤防洪潮标准50年一遇,均未达到规划要求的应有设防标准。

3.2 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防洪现状

温州市城市东片范围内现状防洪水利工程主要有:一、沿海

31.2Km的海标准堤,包括9.7Km沿海龙湾东片标准堤、17.1Km沿

海永强标准堤、4.4Km沿海丁山标准堤;二、内河河网及排涝水闸;

三、水库。

一、永强标准堤

1、龙湾东片标准堤

龙湾东片标准堤西起龙湾白楼下东平水闸,东至蓝田水闸,全长

9.7Km,防洪标准50年一遇,堤顶高程66.5m,防浪墙顶高程

7.5m,路面宽4.5m,为土石重力直立式。

2、永强标准堤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国际美罗药业

龙湾的水文资料

更多推荐

龙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