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效果如何-septeni股票

2023年9月18日发(作者:冯雪峰)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
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
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奂生上城》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高晓声(1928~),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
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
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
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
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
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
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
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
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
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
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
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
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
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
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
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
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
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
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
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
的贫乏。)
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
小标题。
(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
(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
(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
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
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
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
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
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
却深刻而沉重。
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
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
著变化。
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
生活有怎样?
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
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
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
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
神生活。
六、赏读第二部分:
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
(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
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
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
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
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
二、赏析第三部分。
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
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
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
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
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
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
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
的性格特征?
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
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
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
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
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
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
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
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
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
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
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
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
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
民的典型。
(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
(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
书)
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
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
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
二、指导学生讨论,研究陈奂生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及其意义。
1、陈奂生在每一部分喜怒哀乐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体现了怎样的
心理?
第一部分:悠然上城,有肉有笑有米有衣“满意透了”。让他自卑和不满
的是“总是不会说”,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物质的满
足和心里的自卑。
第二部分:没带钱-懊恼,卖油绳顺利-高兴,少三毛钱-可惜,想三块
赚头-高兴。准备"回府",忽感不适-悲观,想到自己活在世上“有益无害”,
他又“露出一个微笑”。反映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多次情感变化,体现了其心
理的脆弱。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吴书记。接着写了陈奂
生的苦恼和不平。一晚上就要了他两顶帽子的钱,再想到没法向老婆交
账,更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想到“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
立刻没了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自欺式的安慰让他感到
很满足。
2、 陈奂生的心理情感发展变化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呢?
陈奂生的乐喜与悲愁,折射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
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指导学生具体分析陈奂生心理,性格,从而研究文章表现心理方
式。
(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表现心理的材料。
1、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2、他身上有了肉,……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3、如今,为了这点,……所以就象等于没有他这个人。
4、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
好了,就神气了。
5、一路游街看店,遇上百货公司,就弯进去侦察有没有他想买的帽
子,要多少价钱。
6、受了这点挫折,心情挺不愉快,一路走来,便感到头上凉嗖嗖,更
加懊恼起来。
本来他也晓得,……便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7、陈奂生想到这里,……实在难得。
8、旅馆里的表现
1. 在上城过程中,陈奂生愉快轻松的心情。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
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
法。
2. 这段话把陈奂生的喜悦表现得有血有肉。说明陈奂生朴实,容易满
足。
3. 自卑,不善言辞,觉得自己矮人一等,渴望能说会道,以求提高自
己地位。在苦难的日子里,陈奂生成了为生计而加速运转的疲惫不堪的机
器,哪有什么精神可言,天长日久,自然嘴拙舌短,不善辞令。
4、反映了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农民们开始有了精神生活的主观追
求。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还
有对他动作的描写。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用直接和间接描写了陈奂生的心
理——对五元钱的痛惜,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
陈奂生一系列动作,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
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解剖了人物的灵魂,完全符合我国传统小说
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2、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
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
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
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
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3、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
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
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
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
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
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如文章开头部分介绍陈奂生上城的几段中,用了细致
的心理描写,将陈奂生上城的目的和他类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展现得淋
漓尽致。
五、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
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1、《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它跟《项
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
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运用了
“土洋结合”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
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
的。刘姥姥酔卧怡红院,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2、都有第三人称的心理叙述和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
例如《项链》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便以第三人称来进行叙述的。“她
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希望
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
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再如舞会上几个“陶醉”,这些心理描写细腻深刻地表
现出她对自己外表的自豪,认为自己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上上流社会的
资本。
当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时的表演,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
描写有第一人称也有第三人称,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解
剖了人物的灵魂。
3、《陈奂生上城》《项链》心理描写方法。尽管二者在描写方法上迥
异,但各自刻画的人物心理的深刻性是相似的,两文解剖人物的灵魂,都
入木三分,效果相同。
六、总结:
1、文章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后求得平衡的过
程,这对表现人物及主题有何意义?
