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榨汁机hr1861-未来暴涨1000倍的股票

2023年9月10日发(作者:钱旃)
关于斯里兰卡民族
五、斯里兰卡民族
(一)斯里兰卡概况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
如同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斯里兰卡”在僧伽罗
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
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因为没有一个度假胜地有能与其
媲美的海滨,无穷秘密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文化。
1.斯里兰卡简介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总面积65610平方公里。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南
端印度洋上的岛国,风景秀丽,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宝石之国”和“狮
子国”。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接近赤道,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
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1901万(2005年4月)。僧伽
罗族占81.9%,泰米尔族9.5%,摩尔族8.0%,其它0.6%。僧伽罗语、泰米尔语
同为官方语言和全国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居民76.7%信奉佛教,7.9%信奉
印度教,8.5%信奉伊斯兰教,6.9%信奉基督教。
斯国也被称为“红茶之国”。斯里兰卡以红茶闻名于世,始于1867年的红
茶种植使她成为诸多顶级红茶的产地。
斯里兰卡风景优美,包括宗教圣山,美丽的海滩,荷兰殖民者留下的城堡,
供奉着佛牙的宝塔,经历了几千年的古城,建立在巨大岩石上的宫殿,甚至有大
象和豹等野生动物!除去这些,即便只是走在那里的街头,完全陌生的风情都能
让人喜悦。而且斯里兰卡物价低廉,对中国游客很友好,非常适合度假。
首都:科伦坡(Colombo)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从中世纪起,这里
就是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兰卡宝石,便是从这里源源不
断地输往海外。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8℃。有人口223.4万(2001年)。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性气候。沿海地区平均最高气温31.3摄氏度,平均最
低气温23.8摄氏度。山区平均最高气温26.1摄氏度,平均最低气温16.5摄氏
度。斯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差别,雨季为每年5月至8月和11月至
次年2月,即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经过斯里兰卡时。全年降雨量西南部为2,540
毫米至5,080毫米,西北部和东南部则少于1,250毫米。
斯里兰卡划分为9个省和25个行政区。
2.斯里兰卡发展简史
2500年前,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至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公元
前247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来岛弘扬佛教,受到当地国王的欢迎,
从此僧伽罗人摈弃婆罗门教而改信佛教。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
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
国之间征战不断。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人统治。
18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2月4日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1972年5月22日,宣布把国名锡兰改称为斯里兰卡共和国。“斯里兰卡”是锡
兰岛的僧伽罗文古名,意思是光明、富饶的土地。1978年8月16日改国名为斯
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仍是英联邦成员国。
3.斯里兰卡习俗风俗
斯里兰卡的小船斯里兰卡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许多的习俗都与佛教有
关,在斯里兰卡佛教僧侣是备受尊敬的,斯里兰卡居民和佛教僧侣对话时,不论
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设法略低于僧侣的头部,更不能用左手拿东西递给佛教僧
侣和信徒。在参观佛教寺院时,不能对佛像做踩、跨、骑等无礼动作,而且进入
寺院,要赤脚,不可穿鞋和袜子,也不可带帽子。
斯里兰卡的居民与人初次见面,多采用握手、双手合十的方法来打招呼,双
手在面部合十是最为规范的做法。斯里兰卡人喜欢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更
