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空气源热泵-化肥股票龙头股票有哪些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2023年9月20日发(作者:龚蓓苾)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吴琼;杭进峰

【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

造历来是一大难题。有别于以往盲目拆除或改建的模式,田子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既保留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同时也为上海塑造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可持

续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其运作模式以及改造方式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与借

鉴。%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s always a dificult problem that how to transform the historic

conservation districts in the city. Diferent from the model of blind

demolition or reconstruction, Tianzifang area not only reserves the special

Shikumen Lane of Shanghai, but also sets up a creativity industry center

that is ful of cha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Shanghai. It is worth

of us to learn its operation modes and the reform methods.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期】2015(000)012

【总页数】2(P178-179)

【关键词】自下而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可持续发展

【作 者】吴琼;杭进峰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正文语种】

1.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就如一座城市的守护者,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而且

体现出这座城市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

市中的历史街区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许多城市曾采用盲目拆除的方式来处

理这些历史建筑,似乎急于想用这样一种方式向过去陈旧的城市告别。拆后取而代

之的是看似极富现代主义色彩的各类新式建筑,然而人们却逐渐迷失在这些钢筋混

凝土“盒子”之中。看似完整统一的城市变得缺乏个性,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与可辨识度越来越小。而且,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中,不仅

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小污染。于是,从错误中觉醒后的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和改造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可持续地发展和经营下去,

成为传承历史的城市名片。在改造实践过程中,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借鉴。

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改造和运作的成功案例,对国内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有很

好的研究意义。

业园区的新理念,并将此地正式命名为“田子坊”。田子坊改造保留了原居民,他

们为田子坊保留了老上海市井生活的氛围,使得整个田子坊让人感觉既新鲜,又亲

切。

田子坊改造的另一大特色则在于其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更新模式,即房屋产权依然在

居民手中,他们在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始终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性,可以根据市

场变化,自由决定经营模式。这样既能避免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愿意管理问题,同时

又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带动整个田子坊区域的可持续更新发展。

3.田子坊改造分析

通过对田子坊的交通组织、建筑形式与功能以及业态发展分析,可以诠释田子坊的

改造方式。

3.1 交通组织分析

在田子坊快速发展的十余年中,内部交通格局基本保持不变,而外部交通状况则发

生了较大的变化。

1)内部交通

较大。2010年以前,交通便利性稍差,游客只能乘坐公交、打车或开车至此。由

于附近没有大型停车场,使得停车非常困难,这也逐渐成为当时制约田子坊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2010年,地铁9号线二期线路的开通,以及南面设大型地下停车

场的日月光中心广场的建成,较大程度解决了田子坊的通达性和停车问题,并为田

子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3.2 建筑形式与功能分析

田子坊内原有建筑形式主要分为四类:

1)厂房建筑:田子坊内有不少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弄堂厂房,规模不大,

1998年经空间重新划分、装修改造后对外出租,有的成为陈逸飞、尔东强等艺术

家的工作室(如图2),有的成为含专业展览空间、绘画工作室和咖啡座的国际艺

术工厂,还有的则作为田子坊内的小型公共展览空间。

2)石库门建筑:石库门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太平天国时期,是外国房产商

为涌入租界避难的江浙富商所修建。其结构和平面形式由我国传统民居四合院演变

而来,布局紧凑,多户横向或纵向拼接排列,由此形成弄堂。这种形式与现在的联

排别墅十分相似。前楼、厢房、老虎窗、山墙及装饰,以及弄堂口上方的过街楼

(如图3)等都是石库门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特征。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

得石库门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特征,同时也有西方建筑的韵味。这也是田子坊能够

吸引大量外国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民在保留其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运用一

定的装修技术,将原来的住宅改造为商铺及艺术工作室(如图4)。

3)传统民居:田子坊西北部仍保留一些民居,并且仍有居民在此生活。这些民

居使用竹木材质构筑传统样式的篱笆、院门(如图5)和低矮的屋檐,青砖砌筑房

屋,这些共同形成了上海郊县传统民居的质朴特色。

4)西式洋房:田子坊东北部一些原法国移民建造的西式建筑被保留了下来,抬

高的前院,丰富的空间结构经过一定的翻新改造,成为各式精致的商铺(如图6),

给田子坊增添了不少西式韵味。

1|交通组织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厂房建筑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过街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石库门建筑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传统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西式洋房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改造后的田子坊非常注重游客体验感,尤其是视听体验的塑造。通过民俗怀旧风与