明确:在短时间里,陈奂生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复杂地变化,使其性格
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从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陈奂生是新时期普通农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
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
元一夜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
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这也是小说更深沉的意义所在。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究:借鉴本课研究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课外从文中找出有关
对比的材料,并加以分类归纳,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篇2
一、前期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一样的人和事,也想到了很多,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农民的共性,
所以教学本文时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入主人公的世界。
对于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在以前都曾学过,也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和人物
性格的刻画起作用的。同时以前也学过如何使文章跌宕起伏等构思方法。
这些为现在感悟人物性格和揣摩小说构思做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当然,学生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较远,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作品的创
作时代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一个学生自排自演陈奂生在高级旅馆一觉醒来的情景片段。(即文本
“一觉醒来,……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
引出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陈奂生怎么会到高级旅馆的,又为什么“竟浑身颤了几颤,一颗心像被
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肠挂肚,”“吃了一惊”?
设计理念:赫尔巴特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
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
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抛出“锚”,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
在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分析
当前的问题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理解和假设。
(二)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读相关
语段,检索信息,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1、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次进城去干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车站做完生意,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试找出
有关语句加以分析有什么作用?
(三)协作学习: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一人记录
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交流要点,并总结小组意见),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发表并
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与别组分享。
1、陈奂生在知道旅馆费前后,行为和心理上有哪些变化,试找出相关
语句读读,分析从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陈奂生最终还是没有住到12点就走了,并还是买了帽子。这个情
节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请抓住关键语段读读,品品。
3、陈奂生进城前后的.身份居然有了显著的变化,他想出来了什么主
意?试找出表现其进城前后身份处境的语句并分析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
会风气?
4、齐声朗读吴书记巧遇陈奂生这个情节,试加以分析小说为什么要设
置这个情节?
设计理念:(二)、(三)的设计,是基于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
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然后通过让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真正的问
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行探究式
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建构起宽厚而灵活
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
四、形成性练习
改革开放后的陈奂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思想上接
受了文明的熏陶。如果他又进城去,会有什么变化。请我们课后去描绘一
下他的进城情景,好么?
设计理念:此环节为扩展训练。是学生领悟了在具体情境中问题的提
出、分析和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
认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学法指导,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独立地运用
策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
创造,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把握人物形
象,领悟小说的主题。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设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
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哦,香雪》、《桃花沟的
娘儿们》、《流泪的红蜡烛》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
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
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
变化从而歌颂了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的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
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分作品并加
以比较和分析。
2、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
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
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
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
是怎样的呢?
三、整体感知全文,讨论问题。
1、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情
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
“好象变娇”,“怕脑后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
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而没有来得及回
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入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
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2、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
何作用?
提示: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
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
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因何今日却“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
暖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
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
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微风轻轻吹,太阳暖暖烘”句,不只是实写天
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而改善
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
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
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
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风了“联系起来,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
因没买帽子而得了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
何理解?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给
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
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房间。这真是咄咄怪
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
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
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其人物形
象。
提示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
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
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的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
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提示要点: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
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饿地位。这显然带着浓厚的小农色彩。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
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
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
系?
提示要点: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
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
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
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
元一夜也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
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讨论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
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
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第三、四段进行比较
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
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
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
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
法。
六、布置作业:
学案
导学练
作者邮箱: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三、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
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
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
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
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
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
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
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
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
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
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
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
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
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
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
生活有什么追求?
2、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
变化?
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讨论,明确: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
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
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
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
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
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
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
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
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
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
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
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
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
3、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
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
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
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
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
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
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
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
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
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
门”。
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梦圆招待所
5、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
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
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
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更
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
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
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
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
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
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
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
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
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
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
懈的努力。
六、作业: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计思路
阅读小说一向从情节开始切入,但是最后教学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人物
的分析上,情节只是一带而过,好像语文的重要任务仅仅是传道而已。囿
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我们过多地重视对“道”的解读,而忽略了“载道”
的“文”。教学《陈奂生上城》,我准备从情节入手,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小说
情节的妙处以及作者编故事的技巧。
具体为:讨论概括故事情节,进而了解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学
习情节构思中的因果推断方法。设计流程如下:首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
概括读完小说后的感受;其次,让学生为小说的情节概括一个章回式的小
标题,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他们对对联这种传统的语言形式的
掌握;第三,讨论小说情节的巧妙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第四,研究小说
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五,探讨作者是怎样构思故事的,进而了解构思
故事的技巧;最后,提供一篇小说的开头,让学生推断情节的发展和结
局。
二、教学目标
1.讨论并概括故事情节,进而了解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情
节构思的因果推断方法。
3.培养与文本、作者、教师对话的意识,形成平等探讨的研究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
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读小
说呢?培根并未说明,我认为读小说起码让人愉悦,让人体验一种从未有
过但又似曾相识的情感,我们可以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也可以被跌宕的故
事情节吸引得欲罢不能。读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大家感觉如何?
