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日发(作者:刘力扬)

达芬奇家具案中案新闻伦理剖析

<<<Academic Debate 达芬奇家具案中案新闻伦理剖析 ◎杨 拮 梁舒韵 【摘51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达芬奇“密码”》两集报道及随后《新世纪》杂志 《达芬奇案中案》的后续报道,从新闻传播伦理角度,分析了央视在此事件中暴露的 新闻伦理问题,包括暗访的形式、非平衡报道、记者有预谋的新闻策划行为等,最后 发展为涉嫌敲诈勒索。文章最后总结分析了本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 [关键词】达芬奇 央视新闻伦理 一、前言 国网,以及掮客崔斌、孙国军等人。以 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则可 以得出如下关系图(如图2)。 围绕着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首 先是央视播报了有关达芬奇“造假”的 其对产品的宣传涉及到广告传播伦理 的问题;从传媒中国网这一家所谓的 “公关公司”出发,其中涉及到公关伦 理的问题。 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 量报告》报道了第一期《达芬奇“密 码”》,沸沸扬扬的“达芬奇事件”直到 2012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才 受篇幅所限,本文只着重分析在 新闻传播伦理方面的问题,以《新世 事件,达芬奇为了应对危机,通过孙国 落下了帷幕。整个事件中牵涉角色众 多,事件发展脉络错综复杂,其中折射 出来的伦理问题值得学界与业界共同 探讨与反思。本文将事件按时问发展 顺序及标志性事件进行梳理,达芬奇 家具案中案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在达芬奇与央视互控造假事件 军找到“公关公司”传媒中国网,传媒 中国网的实际控制人崔斌则穿梭在传 媒中国网与央视、李文学之间,充当掮 客,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跟达芬奇“谈条 纪》对案件的披露为中线,对事件按照 《新世纪》揭露央视制作新闻前与后两 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对央视策划制作 新闻的动机、手段及其结果进行剖析, 初步探究央视在此次事件中有违新闻 伦理的原因。 件”。而无论是央视、达芬奇、传媒中 国网对于公众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这涉及到传播界多方面的伦理问 题。从央视的角度而言,央视播报新 闻.其行为牵扯到新闻传播伦理的问 题:从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出发, 达芬奇反扑 事件结束 新闻出 l;! 总署的通 报:央和 中,主要的角色包括媒体即央视,媒体 从业者即李文学等人.企业达芬奇家 二、《新世纪》揭露前之新闻 伦理分析:伦理争议与非平衡报道 读罢《新世纪》刊载的《达芬奇案 中案》,其中披露的情节显示,央视播 居股份有限公司,“公关公司”传媒中 导火索 事件起因 舆论发酵 事件高潮 报的《达芬奇“密码”》有违新闻伦理。 唐费达家间英者芬具两)(消和奇之年 央奇码出《 》达,视播指芬密 具布应迭芬新l,会商奇闻上局家发回海 }爨 自房意华大趣利帆来 报属道实基, 霹 的消费 控达芬 等部f-j 纠纷。 奇家具 查与 销售造 魄 冬一 但假若没有《新世纪》周刊的报道披 报告》分析,央视报道是否违背了新闻 露,只基于最初看到的两期《每周质量 伦理呢? 频证据;《新 奇销售 (一)富有争议的暗访 具部萄 不巷 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对达芬奇 家居有限公司销售造假的揭露中.采 用了非常具有伦理争议的暗访方式。 暗访是指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 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和真实 / 201l 7.1O 撬~ 、 20I1 Ol l 7 17 . 201 18.31-2012.1.2 .012厶l I,/ 采访意图而获取资料的新闻采访方 式。fl1 关于《达芬奇“密码”》报道所采用 7.1O.16 图1:达芬奇家具案中案事件脉络 25 I 

