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发(作者:徐光启)
考古与文物 2003年第6期唐长安南郊韦慎名墓清理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2年8月底,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新校区在施工挖管道沟时,发现一座唐代壁画墓。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取土已将墓道大部分破坏,并将砖室墓顶部揭开1-2米见方的豁口,所幸未伤及墓室底部及墓道上的壁龛,但壁画已大面积脱落。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清理工作自2002年9月1日开始,至10月5日结束。出土彩绘陶俑200百余件、墓志2盒,墓室内还绘有精美的壁画。该墓出土物保存基本完好,墓主人又属于唐代的韦氏家族,比较重要。现将发掘收获简报如下:坡村,韦郭公路以南的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新校区,距西安市区15公里左右。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新校区在建校挖管道过程中,发现该墓。其墓位于校园西部的锅炉房东侧,从墓葬所在位置到公路附近为一南高北低的土塬,墓葬即位于土塬的坡地中部。据附近其他唐墓的墓志所云,该地在唐代称为“长安县义阳高阳原”,是西安南郊唐代墓葬的集中区域之一(图一)。二、墓葬结构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带天井和小龛的单室砖墓,平面略呈长刀把形,座北朝南。整座墓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砖券甬道和墓室几部分组成,残长1813米,方向180°(图二)。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残长1014、宽112、距地表深7185米。斜坡底,坡度23度。两壁壁面笔直均匀,抹草拌泥地仗,涂白灰面。白灰面脱落殆尽,有无壁画不详。天井:该墓至少有三个天井。天井平面呈长方形,宽度略比墓道窄,横截面呈瓶状。自南向北第一天井被破坏,数据不详;第二天井长1175、宽015米;第三天井长119、宽015米。中部有一椭圆形盗洞。过洞:至少有三个,圆拱形顶,洞门有宽2-3厘米的框边。第一过洞已完全被破坏,无法复原。第二过洞长1115、宽1105、高116米;第三过洞长1135米、宽1105、高117米。壁龛:第二过洞和第三过洞两侧各有一对壁龛。壁龛平面呈长方形,顶略呈拱形。第一过洞东龛宽0178、进深0145、高017米;西龛与东龛等大。第二过洞东龛宽017、进深0152、高0175图一 韦慎名墓位置示意图一、位置韦慎名墓位于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区郭杜镇茅・26・
图二 韦慎名墓平、剖面图米;西龛宽0180、进深0152、高0175米。龛内放置陶俑类(图七,1-8)。甬道:砖券,拱形顶。进深316、宽112、高118米。两壁用条砖一平一丁砌起,起券处之下为处起券,起券略微向外,留出约8厘米宽的小台。甬道入口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墓室西半部砌床,外砖内土。棺床长至南北两壁,宽2108、高0144米,立面砌五个半 门座。墓室地面用条砖墁地。顶为穹窿顶,下半部砌法为一顺一丁,上半部砌法为平砖错缝。顶面抹泥,原先有无白灰面和壁画不详。三、葬具葬式由于该墓遭多次严重盗扰,葬具和墓主人尸骨已荡然无存,出土仅见残铁棺钉,推测当时使用木棺,其他葬具和葬式已无从可考。四、壁画甬道两壁、顶部及墓室四壁都做草拌泥地仗,抹白灰,绘壁画。草拌泥为稻谷壳和泥。白灰面比较细腻光滑。白灰面与地仗层结合不牢,致使・27・两丁砖。条砖长3115、宽1515、厚6厘米,有的有手印纹。两壁及顶面抹草拌泥地仗,白灰墙皮,白灰层厚约013厘米。白灰面上绘有壁画。地面用条砖墁地,有两种铺法:南部三分之二横向错缝,北部三分之一纵向对缝夹一排横砖。甬道北端放置墓志一合,墓志盖被揭起。甬道南端入口处用条砖封门。封门下半部为人字形丁头干摆,上半部为顺长错缝干摆,上半部遭盗墓破坏,残存两层砖。砖封门内,起券处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的小洞,长16、高12、进深10厘米,应是固定木门门楣所用。墓室:砖筑。做法为先挖明圹,再用砖垒砌墓室,最后回填。墓室平面呈弧边长方形,南北长319、东西宽3165、高415米,墓室底距地表7185米。墓室四壁砌法为一顺一丁,从1188米高