(二)开篇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任何小说,都不可缺少情节。阅读小说应该先从情节入手。《陈奂
生上城》是一篇情节比较曲折的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试为小说的情节
写一个章回式的小标题,概括我们对小说的了解。
①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
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光景,这样才有下文的
能付五元钱的房租而又心痛不已。
②买帽子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
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为下文感冒埋下伏笔。
③车站的地点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在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
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合情合理。
④感冒是一个最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
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4.情节为什么不可缺少呢?它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
情节在小说中,至少起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说的各种材
料,往往要通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②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体
现和发展。③小说的主题常常要通过情节来表现。④小说情节能引起读者
共鸣,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
因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故事强调的是时序性,情节强调的是因果
性。按这样的界定,一个故事有可能构成一篇小说的情节框架,但情节已
不同于故事了。那么如何形成小说的情节呢?请大家推测一下高晓声的创
作思路。
据他介绍,最初引起他创作动机的,是他本人住进了高级招待所,看
到住一晚就要花掉一个农民近十天的工钱。他感到这太悬殊了,于是想让
一个农民到高级招待所去住一晚,让他在沙发、高级床和地毯上尽情体验
一番、表演一番、比较一番。于是他决定让“漏斗户主”陈奂生住进去。请根
据小说来推导情节的构思过程。
参考:陈奂生一般情况下是不进城的,于是作者让他在政策开放以后
进城卖油绳:卖油绳与高级招待所仍挂不起钩来,非要一个有地位的人介
绍不可,于是引出了吴书记;而吴书记为什么会介绍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
呢?这里一定有特殊原因,于是设法让陈奂生生病;而且这场病必须来势
重,好得快,所以就安排他患重感冒。陈奂生为什么会患重感冒呢?因为
他没有买帽子……从构思的过程看,采用的是因果推导法。
6.情节发展练习。
教师提供一篇小说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
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7.总结。
小说的情节设置一般呈两种倾向:强化或淡化。情节强化的小说,作
者常常利用尖锐的、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淡化的小说,
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
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如孙犁的《荷花淀》。好的情
节,无论淡化或强化,都应作到生动,写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会
生活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终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我是以陈奂生如何向老婆交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讨陈奂生
交账的过程中体会陈奂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设计上课容易切入,学生很感
兴趣。学生在表演中评价人物性格是否符合小说的发展。但是,整个课堂
将流于庸俗,缺乏深度。
第二次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①探讨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②探讨
如何评价陈奂生这个人;③探讨小说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④反思陈
奂生式的人生对策。这样似乎面面俱到,但可能蜻蜒点水,不能深入。
最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思路,重新设计。我们经常把情节等同于故事。
实际上并不如此。19世纪以前,小说的情节即小说叙述的故事。那时候的
小说,往往依据人物经历,按顺序铺叙一个个事件,也就构成了小说的情
节。19世纪以后,小说有了很大发展,“故事”“情节”这两个概念,已有了
新的界定。如上文所述,一个故事,它有可能构成一篇小说的情节框架,
但情节已不同于故事了,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对情节的赏析上。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中国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现状,引
起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未来的发展。
2.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在陈奂生身上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全面辨证的认识陈奂生这一农民形
象?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先做一道数学题:
(农民人口(亿))(全国总人口(亿))(所占比例)
大于四分三
2.提问:上起祖父母外祖父母下算堂亲表亲,跟农民没有任何关系的
同学请举手。
生活于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和社会,又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我们应当关心农民。关心农民,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就是关心我们国
家的发展和未来。下面就让我们从关心一位进城的农民的生活经历开始吧/
(板书课题)
3.有人看过本文后认为这篇小说是以“陈奂生上城”为线索的,依次写
了他“上城途中之所想”“上城以后的经历”“上城之后的变化”。请按照这样的
提示阅读课文,弄清他一路想些什么?进城后经历了什么?(到何地?做
何事?遇何人?结果如何?)上城之后有什么变化?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
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
(二、三)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
买帽子失策店关门;
受风寒病卧候车室;
困苦时幸遇吴书记;
如剜肉住进“高级房”;
(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
别人羡慕不已
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三:深入研讨: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
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
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拨乱反正后,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
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
哪些好的品质?
