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
五个国际消费中⼼城市来了!哪个更强?
作者:夏旭⽥,缴翼飞,王帆,刘美琳
编辑:李博,杜弘禹
近⽇,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城市培育建设。
9⽉3⽇下午,在服贸会“跨国公司视⾓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城
市理论、政策与实践》报告显⽰,全球140个最⼤的消费城市⼈⼝占全球13%,却贡献了超过33%全球消费市场份额、
超过36%的GDP。中国正从中等收⼊向⾼收⼊国家迈进,城市化⽔平超过了60%,已经形成了4.5亿以上的中等消费⼈
群,中国建设消费中⼼城市正当其时。
图/图⾍
⽬前,北京、上海的社零消费规模都已经接近1.5万亿元,今年或明年中国⼜将有两个城市迈⼊万亿级规模,同时中国
⼗⼏个城市的社零消费规模都超过了5000亿元。不过,中国的国际消费中⼼城市也⾯临许多的短板,包括商品和服务供
给不⾜、质量不⾼,消费环境不佳,国内的消费政策也有待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国际消费中⼼城市是全球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点,也是全球消费发
展的风向标,衡量国际消费中⼼城市,应当从市场聚集能⼒、资源配置能⼒、创新引领能⼒以及服务于消费的设施配套
环境来考察。
报告指出,国际消费中⼼城市的形成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平,特别是⼈均GDP、城市化⽔平、中等收⼊⼈群等存在⾮
常密切的关系,也跟该国的消费产业结构、特别是服务业密切相关。
王微指出,国际消费中⼼城市的形成⼀般在城市化⽔平相对较⾼的时期,⼀般已进⼊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群中的中⼼
城市有望成为全国乃⾄全球的消费中⼼城市。
王微强调,国际消费中⼼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并不相同,尤其是⼀些发展中国家、新兴⼯业化国家的消费中⼼城
市,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专业化、特⾊化的特征,⽐如迪拜以国际旅游⽬的地为核⼼,⾸尔以韩流⽂化和美容消费
产业为核⼼,洛杉矶以影视⽂化为核⼼形成了国际消费中⼼城市。
她在调研中发现,中国的国际消费中⼼城市⾯临许多短板,包括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质量不⾼,消费环境不佳,国内
的消费政策也有待完善。
她建议,下⼀步国内重点城市在培育消费中⼼城市时应在增供给、补短板、优环境、促改⾰和建⽰范⽅⾯发⼒。具体包
括增加中⾼端商品服务的供给、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新兴消费,建设城市消费便利化设施,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
括增加中⾼端商品服务的供给、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新兴消费,建设城市消费便利化设施,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
益保护,实⾏有利于消费集聚和实现的税收政策。
上半年消费⼗强城市变局:上海夺得总量增速“双料冠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上半年消费⼗强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数据发现,上海、北京、重庆
和⼴州分别位居前四名,⽽天津则未能进⼊消费⼗强城市,具体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重庆、⼴州、成都、深圳、
苏州、南京、杭州和武汉。
上半年消费⼗强城市的消费表现
在⼀线城市中,⽆论是社零总额的总量,还是增速,上海的表现都称得上⼀枝独秀。上半年,上海社零总额达到
9048.44亿元,位居榜⾸,增速达到30.3%,是⼗强城市中增速唯⼀超过30%的城市,两年平均增速也⾼达7.6%。
上海延续了去年全年的强势表现,2020年上海社零总额突破了15000亿元⼤关,并实现了难得的0.5%的正增长。
上海统计局披露了详细的消费品类表现,其中汽车类的消费表现尤其亮眼,上半年上海汽车类零售额⽐去年同期增长
42.6%,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同⽐增长192.4%,燃油汽车类零售额同⽐增长28.5%;按两年平均增速计算,新能源汽车
类零售额增速也⾼达81.7%。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上海疫情控制较好,并且上半年⿎励消费的政策⽂件频出,包括《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
