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浴前十名-怎样快速彻底清除甲醛?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普通玻璃价格表5mm)
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叙事主题之“孝悌”
伦理
作者:赵秀莲,朱巧英,梁素芳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7年第7期
摘要:“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
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从部分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入手,细致分析
了剧中人物对我国传统“孝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伦理;电视剧;主题;“孝悌”伦理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家庭“以纵
向的亲子关系为主轴,夫妻关系为配轴”。在今天,虽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但仍少不了亲情、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道德问题。而时下以反映社会和都市家庭伦理
道德为题材的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也是紧扣这一叙事主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据荧屏、征
服观众。这些电视剧从关注普通百姓的个人境遇出发,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家庭故事”还原
出生活的本来面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质朴之美、人伦之和,展现人伦情感的跌宕起伏、
人生命运的大起大落、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家庭伦理剧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观念,也传
播了现代伦理意识;透视了道德迷失下的情感冷漠,也呼唤了传统伦理的现代回归;展现了平
民百姓的人生百态,也极大地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一、“父慈子孝”的孝道伦理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近年来许多都市家庭伦理剧都是围绕如何建立健康和
谐的父母儿女间的代际关系这一问题而展开创作。
(一)父(母)慈
“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轴心。而“父慈”(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为母慈,
即所谓“严父慈母”)则主要是从亲子关系上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深厚、自然、纯朴、无私的
奉献和关爱。特别是作为母亲,她们对自己的子女更是竭尽疼爱之心、保护之情,甘愿为子女
作出自我牺牲。电视剧《母亲》就讲述了一位叫淑珍的母亲在丈夫死后,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
四个孩子的平凡而又坎坷的人生经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善良、刚毅、宽容和为了把孩子
抚养成人而付出一生心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千千万万家庭中的母亲,代
表着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电视剧《婆婆》中的普通家庭妇女赵大妈在丈夫早逝后,带着丈
夫的母亲和丈夫留下的三个儿子艰难生活,千辛万苦抚养儿子们长大成人。不仅如此,疼爱儿
子们的赵大妈为了儿子们家庭的和睦幸福,以牺牲自己和赵大叔幸福晚年生活为前提,用一个
母亲真诚无私的爱感化着自己的儿媳。当正和儿子闹离婚的大儿媳谭超然生肝病住院需要人帮
助之时,她挺身而出,天天去给谭超然打水送饭,令其大为感动。二儿媳炒股赔钱,赵大妈毫
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二媳妇还债;其行骗被判刑,赵大妈又不辞劳苦,三番五次去监狱
探望,配合监狱对其改造,令二媳妇悔恨交加。在赵大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
善良、坚韧、豁达的优秀传统美德,同时也给大家展现了一个母亲博大的母爱情怀。电视剧
《孝子》中乔老太太担心子女为自己住院花费太多的钱,拒绝治病,吵着出院,并用绝食与家
人抗议;为了减轻子女的压力和负担,她明智地提出要去养老院;为了不再拖累儿女,当她知
道自己的生命已走到尽头时,残酷又理性地选择主动拔掉插在鼻孔里的呼吸机来结束自己的生
命,这些也都充分展示了一位慈祥而又伟大的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二)子(女)孝
正因为“父(母)慈”,所以“子孝”,这是人间生活的自然逻辑。清谢泰阶《小学诗》
有云:“第一当知孝,原为百善先,谁人无父母,各自想当年。十月怀胎苦,三年乳哺勤,待
儿身长大,费尽万般心。想到亲恩大,终身报不完,欲知生我德,试把养儿看。精血为儿尽,
亲年不再还,满头飘白发,红日已西山。乌有反哺义,羊伸跪乳情,人如忘父母,不胜一畜
生。”一句话,面对对自己倾心付出的父母,作为子女对父母孝敬报恩乃是合情合理、天经地