Academic Debate>>> 歉。根据新准则规定:“出现报道失实 时要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 除不良影响”。但李文学对于潘庄秀华 勒索,还建言达芬奇家居通过付费上 央视节目,承诺帮忙介绍和联系。这 一到自身的生存。 行为涉嫌“有偿新闻”。所谓“有偿 注释: 所提出的把“上海工商局公布达芬奇 调查结果,未发现有造假行为”的调查 结果陈述一遍不予正面回应。只是建 议达芬奇不要再提“造假门”事件,回 避责任和给予道歉。此外,无论是潘庄 秀华说的与李文学会面4次还是李文 学说的2次,私下会见报道对象都有 违新闻伦理。潘庄秀华公布的交谈录 音驳回了央视所说的李文学“非敲诈 勒索,而是为了追踪报道”的言论。 新闻”.就是一种以金钱或实物做中介 买卖新闻的现象,通过交换买卖双方 捞取了实惠。itol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阴卫芝:《卧底采访的法律与 道德风险——美国食狮公司VS.美国 《新世纪》周刊曝光了央视造假后 不难发现,两辑新闻从策划、播出到播 出之后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线性的。而 广播公司判例与青岛(城市信报>卧底 系列报道对比分析》,《新闻记者)2ol1 年第12期 是一起由假借舆论监督之名,以播报 新闻为要挟筹码,行敲诈勒索之举的 新闻策划。央视中的某些记者将媒体 这一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社会公器变 成私人的生钱机器(如图3)。 【3】《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 则》再修订强调坚决反对各种有偿 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军事记者》 2009年第12期 更甚的是,央视记者以仍未播出 的节目为筹码,对达芬奇家居进行要 挟,存在有偿不闻的行为。所谓有偿 不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 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借舆论监督之 四、总结 在央视造假事件中,其原因可以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央视本身的 原因。央视由于本身的行政级别赋予 【41高昱、王姗姗、龙周园等:《达 芬奇案中案》,《新世纪}2012年第1 期 【51萧瀚:《现行刑事司法制度下 的新闻伦理》【EB/o LJ,(2010一()1—30) http://xiaohan.blog.caixin.com/ archives/7663 名,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 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 为。 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 则》更是强调,“坚决反对各种有偿新 闻和有偿不闻行为”。李文学在与潘 庄秀华的会面中.以负面新闻换钱的 目的和行为表现明显。李文学以手头 持有的视频为筹码.随后崔斌跟潘庄 秀华谈条件,声称帮忙摆平央视,不做 后续报道。虽然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 了其权威度和普遍认同的社会地位. 可以影响舆论,驱动政府调查。[hi但该 事件中,在两期《达芬奇“密码”》节目 中担当重要角色的李文学竞为非持 证的新闻记者,本身是否具备从事新 [61每周质量报告,达芬奇“密码” (1),[EB/OU.(201 1—07—10)【06—171. http://news.cntv.cn/china/201 10710/ 闻采访的素养有待考究。而主编、制 片人、部门和中心主任等多道关口,都 未能对新闻事实的可靠性坐实,使这 样的报道堂而皇之地与全国公众见 105405.shtm1. [7】每周质量报告,达芬奇“密码” (2),[EB/OL].(2011—07—17)【06—17]. http://news.cntv.cn/china/201 10717/ 102301.shtm1. 通报,李文学并没有收受达芬奇家居 面。这意味着央视本身的新闻从业素 养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达芬奇家居自身 的原因使得央视造假勒索有机可乘。 达芬奇家居销售的部分家具存在质 量不合格、原产地和标识等问题,这为 举报的100万元。 公关项目负责人 也表示,此钱款是公关服务费.与李文 学无关。但从达芬奇家居公布的交谈 录音中,李文学曾劝说潘庄秀华甩卖 杭州门店,并说“你把它甩了,我先收 一【8]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f91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总 署通报“达芬奇”报道问题调查结果, [EB/OLI.(2012—02一lO)[O6—17].http: f{ .gapp.gov.cn/cms/cms/website/ 下”。他还多次提及公关费用:“潘 媒体“选择性监督”提供了环境。而其 投资人既不具有中国商场“潜规则”下 的“政治靠山”,又缺乏应对危机的技 巧,唯有“出钱买平安”了事。 不过,媒体本身仍应清楚认识到 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存在价值。观众或 总……电视台二套这节目.它做任何 东西.它能没有费用吗?”至此,李文 学的意图毕露无遗。 唐女士老公曾以“认识央视记者” zhrmghgxwcbzsww/layout3/index.jsp? channelld=367&siteld=21&infoId= 732930. [10】陈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张志安、陆晔:《记者“权力寻 租”中的社会资本转换及其伦理边 威胁达芬奇,说“有办法把达芬奇家居 搞垮”。跷蹊的是,达芬奇通过崔斌的 读者受制于自身经历,只能通过媒体 阅读新闻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 洞察自身所处的环境。一旦对媒体深 传话并支付唐女士“和解金”后,便见 到了央视暗访记者“李总”李文学。唐 英与李文学的关系以及和解金与李文 学的关系,也不得不让人生疑。 央视记者除了通过负面新闻进行 界》,《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0期 (杨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博士生:梁舒韵: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 学院硕士生) 信不疑的受众们发现播报的新闻实际 为假.媒介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长久 以往.媒体终将失去其用户,最终威胁 l 28 

达芬奇家具案中案新闻伦理剖析

更多推荐

新闻,伦理,事件,家居,报道,中国,家具,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