中⼼城市 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措施》《上海市⽼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等,并且举办的第⼆届“五五
购物节”更是有效释放了消费潜⼒。
相⽐之下,北京的消费恢复延续了去年的“疲态”。2020年,北京社零总额同⽐下跌了8.9%,是⼗强城市中除武汉之外跌
幅最深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北京社零总额为7227.5亿元,同⽐增长21%,但两年平均增速仅为0.6%,在10座城市中
暂时垫底(武汉未披露社零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
分消费形态看,上半年北京商品零售6666.3亿元,同⽐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1.1%;餐饮收⼊561.2亿元,同⽐增
长68.0%,两年平均下降4.9%,这表明北京的餐饮消费与疫情前相⽐仍有较⼤差距。
⼴州⼀定程度受到了今年5⽉份疫情反扑的影响。⼴州统计局披露,今年1-5⽉,受益于“五⼀”假期带动,对冲疫情的冲
击,全市消费市场总体稳定,社零总额同⽐增长23.8%,两年平均增长4.4%;1-6⽉,社零总额增速降⾄19.0%,两年
平均增速降⾄3.3%,增速下降较快。
今年上半年,重庆消费回暖、提升势头不减,社零总额增速⾼达29.9%,两年平均增速更⾼达9.8%。
重庆统计局披露,按消费类型分,上半年商品零售5885.35亿元,同⽐增长26.8%,两年平均增长9.3%;餐饮收⼊
1007.64亿元,同⽐增长51.7%,两年平均增长12.8%。
截⾄上半年,⼀些城市的餐饮消费两年平均增速仍然未能转正,或者仅实现了低速正增长,这⾜以凸显出重庆的优异表
现,⽽餐饮消费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活⼒的恢复,这既与本地市民的消费⼒释放有关,同时,作为“⽹红城市”,重庆
也吸引了诸多外来游客,以五⼀⼩长假为例,⼊渝⼈数约348万⼈次,⽐2020年同期⼊渝⼈数增加约107万⼈次,⼊渝
游客主要来⾃于四川省、⼴东省、贵州省、浙江省、湖北省等地,⽽出渝⼈数则约为197万⼈次。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重庆的⼈均社零总额仅为2.15万元,在⼗强城市中排最末,但与成都的差距在缩⼩。今年上半
年,重庆⼈均可⽀配收⼊为17791元,仅不到同期上海、北京的⼀半。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城镇化率的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以及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城
市培育建设的利好加持,重庆的社零总额仍有快速增长的潜⼒,相应的,⼈均社零总额也有望增长。
世界级消费地标的进阶之路
北京领衔五城
何谓国际消费中⼼城市?按中央部署,明确了“国际”是⽅向、“消费”是核⼼、“中⼼”是关键。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今年5⽉发布的《2021年国际消费中⼼城市评价报告》显⽰,北京已超越上海,排名跃居⾸位。
实际上,国际消费中⼼城市建设此前已被纳⼊北京“⼗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根据规划,北京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城
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以改善民⽣为导向,以新时尚、新业态模式为引领,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
化和数字化提档升级”。
“⼀提到北京的消费,⼤家总会拿上海作为⽐较。这⼏年上海的确在拉动消费⽅⾯做出不少品牌活动,⽐如上海五五消
费节。其实,北京的商业、⽂化资源积累也⾮常深厚,不仅有⾛在前列的时尚潮流⽂化,还有传统的历史⽂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
访时表⽰。
也正因此,北京当下思考的重点是如何体现北京特⾊和国际范⼉。在朱迪看来,中国特⾊的消费⽂化输出不仅包括传统
⽂化元素,还可以吸纳本⼟独⽴设计师的贡献,营造包括创业落地乃⾄形成集购物、餐饮、酒吧、体验为⼀体的商圈。
“围绕消费领域,北京不仅要跟国内的⼀些城市竞争,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代表中国城市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朱
迪说。
•重⾦吸引⾸店“落户”
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城市过程中,北京将瞄定“国际”⽅向,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消费中⼼城市。
⾸都经济贸易⼤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北京、巴黎、⾹港
