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
CULTIVATION
修养
王阳明的“齐家”观念(一)
与父母的关系
“去人欲,存天理”之孝道源自于“去人欲,存天理”之教养,每对“亲子关系”的具体呈现一定都不同,但
并不妨碍都是“真正的孝爱”。
文 蔡维民
“善人也,而甚孝。”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
心即理也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意思是:孝是事亲之理,
是良知与亲情之中生出的表德。良知是孝的本原,孝是良知的发用。从“心
即理
”的角度来看,天理即良知即人性,所以孝不仅是性之所发,也是心
之所发。若良知无弊,人自能尽孝。但人心中都有私欲存在,遮蔽了良知,
使人知孝而不行孝。
个福报给消掉了。至于王用予则是平生遇到神佛叩头时,心中都是默求自
己的功名能如意,而对自己年老的寡母,却从来未讲一句话为她祈求保佑,
因此他的功名要被推迟两次。这虽然是民间传说的故事,但也有相当深的
寓意
。
这让我想起由张国立和蒋雯丽主演的电视剧《金婚》,张国立饰演的
佟志中年得子佟思博(大宝),父母把这个孩子视为心肝宝贝
。大宝还算
挺有出息,开了公司,当了老板,赚钱也不忘为老两口买套房子,积极满
足家人的物质需要,这算是孝子了吧?但我一直记得有几次场景是儿子和
父母激烈争吵,有时甚至指着父亲的鼻子大声咆哮,气得父亲生病住院。
人欲之孝与良知之孝
爱曰:“如事父一事, 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
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
上讲求。”
意思是:有一次,王阳
明和弟子徐爱讨论孝顺。徐爱问王阳明,如何
才算真正的孝顺?孝顺父母要不要讲求细节?王阳明说,细节当然要讲求,
但要有个核心基础:就是要在“去私欲、存天理”的情况下下去讲求。怎
么理解呢?王阳明提到冬天时为父母准备保暖衣物,是出于对父母的爱
和关心,还是为了做给其他兄弟姐妹看?如果出于对父母的爱,就是纯乎
天理,没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
如果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那么就是私欲
作怪。
“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闲杂。”这个“人欲”指的就
是“我想从其中得到什么”:我今天做出孝顺举动了,除了对父母的敬意外
,
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有好名声,老板或生意伙伴评价自己时可以得到
更多认同,因此就可以取得更多赚钱机会,这就是“人欲之孝”!而“存
天理”的孝顺,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不媚俗的孝敬。这样的“孝心”
即是天理,不受到别人眼光、利害关系等的影响。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
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
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我的学生曾讲过明朝王用予和俞麟的故事。俞麟在众人眼中是一个很
孝顺的人,而且学识也很渊博。虽然看起来很孝顺父母,可是他每次对父
母讲话的时候,内心都有怨气。孝顺都是做给别人看,慢慢地就变成应付
父母,不用诚心、孝心对父母。他本来命中可以考上功名,但后来他把这
他也许有孝心,但是这仍相当程度掺杂着“人欲”的成分!