白灰面大面积脱落,部分壁画内容已无从可考。壁画设色,绘画技法为墨线勾填,所用色彩有黑、朱红、石青、土黄、赭石等。色彩保存较好,至今仍鲜艳如初。(一)甬道壁画甬道两壁壁画已脱落殆尽,仅余零星残片。东壁中部可见墨线绘树叶。顶部残存墨绘如意状卷云图案及鸟的尾羽。(二)墓室壁画墓室的南壁、西壁和北壁用二条墨线夹墨点绘制画框,框内绘制壁画。墨线宽3-4厘米,墨点直径约2厘米。东壁不见墨线画框。南壁除甬道入口外,西半部分整个做一框,长1174、高1142米,绘朱雀。朱雀头东尾西,做展图三 墓室剖视图(南壁)翅飞翔状。尾羽向左上角伸展,分为三簇,中间一簇较长。每簇的右半部分涂黄色,再施以密集的红色斑点;左半部分留白,中间绘黑色毛状线条。尾羽右侧有墨绘的灵芝状祥云一朵。鸟翅开张,左翼在前,右翼向后,可见右翼羽毛作三层叠压,上层为黑色,中间为黄色,下层为青色,翼尖长羽用淡墨绘制。长颈屈曲。其余部分脱落(图三)。西壁用画框平均分为六扇屏风,通长318、高1147米,每屏宽015-016米不等。就可见部分看,各屏所绘壁画内容大致相同,均为树下鞍马仕女。人物和马匹的姿势基本相同,均面向南,人物身后有一株树,树干向上,枝桠在人物头顶上方伸展,树叶呈伞状,覆盖人物。人物、马匹和树干先用墨色作莼菜条勾绘,再填以各种色彩,树木的枝叶直接用墨色绘制(图四)。图四 墓室西壁壁画摹本 自北向南第一屏:大部分已脱落,可见左上方用淡墨绘一树,树干屈曲向上,其余部分脱落。第二屏:中部绘一男装鞍马仕女。仕女骑于马上,头戴黑色幞头,幞头长角下垂至肩上;面相丰润,细眉凤眼,直鼻小口,目视前方,面带微笑;身着棕黄色圆领长袍,腰间系带;左臂曲肘,左手置于肩部,执一曲颈长柄;右手下垂。・28・马匹脱落得只剩腰部及臀部。马背配鞍鞯,鞯外廓作乌黑色,里为淡绿色;马臀部浑圆,装革秋,革秋下垂棕黄色杏叶。仕女身后有一株树(封二,2)。第三屏:中部绘一鞍马仕女。方向与第二屏仕女相同。仕女梳高髻,头裹青巾,面容丰腴,唇涂赭色,颈部有二道明显的肉折,身着白色长袍,袍袖作青色,肩披棕色披肩,两角系于颈下;左
臂伸向斜下方,左手伸出袖外作执物状,右手上举。马仅余颈部和臀部的一小部分,鬃、尾呈铁红色,尾下垂,末端上翘;配鞍鞯及革秋,革秋下垂棕黄色杏叶。仕女身后亦有一株树(封二,1;封底)。第四屏:画面左上方可见用墨色绘树的枝桠和树叶,树叶为椭圆形,六片一组呈放射状排列。其余只剩人物和马匹的臀部及人物身后的树干。人物所穿衣裳为绿色,鞍乌黑色,革秋下垂红色杏叶。第五、六屏:大面积脱落,内容不可知。北壁画面通长312、高1188米,墨线画框,对开为二部分。东半部分墨线绘两人对立,可见两人均双手笼于袖中交拱于胸前。西半部分绘玄武,蛇上身仰起,张口露尖齿,吐出红色信子,信子尖端向上卷曲。龟转头回望,张口吐出红色舌头,与蛇对峙(图五)。图五 墓室北壁壁画摹本 东壁画面长316、高1188米。残存右上角部分,可见墨色绘一仕女,梳髻,圆脸,浓眉,大眼,高鼻,厚唇。仕女头顶正上方绘一朵如意状祥云,头左尾右,墨色勾出外轮廓,中间涂黑,与轮廓线之间留出空白。再向左绘一朵龟背状祥云,画法与前者相同。再左绘树木一株,形制与西壁所绘树木相同(图六)。陶器残片及两合墓志,经修复有陶罐、釉陶灯、彩绘塔式罐、陶风字砚等。四座壁龛原封未动,出土大量随葬陶俑。陶俑 共计238件,均出自壁龛中。种类有骑马俑、大小立俑和动物俑。均为泥质红陶模制,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制作精良,彩绘鲜艳。骑马俑 22件。制法为左右合模制作马身,立于长方形踏板,头稍向左偏,小竖耳,圆眼微凸,张口,口内涂朱,背上有鞍鞯,鞯为黑色,短尾作螺蛳状后翘。有的马颈部置一桥形架,架顶中央有一圆孔,原先可能用来架鼓。马身施红色或白色粉彩。根据骑俑服饰和人种的不同可分为笼冠骑马俑和胡人风帽骑马俑(图八)。笼冠骑马俑 14件。形制基本相同,骑俑头戴黑色笼冠,圆脸朱唇,面部敷粉,眉目清秀,身着圆领广袖过膝长袍,白裤白鞋。双手握拳,手中有穿孔,原本可能插有物品。依据骑俑手部动作和服装、马匹颜色的不同分为四型(图九):
更多推荐
墓室,白色,黑色,壁画,类型,红色,骑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