视乌鸦为吉祥物,喜欢用燃灯的方式来庆祝开业、奠基、宗教仪式等。斯里兰卡
人的婚俗比较特别,以僧伽罗人的婚俗为代表,男女双方先订亲,确定婚期后,
互换戒指,结婚当日,有小舅子为新郎洗脚、系“同心结”、打破椰子等习俗,
而真正的礼成是在新娘在结婚礼台上,在腰上围上新郎所送的花布、头上戴上新
郎所送的鱼形发卡之后。在斯里兰卡的中部山区目前还存在着一妻多夫制。值得
注意的是在斯里兰卡,点头和摇头的含义与中国相反,点头是表示不是,摇头则
表示是。斯里兰卡人吃饭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这三根指头拿起食物食用,
给当地人送礼物时,不要送花,吃饭和接受礼物时,都要用右手。
4.斯里兰卡禁忌
斯里兰卡的佛教徒除持有的“过午不食”的教规外,还有不进娱乐场所,不
骑车,不快跑,不乘母畜拉的车,不戴手表,庙内赤足的规矩。斯里兰卡人大多
信奉佛教。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僧侣格外尊敬。乘公共汽车,普通人均从后门上
车,而僧人则从前门上车,车前还有僧人专座,他人不得擅坐。
他们忌讳使用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视左手为肮脏、下贱之手。因此,以左
手为他们递送物品是极不礼貌的。斯里兰卡僧侣禁止饮酒;也不喜欢吃蘑菇。斯
里兰卡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5.斯里兰卡饮食文化
斯里兰卡美食里兰卡人大多以大米、椰肉、玉米、木薯等为主要食物。他们
尤以偏爱椰汁和红辣椒,这两样是他们几乎所有菜肴中都离不开的调料。他们有
嚼酱叶的嗜好,习惯在酱叶上抹些石灰,再加上几片槟椰,然后把它们卷在一起
嚼。据说这样可以提神;助消化。他们饮用红茶时,一般喜欢放糖、牛奶。农民
一般多喜欢饮用一种用椰花酿造的淡酒。他们一般是用手抓食,通常用餐习惯每
人面前摆两碗水,清水供净手用,冷开水供饮用。
饮食特点:注重用餐讲究简朴实惠,注理色香味浓。口味一般喜清淡,爱辛
辣味道。主食以米饭为主,也爱吃炒面及炒饭等食品。副食喜食鸡、鱼、虾、牛
肉、羊肉等,也爱吃青菜、白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萝卜、冬瓜、辣椒等蔬
菜;调味爱用肉桂、小豆蔻、丁香、柠檬、番红花、咖喱等。制法对炸、烧、炒
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中餐喜爱中国的川菜。菜谱很欣赏咖喱鸡、咖喱牛
肉、干烧鳜鱼、茴香牛肉、辣鸡丁、烧茄子、家常豆腐、炸西红柿、子姜鸡、茄
子泥、扒羊肉条、西红柿蛋花汤等风味菜肴。水酒早晨习惯喝床头茶,饭后爱喝
咖啡及红茶。果品喜食番木瓜、菠萝、椰子和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杏
仁等。
(二)斯里兰卡民族概况
斯里兰卡是多民族国家,现有人口约1903万,其中僧伽罗族占73.95%,泰
米尔族占18.22%,摩尔族(穆斯林)占7.05%,其它占0.78%。斯里兰卡官方语
言为僧伽罗语和泰米尔语,上层社会通用英语。斯文化教育程度较高,识字率为
91.9%。
1.僧伽罗族
(本生)Si&mdotabv;hala,译曰执师子。释迦如来往昔为大商主时之名。亡
罗刹国而立僧伽罗国。西域记十一曰:‘昔有大商主云僧伽,其子名僧伽罗。率
五百商人入海采宝,为风波飘流至一罗刹女国。罗刹女来迎之,诱入铁城中。后
悟其为鬼女,一心祈祷,感一天马,五百商人皆乘之免危难。罗刹女知诱惑不成,
凌空至僧伽罗家,呈媚哀请。僧伽罗怒,拔剑欲斩之。罗刹女去而诉之于王。王
惑其美色,使内侍。僧伽罗谏,不听。已而罗刹女杀王,持其尸还本处。国人立
僧伽罗为王。僧伽罗立为王,率兵至海岛,悉杀鬼女,遂有其国。仍以王名为国
号,谓为僧伽罗国。’即今之锡兰国也。
僧伽罗是斯里兰卡古代名称,来自梵语古名Simhalauipa(驯狮人),《梁
书》称狮子国。《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即梵语古名Simhalauipa的音译。斯
里兰卡古阿拉伯语Sirandib,宋代音译为“细兰”,明代称“锡兰”。
僧伽罗是斯里兰卡古代名称,来自梵语古名Simhalauipa(驯狮人),《梁
书》称狮子国。玄奘《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即梵语古名Simhalauipa的音译。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师子国、师子洲。
斯里兰卡古阿拉伯语Sirandib,宋代赵汝适《诸蕃志》音译为“细兰”,
明代马欢着《瀛涯胜览》称“锡兰”。
地理风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僧伽罗国。周七千余里。国大
都城周四十余里。土地沃壤气序温暑。稼穑时播花果具繁。人户殷盛家产富饶。
其形卑黑其性犷烈。好学尚德崇善勤福。”
僧伽罗的佛教:《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伽蓝数百所。僧徒二万余人。遵
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
斥大乘习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贞洁定慧
凝明。仪范可师济济如也。
佛牙精舍:僧伽罗人崇拜佛牙,中国史籍多有记载:东晋法显《佛国记》:
“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前十日。王庄挍
大象。使一辩说人着王衣服骑象上击鼓唱言。”
《大唐西域记》“王宫侧有佛牙精舍。高数百尺。莹以珠珍饰之奇宝。精舍
上建表柱。置钵昙摩罗加大宝。宝光赫奕联晖照曜。昼夜远望烂若明星。王以佛
