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PI到OKR,高阶产品人如何推动业务高速增长
编辑导读:互联网下半场,很多公司的业务增长都陷入了瓶颈。此时,一味地给业务人员增长KPI无济于事,应该制定合理的OKR帮助业务增长。OKR就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现在被越来越多企业所使用。本文作者将围绕OKR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为产品经理人,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以下的灵魂拷问:
订单希望做到5倍增长,你有什么建议?
目前App只有1万个新客,如果想做到5万新客还有什么办法?
市场份额需要从目前的50%提高到70%,作为产品经理人有没有什么方法?
甚至老板会从整个商业化角度问我们:如果希望在3年内将整体收入由10亿提升到100亿,应该怎么做?
一、KPI VS OKR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增长问题。一旦涉及到这类问题,可能一部分负责产品业务的同学会去做KPI的拆解,比如说给每个负责订单业务的同学增加一倍的KPI,或者基于一些渠道拉更多的流量,找到更多渠道方进行推广等等。但是增长真的是基于KPI或者基于渠道、流量就可以完成的吗?
 
  互联网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增长飞轮,一个是亚马逊增长飞轮,一个是Uber增长飞轮。他们base的是一个典型的平台型、基于产品的互联网业务。
  以亚马逊增长飞轮为例,亚马逊平台上有两个角色,一个主体角色是卖家,还有一个主体角色是顾客体验。在亚马逊的整个增长策略中,实际上就是以怎么做到成本更低这件事为出发点的,因为成本更低,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价格也会变得更低,当消费者价格下降的时候,随之顾客体验就会上升,同时带动整个亚马逊平台上面的流量也会持续上升。当平台流量持续上升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卖家加入到亚马逊平台上来。
  亚马逊增长飞轮是持续性的、系统性的。体验优化了,就可以顺利运转起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将成本、价格进行更进一步地压缩,那么整体飞轮也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转动。但是目前,我们更常见的是基于拉新渠道、业务渠道,或是在销售渠道组织或业务上进行KPI拆解,这样盲目地进行KPI拆解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KPI曾经也风靡过很长时间。早期的阿里、腾讯以及其他比较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最开始都是用KPI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逐渐完成了从KPI到OKR的过渡。
 
  什么是OKR?用比较文艺的说法就是从“遥望月亮”到“造火箭”整体拆解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OKR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公司和团队的“目标”以及明确每个目标达成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其中,目标是设定一个定性的时间内目标(通常是一个季度)。关键的结果是由量化指标形式呈现的,用来衡量在这段时间结束时是否达到了目标。
  如何制定合理的OKR?
选择OKR会有思维模式上面的转变。在做KPI的时候,更多只会考虑目标,但是做OKR的时候,在聚焦核心目标的同时,其实也要进一步关注实现路径,比如说怎么从用户体验出发,或者从商业模式出发,来进一步思考可以去实现的路径,以及A-B之间怎么达到的状态。
选择OKR更多是一个选择取向。它鼓励我们去做对的事,而不是只是做指标的奴隶。
OKR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组织方式,它代表组织资源和协同往一处使,这样团队效能才可以实现最大化,整体来说就是以数据驱动、协同作战的目标文化。
 
  那么,该如何制定业务的OKR呢?这里要提到诊断三部曲方法论:
北极星指标。
基于北极星指标、业务模式、用户体验、用户旅程等等,拆分一个奇妙等式。
基于数据技术做整体团队协同落地。
 
  首先来看第一步: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是企业业务目标和企业用户价值的交集。举个例子,很多视频网站他们的核心就是靠广告变现的,对于他们而言,从短期目标角度来讲,肯定是要提升广告营收。更多时候短期目标可能定位于提升用户广告点击率等等。但是通过进一步思索视频网站可以给用户提供的场景价值就会发现,对用户来讲,他们的诉求就是得到乐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视频网站真正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这个网站的使用时长。
  下一步来看看要怎么找到北极星指标:

更多推荐

业务,目标,用户,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