等国际知名的消费城市已经突破国际化、全球化的区域范畴,应该叫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在消费领域最主要的两个特
点,⼀个是引领性,另⼀个是制⾼点。
实际上,北京在“国际”⽅⾯正在积极努⼒探索。7⽉24⽇召开的部市合作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城市建设现场会上,北
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打造⼀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消费地标,打造全球消费⽬的地。其中,⾸都国际机场、⼤兴国际
机场“双枢纽”是国际消费桥头堡,要积极拓展国际航权航线储备,抓紧免税城、综合体验店布局,将离境退税商店设到
重点商圈、景区,扩⼤“即买即退”试点范围。此外,北京还将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持
海外仓、保税仓建设。
“把全世界的资⾦、⼈流,尤其是购买⼒吸引过来,将以⾸店、国际奢侈品⼤牌为代表的具有全球影响⼒的消费地标落
在北京。”王晖如此解读。
如其所⾔,“世界级消费地标”通常与⾸店经济紧密相连,⾸店经济正在北京加速爆发。相关数据显⽰,今年上半年,共
有434家⾸店、旗舰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店⼊驻数量近250家。以北京知名商场SKP为例,其国际品牌⾸发
率已达到38%,得以同巴黎、⽶兰、纽约保持着国际时尚零时差。
⾸店纷纷“落户”的背后,是北京对⾸店的开放与拥抱,优惠政策连续两年升级。近⽇,北京市商务局在《关于2021年度
⿎励发展商业品牌⾸店项⽬申报指南的补充通知》中提出,将对2020年1⽉1⽇以后在京新设的⾸店、旗舰店的租⾦和
装修费⽤,按最⾼50%、不超过500万元⾦额给予⽀持;对成功引进具有⼀定影响⼒和⽰范效应的⾸店、旗舰店并签订2
年以上⼊驻协议的企业,按照每新增引进1个⽰范⾸店、旗舰店最⾼给予10万元奖励的标准,给予资⾦⽀持。
对于城市⽽⾔,⾸店落户有何特殊意义?“⾸店选择⼀座城市,就等于说城市站在了这⼀新兴消费领域的起跑线上。”在
朱迪看来,这不仅意味着这个城市提供了独⼀⽆⼆的产品或者这类产品的最佳体验,也将带动这⼀区域的其他消费。
“类似于茶颜悦⾊效应,消费者能够为了⼀个品牌聚集到⼀个地⽅来,从⽽形成⼀种在地感。”
•传统商圈、商场迎来变⾰
商圈是城市消费的重要名⽚。
2019年,北京启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三年⾏动计划,按照“⼀区(圈)⼀策,分批推进”原则,重点推动22个商圈的改造
提升。⽬前,王府井、CBD、⽅庄、通州万达、回龙观龙域、平⾕万德福等9个商圈已基本完成三年改造任务,公主
坟、祥云⼩镇等5个商圈的改造任务已完成90%以上,其余商圈正加⼤⼒度推进改造进程。今年年底前,22个传统商圈
改造升级任务将全部完成。
放眼国际,怎样的商圈符合发展潮流?朱迪认为,未来的商圈改造也要⾛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在⾦融街购物中⼼、
国贸、SKP商场,可以聚合国际⼀线⼤牌和奢侈品牌。⾯向中产家庭,可以在商圈内聚合性价⽐较⾼⼜代表⼀定品味的
品牌、布置更多的母婴品牌和亲⼦空间。⾯向追求个性化且具有⼀定购买⼒的年轻消费者,可以聚合独⽴设计师品牌、
古着店和国际化的买⼿店。
“我注意到,很多中产年轻消费者选择在淘宝买⼿店上买东西,恰恰因为线下消费市场没有满⾜他们的需求。其实,独
⽴品牌店是⼀个⾮常好的思路来吸引年轻⼈,并且引导年轻⼈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消费⽂化。”朱迪补充道。
进⼀步讲,传统零售的经营模式都在被重新定义。“过去的零售业受商圈距离的影响,基本在半径500⽶之内。如今,数
字经济、沉浸式消费等的出现颠覆了过去‘消费只是消费’的观念。北京既是⽂化中⼼也是科技创新中⼼,可以发挥⽂化
加科技的特殊魅⼒,引领数字经济和新消费。这是北京能够⼤⼿笔做⽂章的特⾊和优势所在。”王晖说。
传统商圈改造提升的同时,传统商场也更加注重消费的沉浸感、场景感。以北京SKP-S为例,SKP-S构建了⼀个未来主
义乌托邦,以“数字-模拟-未来”(Digital-Analog Future)为主题,讲述了⼀个关于“移民到⽕星”⼀百年后的完整故事,制造
了⼀个沉浸式的“科幻世界”购物场景。
不过,受访专家也指出,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城市的同时,也要继续完善消费者服务⽅⾯的市场监管体系,提升消费服
务质量,以及与国际消费中⼼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消费者教育。
实际上,这不仅是从不消费转向消费,更是要如何消费的问题。“消费观念转变是⼀⽅⾯,另⼀⽅⾯其实还包含着,社
会整体期待的是⼀种怎样的消费⽂化?真的是所谓的野性消费⽂化吗?我们⼀直提倡理性、健康、积极的消费⽂化,这
不是说⼀句空话。如今,我们在消费领域的基础设施投⼊很⼤,发展⽔平也⽐较⾼,但是在消费者教育⽅⾯的认识还是
相对⽋缺的。”朱迪说。
本期编辑:梁⾦莺
-
更多推荐
装修公司排名前十强
发布评论