牙日三灌洗香水香末。或濯或焚。务极珍奇。式修供养。”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其师子洲防守佛牙异常牢固。置高楼上
几闭重关。锁钥泥封五官共印。若开一户则响彻城郭。每日供养,香华遍复。至
心祈请,则牙出华上。或现异光。众皆共睹”
和中国关系:东晋高僧法显在410年到达狮子国。根据《梁书》、《宋史》
记载,428年、670年、750年僧伽罗国曾到中国朝贡。唐代到过师子国的僧人
包括益州成都义朗法师、益州清城僧人明远、襄阳禅师灵运、交州窥冲法师、慧
琰法师、荆州江陵无行禅师(到师子洲观礼佛牙)、爱州大乘灯禅师、高丽僧哲
弟子玄游等。
僧伽罗国:古国名。即今斯里兰卡。旧称“锡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
中音译为“僧迦罗”。义静《求法高僧传》音译为“僧诃罗”。中国史籍称“狮
子国”,是僧迦罗的意译。公元前六世纪,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的部落,由其首
领僧诃罗率领移殖斯岛,故其部落也称僧诃罗人,今仍占斯里兰卡人口的大部分。
公元前五世纪建立维阇耶王朝。公元前三世纪末曾是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四
世纪末,即同中国有文化交流。 412年,晋代高僧法显曾住此二年。
僧伽罗族人的主要节日:僧伽罗族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民族,占全国人口的
72%,约有一千多万人,他们大多数人信奉佛教,僧伽罗族人的主要节日有:僧伽
罗新年、维莎迦节、波宋节和阿塞拉节。每年的四月十四日是僧伽罗族人的新年。
他们认为这天是太阳神的生日,隆重地供奉太阳神,可以使自己得到平安和幸福。
同时,按照佛历,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是“巴克月”(巴克为吉利的意思)。
因此,在这期间欢度新年,对僧伽罗族僧俗二众,更加有意义。
僧伽罗语:僧伽罗语(Sinhala/Sinhalese),是斯里兰卡主体民族僧伽罗族
的语言,也是斯里兰卡的主要官方语言。僧伽罗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
语支,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梵语、巴利语的影响很深;
近代以来又从葡萄牙语、荷兰语、尤其是英语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使之更加丰
富和完善。
2.泰米尔族
泰米尔人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民族之一,有记录的历史几乎两千年。最古老
的泰米尔社区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东北部。世界上还分散着一些泰米尔移民社
区,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斐济、毛里求斯和南非,最近发现的移民还有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的部份地区。
泰米尔猛虎组织,又称猛虎组织、泰米尔之虎,是斯里兰卡泰米尔族的反政
府武装组织,擅长游击战术。
2009年5月18日,据斯里兰卡当地媒体报道,猛虎组织最高领导人普拉巴
卡兰当天在北部穆莱蒂武地区被政府军杀死。
泰米尔人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民族之一,有记录的历史几乎两千年。最古老
的泰米尔社区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东北部。世界上还分散着一些泰米尔移民社
区,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斐济、毛里求斯和南非,最近发现的移民还有
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的部份地区。
基本概况:南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卡
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
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
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
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鬈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
语族,有独特字母。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
教。泰米尔人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
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
就。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
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
妇女喜欢穿带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荤食,饮咖啡。
盛行姑舅表婚,山区仍有抢亲习俗。人死后行火葬。
民族历史:原来居住在印度南部的民族,操泰米尔语。坦米尔语是达罗毗荼
语系主要语言之一。操泰米尔语的人数在20世纪晚期约达5,700万,其中包括
生活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的320万人在内。使用坦米尔语的人们构成泰米尔纳