中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设计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墙画、橱窗、景观小品等,

让游客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3.3 业态发展分析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泰康路打浦桥地区由一个工业区与商业居住区的混合地带

发展为现在的创意产业园,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田子坊中的业态主要分为四大

类:

1)零售业:商品以怀旧民俗艺术品为主,其中手工艺品居多。大量商品带有浓

厚的中国韵味,且不多见;包含各种新颖的创意和设计,且价格适中,因此颇受游

客的喜爱。

2)艺术工作室:有各种创意画廊,如漆画、油画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工作室,

等。

田子坊内的业态类型在近十余年中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数量已由最初的几十户

上升至如今的300余户,业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表1)。由表1可以

看出,从2009年至2015年,餐饮业占总业态的比重由15%上升至40%,零售

业与艺术工作室的比重则由78%下降至54%,这一现象是由田子坊本身建筑形式

以及市场发展所共同决定的。

首先,店铺面积较小,而游客在其中停留的时间也较短,这导致游客在店铺间穿梭

时使原本就较为狭窄的巷道显得更加拥挤。这种拥挤感在心理上会降低游客的购物

欲,使游客急于去寻找一个相对开敞、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停留空间;其次,零售业

商品容易雷同,很难让游客保持新鲜感。加上近年来电商的迅速发展,大家坐在家

里就能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创意产品,使得田子坊内的零售业缺乏竞争力,多

数游客来田子坊主要为获得丰富而有趣的体验感,只看不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

餐饮业商铺恰好能弥补以上不足。餐饮业既能满足就餐需要,还能为游客提供休息、

聚会的停留空间。游客在就餐的同时,能更好地体验田子坊特殊的文化氛围。因此

在田子坊,餐饮业比零售业更易持续、长久地发展。尤其是在2012年左右发展起

来的各类酒吧,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其地位甚至已赶超曾经的淮海路酒吧街,

究其原因也是和田子坊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其看似拥挤,其实富有特殊韵味和神秘感

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每一种历史文化街区形式有其适合的业态类型,田子坊正是在根据市场变

化,自我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业态发展模式,因此才能实现其可

持续发展。

4.结语

在我国,像田子坊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通常采用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商

投资建设、将原居民搬迁的办法去实施。而多数开发商注重效益,却极少关注历史

文化传承与发展。于是改造的大部分利益被开发商获得,政府以非税收形式获得了

一部分利益,被拆迁的居民仅得到一次性动迁的很少的补偿。这种利益分配方式符

合开发商的趋利动机,也符合地方政府“现卖现收”的短期财政预算平衡目标,但

被拆迁的居民则丧失了一次“资产性收入”的机遇,而社会则更是流失了一份“沉

淀了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别于大拆大建模式,田子坊改造以市场化为中心,居民占主导地位的“自下而上”

的运作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它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居民对田子坊保

护及改造的积极性,政府不再是统筹规划的指挥者,而是改进区内及周边基础配套

设施的助推者;改造后产生的利益仅在居民与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大部分利益归居

民,而且使利益的获取趋于稳定性和长期化,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既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又能及时顺应市场的变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的效果,避免了大拆大建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历史文化价值丧失。田子坊

改造及运作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陈思 高秋月.上海市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研究——以南京路和田子坊为例.设计,20146

[2].王鹏 赖亚妮.上海市北外滩地区城市环境分析及改善策略.南方建筑,200611

[3].周怀恩.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上海“石库门”的历史与将来.现代装饰(理论),

20148

[4].朱荣林.旧区改造:田子坊模式的启示.新民周刊,20081

[5].耿忠平.拆,还是留?——田子坊调查记.上海城市发展,20071

聚苯板价格-高的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更多推荐

田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