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疫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开展动物疫情发现到检测到病原后,开展动物疫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疫病种类和启动条件、调查内容、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报告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辽宁省行政区域内发生动物疫情时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541 兽医诊断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流行病学单元
指单个动物,或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且暴露于某一病原的可能性大体相同的一群动物。
3.2 病例定义
指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中,用于判定流行病学单元感染或发病与否的一套基础标准,可以包含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分布特征、实验室检测等四个方面。
3.3 外来病
指我国没有,从国外传入的动物疫病。
3.4 新发病
指以前没有发生,现在发生的动物疫病或曾经发生但被消灭后而重新发生的动物疫病。
3.5 疫点
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通常情况,规模化或集约化养殖的,病畜禽所在的养殖场所、养殖小区为疫点;散养的,依病种不同,通常以病畜禽所在的相对独立的饲养场所为疫点,也可能以病畜禽所在的养殖者最小聚居单位为疫点;放牧畜以病畜所在的牧场及其活动场地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
以运载病畜禽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以病畜禽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以病畜禽所在的待宰场所为疫点。
3.6 疫区
以疫点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为疫区,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和交通等因素。
3.7 受威胁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一定范围的区域或与病例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区域。
3.8 追溯调查
又称疫情来源调查,指对第一个病例发生前最长一个潜伏期至封锁之日这一时期内,所有与发病畜群接触的事件进行调查。
3.9 追踪调查
又称扩散范围调查,指对第一个病例发生前最长一个潜伏期至封锁之日这一时期内,所有可能将疫病传出的事件进行调查。
4 调查疫病种类和启动条件
4.1 调查疫病种类
(1)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
(2)主要人畜共患病,如炭疽、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猪链球菌病Ⅱ型等;
(3)国家规定的其他二类动物疫病呈暴发或流行态势;
(4)怀疑为外来病、新发病或病因不明的群发性动物疫病;
4.2 动物疫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条件:
(1)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或主要动物疫病发病率或流行特征出现异常变化;
(2)外来动物疫病、已消灭或基本消灭疫病再次发生;
(3)较短时间内出现导致较大数量动物发病或死亡且蔓延较快的疫病,或怀疑为新发病的;
(4)其他需要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
5 调查内容
5.1 确定疫情存在
通过调查走访养殖场/户,听取兽医、村级防疫员等对发病情况的描述和初步结论,确定疫情存在。依据国家诊断标准规定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或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所发生的病例进行确诊、核实。
5.2 建立病例定义
根据核实诊断的结果,结合疫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因素(时间、地点、畜群具备危险因素或流行病学接触史)或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不同的目的建立不同的病例定义,包括:
(1)可疑病例。一般是指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为标准确定的病例;
(2)疑似病例。一般是在确定为可疑病例的基础上,加上流行病学因素或经过筛检试验诊断;
(3)确诊病例。一般是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加上确诊试验的诊断。
对于具有特征性临床症状或剖检变化的疫病,可以其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或剖检变化作为确诊病例的依据。
在调查初期,确定疫病传播范围或者主要为搜索病例时,尤其是发病原因不明时,应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进行病因研究时,应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
5.3 开展调查
利用病例定义,调查疫病发生情况,并收集与疫病有关的信息。
5.4.1 调查对象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内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可疑病例和非病例。
5.4.2 调查方式与内容
现场调查可以包括对疫点的场区状况、发病畜禽种类、存栏量、品种、日龄、免疫情况,发病时间、发病地点、病例数、死亡数等情况进行调查。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易感动物种类、分布、饲养方式、
密度,河流、山地、植被等地理环境、气象状况与变化、相关疫病的发病史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时,可根据发病动物种类,按提前设计好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数据,也可根据调查需要自行设计相应的调查表收集数据。如需采集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按 NY/T 541 进行现场样品的采集、保存,送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
追溯调查要对首个病例发生前该病最长潜伏期内所有调入疫点的畜禽及其产品,营销人员、兽医及其他相关人员进入本场情况,饮水,外来车辆进入或本场车辆外出等所有与外界可能的接触途径进行调查,以便确定疫情可能来源。
追踪调查要对首个病例发生前该病最长潜伏期内所有疫点畜禽、相关产品及污染物品调出情况,兽医巡诊情况,人员外出情况,疫区、受威胁区是否发病等进行调查,以便确定疫病可能扩散范围。
5.4 描述病例的分布
对调查对象的发病时间(仅对病例)、地点、种类、日龄、免疫、近期有关因素变化等数据进行调查、核实、整理、分析,描述病例的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
5.5.1 时间分布
用直方图或折线图显示不同时段内新病例的发生情况,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新发病例数。
绘制时间分布的时间间隔应相等,一般为1/3至1/8平均潜伏期。横坐标上首例和末例前后各1-2个平均潜伏期,如过疫情未结束,末例后不留空白时间段。在图上标记与疫情有关的重要事件或信息,调查开始时间、开始采取措施时间、引种、天气骤变等。
5.5.2 空间分布
利用地图或其他图形显示病例在不同区域的发生情况,确定疫病或事件发生范围。计算不同区域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判断是否有差异。同时,可在地图或所选用的图形上显示不同风险因素的区域分布情况。
5.5.3 群间分布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描述病例的年龄(如日龄)、种类、品种、用途、免疫、饲养方式、饮水等与疫病有关因素的特征。
5.5 建立并验证假设
通过疫病群间、时间、空间分布的描述,结合与“三间”分布相关的因素,从中寻找危险因素来源、引起发病的特殊暴露因素、传播的方式和载体、高风险畜群等,形成假设。根据所选择的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计算相应指标,判断是否关联及关联强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合流行病学分析,
对假设做出判断。
5.6 措施建议
根据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及其发病特征,提出措施建议。同时,通过评价控制措施效果,不断提出修正调整预防控制措施的建议。
5.7 补充调查
当出现复杂的暴发现场、所调查数据不全或调查目的的改变时,为获得所需要的或更准确更真实的数据时,需要完善现场调查或者开展补充调查。
5.8 报告与结果使用
调查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基本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数据分析、初步结论、措施建议等,具体结构和内容要求可参考附件1。
6 调查方法
6.1 问卷调查
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
6.2 现场调查
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在现场(入户调查、拦截访问和观察法)或在办公室(电话调查、邮寄问卷、电子邮件调查和网上调查)最终完成的调查工作。
6.3 文献调查
指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疫情信息的调查方法。
7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中的抽样
7.1 评价紧急免疫效果的抽样
实施紧急免疫措施后,可通过抽样检测评价抗体水平。如果为掌握确切的抗体合格水平,可采用以估计比例为目的抽样;如果为确定抗体水平是否超过特定的标准,可采用以发现疫病为目的的抽样。
7.2 确定病原是否扩散的抽样
按照规定处理完患病动物和风险动物后,为确定疫区、受威胁区等区域内是否存在病原,采用以发现
疫病为目的的抽样。
8 调查报告
调查完成后,调查人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撰写书面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过程、调查方法、调查资料分析和结论、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更多推荐
调查,疫病,动物,病例,发病,流行病学,疫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