树根理论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
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树
这也是王阳明向徐爱解释的孝顺观念,也是著名的
“树根理论”
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
根才有枝叶,而不是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只要是心中真有对父母的
爱,真正的孝心发自心性的本源,根深则叶茂,叶茂则色荣。王阳明举《礼
记》说: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
有婉容。”《论语》里也记载了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
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就是说给父母最基本的,也是最难
做到的孝道就是一个好脸色。重点是爱有多深,孝行就有多大:必须有深
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理解,真
正的孝要有实实在在的心,来不得半点虚假。孝心在哪里,孝行就在哪里,
这些都会反映在我们的脸色、行为上。
有一首歌《当你老了》相当感人,里面有一段歌词:“当你老了,头
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多少
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还爱
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良好的养老生活─养身、养心、养志
王阳明对父母的孝敬,是有整套思想与实践体系的:不仅要养父母之
38
CFBR
2019
CULTIVATION
修养
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这也算是王阳
明齐家思想的具体展现。
养身 简单来说,就是满足父母亲生活上的需要,甚至健康上的维护。
“柔滑旨甘以为养”“候起居走扶携以为劳”“冬温夏清晨昏定省”,这
些都是最基本的奉养。或许有时子女因为个人经济、家庭、身体等情况考量
,
未能每个人都尽同样的孝道,但是关心父母最基本所需,随时供给其生活
无虞,却是一定做得到的。
养心
“夫孝子之情,固有不必捧觞戏彩以为寿,不必柔滑旨甘以为养,
不必候起居走扶携以为劳者。非子之心谓不必如是也,子之心愿如是,而
亲以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后吾之心始乐。”
相信很少人会否认,世上的父母几乎都是很爱操心的─因为在意就
会焦虑操心。而所谓“养心”,就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体念父母为什
么会担忧的心意,使父母快乐,才是真正的孝。《论语》上讲孝就是能够
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仅为其疾病担忧
,而完全不必为任何其
它事情担忧。《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养心”的另一层意义,便是体贴父母的心意,知道父母的心愿努力
实践,让父母感到愉悦。《孟子离娄》记载曾子养亲的故事: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
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老年人喜欢享受含饴弄孙之乐,像曾晳和曾子吃完后问是否有余,就
是想知道孙辈是否可以享受余下的食物。曾子一定说“有”,使老人心中
安慰。曾元却谎说“没有了”,全然没想到祖爱孙的老人心意,不肯给孩
子吃,而要留着再给老人吃;表面看来好像是重视老人,却不知反而使老
人感到遗憾,这便是不会体贴亲心。
养志
“养志”意即承顺父母的意志。《孟子离娄上》:“若曾子,则
可谓养志也。”汉代桓宽《盐铁论·孝养》:“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
次养体。”《吕氏春秋·孝行览·孝行》“龢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
道也。”
但是上述的“养志”意义,较近于“养心”。我们怎么理解王阳明的
“养
志”呢?“而‘吾以为孝’,其得为养志乎?孝莫大乎养志。”王阳明所谓“养
志”,有两个层面:“养己之志”与“养亲之志”。所谓“养己之志”便如《孝经》
所云:“立身行道,扬名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定志向,并且由
蔡维民
台湾真理大学教授,辅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
台湾真理大学行政副校长、代理校长。
此干出一桩事业,光耀门楣,让父母因而骄傲
,这就是大孝;而“养亲之志”
便是鼓励父母再立志。在家书中,王阳明建议父亲多和同乡的退休官员谢
谦、冯兰等走动走动,散散心。“伏惟大人年近古稀,期功之制,礼所不逮,自
宜安闲愉怿,放意林泉,木斋、雪湖诸老,时往一访;稽山、鉴湖诸处,将出一游。”
简单来说,便是协助尊长安排新的兴趣与志向,使其仍有生命目标,有属于
自己的生活品质。
从“良知不妨有异”看现代孝道
王阳明的“良知”就是“心”,是继承于天之道德法则,人人本具,
而且人人平等,是生命与天道共同的存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
共同依据。
就中国人来说,孝顺不只是一种浅显的品德,它还是一种深入内在的
生存基础。真正的孝道是“去人欲,存天理”之孝,是超越利害算计的态
度及其外显。在这种情况之下
,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已经转变而成为人
人所具有的“本来情性之真淳”。因此,“孝道”就不应该是某种固定行
为标准,孝顺不是不断地牺牲,而是情感的双向交流、包容与互动。更进
一步说,孝顺这个词是在乎言传身教,在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要明白
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
─所以,孩子的孝顺模式有一大部分是也是
源自父母。
那么,父母的爱也应当如此
。我爱自己的孩子,就不应该以“我以为”
作为绝对标准,而是应该“换位思考
”,不断地分享沟通,形成最佳的“疼
爱模式”以及期待的回报。“去人欲,存天理”之孝道源自于“去人欲,存天理”
之教养,每对“亲子关系”的具体呈现一定都不同,但并不妨碍都是“真正
的孝爱”。下一期我们分享王阳明
“齐家”思想中的“亲子关系”。
2019 CFBR
39
更多推荐
父母,良知,便是,孝道,天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