义的。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曾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
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事于君,终于立身。”这简洁地说明了孝乃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
此基础上产生。孔子的话也说出了孝的层次、境界:一是珍爱父母给予的生命是起码的孝;二
是忠于祖国,努力上进,事业有成,让父母为此骄傲是高层次的孝。也就是说:在父母跟前侍
奉父母是孝,献身祖国的事业是孝,自己扬名于后世,为父母增光也是孝。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在今天,当很多传统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时,“孝”依
然受到民众的推崇与赞扬,是作人的起码标准之一。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
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
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实际上,“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应
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也不仅仅是一种必须的道德准则,从更深层面看,它还是一种维系家庭
成员血缘和情感的内在需求。要增添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就必须以孝为先,敬为上。这不仅
对家庭生活很重要,而且对做人、对社会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至关重要。
家庭伦理剧的孝道叙事,重点是“床前尽孝”。比较典型的作品有《孝子》、《咱爸咱
妈》。二者均是围绕子女为父母“养老送终”这一自古天经地义的事情展开叙事,进而阐释
“孝”的深刻内涵。
《咱爸咱妈》讲述了乔家四个子女不辞辛苦为患不治之症的父亲治病的具体过程。乔师傅
得了肺癌以后,为了治病,花光了一个工人家庭的所有积蓄。大儿子乔家伟是个善良正直又孝
顺的知识分子,为了给父亲治病四处借钱,后又卖掉了女儿的钢琴,因此引发了妻子的不满,
最后不得不离婚。二儿子乔家男夫妇都是老师,对父母都很孝顺。父亲生病后,家男不辞辛苦
地陪伴在父亲的病床前,侍奉周到细致。为了给化疗的父亲增加营养,他到火车站倒票挣钱,
结果被公安局收审。大女儿佳丽为手术的父亲输血。小女儿佳冰为减轻家里负担,边读书边做
家教。该剧真实地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反映了对人间亲情和孝心的呼唤,是同
类题材电视剧中难得的佳作。
《孝子》同样讲述了一家四个兄弟姐妹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故事。乔老太太因脑溢血住院,
大儿子乔海洋在生意场上不顺利、妻子谢言又因高龄怀孕而出现妊娠高血压迹象,在这样内外
夹攻的情况下,毅然放下手头生意,把随时待产的妻子托付给岳父岳母,连夜踏上开往老家的
火车,回到母亲身边尽孝。老母亲被抢救过来以后,落了个半身不遂。小女儿水灵夫妇因没有
正式工作,就主动提出搬来和老人一起住,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全剧以孝为核心,紧扣亲
情线索,通过展现兄弟姐妹在母亲得病后所体现出的一种特别的心理感受和与之相关联的人情
世态,来表现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被丰富和
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传统孝文化,打造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父(母)慈子孝”体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义务的伦理实质,是为人父
母者对子女的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无私奉献和为人儿女深感父母养育之恩后的真诚回报。唐孟
郊的诗《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就是对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
二、“兄友弟恭”的悌道伦理
《荀子·君道》曰:“请问为人兄?曰:慈善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理想的兄弟之伦。兄友弟恭,兄爱弟敬是悌道伦理的基本要求,弟对
兄的敬重和恭顺与兄对弟的慈爱和保护是这一伦理的双向内容。
(一)兄(姐)友
都市家庭伦理剧中探讨兄弟姐妹间的悌道伦理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咱爸咱妈》《亲情
树》《大哥》《大姐》《老大的幸福》《亲兄热弟》等。其中尤其以塑造“大哥”、“大姐”
形象为主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大哥”、“大姐”形象对我国实
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中那些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及心理缺陷的
孩子们来说,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仔细分析这些“大哥”“大姐”形象,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特性或美德:坚忍负重、