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
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
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
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
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
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
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三.布置作业:深入研读这篇小说,看人物身上还有哪些不良的表
现,想想为什么。
教学步骤:
一:深入研讨:
1。缴五元的房费前和后,陈奂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前:“生怕弄脏了被子”
“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
“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却不敢坐,怕坐
瘪了弹不饱”
--------小心爱惜
后:“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
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
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
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
圈,也不值/”
----------任意糟践。
2.这些表现又揭示了什么?
----他的狭隘、自私。
3.更可笑的是什么?
住一夜掏了五元钱:“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
着多少算多少。”
“虽然还剩得有二三个钟头,又带不走,忍痛放弃算了。”
“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
“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
------------自欺。
如何认识陈奂生的精神满足?
---他的精神满足,并不是出于建立在自己人生价值意义的实现,而是
一种“阿Q”式的虚幻的精神满足。从他在招待所的懊恼心态和报复性行为中
可以看出:他确实能感知的自我欲求还是钱,他最关注的也还是单纯的生
存环境;县委书记的汽车和高级房间的一夜享受,不但对他的命运不能产
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生命愉悦;他的自豪不过是
因为事情的结果已经无法挽回之后的自我抚慰,是把客观上的受挫幻化为
主观的满足罢了。同时,他由此获得的自尊也是虚妄的,因为他的自尊不
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人钦羡的目光中。
从他身上可以看出谁的影子?
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阿Q的影子。------精神胜利法。尽管他们所
处的时代环境和阶级地位不同,两种精神胜利法有本质上的差别,但不可
否认,陈奂生与阿Q的心理有某些相通之处,它们都来源于封建等级观念
和落后愚昧心理。
其实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岂止陈奂生有?机关门诊室的
那位医生、招待所的那个大姑娘、大队干部、村上的人、农机厂的采购员
等人都有。如果不是吴书记送来的,那位医生和招待所的那个大姑娘能对
一个农民这样热情吗?不是因为他坐过吴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的高
级房,大队干部、村上的人能对他改变态度甚至羡慕不已吗?
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陈奂生,也表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行
为产生的土壤。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把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头
美。-----《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他的灵魂,就是受到制约和突破制约
的,所以他只能是那个样子,惟其如此,才给人以亲近贴切之感。”
在此之前,作者还说“我还要进一步说,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绝不是
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受过他们特殊的恩惠,也
不是出于过分的钟情,而是我确确实实认识到,我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
难困苦的二十多年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
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和他们长久在一起使我
常常这样想:‘我有什么理由应该比他们生活得更好些呢?’是的,没有理
由,没有任何理由。于是我就泰然了,觉得天老爷对我并无不公平,我也
就没有什么可抱怨。于是我就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我就理解他们和我有一
样丰富的精神,这精神支持了他们自己,支持了我,也支持了整个世界。”
五.比较学习
1.如果鲁迅在〈祝福〉中善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话,本文用的是什
么方法?
主要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和行为动作的表现。(见课文)
2.叙述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祝〉:以“我“的所见所闻将人物的命运故事串联起来。
《陈》:作者以一个旁观者或一个心理解剖师的身份去揭示人物的性
格与思想。
3.两文阅读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祝》:深切同情,满腔愤慨
4.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主题不同:《祝》通过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激起
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恶以奋起反封建。
《陈》通过陈奂生上城的经历表现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引起社会对
农民问题的关心和重视,有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
语言风格不同:《陈》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祝》运用反语,冷峻犀利,深沉深刻,耐人寻味。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高晓声其他“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转
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
2.《读者》20xx年第六期上《一个农民工打工的遭遇》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
天恒大厦租金-佳源物业股票行情

更多推荐
家住上上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