德邦居民的绝大多数,也有些人居住在卡拉拉邦(Karala)、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这三个邦位置占有印度最南端1/3
的地方。泰米尔人也有移居马拉加西共和国、马来半岛、缅甸、印度支那、泰国、
东部非洲、南非、斐济和模里西斯诸岛、西印度群岛等地的。
印度的泰米尔地区为传统的印度教中心。泰米尔个人专奉一神的守贞专奉派
(bhakti)在印度教内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此种拜神方式最早可见于公元6世纪文
献中。在公元初年,佛教和耆那教曾在坦米尔居民中广泛流行,这些宗教的文献
要早于泰米尔地区印度教守贞专奉派的文献。虽然现在的坦米尔人多数信奉印度
教,他们中间也不乏基督教徒、穆斯林、耆那教徒。在不久之前的一段时间里,
坦米尔地区也曾是达罗毗荼运动的策源地,运动的宗旨要求在坦米尔文化、语言
及文学作品中清除梵语及婆罗门影响。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成就显着。他们似乎很早就已发展起了海上交通、城市
生活和商业活动。泰米尔人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贸易来往,可用文学的、语
言的及考古的各种资料予以证明。泰米尔人所使用的达罗毗荼语,是年代最早的
典雅语言。他们的文学传统丰富,可追溯到公元早期。泰米尔地区曾有哲罗
(Chera)、注辇(Chola)、潘地亚(Pandya)、帕拉瓦(Pallava)等王朝出现,到14
世纪时,由于维查耶那加尔(Vijayanagar)帝国扩张其霸权于该地,使得上述这
些王朝所建国家臣服于帝国。在那些王朝的统治期间,泰米尔人民修建了巨型神
庙、灌溉沟渠、堤坝、道路,并在推动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
用。比如,注辇王朝即以其海上力量强大而着称,曾在1025年把马来人所建室
利佛逝王国置于其霸权之下。尽管长期以来坦米尔地区在文化上同印度其馀各地
已无种族界限,然而在政治上大部时间仍保持其为一单独实体,直到英国人统治
印度之时,才有所改观。
现今居住在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虽然都是印度教徒,却是一些不同的群体
和种姓。所谓锡兰坦米尔人,约占该族人口之半,聚居于岛的北部。他们相对来
说都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担任职员及从事专业工作。所谓斯里兰卡的印度泰米
尔人,是19和20世纪时由英国人带进该岛的,都是茶园工人,他们被其它种族
集团看作外国人。锡兰坦米尔人和印度泰米尔人,都按不同的种姓制度组成各自
的社会,彼此几乎不相往来。
到1980年代,锡兰泰米尔人同斯里兰卡信奉佛教的僧伽罗人之间,关系日
益紧张,这便加速了泰米尔激进分子进行游击战以反对由多数居民僧伽罗人组成
的中央政府,期望在岛上北部及东北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坦米尔国家。泰米尔人的
反政府组织「泰米尔民族解放之虎」(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进入90年代之后仍持续战斗。
泰米尔人个子较矮,肤色比较黑,头发卷曲、黑而浓密,鼻子小、扁平,嘴
唇厚。男子服装一般是缠2米长的围裤,有的披小布单或穿没有领子的短袖绸衫,
妇女大都穿纱丽。他们的主要的粮食是小麦。
泰米尔人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所属的达罗毗荼人很可能是辉煌的
印度河文明的主人,也就是南亚次大陆最早的居民。他们的发源地就是泰米尔纳
德邦。Tamil Nadu是泰米尔语“泰米尔人的土地”之意。印度河文明是距今
5000-4000年的发达文化,以卡利班干、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为代表。当
时的人们建设了规划科学、设施完备的供水排水系统,生产出大量精美的艺术品。
说明他们既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充裕的精神生活。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后,泰
米尔人被迫迁往南部,但泰米尔文化深深地融入了雅利安人的文化之中。泰米尔
人擅长建筑、青铜雕塑、航海、数学,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3.摩尔人
摩尔人(Moors)中世纪时西欧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北非穆斯林的贬称。
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法国入侵并统治西部非洲之后,则专指生活在撒哈
拉沙漠西部地区的居民集团,人口247万(1995年)。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
西撒哈拉、摩洛哥、马里、塞内加尔和冈比亚。使用阿拉伯语的哈桑方言,上层
社会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现代又出现许多神秘主义的教团,
主要有卡迪里教团和提加尼教团。
历史上,他们常被作为巫师被悲惨地处死,并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比如阿
拉丁神灯的伯父就是摩尔人,莎士比亚中的歌特女王的情夫也是摩尔人,剧中,
作为英雄主角的罗马将军为女儿报仇前,在国王面前辱骂摩尔人,把它比喻成苍
蝇。
自公元3世纪开始,柏柏尔人逐渐南迁,居住于沙漠平原和多沙丘地区,同
苏丹黑人逐渐发生混合。13世纪后,阿拉伯人哈桑部落到达西非,征服柏柏尔