爱护弟妹。《亲兄热弟》中的于大海,在他刚懂事时父母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先后离世;作
为长兄的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认房东为干爹,并在为其养老送终后挣下了一家人仅有的一
套房产;为了给患白血病的三弟治病,仅是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的他到处借钱打欠条,为了能
多挣点钱,他几次疲劳驾驶,险些发生车祸;就这样,为了父辈的嘱托,为了自己的兄弟,他
顽强执着地直面艰辛、苦难的生活,不停地跌倒、爬起,跌倒,再爬起,他毫无怨言地为兄弟
付出着自己的所有;也正因为此,他无形中忽视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难怪女儿眉眉会问他这
样一个问题:“爸,在你心里到底是我跟妈重要,还是二叔和三叔重要……”。《大哥》中的
陈家老大陈文海朴实、善良,他虽也不过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但他始终肩负长兄如父的责任,
为一家老小的生活而默默奉献;在得知二弟陈文涛下岗待业、三妹陈文静遭遇婚变时,他就拼
命开车挣钱以补贴弟妹生活,而他自己却挨出病来。《大姐》中17岁的大姐雅梅始终恪守着自
己对父亲的承诺,代替早逝的父母抚养弟妹成人,却拒绝了两个男人小常和小福子的爱,耽误
终身大事,成了老姑娘;又尽力促成弟妹们的婚姻幸福;当得知患病的妹妹,需要活体移植才
能活命时,她又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为其捐献肾脏。《亲情树》中的雨欣本来已经收到了来
自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但为了弟妹,她放弃了求学的大好机会。
此外,《咱爸咱妈》中的乔家伟、《老大的幸福》中的傅吉祥等,这些作品中的“大
哥”“大姐”形象,面对丧父丧母这样的境遇,他们实际上在家庭中已经代替父母承担起了家
庭的重任,并在生活中给予了弟妹他们作为长兄长姐的无私的友爱。正是他们无怨无悔地牺牲
与付出,才换来了家庭的平安温暖,换来了兄弟姐妹间的真挚情谊。
综观几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可以说正是这些作品中可亲可敬的“大哥”“大姐”形象,
造就了作品温情的主体,是他们不停地在维护着现代商品社会中渐已迷失的淳朴亲情。他们对
于维护整个家庭的完整、教养弟妹长大成才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他们身上
“无疑凝聚着当下社会所稀缺和呼唤的理想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神品格,它
是经过现代价值转换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呈现。”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国人的坚韧不拔,
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人性的力量,一种永恒的人性的光辉。正是这种人性的光辉,迫使
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资本霸世、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对这个时代,
对这个世界,除了不停索取以外,应该还要承担一种责任,一种“大哥”“大姐”的责任。
(二)弟(妹)恭
另外,在作品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的就是在这些长兄长姐艰辛付出之后,那些被他们一手带
大的弟弟妹妹们对他们的无限敬重与爱戴。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就给时下那些利益至上的国
人上了深刻的一课。作品中姊妹弟兄皆从良知出发,为兄的善待弟妹,注意塑造高大的人格魅
力;弟妹们也在心眼里对这位兄长格外尊重、恭敬,他们以稳妥、周详的方式时时刻刻惦记、
牵挂兄长的幸福。作品中以老二为首的众弟妹认为大哥跟带着病孩子的洗脚妹梅好在一起不会
幸福,于是为了回报大哥教养之恩的弟妹强行把大哥傅吉祥从东北小城接到北京寻找幸福。开
始了一场“拯救”老大的行动。为此,他们试图撮合老大和辛雯这个高级白领在一起。尽管他
们的努力目标最终也没能得以实现,但他们内心深处对这位大哥的爱戴、感恩之情在作品中却
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另外,《大哥》中的文慧为了帮助大哥陈文海,背着家人到一家餐馆
里演唱黄梅戏挣钱;文宝得知了大哥的病情,为让其能多加休息,决定和大哥开“双班”出租
车。《大姐》中弟妹们感恩于大姐的扶养,也关心大姐的婚事;妹妹雅娟无意在报纸看到了已
经是“省十大优秀农民企业家”的小常未婚的消息,为促成大姐的婚事,雅娟去乡下找来了小
常,并最终促成了他们的幸福。《亲情树》中的姐姐雨欣秘密和丈夫离婚,三个弟妹难过之余
又不忍心当面捅破姐姐的秘密,但却决定为姐姐找一个新的姐夫,后又拼命地搓和雨欣和大
暑……这些都体现出了弟妹们对有恩与他们的大哥、大姐的敬爱之情。
总之,这几部电视剧之所以为观众们津津乐道,就是因为作品中折射出了兄友弟恭,兄爱
弟敬的兄弟伦理关系,使人感受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兄弟间的悌道爱心并未泯失,这
对当前所提倡的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观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7.
[2]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琳)
二手办公家具出售-河北钢格栅厂家电话

更多推荐
生活家电视剧免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