人建立王国,成为当地统治者,也与当地人发生混合。摩尔人实际上是柏柏尔人,
阿拉伯人和黑人混合的后裔。今仍保留部落组织,由家族、氏族、部落、小部落
群、大部落群和部落联盟组成多层次结构。实行集团内婚。每个集团都以其先辈
的名字命名。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男性为主的核心家庭。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
在沙漠绿洲种植谷子、椰枣等。19世纪,摩尔人对入侵的法国殖民者进行英勇
战斗。独立以后,各所在国家的领导人多由摩尔人充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
重要作用。随着矿业和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跨部落的
政治组织不断增加,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46年,罗马人进入西非。在看到非洲人之后,罗马人把他们称作“毛
利人”。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毛罗人”,即棕色皮肤的人。在北非、东非、西非
的一部分,尽管人们属于不同的种族,但大多有深色的皮肤。
640年,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四面扩张。708年伊斯兰教
传入北非。大量当地人把阿拉伯语接受为母语,并皈依伊斯兰教。其中从埃塞俄
比亚来的摩尔人成了最有影响的一支。在伊斯兰教在非洲传播的过程中,多种文
化的族群融入其中。
711年,摩尔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
个非洲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q ibn-Ziyad)率领六千五百
名北非柏柏尔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登陆
后他立刻焚烧战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经过八年的征战,摩尔人
征服了南部大半个西班牙。他们试图向东北进军,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
法兰克人的宫相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击败。数十年中
摩尔人统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地区。摩尔人
内部从750年代开始兄弟阋墙。
1031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诸泰法这个国家后来分裂成几个伊斯兰泰法
(Taifa),相当于中国的诸侯国,这些泰法臣服于科尔多巴哈里发。位于北部
和西部的基督教国家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逐渐扩张势力。加利西亚、莱昂王国、
纳瓦拉、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和卡斯蒂利亚(Castile)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逐
渐成为基督教国家。这一时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得以和睦相处。1031年
科尔多瓦哈里发垮台,在西班牙的伊斯兰领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统治。
1212年,基督教各王国联盟在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的带领下将穆斯
林赶出西班牙中部。但在格拉纳达的摩尔人王国在此之后仍在伊比利亚南部安达
鲁西亚得以保持了三个多世纪的繁荣。这个王国以像阿尔罕布拉宫这样的美轮美
奂的建筑而声名远播。1492年1月2日,这个在格拉那达的最后一个穆斯林堡
垒臣服于新近统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国。穆斯林们被迫在离开西班牙和皈依基督
教中选择。这些穆斯林的后代被称为“摩尔斯科”,受到歧视。他们在如阿拉贡、
巴伦西亚或安达鲁西亚这样的地区大部分从事农业。在1609年到1614年间他们
被有组织地迫害,当时全部八百万西班牙人中有三十万被波及。与此同时,征服
伊斯兰的浪潮不光西进到了西班牙,也东征亚洲:经由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
西亚,直到菲律宾的棉兰老岛。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经新大陆到达菲律宾群
岛,并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将这里命名为菲律宾,并将当地的土著称为摩尔人。
今天,“摩尔人”指以哈萨尼亚阿拉伯语(摩洛哥官方语言)为母语的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西撒哈拉地区和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因此而得名。
从历史的角度,欧洲的学者通常把摩尔人分为非洲摩尔人和欧洲—阿拉伯摩
尔人两类。斯里兰卡的穆斯林追溯他们的祖先为阿拉伯的摩尔人。
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伊戈尔股票怎么样

更多推荐
蓝朝部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